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女强人白手起家养海参 纯收入上千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1:54:42
东北女强人白手起家养海参 纯收入上千万http://info.gift.hc360.com/2009/11/20134473528.shtml
[致富经]女强人养殖海参打造的财富链条 http://alacun.com/NewsShow/1174.htm   [慧聪礼品工艺品网]
每年的10月是池塘养殖海参采捕的旺季,在辽宁省凌海市大有乡有20000亩养殖海参的池塘,这些池塘今年产出了40万斤的鲜海参,为当地养殖户带来了3000多万的纯收入。
笔者:多少海参,那一盆?
养殖户王延超:有60来斤。
笔者:60斤啊,你今天要采捕多少海参?
养殖户王延超:一次怎么也得两三千斤吧。
笔者:这两三千斤海参能卖多少钱?
养殖户王延超:现在价格的话,那就是十三四万元。
笔者:一天就十三四万?
养殖户王延超:对。
海参今年每亩地的纯收入超过了一万元。在凌海市当地养殖户都把这些能够养出海参的池塘称作提款机。
村民冯俊才:海参养成了,就说是干什么,你也挣不着这些钱。这比那个自动提款机来得还快。当地买楼的,买车的,一年弄个几十万,咱别说多了,几十万元那不成问题。
现在被农民称为提款机的这20000亩池塘,在7年前,就是画面中这样的一片滩涂,而这些滩涂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提款机,是一个叫刘青莲的女人硬挖出来的!
刘青莲:我说你就尽量往上抢,都拉到你二姨那里,那个大沟垫上去。正好垫那里,咱正好省事了。你就把这个整个全给掀去,正好一举两得。

这个风风火火的女人就是刘青莲,笔者采访时,她正带着她的施工队在滩涂上挖掘养殖海参的池塘,这一次的目标是再挖5000亩。
刘青莲:告诉他们这个池子得挖平啊,挖平。坝得整直溜。
笔者:挖多深?这个地方。
刘青莲:自然进潮1.5米深。
笔者:养海参的话池塘1.5米深就够了?
刘青莲:对,必须的。
刘青莲行事大胆果断,身上带着一种霸气,熟悉的人都说她像个男人,但这句话,刘青莲最不爱听。
刘青莲:我从心里就不服男人。
笔者:为什么?
刘青莲:我就不服。男人想干的事我就想干了。
刘青莲就是凭着实干,靠出租这些池塘、海参育苗、和海参加工这个财富链条,创造了过亿元的资产。然而,这些巨额资产的开端,却是因为一次失败的转行!
刘青莲出生在农村,她性格开朗做事要强,做什么事都不服输。上世纪90年代,刘青莲和丈夫开饭店跑运输,10年的拼搏积攒了600多万。
2000年,锦州市刚刚引进了牙鲆鱼养殖项目,一条成本10元钱的牙鲆鱼,市场卖价却高达20元钱。高额的利润让刘青莲倾尽全部积蓄,投入到牙鲆鱼养殖中,可没想到仅仅两年的时间,养牙鲆鱼就赔进去160万。
这里就是刘青莲当时的养殖场,虽然现在这里已经被另外一家水产品养殖企业收购,但是依然留有刘青莲当年创业时的印记。

刘青莲:转圈铺的这个布,这个布可贵了,这叫无纺布。这都是7年前我铺的。
笔者:用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刘青莲:防水啊,省得土往下流失。
自从卖掉养殖场后,7年时间,刘青莲再也没有勇气来到这里。为了配合笔者的采访,7年间刘青莲,第一次回到这里,依然充满了焦虑,甚至泪流满面。
刘青莲:咱们搬走了,我一次都没来过这个地方。我就不愿意到这地方来。
笔者:怎么不愿意上这地方来?
刘青莲:就不愿上这地方来。
笔者:你走到这里泪流满面是什么意思?
刘青莲:不知道,我说不好,就是第一次跳到海上来,说不好带来的那种压力,我说不好,简直是一种像磨难似的。说不好,形容不好。
刘青莲到这里的激烈反应,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刘青莲遭受了多么大的打击,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青莲会从此放弃水产养殖,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当年的9月,刘青莲又一头扎进海水养殖行业里、而且这一次扎的更深、投入的更大、风险也更高。她一次性在在凌海市的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废弃虾池,要养殖当地没人敢养的品种!
