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健:不卖企业,要卖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20:03:41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4日 07:36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杨群)跑在我国抗体药领域前沿的“种子选手”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频频接到跨国医药巨头抛来的橄榄枝,要将它购入麾下。但它无意“外嫁”,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日前,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张江组建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领军企业,中信国健担当起牵头重任,该中心预计两年后正式运行,成为我国抗体药物研发的摇篮。
如此炙手可热,是因为中信国健始终执着于抗体类药物自主研发。“抗体类药物”听来生涩,却是一个全新药物时代的主题。中信国健执行总裁王俊林告诉记者,这是第三代生物医药,被称为“生物靶向治疗药物”,通俗地说,就是对症下药如同瞄准靶心射击,不但疗效好,而且安全性强。但这类药研发门槛更高、难度更大,远非前两代生物药所能企及。
1998年中信国健初创时,就把目标锁定为抗体药物,“我国的医药研发长期以来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而抗体药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起跑线,这也是我们可以一举追上别人的一线希望。”如今,当一大批企业在技术门槛较低的前两代生物药领域陷入了残酷的价格战,中信国健却站稳了国内生物医药企业中的龙头位置,研发水平甚至比亚洲同类企业领先5年左右,相对于美国研究抗体药物最顶尖的行业泰斗,水平差距也缩短至5年左右。目前已正式在全球上市的抗体药物总数仅23个,其中有15个所针对的适应症是中信国健已经有能力生产的。国际医药界再也无法忽略这颗新星。
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大型制药企业都在聚焦抗体药物,或凭借自身实力投入研发,或是通过市场并购加强抗体类药物板块。医药界一致料定,不久后全球销售额最大的单药品种将是一种抗体类药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跨国巨头们纷纷力邀潜力巨大的中信国健加入。
“如果要卖公司,早在去年就可以出让,但我们的目标是把自己出品的药卖到美国去!”这不是好高骛远,实力已经初露锋芒。目前,中信国健已有两个药物在国内上市,分别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益赛普和用于治疗肿瘤的欣美格。尤其是我国首个真正实现产业化并上市销售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益赛普,销量每年都在翻倍,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此外,另2个新药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在等待审批;6个新药在进行二期或三期临床试验。强大的研发力量,支持着中信国健的产品序列正不断加长。
走出国门的步伐也已迈开。益赛普和欣美格已在印度、南美等地上市销售。中信国健计划5年左右建成达到美国药监局认证(FDA)要求的生产线,并在美国完成一期到三期的临床试验。为什么要打入欧美市场?因为发达国家的生物医药市场比国内市场更广阔。一个与益赛普适应症相同的药品在美国拥有50亿左右的年销售额。而在国内市场中,只能卖出几亿人民币。生物医药要真正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就必须把药卖到欧美等需求量较大的药品市场上去。
现在,实现这一梦想有了加速器———国家发改委批准后,中信国健正在与交大、二军大等商讨合作组建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事宜,这将是一个多元投资、政府主导、企业为主运行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抗体药物产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开发新型抗体药物,承担国家级项目,并参与抗体药物相关的药物评价、标准的制订。
上市计划也在悄悄酝酿之中,中信国健透露,大约两三年后,可以首先实现在国内上市,继而进军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不是为了圈钱,还是借力推动发展。”
中信国健:资本演绎传奇
2009-8-18 0:03:23
企业: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创业者:王俊林
从300万到1?2亿再到6?8亿,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用8年时间不仅缔造一段资本传奇,同时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国产抗体药物——益赛普。目前,益赛普已远渡重洋,销往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南美洲国家。
站在“十一五”开端,中信国健人将目光放得更远,他们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患者可以享受益赛普带来的卓越疗效。
益赛普:中国首枚“生物导弹”
益赛普上市1年,不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亿元,而且还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已远销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实现50万美元的销售额。同时,中信国健还与印度、埃及签订了销售合同,预计2008年益赛普还将出口到东南亚、东欧等地区。
这样的成绩让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俊林颇为自豪。“目前,我们正在和全球2/3的国家进行沟通,希望进一步打开益赛普的销售市场”,王俊林微笑着告诉记者。现阶段,益赛普的海外市场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
2005年11月,中信国健“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GMP证书。益赛
普,是一种能阻止关节变形,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同时也是能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还能有效治疗重度银屑病。
研究
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人体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所引起,一种叫作“肿瘤坏死因子”的蛋白在这种过激反应中充当着“信号兵”。益赛普的作用在于:它能赶在“
信号兵”到达目的地之前将其中途截获,从而阻断过激反应的发生,迅速缓解肿痛,还能有效阻止炎症因子对骨关节的侵蚀,避免畸形和残疾。
益赛普不仅是中信国健的首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同时也是我国首个国产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属于世界第三代生物技术药物,其生产工艺复杂程度要远远超
过第一代和第二代”,王俊林介绍说。抗体药物中单支装量最大的超过400毫克,最小的也有几十毫克,远远高于第二代的几微克,二者相差一万多倍。
所谓“抗体药物”,是指模仿人体自身免疫反应,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体外培养的药物。对抗各类疾病的蛋白质分子单克隆抗体药物是这一家族中最“专一”
的成员,与病原分子之间存在唯一对应关系,即一种抗体只识别一种抗原,便于瞄准目标予以重击,这种名副其实的靶向药物,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副作用小。
