柯华庆:论实效主义改革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30:42
柯华庆:论实效主义改革哲学时间:2010-09-18 09:50 作者:柯华庆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365次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农村实用猫)
  不管外国猫中国猫,好看听话就是好猫。(城市宠物猫)
  ——实效主义新猫论
  实效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非常明确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此后,中国共产党重新把“实事求是”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该论断具有时代特征,对于拨乱反正意义重大,对于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毛泽东早在1941年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实事求是作为“行动的向导”:“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邓小平在1978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将实事求是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再次确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006年,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实事求是和实践标准。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为什么要通过实践检验真理?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经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以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主张,我们解释世界、发现真理是为了改造世界,保证改造世界成功,而改造世界能否成功需要实践检验。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是追求目的性的,改造世界能否成功最后要看实际效果是否与预期效果一致,实效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运动 “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强调实效标准并不否定实践标准,因为实践是达到实效的必经之路,但是实效标准内容更加丰富。实效标准包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实践标准。实效标准要求首先要确立改革目标,因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然后通过实事求是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评估方法与目标之间的预期效果。方法也是“与时俱进”的,在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时,我们不能有任何禁忌,只要是能够最好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方法我们都可以采取,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最后,通过实践检验看看实际效果是否与预期效果是否一致,实效是最终的标准。因此,我们不仅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更应该强调实效的重要性;不仅要实事求是,而且要实事求效。简言之,我们应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去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通过实践检验这些规律的真理性。所以,实效标准概括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和实践标准的丰富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应该作为新时代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实效主义哲学纲要
  实效主义并不是高深的哲学,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改革哲学。在实效主义看来,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要对人有价值,给人以智慧,帮助人学会如何应付环境、改造环境,取得成功。哲学的全部功能在于产生行动的习惯,哲学的价值要通过实践检验,实效的好坏是判断哲学价值的最终标准。
  我们现实中的每一个人的理性选择都遵循着实效主义思维方式。实效主义没有任何先入之见,从不排斥任何理论或制度,它是基于目标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目标理性。我们可以设想任何理论或制度,实证得出每种理论或制度下的后果,将这些后果与我们的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哪一个后果最接近我们的预期目标,我们就选择哪一个理论或制度。当然,不一定会有制度的后果完全与我们的目标一致,此时需要评估所选择的制度实施的可能效果,也就是预期效果。至此,还只是从理论上说,选择了该理论或制度就会达到或接近预期目标。实际上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如果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那么说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如果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不一致,我们就会怀疑实证规律、约束条件或者目标是否切合实际,需要进行修正。这样,理论或制度的后果与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成为选择理论或制度的标准,理论或制度的好坏以它能否实现目标来判断,目标的好坏以能否找到有效的方法实现为标准。所以,我们首先要理性地确立目标,然后理性认识,最终以实践后的实际效果为标准的,但是我们的认识是大有作为的,实效标准包含了认识和实践的价值。实事求是,就是发现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再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改造世界。改造世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于各种规律、约束条件和目标的认识。实效主义所关注的是确立好目标后怎么具体有效实现目标。例如,我国正确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明确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们发现计划经济不能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改革开放后我们就突破计划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它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实效主义强调规范与实证、目标与工具之间不可分离,通过实证到达规范,通过工具实现目标,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实效。当我们谈到改革问题时常常把“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与“改革的效果如何”分开,而在实效主义看来这三者是不可分的。因为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是对于现状是否满意的问题,如果不满意意味着我们有更高的目标,而更高的目标能否实现是与改革的路径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改革路径会有不同的后果,这个后果应该指向预期目标,最终的判断是改革以后的实际效果。所以改革时我们应该考虑改革的路径与预期目标,否则,很可能改革的结果使得我们的境况变得更糟,就不如不改革。为了有效实现目标,我们需要考虑时代背景,与时俱进,需要实事求是,需要实践。实效主义面向未来的理性目标,通过实事求是找到有效的理论或者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实效主义的核心在于它强调人的理性目标与其实现手段的统一性,在于目标、工具与效果的三位一体。对于目标的认识是重要的,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目标的认识就曾经经历过很长时间探索。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在法治国家,政治目标和政治改革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根本的目标是通过宪法实现的,具体的目标是通过物权法、合同法和刑法等部门法来实现的。法律是规范体系,经济学主要是实证科学,法律经济学试图运用实证经济学来有效实现立法目标。法律博弈论力图通过制度设计使立法目标成为博弈均衡来实现改革目标,因为博弈均衡是稳定的、自我实施的。政治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律经济学等等这些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得实效主义改革哲学成为可能。