王廷贵是大连人,他大学学的是水产育苗和养殖专业,2002年他想靠养殖海参创业,却发现在大连搞海参养殖成本太高。
王廷贵:大连地区海参养殖面积有限,而且当时那个地价一亩地涨到3万元钱了。
迫不得已,王廷贵只能远走他乡,去寻找另一个适合养殖海参的城市。2002年8月,通过朋友介绍,王廷贵认识了刘青莲。刘青莲觉得王廷贵四处找地方养海参,那么养海参一定很赚钱,刘青莲就开始调查海参的市场信息,结果让她很兴奋。

海参是棘皮动物,是唯一一个不含胆固醇的动物食品,但是由于海参苛刻的生长条件,在我国适宜海参生长的地方只有山东和辽宁,全国海参的年产量也只有7万吨左右。而当时,锦州凌海地区因为养虾着了病灾,很多虾池都荒废了,一个100亩的虾池,一年的承包费用还不到1万元钱,市场的诱惑和现成的资源,让刘青莲又燃起创业的激情。
刘青莲:我就想试一下,万一试成功了,不就能把这一块的虾池都利用起来了。
2002年9月,刘青莲在凌海市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虾池,其中100亩拿出来和王廷贵搞海参养殖实验。然而,凌海市的海域并不适合海参的生长,当地人别说养海参,甚至都没有人见过海参。
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葛立军:锦州的海域都是瘀泥型的海岸线,水浅,夏季水温非常高,冬季结冰,这样一个温度。再加上河流注入比较多,大凌河,小凌河,海水的盐度十分不稳定,所以海参无法自然生存。
在从没见过海参的地方养殖海参,这让大有乡的村民们有了一个集中议论的话题。
村民张熙永:当时也没见过,从这个地方根本没看见过海参,就是说养海参,就说我从小长这么大,海边也没看见海参。
村民冯俊才:没听过,挺空虚的这种东西,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说这个地方能养出海参谁也不相信。
从专家到农民,没有一个人看好刘青莲养海参。但刘青莲想到当地海域不适合海参生长,并不能说明人工养殖就不能成功,从来没养过怎么就说不能养呢?
刘青莲:我就非得试试不可,不撞南墙我不回头,就是说我亲自试验失败了,那我就不再整了。我一试了,我一看到了,哪怕100个海参活1个海参苗,证明就行。
在王廷贵的技术指导下,刘青莲把原来1米的虾池挖深到1.6米,然后投入石头人工造礁,为海参创造自然的生长环境,放进参苗的池塘就成了大有乡共同的悬念。
一年后,这个悬念就要破解了。

丈夫李军达:像早晨没风的时候,我就到池塘边上去转去看,边上全是,边上全是海参,还有晚间没风的时候,用手电一照,边上非常多。
刘青莲:转圈瞅着那个池子,转边瞅着海参了,就心情特别兴奋,特别高兴,就不愿意离开那一块。我去的时候吧,我一年都得穿坏多少双鞋。
能看到海参茁壮成长,证明凌海市的虾池,只要经过改造就能养出海参。王廷贵把这条致富信息传递到了大连。2003年10月,王廷贵从大连带了18个朋友来到凌海,在刘青莲手中以每年每亩不到100元钱的价格,租下了她手中1000亩的虾池。
养殖户王廷贵:大连那边养海参,已经干得比较满了,这个地方还没开始干,我们刚来干的时候地价各方面都很便宜。
海参养殖成功,让刘青莲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商机,并因此萌发了构建海参财富链条的梦想。为此刘青莲不但再次倾尽全部积蓄,还从银行贷款800万。
可大手笔投入的背后,却是企业资金链断裂,发展举步维艰,刘青莲为了她的财富链条,还将付出什么惨重的代价?
在锦州地区滩涂面积广阔有27万亩,海参养成了,这些滩涂都将成为刘青莲创造财富的资源,面对当时十分荒凉的滩涂,刘青莲开始设计自己的财富链条!
刘青莲:改造成养参的池子租给他们,然后我就利用出租的租金建这个工厂化育海参苗,把这个海参苗售给他们。他们养成了之后,我回收成参。
眼前这片荒凉的滩涂,在刘青莲的构想中,已经是一个财富宝库:把滩涂改造成参池、用出租池子的钱建海参育苗场,把参苗卖给租池子的海参养殖户、再回收成品海参进行加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03年底刘青莲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一次性承包了大有乡的2.8万亩滩涂。
笔者:2.8万亩多大的地?
