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6:33:32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候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将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祖起自布衣,削平群雄,独有天下,前后不过八、九年时间。好比今天一位企业家,只用不十年时间便大功告成,跻身世界500强。高祖成功秘诀何在?史家历来认为:他自己的精辟论述就是最好答案。然而,我们要问:子房、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杰为什么甘愿被高祖驱使呢?究竟是什么魅力或本事,让高祖可以拥有天下最优秀的人才?
高祖之为人,好似流氓大侠。行为上不务正业酗酒好色、工作散漫游手好闲,举止上大大咧咧不拘礼节、吹牛夸耀脸不变色。然而豁达大度乐于助人、遇事镇定无所畏惧。“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事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庭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吹牛夸耀却骗回老婆,遇事镇定而怒斩白蛇,是史家津津乐道的故事,虽有虚构嫌,却生动描绘了高祖为人的气度和风范。他的确有出人头地的远大志向。“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谓然叹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他敢做敢为,不怕事,有担待。当沛县反秦、沛令被杀之时,连萧何、曹参等人都不敢将大旗举起来,惟刘邦当之。“萧、曹等皆文吏,恐事不救,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所有这些,皆是吸引群众、号召群众、团结群众的基本素质,却远远不够。高祖最终能成就大业,主要得力于他慧眼识人、放手用人、予人以利、赏罚分明。他能够在诸多谋士纷纷扰扰的计策里,辨别高招和损招,虚心听取和采纳高招,实在可贵。他能够明断众多诸侯大将的功劳是非,据此分封赏赐,降服众心,尤为难得。
先说萧何。高祖开辟汉家四百年江山,萧何居功至伟。刘邦最初如何知道萧何有宰相之才,史记不祥。然二人曾同时为沛县官吏,萧何通晓法律、为人清廉、能判断事情大小轻重、办事干练,刘邦自然知道。自起兵之日起,便一直委以重任,深信不疑。萧何之见识才能非同寻常,从三件事可见一斑。一是沛公大兵攻陷咸阳,所有将领迫不及待瓜分金银财宝,独萧何不然。他关注的是军国大事所需要的法律、命令、图画、书籍,等等。沛公得以通晓天下大势,乃拜萧何之功。二是沛公率兵东进与各路豪杰争锋,最终击败项羽,关键是萧何留守关中,治理有方,源源不断为刘邦输送物资和部队。三是萧何月夜追韩信,为刘邦找到一个克敌制胜的军事天才,其胆识魄力令人称奇。天下大定,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所受封赏应该最高,并且巧用打猎的比喻说服众人。得一人而兴天下者,萧何真是当之无愧!而刘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论功行赏,亦可为万世表率。 `
留侯张良出身豪门,秦灭其国,遂抱复仇之志,然历十数年壮志未酬。时当陈涉反秦、天下大乱,张良也拉起一股人马,加入灭秦行列。为何他很快就追随刘邦,甘愿为其效力呢?原因刘邦对张良的兵法和计谋,十分欣赏,衷心接受。张良志在灭秦,为此隐姓埋名多年,终于找到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是那个时代豪杰壮士之风尚。张良为刘邦所用,刘邦对张良则几乎是言听计从。留侯竭忠尽智,高祖从善如流,古往今来,少有如高祖留侯般的梦幻组合。留侯毕生妙算无数,举其大者可见端倪。第一次是沛公攻占咸阳,宫室、帷帐、名犬、良马、珍宝、美女,应有尽有。沛公心向往之,欲进驻皇宫。樊哙规劝不住。张良晓以大义,直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沛公翻然悔悟,折回霸水之滨。第二次是韩信扫荡齐国,派使者与沛公讨价还价,条件是要沛公封他为“假齐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沛公不愧为开国之君,瞬间明白大势所在,立刻接受和张良、陈平之计。此乃汉朝开国史上最重要的关键时刻之一。假若沛公当日没有听从张良建议,历史可能重写。第三次是汉朝立国之初,诸将对高祖分封不满,又害怕高祖诛杀功臣,张良乃建议高祖即刻封赏他最讨厌的雍齿,天下之心遂安。辨真伪,识好歹,虚纳谏,是高明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高祖无疑是佼佼者。 ”
韩信出生寒微,先后追随项梁、项羽,皆不受重用,满腹经纶,无处施展。后经萧何力荐,成为刘邦麾下大将,才终成大器。为何韩信终于助刘邦一统天下呢?他有三次直接论及高祖为人,最清楚地说明了刘邦为何能够驾驭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第一次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日,韩信嘲笑项羽徒有“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反衬刘邦有王者之气,帝王之风。他将军事韬略毫无保留地告诉刘邦,高祖惊为天人,大有相见恨晚之叹。第二次是齐人蒯通力劝韩信自立门户,与沛公、项羽鼎足而三。韩信答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韩信所言,正是高起、王陵所强调的高祖品德:“所将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故诸将愿意为他效死力。第三次是韩信与刘邦论兵。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将将与将兵之分,正是统帅与大将、领袖与管理之所由分。韩信所见,的确不凡! 得人者得天下,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曾国藩的名言是:“今日所当讲求者,惟用人一端耳!”又说:凡办大事者,以找替手为最先。毛泽东的名言是:路线明确了,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通用电器首任ceo韦尔奇的名言是:我的职责是将通用电器改造成英雄辈出的舞台。最近一位年轻气盛的企业家放言:挖尽所有人才,我就赢了。看电视节目,主持人问:未来最棘手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多位成功企业家的答案惊人一致,就是八个字:识人、用人、管人、留人。回头品位一下两千多年前的高祖故事,体会其识人、用人、驭人之道,倒也别有一番兴味。
汉高祖刘邦才不及中人,但要说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人才难得,刘邦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