  邓小平的实效主义改革哲学
  实效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改造世界,实事求是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这些正是为了成功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是否成功需要实际效果来检验。实效主义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认为,这些理论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目标提出来的,都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指南。统领这三个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效主义。
  邓小平理论被总结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说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明改革的约束条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基本手段。所以,邓小平理论实质上就是围绕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猫论”。“不争论”、“摸论”、“三个有利于”是“猫论”的补充与完善。
  “猫论”的大众版本是:“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里实际上说了三个问题:目标是“捉老鼠”,手段有黑猫和白猫,捉到老鼠是判断是否好猫的实效标准。从“猫论”可以抽象出:目标、手段和判断标准。目标和手段都是变量,核心是目标的有效实现,即实效。目标可以不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最终的判断都是以手段对于目标的有效实现即实效为标准的。具体的“猫论”指的是农村实用猫,因为农民买猫就是为了捉老鼠。对于城里人来说,“猫论”可以改为“不管外国猫中国猫,好看听话就是好猫”。这是因为,城里人买猫不是为了捉老鼠,而是为了好看听话,是宠物猫。目标不同,手段不同,但判断标准都是实效:手段能否有效实现目标。有些人批评“猫论”在经济上的唯利是图和不择手段,认为“猫论”是实用主义哲学,是不择手段,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唯利是图,那是对“猫论” 理解上的本末倒置,因为他们盯着目标“老鼠”,而又庸俗把老鼠理解为金钱等物质目标,把手段对目标的实现理解为“不择手段”。仅仅讲一句话的“猫论”确实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我们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形成“实效主义新猫论”:“农村实用猫”: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城市宠物猫”:不管外国猫中国猫,好看听话就是好猫。“新猫论”中的目标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新猫论”的实质是理性目标的有效实现,是用最优手段实现目标。
  将“猫论”用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我们首先要确立社会主义目标。邓小平非常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最终,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目标系统总结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用的,我们所需要的是选择最优手段,使得社会主义目标又快又好实现。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相容。邓小平意识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得不好,就会糟。”计划与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上已经被法律经济学创始人科斯解决,简单说就是该用计划时用计划,该用市场时用市场,因为计划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市场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我们要比较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大小再进行决策,计划和市场都只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计划与市场同时使用是最有效率的。所以,从实效主义的新猫论出发,完全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但是,在很多共产党人看来,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给中国的改革开放设置了非常大的障碍。为此,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和“三个有利于”。
  1992 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邓小平所反对的实际上是无谓的、没有结果的理论争论,这种没有标准判断的争论可以无休无止。因为无谓的争论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不争论”强调要埋头苦干。在农村,从理论上争论黑猫白猫哪个是好猫没有意义,只有当把它们放到老鼠面前才能判断:捉到老鼠才是好猫。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判断标准。我们应该大胆地实践各种制度,以这些制度的实际效果来判断制度的好坏。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邓小平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显然,“三个有利于”是典型的以目标为定位的思维方式。计划与市场仅仅是黑猫白猫,社会主义目标是老鼠。“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最终,邓小平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为改革开放扫净了思想上的障碍。自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这就是解放思想的价值。
  “摸着石头过河”有多种解释。陈云提出“摸论”主要是强调渐进改革论和实践论。1980年12月16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发表了《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在12月25日的闭幕会上,邓小平指出陈云同志的“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可见邓小平同志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方法是赞同的。他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他还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所以,邓小平主要强调的是试验方法,而对于太慢的改革路径持批判态度。邓小平的“摸论”最重要的是解决手段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实效主义从来不排斥任何理论或制度,也不排斥任何实践。所有这些制度和实践都是以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标准的。“摸论”并不是说已经有桥的地方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也不是说有船时我们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邓小平特别强调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采取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普遍规律的“桥”或“船”显然能够更好地过河。“摸论”是指没有这些工具和方法时我们应该大胆地尝试摸石头过河,是一种试验思维和创新思维。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摸索到一种局部试验再推广的方法:对于任何理论或制度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的结果就推行。不争论理论或制度本身的好坏,而把它们放到实践中通过效果来判断。
  邓小平理论是典型的实效主义哲学。他曾经明确提出改革的“效果”、“实际效果”和“经济效果”。邓小平在1979年10月4日《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弘扬科学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实际上,邓小平早在1978年批判了那种不讲实效的工作作风:“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中共十四大给予邓小平的最高荣誉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已经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邓小平不仅仅高瞻远瞩,而且关注具体的制度设计,注重实效的理念。