刘青莲:你就用车跑你都得跑一天时间。海参一旦养成功了,这个地增值肯定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刘青莲还向银行贷款800万,建起了一座占地8000平米的海参育苗室,双管齐下,加快进度。但欲速则不达,双管齐下让她的资金链条崩断了。
2003年10月,刘青莲的育苗室开始投入生产,她要赶在2004年春天海参投苗的季节,把海参苗卖给租她海参池塘的那18位养殖户,创造第一笔财富。
刘青莲:按照水体,每水体产多少海参苗,按照市场价格,去了成本。最少得挣200多万元,少说也得二三百万元。
2004年的正月十五,距离海参苗种销售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刘青莲像往常一样走进育苗室,可是眼前的景象把她惊呆了。
刘青莲:一看那车间里沫子都起这么高,我一眼看完了,因为我不懂,第一年接触这个越冬育苗,我一看那个泡沫这么高,我心里头就有一种预感,就有一种不详的感觉。
看到海参育苗室发生了异常,刘青莲赶忙让工人放掉池塘里的水看海参苗的生长情况。
刘青莲:我一看,两眼冒金星,就觉得海参一吐肠子,听说海参吐肠子就完了,两条腿打哆嗦,我都不敢瞅了。然后我就回办公室,自个儿就嚎去了,我就坐那儿哭开了。
海参育苗越冬要从室外抽海水两天换一次,还要用锅炉加温保持海参苗生长的温度。但是,刘青莲和育苗技术人员,恰恰都忽视了这一点。
育苗场场长张淑丽:以前没越过冬,冬天结冰的时候,结到30厘米厚的冰,冰层下面的水全都非常浑浊,没法换水,没有水,利用这些水暂时维持,能等到水来才能换水。
进入水产养殖行业,第一次两年赔160万,第二次半年赔180万。
一边挖池塘,一边建育苗室。双管齐下的策略疯狂地吞噬着刘青莲有限的资金。
2004年春天,刘青莲改变策略,挖池塘出租,用租池塘的钱再去育海参苗,只要把养海参的池塘开发出来出租出去,就能有资金拉起她的财富链条。刘青莲的施工队人歇车不歇连轴转,24小时不停地的在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池塘。
刘青莲:这个可老费钱了。
记者:怎么费钱?
刘青莲:这不是四台车吗?我还有两台车,六台车一天一宿油钱一万元。
到2005年5月,施工队一共开发出了15000亩养殖海参的池塘。刘青莲信心十足的去了一趟大连。她在大连的电视台和报纸登了招商广告,希望大连想养海参致富的人来凌海租她的池塘。
花了一万多元钱的广告费,刘青莲就回家静等消息。
刘青莲:手机24小时都不关机,我就寻思,万一谁在晚上打来电话呢,别把这个机会错过了。
养殖海参投资成本高,一个100亩的海参池塘,租金、投苗、管理费用最少要100万。凌海市的海域历史上就没有生长过海参,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投资。刘青莲等了三个月,一位养殖户也没有招来。
没人来租池塘,银行贷款还不上,企业资金紧张,让刘青莲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刘青莲:别人说啥我也高兴不起来,我看到别人笑,我都说人家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其实我还是自身压力大,一到每月25日,电费,开支,整个到月末了,就得需要一大笔资金,所以我心想特别特别着急。
当初设计出租池塘、养殖育苗、加工销售这条财富链,仿佛距离越来越远。刘青莲的事业走进低谷,过去的女强人也开始了借债度日的生活。
刘青莲:就是拿起电话给谁打,就是都得犹豫,号码都得摁了多少遍,才能摁出去,心里头有压力,怕人家瞧不起,怕人家不借呗,人家说不借,就觉得可上火了,脸面特别过不去。
就在刘青莲最举步维艰的时候,一次机会送到了她的面前。这次机会可以让刘青莲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但是她却选择了放弃。
2005年8月,一家水产养殖企业看上了刘青莲开发的池塘,想用750万从她的手中承包3000亩搞水产养殖,这是给刘青莲缓解资金压力的一次机会。
李军达:我的观点,把这个地卖一块,卖一块把这个债务都还上,我说不要老背着饥荒生活,后来她不同意。
看刘青莲不同意,已经被资金压的喘不过气来的丈夫李军达,就一个人跑去找要承包土地的人谈判。
丈夫李军达:价格谈好了,计划明天签合同,因为我们俩也都达成协议了。
为了转包出去这3000亩的池塘,丈夫李军达来给刘青莲做工作,甚至还放出了狠话。
丈夫李军达:我说我不喜欢背着饥荒过日子,我说你要跟我过,就把这个地卖一块,把这个饥荒还掉。
刘青莲:他说不卖就离婚,我说离就离,我说要不你就拿刀捅了我,完了我们俩就打起来了,就把凳子都飞起来了。
记者:凳子都飞起来了?
刘青莲:飞起来了,这凳子这儿剩四个吗,你看看缺两个,六个凳子。摔碎两个,这个一套东西花一万多元钱买的。
其实这次家庭战争,夫妻俩都知道并不是彼此感情出了问题,而是两人面临的是开发的池塘没人租、没钱给员工开工资、以及银行巨额贷款带来的压力。
刘青莲:欠外面钱,见人家太丢面子,抬不起头来似的。
李军达:她晚上睡不着觉,这是第一。第二每天老是唉声叹气的,当时我不用问我也能看出她有压力。
刘青莲:压力太大了,完了他也没处发泄,他就得跟我俩发泄,我也知道。
刘青莲知道丈夫的用心,但是无论多难,她都不能把地转让出去。
刘青莲:卖了这块地,我育苗厂育苗,卖苗也困难,我这个加工厂建完了收购哪有原料呀,上哪儿收购也费劲呀,就等于,就像缺一条腿一样。卖完地就等于像一个人缺掉一条腿一样。
最终因为刘青莲的坚持,当初2.8万亩的土地依然完好无损的没有转让一块,因为刘青莲依然在憧憬着她的财富链条。刘青莲在等待,等待王廷贵带的那18位养殖户,海参收获的一天。她认为收获的那一天,就是她的活广告。
刘青莲:等着吧,坚持吧,坚持到2005年的10月份,海参起出来了,他一看到这个效益了,他就会来人了,就盼着这一天。
刘青莲在等待,这一天她还要等待多久,为这一天,她还能等待多久呢?
