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制品安全危机转化成为改革动力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1:20:00

撰文 潘小涛
2007/08/27, 周一
最近,“中国制造”似乎陷入空前危机,继美国及欧盟之后,澳洲、新西兰,甚至南美的阿根廷等国,相继对中国产品实施种种入口限制。过去几年,中国一直享受入世带来的好处,对外贸易以每年三成的速度增长,却不用付出甚么成本;现在,这些针对中国产品的措施,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要付出的代价。
过去几年,中国外贸成绩斐然。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今年年底前,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并于三年之后超越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但是风光背后,隐藏很多问题。
首先,贸易额急速膨胀之下,放大了体制管理的不合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战略改为以出口带动,中央不断下放对外贸易的权力,藉此鼓励更多出口。以前,只有指定的国营进出口贸易公司才能从事对外贸易,并由这些企业为出口的产质量量把关;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央放开外贸权,近年甚至连合资或外资企业也可直接出口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与此同时,政府机构的改革步伐非常缓慢,以致在体制上无法适应这种爆炸性的外贸增长。
最大的问题是,谁为出口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商务部?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关总署呢?总之,这些部门都有权力及责任监测产品安全,但最后各部门只会互相扯皮,互卸责任,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的产品,其质量及安全都变成没人管!现在国务院成立产质量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并由副总理吴仪这个为外国政客受落的“救火队长”任组长,算是迈出正确的一步,但希望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改革外贸体制的开始。
另一个隐忧就是中国政府公关及迟缓应变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国家的发展水平。这波针对中国货的浪潮,固然跟这些国家藉此向中国施压,减少中国货的入口量和贸易逆差有关,但中国产品的质量有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些指责,北京当局一味以阴谋论反驳,甚至搬出中国产品的安全程度远高于美国、欧洲、日本等。这种话,又有甚么说服力呢?
其实,中国政府在行动上已间接承认中国产品的质量及安全出了问题(成立产质量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推出全国专项整治行动等),但嘴巴上还要说一些无聊、无耻的话呢?这种口不对心的表现,只会进一步自我抺黑,破坏自己的国际形象。
这一波反中国货浪潮,触发点是中国产的狗粮,今年初在美国造成大量猫狗死亡,与此同时,中国原料所制的毒牙膏,在巴拿马等地造成三百六十多人死亡。这些伤亡事件,在极度注重人及宠物健康的西方社会,造成极大冲击,令传媒及政客更加关注中国产品的安全。加强抽验之下,自然找到更多有问题的中国货,从而形成对中国制造更大的关注。
事实上,在放开外易限制后,中国食品先涌来香港,再扩展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邻近国家,并在这些地区传出孔雀石绿、甲醛、残留禁用农药等问题,却没有引起北京当局足够的重视,更没有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机制的改革创新;到了中国食品大举进军欧美之后,问题依旧,结果演变成一场波及中国制造的信心危机。
中国享受了加入世贸的种种好处,现在是时候付出代价了!如果北京当局今次能够把握机会,将外来的压力转化成为改革落后体制的动力,尚有机会化危为机,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否则,如果还是以落伍的冷战思维,一味指摘其它国家意在遏制中国崛起,而不反躬自省,则中国的制造业,早晚会被北京的官僚搞垮整死,到时候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
本文作者为香港时事评论员 尹泳禧欢迎您的订阅或成为好友,鉴于大多数文章已被删,更多好文章在尹泳禧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