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赢利、员工……Google招惹了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4:38:14
很少有公司在垄断市场后,宣称不是为利益所驱动。谷歌(Google)就是个例外。
2004年以来,谷歌的股价上涨了4倍,现在的市值达到1600亿美元。这家公司甚至成立还不到十年。美国投资银行派杰(Piper Jaffray)预计,谷歌今年收入可达160亿美元,盈利则高达43亿美元。那么多钱那么快涌来,在持怀疑态度者看来,这样会很容易忽视股东利益,公司只会做得及格,而不是优秀。但当谷歌的收益达不到华尔街的预期或者遭遇其他危机的话,会发生什么?谷歌可以应付吗?雅虎及其他对手都曾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危机,逆境使他们变得谦逊,而谷歌却一直是顺风顺水……
关于安全:隐私银行
在美国,只有一种现象在动画喜剧《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被嘲讽过,那才算进入了主流文化。谷歌显然有那样的荣幸。剧中,Marge Simpson将她的名字输入谷歌中搜索,惊奇地得到629000个结果,随后她在谷歌地图中查找自己的房子,当她把卫星照片放大后惊骇地发现,Homer Simpson竟然光着身子躺在外面的吊床上,“进来!别人都在看你呢!”她冲着窗外大声叫喊。Homer慌忙地回到屋子里。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里,我们就可以窥见今日的谷歌意味着什么———它主宰着互联网,让无论身处何处的所有人,就像Marge一样,都能够得到他想要的信息。然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尽管《辛普森一家》有些夸张,事实上,Marge并不能通过谷歌提供的卫星图片看到Homer Simpson在做什么,因为这些图片根本不可能是实时的。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看看谷歌一词从名词变为动词,看看谷歌一词在《经济学人》、《商业周刊》、《财富》上被提及的频率,就可以知道谷歌有多红!
人们对谷歌又爱又恨,复杂的心情很难言表。一些用户把他们的照片、博客、视频、日历、电子邮件、定制新闻、地图、联系人、社交网络、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以及信用卡资料———总之,他们生活工作中的所有资料都保存在谷歌的服务器里。谷歌下一步还计划将个人的医疗记录、定位服务等其他内容增加到自己的系统中,谷歌甚至打算在美国买下一个无线电波段,以便其所有服务都可以通过无线电传送方式提供。
只要谷歌想这么做,它很快便可对特定个人的档案记录收集起来。“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最棘手的隐私问题”,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隐私方面的专家爱德华·费尔腾说。曾写过一本关于谷歌的书,曾对谷歌推崇备至的约翰·巴特勒最近却在博客上表达了很多用户的担忧:“我觉得谷歌越来越可怕,太多的个人信息被一个信息源所掌握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的警觉。”
谷歌正在变得像一所银行,只不过它保管的不是货币,而是信息。谷歌有关隐私问题的法律顾问彼得·福莱希尔称,“员工无意或者有意造成的用户信息泄露可能性非常低,因为只有极少数员工有资格接触到公司的数据,而且每次都会有记录”。
隐私问题非常微妙。当谷歌保存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时,它面临某种取舍。一方面,谷歌可以通过用户的搜索历史和广告点击记录,结合其地理位置及行程计划,来提供更加有效的搜索结果及相关广告。这使谷歌能从其他新服务中获利,但这也会把用户吓跑,伦敦一家人权问题监察组织就对谷歌对待隐私的态度提出批评。而另一个极端是,谷歌可以不从某些提供的服务中谋利,比如销毁关于用户的隐私资料,这可能使得它的服务不是那么有效,但这样就不会引起那么多隐私争议。