王延超:通过管喘气,这个管是换气的,它里边有水往外一吐就出来了,他有时候干活时间长,有时候带那个铅,他现在那个都不带,水浅。
记者:一天他们一个人能干多少活?
王延超:工作得6小时。
王延超是从黑龙江来到这里的养殖户,他2005年10月看到了第一批养海参的养殖户收获的海参,就在这里租了4个池塘搞养殖。
王延超:当时水面非常多,水面一瞅,水非常清,一瞅就瞅得了,非常大,现在,当时瞅咱们比划这么大现在说二两半以上。
从2005年10月以后,全国各地很多人知道了这里能养出海参,陆续来租刘青莲的池塘。到2007年有282人,租用了刘青莲15000亩的池塘。刘青莲实现了她财富链条的第一段,用出租池塘的钱投资海参育苗。
2006年,刘青莲海参育苗取得了成功,销售利润超过了200万。同时,池塘的出租费用也从过去每年每亩100元涨到了800元。
2007年冬天,刘青莲向目标开始了最后的冲刺,她在凌海市大有乡一次性投资4000万,建起了一座水产加工厂。
记者:界定海参好坏看什么?
刘青莲:煮完了看刺啊,看刺的密度。看刺尖不尖,完了手一捏,这个皮一捏,有没有弹力,好的海参,往地上一扔。啪,弹起来,这个海参就会蹦。
记者:可以当乒乓球打了是吧?
刘青莲:这个搁在地上弹得更高。
2009年2万亩的海参池塘产出了40万斤鲜海参,这些大都被刘青莲一个人收购了。她把鲜海参加工成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海参冲剂等产品。刘青莲认为她在本地发展海参加工,有她独特的竞争优势。
刘青莲:他们说的这个利润是30%,我觉得我比他们潜在的利润比他们还要多,因为我这个自个儿育的苗,自个儿的地。自个儿设备开发的。
现在刘青莲的海参产品销售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她的海参专卖店已经开到了北京、沈阳、锦州、营口等城市,因为有了海参产业的财富链条,加工出的产品价格便宜,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2009年她企业海参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
刘青莲:三八妇女节那天的会上我说过,在实现自个儿梦想的路上,遇到多大的挫折和阻力,我不放弃,我非得实现不可,有一口气我就得干下去。
本文系转载,原文来自【阿拉新农村网】-Www.alacun.COM
详细信息请参考:http://alacun.com/NewsShow/1174.htm
在大海深处淘宝的女人
(2006.7.20)http://www.cctv.com/program/zfj/20060721/101577.shtml
大连长海县有一个包海的女子叫李绪清,2003年夏天她赔钱了,还是个不小的数目—100万,可奇怪的是别人赔钱大都是做生意不慎造成的,而李绪清的钱则是给鱼洗澡洗没的。鱼为什么要洗澡,怎么洗?这对于岛上所有的渔民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事。究竟是怎么回事,还得从李绪清的丈夫于全福说起。那年夏天的一天,于全福像往常一样到海上巡海,突然他发现有些不对劲。。。
于全福:“鱼有毛病了,发现身上有红点,是一种病,我找了大连专门研究海洋的专家,来研究这个东西 。”
专家告诉于全福这是一种寄生虫,是由于海水温度高所致的,只要投放一些国家允许的药物就可以治好,可于全福知道一种方法可以不要任何成本还不需用药。

于全福:“参考资料上就有这一个项目,比如说鲈鱼、黑鱼,在夏季要想去掉身上的寄生虫,都需要过淡水,一过淡水,寄生虫它不是微小的生物吗,一下就给药死了不用下药 。”
这种办法在我国南方比较常用,但是在长海县就从来没人用过,为了保险起见,于全福先用少量的鱼做了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完全可行。但不巧的是,等到洗鱼那天,于全福出差在外赶不回来,他就只能用电话遥控指挥员工去干。
付林:“我们老板说可以用淡水消炎,把鱼捞出来放到淡水里,两分钟左右再捞出去。”
员工们以前谁也没给鱼洗过澡,所以大家都非常谨慎,一切都是严格按照于全福说的操作程序来办,可是洗着洗着,付林觉得有些不对劲。
付林:“死亡量增加,我就用电话告诉我们老板,我说老板不行,鱼的死亡量怎么增加了,我们老板说凡事有个适应过程,你再试验看看。”
员工们只能继续洗鱼,但是鱼越死越多,眼看着态势发展越来越严重,付林无奈,把电话打给了李绪清。
李绪清:“ 我说谁让你用淡水洗的?他说于老板呢,我说于老板是遥控指挥,你们在家把鱼洗死你们还洗吗?你们彪啊!他们说俺不听老板听谁的,我说停,不准洗了,老板再打电话你就说还在家洗鱼,其实我们就不洗了停了。”

尽管中途停止,还是没能挽回损失,这次失误让夫妻俩付出了从商以来最沉重的代价。这成了丈夫心中至今无法忘记的痛。
于全福:“水温没调节好,正常海水的温度是16摄氏度,淡水的水温是13摄氏度,温差使鱼感冒了,导致大面积死亡”。
记者:“鱼就死了,当时死了有多少?”
