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姬”陈文茜和“公民”韩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00:44:30

“妖姬”陈文茜和“公民”韩寒

2010-08-29 12:57:44

归档在 文化杂评 | 浏览 6055 次 | 评论 2 条

我的印象里,陈文茜一直是李敖嘴里的那位“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1995年,她结束了美国的十年留学生活,返回台湾,成为民进党文宣部的主任。随后因为理念不合,又退出民进党,转而狠批陈水扁的贪腐。她在政界人脉的深厚,对两岸关系和台湾局势的分析,尤其是语不惊人不休的犀利言论,让人印象深刻。

最近,陈文茜意外地陷入了“批韩寒”的风波,也引起不少内地网民和精英的抨击。7月21日在香港书展上,有记者问陈文茜如何看待韩寒,她说,“用李敖的话说,韩寒不值得评价。作为上海市民,赛车先生的韩寒看起来蛮帅,其实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对于上海世博的无知,显得浅薄和没文化,说话就像放屁一样轻松。”

韩寒被骂,他的拥护者们肯定无法释怀。于是有网民说:靠骂人上位已经是快速走红的一种有效捷径。我不赞同陈文茜力挺世博、骂韩寒是为了出位,背后应该有很多深层原因。


在卸任“立委”,尤其是马英九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岛内完成第二次政党轮替之后,陈文茜不再将其目光锁定在狭小的台湾本土,而是站在了一个新的高点,即“大中华的梦想”。如果最近几年再看陈文茜的节目,如《文茜世界周报》,你会看到她如何介绍中国崛起,和全球化的不可阻挡。在她的意识里,似乎已经把大中华格局的形成放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上,甚至已经成为她人生最后的使命。

在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马谢辩论”之前,陈文茜曾在自己苹果日报的专栏上撰文指出,台湾需要可以帮助人民脱离困境的领袖。在她看来,民进党的8年执政,“台湾已经落后太多”。未来,“台湾不能再走错路了”。她同时拿海南岛的繁荣,来例证政府的决策和能力有多重要。

从陈文茜最近几年的言行来看,即使她心底并没有那么爱大陆,但希望台湾可以脱离困境,找到发展的新方向,完成愿景,缓和岛内族群对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两岸沟通和商贸交流,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陈文茜将自己最后的历史使命跟大中华的统一和崛起紧密的联系起来,我们也不难理解她为何为世博会辩护,以及抨击韩寒。

当我们纯粹地站在历史高度来看,世博会无疑寄托着创造和谐世界的梦想,它是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未来的世界无疑是软实力的比拼,如今的中国经济腾飞,但远未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举办世博会,无疑希望可以传扬中华文化,凝聚全球华人的心。

同时,璀璨的世博会也给中国提供了外交机遇。无论是法国总统萨科齐携夫人率先访华,为世博会捧场,试图与中国和解,还是二十几个未建交的国家受邀参加世博会,上百位世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世博会,无疑为中国提供了公共外交的机遇,为促进彼此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尤其是台湾的参与,更是其40年来首次重返世博会,这无疑让大陆的民众更加了解台湾的文化。台北市长郝龙斌在上海世博园接受采访时曾说:“透过世博会,台北和上海建立了更密切合作,两岸交流互利是大时代趋势……透过这样良好的典范,希望能够引起共鸣效果,让以后的两岸关系更和谐、更密切。”

海外华人心底都有一个梦想,即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我想,陈文茜对世博的支持,也是根源于此。但是她站的太高了,脱离现实,对中国大陆民间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毕竟,中国崛起只是一个虚幻而宏大的概念,对于百姓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善生活,是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而对国家形象的最好宣传,是善待自己的国民。陈文茜只是站在大格局的至高点上鼓与呼,忘记了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辨证看待问题。正如梁文道的讽刺:“如果我能像陈文茜一样,有贵宾通道出入,有专人导游,还有保安开道,我对世博的认知大概就能深刻一点了。”

当然,陈文茜批判韩寒的话语也显示出了一种优越感,其过分宣传中国崛起的言行也透露着港台文化精英的投机意识,但我宁愿相信她只是在借大陆的崛起来激励台湾,努力向上攀升。这或许是一种技巧,也或许是一种无奈。
对法国大革命,周恩来曾说:对此作出评价仍为时过早。对于陈文茜是否投机,同样对于韩寒是否主动迎合大众,我认为目前下判断,也为时过早。

如今的中国,人人都在谈论韩寒,将他树立成压抑和迷惘时代的救命稻草,不过作为同龄人,我一直认为,韩寒很清醒,他并不愿做异见领袖,更不愿当大英雄,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尽到了一个公民的责任。韩寒的可贵之处,是他身上有很多我们已经淡漠和遗忘的精神,比如,敢于表达自己、有批判精神、不媚俗。至于韩寒究竟是否有文化底蕴,每个人角度不同,但陈文茜对韩寒的劝告,即珍惜影响力和话语权,却是值得借鉴的。

在我看来,如今不少力捧韩寒的精英和知识分子,都是以前那些从不正眼看这个“80后问题少年”的同一批人。他们从轻视韩寒到欣赏韩寒,或是长期关注韩寒,看他从“不良少年”到关注社会疾苦,这种蜕变有惊艳感,而产生了欣赏;或是韩寒在体制外,靠赛车养活自己,洒脱自由,拥有别人不及的巨大影响力,说出很多体制内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们无疑是非常羡慕的。其实,韩寒并非有更多的责任感和良心,只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看戏罢了。

精英们围观看戏的结果是,我们无法听到知识分子清晰的声音。渴望和呼唤英雄的年代,其实是一种悲哀;韩寒如今的火热,也能证明知识分子的堕落和大众的冷漠。正是因为没有人主动发声,才凸显了他的声音。当下的社会,你会看到教授们争做明星、知识分子为权贵背书,而房地产大亨却不断出现在媒体中分享其“心灵鸡汤”。精英们都在倒卖观念,他们或兜售着所谓的成功学,或不断追逐权力、金钱和名誉。

如今的中国处于所谓的历史转型期,社会的不公让人们倍感压抑,却无处发泄,而韩寒的出现则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韩寒现象”可以理解,但那些掌握话语权的精英和知识分子,如今力捧韩寒,是否可以理解为拿韩寒当枪使?是否可以理解为把韩寒当作理念的传声筒加以功利性利用,而自己却趋利避害,逃避自己的良知和责任?

好在,韩寒是清醒的,他无意做“领袖韩寒”,只想做“公民韩寒”。

韩寒对如今的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他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榜样甚至精神寄托,这比郭敬明们的社会意义要大许多;韩寒可以让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看到独立思考的魅力,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公众议题,学会独立表达自我的意见,而不是做逆来顺受的一代。

中国,仅仅有一个韩寒是不够的,我倒期望这个国家的人,尤其年轻人,都可以做自己,学会多元、包容地看待问题,懂得独立思考和关怀他人,对社会问题不再冷漠,对不公不再沉默。这或许,正是韩寒这个旗帜的最大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