实际上,保护客户隐私和实现搜索高效确实是个两难,谷歌努力求得平衡。公司高层就此召开过多次会议,并在最近几个月做出了多项改进。福莱希尔说,首先,谷歌保存在服务器上的搜索记录在18个月后会“自动匿名”,就像银行注销信用卡一样,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根据历史记录追踪到某台电脑上。第二,用于记录个人使用偏好的cookies每2年就会消除。并不是所有人对此表示满意,因为时间期限分别长达1年半和2年,某些信息也会在过期前自动更新。
用户们对隐私保护问题的情绪也确实令谷歌有所顾忌。这家硅谷公司在2004年上市前一直宣称自己的座右铭是:“不做恶!”公司一直认为自己是让世界向好的一支力量、甚至是商业逻辑的挑战者。谷歌的创始者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以及CEO埃里克·施密特,都一再强调谷歌的核心价值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样说教式的话语可能使很多圈外人退却。某些书籍、报纸出版商、媒体集团比如维亚康母,他们把生意建立在谷歌的搜索排名之上,却和许多其他公司一样开始对谷歌的言论表示怀疑。一些因为谷歌而生计受到威胁的公司把谷歌送上了法庭,一些谷歌的职员(被称作Googlers)和一些前职员(被称作Xooglers)都加入了怀疑者的队伍。“谷歌表现‘傲慢’,因为它感觉‘天下无敌’,”一位已经离职并创办了自己公司的Xoogler这样说。谷歌内部对待消费者、对手和合作伙伴的态度就是“你不能阻止我”,“我们会搞定你”,他说,所谓的“友善、和蔼”的形象只是“神话”。他认为,谷歌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完全是因为其难以置信的高股价。
关于业务:50美分VS 1美分
谷歌的成功仍然主要来自:在其搜索结果以及其他网页旁边的小文字广告。只有当消费者点击了广告,广告商才需要付款。“一次50美分。”谷歌首席财务官哈尔·瓦瑞恩说。而要继续保持这种成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谷歌在网络搜索市场上的份额需要保持稳定水平。鉴于谷歌的品牌效应,这方面应该是可控的。这几年,谷歌的市场份额稳步增长,根据网络调查公司Hitwise的数据,到今年7月,谷歌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为64%,几乎是最接近对手雅虎的3倍。在欧洲一些国家、在印度和拉丁美洲,谷歌的市场份额比这还要高,只有在韩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和捷克,它排在本土企业之后。
第二,谷歌必须保持甚至提高在搜索结果旁安放广告的效率。主导这一领域对谷歌非常重要。根据市场咨询公司Alan Rimm-Kaufman最新的一项调查,公司将73%的预算投在谷歌的搜索引擎上(而对雅虎和微软的投入只占到21%和6%)。由于日益增多的广告主圈子和更有竞争力的在线拍卖,谷歌对每一次点击收取更高的费用。并且谷歌拥有更高的“点透率”,因为谷歌能使广告更加相关、更加有用,因而网民会更频繁地点击。
更重要的是,谷歌上投放广告似乎更有效。瑞姆·考夫曼发现,谷歌的广告更容易转变成实际的销售。为了缩小与谷歌在这方面的差距,雅虎花了一年时间的努力推出代号为“巴拿马”的行动。
但是“点击计费”的赢利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因此,谷歌努力寻求向其他领域拓展。谷歌正计划收购DoubleClick,一家专注于其他的大型在线广告市场的公司,比如品牌广告和横幅广告,它们按显示频率付费而不是点击频率。谷歌现在还在传统广播、电视和报纸上代理广告业务。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扩张,有专家表示出了怀疑,他们认为,每次谷歌都减少了其边际收益,因为它必须把更多的收入与其他人分享。例如,如果某网民在某第三方博客上点击了由谷歌安置的文本广告,谷歌就必须向博客主支付一定费用。如果谷歌在报纸或者广播上发布广告,它就必须和出版商或广播公司分享收入。然而谷歌并不这样认为。它的成本相对固定,因此增加收入就是盈利。进入电视及其他领域让谷歌感觉良好,瓦瑞恩说,即使每次浏览谷歌只能得到1美分,但这1美分也是纯利润。