  刘邦想夺取天下,但是他有很多地方比不上他的对手项羽,但他的“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用人所长、用人不疑”人力资源思想吸引了一大批“白骨精”投奔其麾下。刘邦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大胆起用敌方的失意者,从敌对阵营中投降过来的人他敢用,韩信在项羽手下无所知名,投奔刘邦后,经萧何推荐,被委以重任;陈平在项羽手下为都尉,因事惧诛而投奔刘邦,刘邦拜他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而得罪过他的人,和他有矛盾的人,他不但不怀恨在心,而且因才适用。周勃、灌婴曾谗毁过他,刘邦不但不贬,反而更拜他为护军中尉,使其尽护诸将。高明的领导者在用人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准则:对所用的人,要给予充分信任。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使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用人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用人多疑,则""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刘邦提出来说,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项羽丢了呢?回答各有不同。刘邦听后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们看到一方面,没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这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由此及彼,企业的领导人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他必须善于识人、选人、用人。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企业不在大小,员工不在多少。凡重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必明。
  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敢放手给钱,在具体的领域比较,刘邦都比不上。但刘邦的高明在于善于利用比自己厉害的人物,能使各种杰出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且有效授权。刘邦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问到自己,韩信说陛下最多能带10万兵。刘邦就问他,为什么韩信反为自己所擒。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善将将。韩信的一席话,可以说是真正道出了刘邦能成大业的真正原因。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着眼于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若求全责备,因疵废人,就会人心离散。用人所长,量才使用是关键。人的特长具有用进废退的性质,特长越是用它,越能发展,越能增进它的优势。相反,如果不用它,废置一边,那它得不到增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退化萎缩。  
  领导者用人应懂得用进废退的道理,要善于在使用中开发人的特长、挖掘人的特长,促进人的特长发展。通过使用,在实践中培植人的特长,养育人的特长,开发人的特长。发现和看到人的特长而不使用,不仅是最大的人才浪费,而且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可怕的压抑。
  另外,刘邦用人不问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我们的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有者不同的背景,心态、性格,而领导者要学会欣赏员工的各个侧面,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世界的结果,一个好领导的凝聚力来自不同方位去欣赏他的员工的过程。这种凝聚力应该是一种人格的、人道的力量。用人格的魅力和不灭的意志而形成的一种坚韧超拔的亲和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
  刘邦对人的看法,也总是一分为二并看主流,既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也深知每人的弱点。在他临终时安排后事和吕后的谈话中足以证明。吕后问道:“陛下百岁后,萧相国若死,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所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用人要善于取长补短,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专才或偏才组织成互补结构,任何人才,只有在集体中各显其长,互补其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人无全才,偏才组合,相互搭配就会形成1+1>2的局面。心理相容是人才相互结合的前提,做到刚柔相济,快慢相宜,才不失默契。通常人才类型当中,有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具有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称为指挥人才;有的善解人意、忠诚积极、埋头若干、任劳任怨,称为执行人才;有的公道正派、铁面无私、熟悉业务、联系群众,称为监督人才;还有的思想活跃、知识广博、综合分析力强、敢于坚持真理,称为参谋人才,等等。这些人,如果一个个孤立起来看,几乎都是""偏才"",但一经合理组合,各展所长,就成了""全才""。列宁说得好,""组织能使力量增加十倍。""
  刘邦在晚年路过故乡沛县,宴请故人亲友时,不禁慷慨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依然可以看出他渴求“猛士”巩固帝业的强烈愿望。
  终其一生,正是由于他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选才之德,谋才之脑,提才之能,用才之胆,容才之量,护才之魄,育才之法和集才之力。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而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向这位HR大师——汉高祖刘邦好好学习学习! 一个不懂得集中大家力量和智慧的人,失败是必然。而一个好的管理者,正是识人于微,知人善任。

另外,领导者的personality也很重要。此处,这个词说的不是个人魅力,而是与人相处的融洽和谐。
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用人所长、用人不疑,我很相信这句话!其实道理和企业家赚钱一样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一个想什么都把握完的人想做大事,再有能耐可能没做完前已经累死!学会利用好的资源!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历史上唯一一首缺最后一句的好诗。
这个字都没认全的皇帝,靠这三句诗就抒发出了自己胸中的激情,当众相亲都等待第四句的时候,刘邦说已经完了,没有第四句了。
看来创作是靠真情实感啊,乾隆到处题诗人们却一首也记不住。而这三句诗,我从第一眼就再也没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