眼下,抗体药物正成为未来20年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1986年,美国FDA(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单抗治疗性药物进入市场,最近10年,抗体药物由鼠源性向人源抗体过渡,其免疫应答与副作用大幅降低,故而逐渐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数据显示,美国FDA已经批准了18个抗体治疗药物,近年来抗体药物销售额增势迅猛,1999年的全球销售额仅为12亿美元,2005年飙升到150亿
美元。据相关机构预测,抗体类药物市场正以年均30%~4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8年,全球抗体类药物的销售额将达300亿美元。
“中信国健的强项就是抗体药物,尤其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尽管如此,益赛普当前却正面临着生产跟不上销售的尴尬”,王俊林说。因此,中信国健已于近期投入8000万元用于扩大产能。
从去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商业贿赂运动在全国展开。为了反商业贿赂,部分医院索性停止了药品进院审批工作,益赛普进入医院的正常途径似乎被封锁了。
“产品推广方面,我们目前更侧重走学术推广之路”,王俊林表示。通过开展学术推广活动,加之益赛普为全国独家的特效药物,第一年全国就有一百多家医院接受
了益赛普。
所谓学术推广之路,是先从医生和患者教育入手。由于益赛普是问世不久的新药,很多医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首先需要让更多
的医生了解益赛普。于是,中信国健在全国通过设立临床科研基金、举办学术会议、建立产品网站、开通免费服务热线等途径,一方面解答患者的疑难问题,同时也
为医生提供产品专业咨询等服务。
八载春秋  演绎资本三步曲
益赛普诞生的背后是中信国健人8年的辛勤汗水。益赛普之所以能够顺利研制成功与中信国健行之有效的“技术  资本”模式密不可分。8年间,中信国健的注册资本从300万到1亿再到6?8亿,缔造药物神话的同时,也演绎了一段为人称颂的资本传奇。
1998年,满怀创业热忱的创业团队在浦东新区张江开发区成立了上海张江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注册资金300万。2000年1月31日,上海兰生集团投资
1?2亿,成立上海兰生国健药业有限公司。一年之后,香港中信泰富与兰生国健联手,组建了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86亿。至此,中信国健
完成了资本积累三级跳。
对于兰生国健成立的过程,王俊林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兰生集团找了很多项目,包括互联网产业等等,最后只投资了张江这边,主要考虑高科技领域将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生物制药领域前景广阔,因此,投入资金的同时,也投入了管理团队。”
上海兰生集团的投资主要用于临床实验领域,建立中试环节,这恰恰是中信国健与众不同之处。在国内,自身建有中试平台的生物制药企业可谓凤毛麟角,这类企
业的通行模式是:先从研究所购买一个项目,当产品产业化时,再反过来进入中试等环节,由于中试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很多药企被迫止步于中试环节之前。
“我们这个团队一开始就对中试环节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兰生国健决定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王俊林说。
中试环节之后就是产品产业化阶段,而1?2亿元的资本很难实现产品产业化过程。于是,中信国健开始向外寻求资本。2000年前后,国内的创业投资机构刚
刚起步,尚不具备投资类似中信国健这样大规模企业的资本实力,而风险投资则无法忍受制药企业漫长的资本回报周期,最终香港中信泰富脱颖而出。
现阶段,中信国健已发展成为集研发、中试、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总投资逾10亿元人币的综合型企业。王俊林欣喜地告诉记者:“如果按照香港会计准则,
公司2006年就已开始盈利了;如按照国内会计准则,2007年才能实现盈利。二者的区别在于研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计入亏损账目。”目前,中信国健每年研
发投入超过5000万元。
与此同时,中信国健已在澳洲取得一个一类新药的发明专利,另外亦有8项国际专利与10余项国内专利正在审
批中,并在美国取得一个产品的注册商标。同时,中信国健已有2个生物新药投放市场,7个生物新药正在实施临床试验,10多个生物新药即将实施临床试验,这
些药物都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移植等疾病。
数据显示,中信国健已申请国内发明专利42项,获得授权21项;申请国外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3项。王俊林透露,“十一五”规划中,中信国健将承担“863”项目在抗体方面的重大专项任务。
持之以恒  致力创新
经过8年的艰辛努力,中信国健成功突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生产单抗药物所设置的技术壁垒,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抗药物开发平台,并围绕已掌握的核心技术实施具有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专注于开发人源化单抗类药物的生物制药企业。
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仿制药时,王俊林回答道:“国内轻视仿制药的态度是不客观的。”据他介绍,在美国,50%以上的药物属于仿制药,在日本,仿制药比例
高达70%以上,这些仿制药并非完全抄袭,而是在前人技术上弥补工艺、药效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产生不同于原药的技术,这也是创新,即当前国内提倡的集成创
新。
王俊林表示,“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完全原创型的生物制药研究还是相当困难的。包括生物药在内,国内的新药绝大部分不是首创的一类药物,而是国外早已有的同类产品的‘仿制药’。”
益赛普也属这一类型。1998年底,在美国上市的由Immunex公司研制的依那西普(Enbrel)就是和益赛普类似的药物。前者目前在全世界的年销
售量已接近40亿美元。益赛普和Enbrel相比,适应症以及临床疗效、安全性一样,但是通过仿制和创新,益赛普具有新的结构,利用全新的工艺生产,是中
国科学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物。
当记者问及近期中信国健的规划时,王俊林表示:“近期内,我们主要将精力放在益赛普的市场开拓上。一方面是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随着现在研发的新药即将快速推广的需要,公司也需要再次融资,可能会考虑上市。”
至于上市的具体时间表,王俊林指出,预计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这一目标,最好是在产品销售达到一定规模之后。
王俊林表示:“人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希望浦东新区府能在这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人才落户方面。”
目前,中信国健已经形成以海外科学家为核心、吸引和培养了一支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优秀队伍,其中产业化发展中培养的工程师队伍占23%、技术骨干占21%,他们分别从事着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工程技术管理、临床医学应用、质量和市场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