于全福:“20吨。”
记者:“20吨的损失是多少?”
于全福:“大约价值100万元吧 。”
100万对于李绪清来说,绝对是一个让她疼得揪心的损失,但是面对丈夫好心办成的错事,她表现出了常人少有的宽容,连一句埋怨的话都没有。可是鱼洗澡的事却在整个海岛被传为了笑谈。
李绪清:“我对象回来的时候,我说于全福啊我说个笑话给你听,于全福说什么笑话,我说你成新闻了,人家说你科技养鱼、淡水洗澡把鱼都洗死了,把人都笑躺在地上,他说真的啊?我说对,他也乐了。”

亏了一百万李绪清对丈夫没有一句埋怨,就像1997年,丈夫对她创业之初一个冒险的决定没有埋怨一样,以前她做海产品生意挺赚钱,1997年1月,长海县巴蛸村要对外承包9600亩海面,李绪清和5个对手在同时竞标,最后她喊出了180万的价格,拿下了承包权。紧接着李绪清就发愁了,钱从哪里来呢?
李绪清:“ 在当时竞标的时候,我们夫妇俩有不到80万元,我们借钱。”
于全福:“我母亲听说了,不行咱家还有房,我给你押上呗,我说要是押上了输了怎么弄?我母亲说输就输了。”
隋桂兰:“把房子抵押当时抵押了6万元钱。”
婆婆尽了自己的全部所能,可对于李绪清来讲也只是杯水车薪,她开始跟自己的朋友借钱,把所有的朋友借遍了才凑了70万再加上自己的80万,还差30万,这时李绪清想到了一个人?
李绪清:“我们原来是做鲍鱼生意的,在大连有个公司经理叫毕家民。”
毕家民在大连专做海产品出口生意,他曾收过李绪清的鲍鱼,但两个人也仅仅是几次生意的往来,按常理生意人是不会轻易向自己的客户借钱的,但李绪清走投无路了,她给毕家民打了个电话。
毕家民:“当时她说经理我包海了,当时她说两个做法,要不你入股,我说我不入股,要不经理你就借我点钱用,我说你要多少,家里现在就有30万元拿去吧,就那么简单就那么一句话,我坐船背着钱就给她送去了。”
朋友的帮助让李绪清如愿以偿地包到了9600亩的海面,但包海究竟能不能赚钱,李绪清在心里也打了个问号,因为包海是靠天吃饭全凭运气,如果捕捞不到海产品那就会赔个底朝天,当真正拿到承包权以后,她觉得有点后怕了。
李绪清:“包海写法人的时候,我心里有一个顾虑,如果这个承包额交不上怎么办?当时也不懂什么法律,就寻思交不上恐怕就得抓去蹲监狱,写我的名,如果要去蹲监狱我去蹲,因为我体格好,我内脏一点毛病没有,我饿几天也没事。”
让李绪清没想到的是,她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第一次潜水员出海捕捞,已经下到十几米的海底,竟什么也没有捞到,换个地方下去,依然什么都没有,李绪清的心越来越沉……

李绪清:“岛周围那些地方都下去捕了,原来潜水员下过的地方都没有,十多天就没有捕到东西,我们想去包海人们已经提前知道了,该捕的人家都捕走了。”
花了180万,包了一片空海,李绪清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她的80万打了水漂,她借的100万该怎么还?她觉得自己的运气不该这么差,无奈中,李绪清做了个决定,到深海去碰碰运气。
李绪清:“我招的潜水员有的是外地的,因为本岛的潜水员,在那当时就只能下到十几米海底,但是外地的潜水员,二十多米的海底 他能下。”
深海海底压力大,危险也大,所以当地人从不去深海捕捞,可李绪清请来的都是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潜水员,他们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深海进行捕捞。当潜水员下水时,李绪清紧张了,要么是宝藏、要么是绝望,她不知道这片无人涉及的深海究竟会带给她什么结果。
李绪清:“哎呀外边有东西,你看我们捞了多少海参,我一看这么多海参,一船一船地满载而归。”
记者:“当时有多少海参?”
