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信仰分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2:49:28
全世界有85%的信仰某种宗教。其中基督教35%,伊斯兰教20%,印度教14%,佛教6%,孔教、神道教及祖先崇拜6%,其他新宗教3%,犹太教1%。
宗教意味着真诚地投入到对一个非直观的世界地追求中去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信仰要付出的代价如此昂贵,它能带给人们什么好处呢?
神经生物学研究证实:人类之所以拥有信仰,是由人们大脑本身的结构所决定,而其中某种微小分子(血清素)色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信仰对战胜焦虑也能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拥有信仰的人通常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健康。

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根本无力为自己承担一切。
弗洛伊德在写给恋人的信中说:“小公主,当你来到我身边时,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说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爱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太可怕了。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他在理论上并不相信有爱的存在。因着他作为一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原初的渴望真爱的本质,这个本质将咒诅弗洛伊德那种以性为中心的思想。
梵高、毕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人与自我分离了,即存在与本质的分离。就如卡夫卡所说的那样,我说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又与我愿意想的不一样。这些分离的事实使梵高、毕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于恐惧和绝望之中。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更严重的是,每个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仿佛都是一个巨大的茧,把自我囚禁在里面。这个茧导致人不单不能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与自我的交流都疏离了。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每个人的我都成了孤独的我。孤独,真正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