  实效主义改革哲学的新发展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不自觉的实效主义哲学,那么胡锦涛则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实效主义改革哲学。科学发展观是实效主义哲学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将科学发展观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也明确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既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同时强调我们的发展是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最初提出科学发展观时,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最初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但是,仅仅有伟大目标是不够的。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更多地强调试验方法-摸论,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更加理性与完善。作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目的不仅仅是短期的效果,而是长期的效果—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由此,科学发展观将伟大目标与根本方法统一了起来,这种统一正是为了伟大目标的有效实现—实效。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伟大目标、根本方法和长期效果的三位一体。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引下,运用各种具体的科学方法才能有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效是其最终的检验标准。所以,胡锦涛自始至终大力提倡“实效精神”。柯华庆:论实效主义改革哲学(2)时间:2010-09-18 09:50 作者:柯华庆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366次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在西柏坡发表《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要坚持实现远大目标和切实做好当前工作的统一,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务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讲实效,办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胡锦涛强调革命精神与科学务实方法的统一,强调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苦干方法结合起来,也就是将远大目标与其具体有效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统一起来。胡锦涛重视实效的理念与江泽民一脉相承。江泽民在多种场合讲到实效问题。例如,江泽民2001年1月8日在北京市考察时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时时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2002年12月15日,胡锦涛在中南海会见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中央宣讲团的成员时强调“中共官员应在开拓创新和力求实效上下功夫”,系统阐述了“求实效”的内涵:“按照中央的部署,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狠抓落实,在开拓创新和力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工作引向深入。力求实效,就是要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求实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如果说正常目标的有效实现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要领导十三亿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挑战,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开拓创新。如果说仅仅开拓创新还是容易的事情,那么开拓创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目标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就是胡锦涛强调中共官员“应在开拓创新和力求实效上下功夫”的真正内涵。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三次分别提到“求实效”、“务实效”和“务求取得实效”。2005年 11月28日胡锦涛就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务求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2008年11月15 日胡锦涛在G20峰会提出四大举措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时指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实效性,就是要讲求效果,所有改革举措应该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2009年11月13日胡锦涛再次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重要演讲,再次重申实效性原则。胡锦涛同志对于实效的强调是长期的,贯彻始终的。
  正是在胡锦涛实效主义改革精神的激励下,从中央其他领导人到各级党政领导同志都大力提倡实效精神。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同志都在各种场合讲到务求实效。例如,2009年3月9日,吴邦国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强调,要使人大工作更贴近民生更具实效。2005年5月16日,温家宝强调,积极进取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大开发。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到科学发展实效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特别巨大。习近平将实效主义精神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提出了科学发展实效观。
  2008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强调,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被任命为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9月23日,习近平在研讨班结业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精辟阐述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全面部署了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基本要求,为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习近平第一次提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取得实效。
  学习科学发展观是理性认识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实践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在《领导干部读书要“三要”》中,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勇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领导干部勇于实践,就要敢于面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敢于探索新的实践领域,努力使自己主导的实践成为正确的而不是盲目的实践,成为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实践,成为有科学根据的而不是想当然的实践。这是因为,我们“是要运用理论和知识着力改造客观世界”。习近平引用马克思的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强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取得改造世界的实效。这种实效就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实效。”学习、实践和实效是依次递进的。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2009年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提出“必须突出实践特色,把务求实效作为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务求实效”。