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8:36:33
作者:王 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809    更新时间:2004-5-9
【字体:小大】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施经营绿色战略、加快建设绿色白河,实现民富县强的目标,必须加大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快“三化”进程,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注重二、三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关系由1997年的66.09∶10.67∶23.24调整为2003年的48.7∶23.4∶27.9。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白河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县GDP由1997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67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7%。
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1、第一产业稳步发展。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黄姜、烤烟、蚕桑、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农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粮经比例由1997年的8∶2调整为现在的2∶8,改变了长期以来第一产业“以粮为主”的结构特征,走上了粮经作物科学合理发展的轨道,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16688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22702万元,年均增长4%。2、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坚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延伸战略。以建材、化工、矿产、加工为主的四大工业支柱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发展体系。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2689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10916万元,年均增长23%,快于GDP增速14.3个百分点。3、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城镇功能的提升,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迅速发展,“瓶颈”制约逐渐缓解,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旅馆、广告娱乐服务、计算机互联网服务等行业迅速发展和兴起,第三产业的服务方式不断优化,超市连销经营、邮政快递、移动通讯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正影响和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5851万元迅速扩增到2003年的13009万元,平均增长14.9%,快于GDP增速6.2个百分点。
尽管白河经济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和优化,经济总量也有较大的增长,但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发达县、市相比,白河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产业结构层次低,比较效益差。经济发展规律表明,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的比例会逐步下降。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都很小。据《中国信息报》(2003年3月18日)表明,1996年第一产业美国为1.8%,英国1.8%,日本1.9%。2002年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4.53∶51.74∶33.73;西部省区为20.01∶41.48∶38.51;全省为14.92∶45.47∶39.61;安康市为27.53∶24.33∶48.14。而白河县截止2003年底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为48.7∶23.4∶27.9,一产比例占到近50%。由此可见,还基本属于“农业型”经济结构,而农业是比较效益偏低的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特点十分明显,显示了产业层次较低、素质较差的基本特征。
二是第二产业份量太轻。工业总量较小,工业增长滞后。由于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和生产技术体系的先天不足,工业发展相对较慢,总量偏小。从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看,第二产业总产值仅占GDP的五分之一强。从工业增长速度来看,白河县从1997年到2002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5%,与全市、全省的年均增速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尽人意,国有经济步履维艰。近几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成长壮大,并以其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空间。但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滞后,白河县工业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缓慢,经济效率相对落后,形成了与东南沿海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重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个私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类型的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003年白河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9%,比全市、全省分别低十几个百分点。而且白河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比重小,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的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的第三产业和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发展不足。
五是旅游资源未得到开发,旅游业发展滞后。白河县内万山重复,隘口分歧,山高涧深、石峡深遂,景点众多。属南北过渡气候。由于现住白河人口多为明清以来的江南移民,故长江、黄河文化兼备,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白河地处“秦头楚尾”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入陕川、进中原之门户襄渝大动脉和汉江穿境而过,是西安(四川、安康)—“车城”十堰市─武当山─神农架旅游黄金走廊的必经之道,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但是,白河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二、白河县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步骤
调整产业结构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步骤上有明确的认识,并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形成广泛的共识。
1、经济结构调整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发展大旗,牢记“两个务必”,弘扬“三苦精神”,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从全县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稳定加强农业,重点突破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合力实施白河县二次创业行动,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特色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奋力实现白河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2、经济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有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勇于探索和创新,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二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既要谋划长远,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又要立足当前,狠抓落实。三是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较快的速度,实现新跨越,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五是兼顾一般,突出重点的原则。既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又要有所侧重,集中精力办大事。六是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原则。既要争取中、省、市支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更要立足自身努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3、白河县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步骤。