李绪清:“是几百斤,最多的时候将近2000斤。”
李绪清没有想到自己的无奈之举却让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在她承包的9600亩大海里绝大多数都是深海,海底生长着丰富的海珍品,潜水员每下一次海,她的记账本上就多了一笔收入。
李绪清:“这叫黑海胆,一般在大饭店卖一只就80元。”

记者:“就这一只?”
李绪清:“对,现在这个东西挺缺的,我们这海水的盐质各方面都好,这海产品你吃了相当鲜。”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绪清很轻松地还清了所有的欠款,在潮涨潮落之间她的家底迅速增加,赚钱的同时李绪清隐隐有种担忧,1997年以后捕捞量一年不如一年,到了2001年,她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李绪清:“海里自然的资源没有了,能干的地方都干了,能发展的地方,能看见的地方都干了,完了就不行了。”
刚好这时乡里出台新政策把包海的期限延长到15年,李绪清意识到了要想长久地从海里捞钱,就得把海养肥,她开始搞底播养殖,投到海里的种苗都是市场上比较高档的海产品,每年花在投苗上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李绪清:“每年要投入100万元左右,投海参苗,往后又投海胆苗还有鲍鱼苗,如今这几样苗加一块,总投入在300万元左右。”

底播养殖海胆、鲍鱼等高档海产品,虽说投入大,但收回的效益往往是投入的几倍。而且李绪清包的海,深海海域多,养出来的海产品品质好,她的货价钱比别人高,许多客户还经常抢不到。在我们采访的时候就碰到了大连的客户刘人志,别人在收货,他一直站旁边看着,因为他来晚了没买到货。
刘人志:“货好卖,现在紧俏的时候都直抢,我们拿她的货挣钱。”
记者:“你说的是真的假的,谁知道你是不是替她做广告?”
刘人志:“做广告,不用做广告,我都怕让别人知道,别人知道就过来抢货了。”
每年光靠底播养殖为李绪清赚个三四百万不成问题,可是李绪清不满足,她觉得这么好的海资源,只利用海底太浪费了,2002年她又在海面上,利用浮筏搞起了扇贝的养殖。
李绪清:“这是虾夷贝,国内国外现在都挺认的,好吃得很。敢不敢吃?”
记者:“我不太敢,你常这样鲜吃?”

李绪清:“这个新鲜的可好吃了,其实生吃比熟吃味道好,吃、尝尝。”
记者:“会不会有寄生虫?”
李绪清:“不会有,真的好吃,还甜还鲜,甜。”
上有浮筏下有底播,这上下都有了李绪清又开始琢磨中间能干点什么呢?2003年的一天,李绪清家里来了几个客户,交谈之间李绪清竟发现了一个新商机。
李绪清:“别人到我们家来称鱼,当时也不知道称鱼有这么大的利润,但是别人说要到我们家称鱼给我们几万元钱都行,我一想给几万元都行,养鱼是不是很有利。”
因为发现鱼的利润不低,李绪清上了两百个网箱专养黄花鱼,本来她是想又多了条赚钱的路,没想到正赶上那年大量的鱼生寄生虫,这才有了开头赔掉一百万的一幕。到了2004年,李绪清基本掌握了养鱼的技术,但是等到鱼都养好了夫妻俩才发现,他们一心只顾养鱼竟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于全福:“根本没有客户,这怎么处理?”
这时夫妻俩才意识到,以前卖高档海产品都是不出家门客户抢着买,而养鱼的人毕竟多,不走出去找销路是行不通的。最后丈夫于全福找到了一个客户,可他却为此付出了代价。
于全福:“我最多时喝过一斤半酒,就为了装鱼生气。”
记者:“为什么,怎么回事?”