2009年4月8日,习近平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在工作指导上,一定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情况单位和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防止“一刀切”。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成本、重效果,多在实效上用功,不在形式上费劲。2009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小组第十次会议听取当前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和学习实践活动第二批总结暨第三批相关工作的汇报,对下一步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研究部署。习近平提出,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更加注重取得实效,更加注重简便易行,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化基层,更加注重统筹协调。2009年11月15日,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在西安召开部分省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座谈会,习近平再次提出“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实效。”
  习近平还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示其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中,习近平提出三大规律:“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分别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和怎样发展都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因此,不管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发展,目标和工具是不可分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有效的实现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效、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实效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效自然也就可以达到。所以,科学发展实效观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然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效观。
  实效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
  远大目标无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有效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遵循邓小平的实效主义改革哲学,事实证明,中国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实际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进一步的改革我们仍然要坚持实效主义改革哲学。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各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具体制度。我们仍然要坚持“猫论”,尽管不一定是捉老鼠;仍然坚持“摸论”,大胆尝试各种制度;仍然坚持“不争论”,用实际效果来检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三个代表”,也必须“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政治合法性,因为她始终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为己任。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稀缺,要实现长治久安,我们必须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这种优越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怎么做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下一步改革面临的难题。联合国公布的基尼系数,中国2007年是0.469,为亚洲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超过了警戒线。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是1:5。如果改革不能有效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将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根本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共同富裕”了。可以说,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之前,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自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之后应该解决的是怎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可能比“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难。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标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预期通过该法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但是,该法实施以后发现劳动者的状况比以前更糟,因为很多企业倒闭,外商转移资本,劳动者找不到工作。那么是不是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应该得到保护呢?当然不是。这涉及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法律制度设计问题,也就是怎么实现目标的手段问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合作关系,但是在合作剩余的分配上又有冲突。我们的立法要考虑全球背景下的平均利润率,在这个前提下偏向劳动者一边才有可能性。否则,资本流失或者工厂倒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本就不会合作,更谈不上对合作剩余的分配偏向劳动者一边了。法律的目标可以是效率、公平、效率兼顾公平、公平兼顾效率或者共同富裕,但是怎么有效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设想各种可能的制度,借鉴任何发达国家的经验,甚至“摸着石头过河”,但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实效。能否通过各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智慧的巨大考验。
  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我们像邓小平所说的“小脚女人”一样,一直迈不出有力的步伐,总是担心很多制度是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例如,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制度就不一定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司法对立法的制衡只不过是为了长远的利益,长远效果,实现科学发展。立法机关可能“一致同意”一个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政府政策,也可能透支属于下一届政府或者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源以满足当前GDP的增长。因此,应该从宪法层次上规范立法,其目标是包含当代和子孙后代在内的长远利益、长远效果。应该充分发挥司法机关根据宪法对于立法的合宪性审查机制。关于民主制度的形式也可以探讨,哪种形式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我们就采取哪种形式。“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尽管讲的是经济改革,但从邓小平的实效主义改革哲学看,这段话对于政治改革也同样适用。在新形势下,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胡锦涛的讲话为进一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任重道远,实效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c/article_20100917193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