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各自的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比例的运动变化规律是:第一产业开始时处于绝对较高份额,其后比重不断下降,呈直线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绝对量迅速上升,其比重增加到较高的水平后又逐步下降,直到最后趋于平稳;第三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壮大,直到占据较大比重,是直线上升,其比重最后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同时,三次产业必须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关键,既带动第一产业快速发展,又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第三产业的落后会抑制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扭曲,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统筹兼顾各产业的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建议白河县经济结构调整应坚持“三步走”战略。首先,在稳定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快第二产业上,到2007年,使国民经济综合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经济结构初步趋于合理,达到“四三三型”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48.7∶23.4∶27.9调整到2007年的40∶30∶30左右,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8亿元、2.1亿元、2.1亿元。其次,随着“三化”进程加快,再过五年,到2012年,产业结构达到“三四三”型,即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5∶40∶35左右。最后,再用五到十年时间的发展,到2017年左右,使经济结构达到“二四四”型,即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3∶38∶39左右,逐步接近发达地区县、市的产业结构水平,一、二、三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三、白河县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1、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
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建设。加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着力推进绿色产业建设是白河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未来五年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大发展的根本出路。要按照“农户+基地+公司+市场”的运作模式,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条龙,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格局。重点是要调整粮经作物种植结构,提高比较效益。虽然,通过过去多年的发展,我县农业内部结构得到了很大优化,粮经比例由五年前的8∶2调整到现在的2∶8,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成绩的取得多少有些是靠行政手段推动实现的,稍有大意,粮经比例有可能会发生反弹。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减粮、扩经”,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当前,要突出“黄姜、烤烟、蚕桑、畜牧、林果、木瓜”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快速扩大规模,着力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抓好黄姜产业。经过五年的发展,白河黄姜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需要提出的是,白河黄姜要走巩固提高之路,即要在高质量发展15万亩优质黄姜基地的基础上,以省政府在商洛召开的陕南中药材现代化基地建设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国家中药材基地建设和陕西中药材现代化行动计划,积极与西北农林大学、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实施“高皂素含量、高产量”的双高栽培,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及时进行搭架除草,全面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努力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效益,争取通过GAP和SOP质量认证。确保每年能开挖7万亩,提供税收超过1000万元,农民增收1.5亿元左右。二是抓好烤烟产业。要抓住陕西“北烟南移”的历史机遇,发挥有利的烤烟生产条件,强化科技兴烟,实施大村大组大户带动战略,合理倒茬。确保年滚动发展烤烟2万亩,产烟3万担,提供税收250万元,农民增收1000万元。三是抓好蚕桑产业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10万亩桑园的培育和管理,提高桑园质量,推广养蚕新技术,确保年养蚕4万张左右,并逐年有增加。四是抓好畜牧产业。坚持“养猪求稳定,养羊求突破,养牛求发展,养禽求特色”的畜牧业发展思路,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促进畜牧业由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人工牧草,推进圈舍饲养,坚持走效益型、生态型发展路子。努力培育30个左右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形成“白河白山羊”等品牌。五是抓好林果产业。结合退耕还林,按照“每村一两品”的发展思路,下力气在316国道、环县路沿线真正培育出30个左右的林果专业村。六是发展木瓜新兴产业。把木瓜作为一项后起主导产业来抓,搞好规划,实行连片种植,形成规模优势,从今年下半年起在全县确定五个左右的木瓜专业乡镇,80个左右的木瓜专业村,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引导等措施,用前几年发展黄姜产业的力度,结合退耕还林,每年栽植木瓜100万株,折合2万亩,到2007年全县栽植木瓜300万株,折合6万亩左右。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收益在3000元左右,到那时,全县仅木瓜产业一项可为农民增收1.8个亿。
大力培育联结农村与市场的中介力量。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市场化,以市场为基础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单家独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联结,必须以培育龙头企业为主,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为辅的中介组织,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合理化销售”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因利势导、群众自愿、启发自觉”的工作方针,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使农户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再积累、再组合,形成大市场、大经济的格局。目前,白河县内的7家黄姜加工企业、桃元乡黄姜生产协会、白河木瓜酒厂等都是白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有效中介组织,应予以大力扶持。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大户、专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专业合作组织联结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民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农民提供信息、种子、技术,并沟通产销渠道,带领农民联结龙头企业或直接带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建立健全农业基础服务体系。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领导、指导、服务作用,使农业生产由“自由”向“自觉”转变,由“无序”向“规范”转变。二是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广播“村村通”、电视和上网等,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力度,扩大信息履盖面,重点要放在各类中介组织上。三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开发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县级科技服务组织,完善和发挥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的作用,改进科技服务方法,努力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规模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取把第一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健全市场服务体系。按照“开发产品成基地,围绕基地建市场,建好市场促发展”的思想,大力加强各类市场建设,以大市场带活大流通,大流通带动大产业,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2、围绕提高经济带动能力,重点突破发展第二产业