当然,谷歌的触角再长,也应该不会涉及硬件制造,它对软件和服务更有兴趣。它恐怕也不会制造“Gphone”手机,因为谷歌和苹果有共同的董事会成员,Apple在iPhone上用的也是谷歌的软件技术。除了手机传闻,还有说法是谷歌正在进行有关实验,通过在硅谷部分地区覆盖Wi-Fi网络为消费者提供宽带服务。它还计划通过参加拍卖来购买昂贵的广播频率,希望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从无线数据和语音系统中获利,或者通过广告来支持免费服务。
关于员工:20%时间理论
除了试图在新领域拓展,对谷歌来说,更艰巨的问题是如何续写“神话”。施密特说:“面临危机在所难免,历史经验证明,对于技术型的公司来说,危机往往来自内部,而不是竞争对手。”对谷歌来说,“我更担心的是规模扩张引发的问题。”自2004年6月以来,谷歌的新雇员(被称作Nooglers)人数飞速增长,从当时的2292人增加到如今的13786人。
当然,能够招到如此多优秀的人才也是一种竞争力的体现,因为如果谷歌不雇佣这些能人,那么他们很可能去了微软或者雅虎。谷歌之所以能够吸引到人才,和它在市场上的好形象分不开,相信你也对谷歌舒适至极的办公环境、丰厚的福利有所耳闻,上下班有班车(还装有无线宽带),办公室旁有排球场、游泳池、免费的餐厅、按摩服务等等等等。
然而,围城里的生活不像外面的人看上去那么美。有谷歌的员工会告诉你另一番心里话,一位前高层职员就因为受到的待遇问题将谷歌诉诸法庭,她说:“公司的人事部门一团糟。”她第一天上班时,根本没有人告诉她应该在何时何地工作,她还收到公司的电子邮件,提醒她穿着不宜太过正式,高跟鞋和佩戴首饰也是不合适的;在参加公司组织的滑雪活动前她又被告知:“如果穿着皮草,你就死定了。”
她说,谷歌只是一部分人的天堂。在公司上市前就进入公司的老员工被视为公司里的“贵族”;相对于其他部门的员工,工程师地位更高一些。谷歌更招刚毕业大学生们的喜爱,因为公司很像校园,有约会场所、有洗衣房、周末也不用离开。成了家的员工就没那么喜欢那里了,因为每个人,即使是年轻的母亲,也需要一周干7天活。
另一位谷歌前高层说,谷歌试图营造一个让创造力自由发挥的“乌托邦”,然而它得到的只是一个“反乌托邦”。谷歌编制了一套基于大学平均积点、学校排名以及大量的逻辑题的严格算法来招聘员工。他说,“在这里都是以导弹专家的水准来要求员工,因此人人都缺乏安全感。” 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也比想象中更复杂。
那么这些员工究竟需要做些什么?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拉兹洛·伯克说:“我们喜欢某种无序,因为创造力源于员工间的碰撞。”对此最著名的表述就是20%时间理论。理论上,所有谷歌员工,从前台接待到高层主管,都可以用20%的时间来探索新点子。好东西也确实从这里冒了出来,比如谷歌新闻、Gmail等产品的开发都是这样产生的。不过,谷歌最大的收入和创新来源仍然是收购,包括 YouTube、谷歌地球和办公软件等。
实际上,20%时间理论其实是120%时间理论,另一名前谷歌雇员说。“因为没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正常的工作量非常大,某些创意得到实现的几率几乎为零。”当员工的创意被拒绝时会发生什么?当他们被授予股票期权,他们就考虑离开。上世纪80年代,这一现象曾在微软公司出现,当时流行印有“FYIFV”(意思是:我终于拿到期权了)字样的T恤。这些员工考虑的是去更酷的新兴互联网企业,比如Facebook或者Twitter。
就目前形势而言,谷歌并没有什么需要过于担心的,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绝大多数用户仍然是谷歌的忠实用户,并且没有打算放弃;遇到官非也只是一些小障碍,构不成大威胁;在谷歌所关注的领域,它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它的超级服务器能胜任未来的新任务;赢利也不是问题……只有当好时光结束才是考验的关卡,那时,股东会要求变现,用户会担心隐私,员工会怀疑是否“不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