于全福:“本来定的装鱼,饵料都停了,但是到装鱼那天他告诉你不装了,他装别人的鱼,你生不生气,在一起坐着喝酒时为这事吵架了。”
这个客户最终还是买走了李绪清的鱼,但是价钱压得很低,基本没什么利润,这时丈夫提出与其在国内做这不赚钱的买卖,不如把鱼卖到国外去,可是国外的客户到哪里去找呢?他们又想到了曾经借给他们钱的毕家民。
于全福:“通过他,他过去跟日本做鲍鱼生意的朋友,通过他把这个鱼发到日本去了。”

现在李绪清每年活鱼的产量能达到300吨,其中90%都出口。她那9600亩海面已经形成了上有浮筏、下有底播、中有活鱼的立体养殖局面。
责编:孙铭阳
坐着轮椅养海参的女强人爱拼才会赢
来源:央视致富经 作者:未知 时间:2008年09http://www.julanhp.com/html/zfjy_554_2008-09/04116.html
记者来到烟台市的云溪村进行采访的时候,正赶上杨维萍出门,每次杨维萍出门,全靠女儿杨扬忙里忙外地张罗,她们俩这次是要帮别人做笔大买卖。
这天是海参养殖户孙晓峰家出售海参苗的日子,养殖场内一片忙碌。海参苗出售的过程一刻也耽误不得,一环扣一环,稍有差错,娇弱的海参就会死亡,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这一年的辛苦可就打了水漂了。
作为孙晓峰海参养殖的技术顾问,在这样紧要的关头,从来少不了杨维萍的身影。杨维萍坐在轮椅上,指导工人们操作,现场突然发生了争执。
养殖户:“什么意思吧,你什么意思。你给我看是什么意思。”
客户:“你这里面有,什么意思呢。你这里面有,你不是叫人来了。你不是叫我们来了吧。”
原来,这天孙晓峰卖出的海参苗中夹杂有少量被当地称为海葡萄的东西,买方觉得孙晓峰是故意把海葡萄掺杂在里面压秤。孙晓峰不管怎么解释,买方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就在好端端的一笔生意就要陷入僵局的时候,杨维萍出了面。
杨维萍:“海葡萄帮海参消耗里面的微生物,敌害,对水清理,对海参的生存环境挺好的。这个海葡萄也是对海参起到很好的作用,虽然咱买的不是海参,它就是帮它净化水。”
这时,杨维萍向买苗的客户做出了承诺,如果第二年海参长得不好,还可以回来找她。
客户:“我们的路程也挺远的,我看着那个女的,我干脆就不买,我是看着这个大姐来的,刚才那个小媳妇,我立马提着钱就走。”
在杨维萍的调解下,一场风波顺利平息了,这笔十八万元的生意顺利成交。说起海参养殖来,这让孙晓峰对杨维萍充满了感激。
养殖户孙晓峰:“我进入这个行业就是杨老板带我进来的,从育苗、养苗,各种方面的技术,一开始都是跟她来学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杨维萍也是一个健全人,还是烟台赫赫有名的海参苗养殖大户。养海参,关键是要有好苗,但是育苗、保苗可不是一般人做的了的。2003年杨维萍就紧紧抓住了这个市场空档做起了参苗生意,年入百万。可是,正当杨维萍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时,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2004年5月10日凌晨3点,杨维萍突然接到荣成养殖场的工人打来电话,一个客户要购买大批量的海参苗,由于投放海参苗对水温的要求非常高,客户要赶在天亮之前投入参池中,杨维萍放下电话,就匆忙出门了。
杨维萍:“打了个出租,从烟台往荣成的方向走。当时天很黑,雾很大。”
为了赶时间,司机把车开到了时速一百公里。杨维萍一边赶路一边与工人联系,催促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海参苗打捞出来。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杨维萍:“当打电话的时候,车就突然嗡地一下,我当时就撞了。”
从此以后,杨维萍下肢永远瘫痪,再也无法站立,一向要强的她绝望了,家里人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女儿杨扬:“几乎每天就是我妈哭,我也哭,我妈哭,我也哭,当时心情特别低落,她都不想活了。”
父母离异后,杨扬就跟妈妈一起生活,出事那年,她只有十七岁,在济南的省体工大队练习跆拳道,杨扬的身体条件很好,教练一直很看好她,对她寄予了厚望。可自从母亲受伤后,杨扬就回到烟台,开始了照顾妈妈的生活。
女儿杨扬:“我觉得现在是没办法,我妈出事以后,我不照顾她谁照顾她。”
记者:“那你不想找个保姆吗?”
杨扬:“有保姆,不放心保姆,不放心我妈自己跟着保姆。”
记者:“以前请过保姆吗?”
杨扬:“以前请过。”
记者:“那怎么都走了呢?”
杨扬:“请了六个保姆,五六个吧,可能是伺候不好吧,反正经常住院。”
杨维萍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时刻有人在身边照顾她。别看杨扬现在抱起来这么轻松,当初每次下床对杨维萍和杨扬来说都是一场折磨。
女儿杨扬:“经常掉地下呀,在床上摔一下呀,反正刚开始抱不动的时候,经常把我妈给掉地下。”
在这场车祸中,杨维萍的身体遭受了重创,同时,她的事业也受到了打击,养殖场里的工人听到她瘫痪的消息,都离开了养殖场,投入80万元的参苗只卖回8000元,赔得是血本无归。此时的杨维萍万念俱灰。
杨维萍:“母亲就说,就劝我说,你不为你自己活,你不为你儿女活,你不为我去活吗,你能叫一个白发人去送你吗?这样当时母亲讲了这句话,我就又放声好一个大哭。”
杨维萍下定决心,为了女儿,为了自己的家,她必须闯出一条路来。
杨维萍:“我说我姑娘现在就是对我恩德最大。不管我付出多大代价,我说我也要就是说走下去,就最起码给我女儿这一块,还有我。”
杨维萍决定从头再来,仔细分析了自己的身体条件后,她打算拾起老本行,继续从事海参苗养殖。
养殖户孙晓峰:“在胶东这一块,养海参,懂技术的人不算很多,虽然很普及,但是技术的方面,人才还是奇缺的。 ”
杨维萍自己有一手育苗、保苗的绝活,这是个技术活,对体力的要求不大,可以在轮椅上指挥别人干活。杨维萍想把闲置的七十亩的海参池子再利用起来,而前期的投入至少需要三十万元才行,她想到找人合作。
可跟以前熟悉的朋友谈起生意来,杨维萍却再一次遭受了打击。
杨维萍:“有的朋友基本上都不相信了,你现在都这样了,你这不是骗人吗,你还合作什么?”