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由于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前几年白河县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特别是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从而使人们潜意识地形成了“白河想发展工业根本不可能”的认识,这是不正确的,也是有害的。实践证明,抓工业比抓农业来得快,搞一个工业项目一年税收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而一个乡镇一年的农业税、特产税全部收上来,也不过是百把万元。当前,我们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必须统一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工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助推器,对县域经济有着巨大的拉动力,是白河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全县干部群众必须振奋精神,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拿出前两年抓农业的那股干劲来抓工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工业上来。在此基础上要明确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一是以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依托农业振兴工业。要认清白河目前仍属“农业型”经济结构的基本县情,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利用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二是围绕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全县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三是要围绕传统优势抓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现有的工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一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指导企业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彻底扭转企业领导层“家族化”的不良局面。要在从严治企中实现管理创新,积极推行先进可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种经济责任制,切切实实把立足点放到“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上来。二是要加快体制创新,构建企业发展新机制。体制创新的核心就是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转让、公开拍卖、破产关闭、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彻底触动企业产权,实现职工转变身份,企业转换机制,政府转变职能,资产转变形态,优化配置企业生产要素,激活企业发展潜力。过去白河企业改制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目前这些改制后的企业大多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对于这一点要痛下决心,排难攻关。三是要加速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为牵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水平。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变白河工业的现状,加速企业的科技创新进程。四是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按照引导、扶持、调整、提高的原则,以扩张总量,提高质量,优化服务和优化环境为重点,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时,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针对白河实际,要坚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公有制调整和改组结合起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股、承包、租赁国有集体企业;坚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鼓励个体私营业主投资农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城乡各类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多管齐下,壮大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增加就业机会。
发展县域特色工业,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提高总体效益水平。坚持工业经济规模扩张与提高经济效益并举,在扩张规模中,追求整体效益,在提高效益中快速扩张经济总量,是白河调整工业经济结构,突破发展第二产业的紧迫任务。重点是要集中抓好“加工、建材、矿产、化工”四大特色工业支柱。加工工业,要率先有较大的发展,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扩大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产品皂素、双烯、黄体酮的生产能力,增加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要以县内已有的7家黄姜加工企业为龙头,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黄姜产业附加值。其他如木瓜酒厂等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点扶持,大力发展。建材工业,要千方百计加快水泥生产技改扩能,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力争在今年内完成冷水水泥厂10万吨技改项目,并启动实施白龙水泥有限公司的兼并重组;加快市场稀有的“以琳板材系列”的开发力度,强力扩大生产能力。矿产业,要加大探采力度,提升选矿水平,搞好矿山技改,提高开采能力,加快对县内银金矿、铅锌矿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化工工业,要尽快完成西安杰益公司对县化工厂的收购重组,尽快上马60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建设。力争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亿元,较2002年增长15.3%,2004年后力争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逐年递增。通过四大特色工业的快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总量和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总量的比重。
3、围绕扩张总量和提高质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基础设施等级,夯实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等级,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重点是彻底打破“三通”阶段性“瓶颈”制约,创造比周边更好的发展硬环境。交通建设,突出实现“三化”,旬白路二级化,白界路、冷厚路三级化和村村公路桥涵配套化。力争开通南环路,建成“经济专用路”、“旅游专线”。电力建设,突出110KV和35KV输变电配套网络建设,彻底实现网电通村率100%,实现家家户户电灯化。通信建设,集中力量,实现有线电话通村率100%和移动通信信号乡镇覆盖率100%。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快老城改造,积极拓宽人民路,着力建设滨江大道,加快狮子山、菜园坝小区开发,拉大县城骨架。尽快把县城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规模适度的山水园林绿色县城。同时,加快茅坪、仓上、卡子、构扒、西营、冷水、中厂、宋家8个规划集镇建设步伐,完善排水、供电、排污、通讯等配套设施,健全集镇功能,提高集镇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市场,增添新的动力。
拓宽服务领域,选准第三产业的增长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张第三产业经济总量,提高整体经济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既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项目,又要积极开拓潜力大、预期效益好的项目,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可供选择的新的增长点,主要包括旅游业、新型流通业、社区服务业、教育事业。此外,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广告服务业、互联网服务业等都可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如白河县东南部的平顶山森林公园、红石河自然景观的20多处重要景点,可以把南环路开通后,建成“白河一日游”,带动白河旅游、服务、运输等一条龙的第三产业发展。
建立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绝大多数由公益型、事业型向经营性转变。对于商业、物资外贸、房地产、旅游和居民服务等行业要按照市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于信息、咨询、环保、卫生、体育、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等事业单位,要逐步减少财政事业经费支出,向经营性过渡。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进程,提倡社会办学、个人办学,有偿培训人才。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提供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保险,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做好保险基金的征收、清欠和扩面工作,还可以发展商业保险,增强国家保险抵御第三产业风险的能力,促进第三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