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杨维萍没有放弃,继续给以前的客户打电话,带人去石岛湾那边看池子。
杨维萍:“结果呢,都去看挺好的,反正人家就是看咱现在这个样,人家心里都挺胆怯。”
走投无路的杨维萍只好向自己娘家亲戚寻求帮助。东拼西凑,杨维萍终于筹到四十万元钱,她把这些钱全买成了海参幼苗,投到石岛湾的参池中。要想把海参苗培育成成品参,育苗、保苗可是参苗养殖的重要环节,这个阶段海参苗要得到精心呵护才行,对技术的要求相当高。
杨维萍:“买的苗回来保,保了以后能便宜一点,就是说见利能大一点,就这样又干起来了育苗场,就为了这个池子往里投。”
2006年11月,杨维萍开始出售海参苗,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赚了五十万。赚的钱除了还账之外,杨维萍又承包了烟台市牟平区云溪村的一个养殖场,买回参苗来进行保苗。
海参苗养殖,饵料可以说是决定海参生死的命脉,一旦投放的饵料的数量、质量有丝毫闪失,那会殃及整个参池的参苗。实践中,杨维萍摸索出一套方法,根据海参的生长阶段配料,她的饵料营养高,海参吃了抵抗力强,大大提高了海参苗存活率。
杨维萍把海带当作精料掺杂在海参饵料中,给海参食用,而清洗海带是制作饵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杨维萍对这个环节要求非常严格。
杨维萍:“这个就是洗不掉吗?你看就是像这种,就是像这样的,你必须洗净,你看特别脏。”
杨维萍:“海带上面有一层碘,就是白白的一层,就是必须把它洗掉,脏东西洗掉,沙,泥,还有一层白白的,上面有盐,把它洗掉。”
一般来说,对于海参饵料,养殖户并不知道它是怎样配制的,于是就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现成的,杨维萍觉得可以出售自己配制的饵料,同时还向购买饵料的客户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客户如何育苗、保苗。
杨维萍:“动员别人吃我的饵料,我必须得技术要到位。如果技术不到位的话,光给饵料吃,不知道怎么干怎么喂,然后人家的海参就是有毛病了,人家也接受不了,所以给人带来很大的损失。”
经过四年的发展,如今仅仅技术服务一项,杨维萍每年收入就在五十万元以上。尽管身体不方便,但是杨维萍还是会坐着轮椅去客户那里了解情况,给客户传授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
李喜洋:“她这个起码不犯毛病。长势确实比我平时,比我以前喂的能增加30%到40%,喂这种饵料。”
杨维萍的饵料很受欢迎,在圈里小有名气了,甚至有人想出高价买断她的饵料技术。刘宗安是杨维萍的一个大客户,购买过她的饵料后,提出希望能与她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入股,建立饵料厂。
合作伙伴刘宗安:“我去要她不给,我再去一次,两次,三次。”
以前都是杨维萍找别人帮忙,可是现在,却有人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刘宗安看重的就是杨维萍的技术。
合作伙伴刘宗安:“吃她的饵料效果不错,所以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就开始逐步的研究探讨,做这个大参饵料。”
经过多次协商,两人达成协议,决定合作办厂。杨维萍负责饵料中精料的配制。
杨维萍的事业蒸蒸日上,杨扬也更忙了,她成了妈妈的“腿”,没有杨扬,杨维萍哪里也去不了,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杨维萍要是去做技术服务的话,杨扬更是要全程陪同。
杨维萍:“没有人帮我把东西拿过来,我就什么也干不了,有人就什么都能干,没有人我就寸步难行,没有人的时候连口水都喝不到。”
女儿杨扬:“我希望我妈能站起来,能像正常人一样,给我做一顿饭。我特别希望我妈妈赶快好,希望回家一开门,看见她在忙碌。”
杨维萍:“我就默默去下定决心,让我姑娘肯定比我,就是以前,就是过的还要好。就是我们现在条件虽然是有点儿艰苦,我跟我女儿说,这都是暂时的。反正对我自己挺有信心的,我就想起来有一首歌,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