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诗歌探骊(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8:07:41

金和诗歌探骊(2)

2010-07-17 来源:读书人   [收藏此页]  复制论文关键词:金和诗史讽刺革新   论文摘要:对于金和其人其诗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本文试从金和的思想历程及其诗歌的乐府传统、诗史特征、讽刺艺术、革新精神等方面对他进行再认识,并进一步探讨他对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贡献。   生于封建末世的诗人金和,一生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第二,金和讽刺诗善用自嘲的手法,把矛盾的言行集于一个形象身上,让讽刺对象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突出其可笑、可鄙。《真仙人》声称已看破红尘,名利如过眼烟云,可他却逢迎权贵、冷落寒士,这样一个势利之徒和那个标榜万事皆空的“仙人”不是判若两人吗?一前一后,两相对比,其虚伪丑恶的嘴脸活现于读者面前。第三,截取具有调‘jIi!I性的情节,组成漫画式的滑稽场面。如《双拜岗激战》,诗人抓住这一题材,用幽默的语言,曲折的笔致,给这一场面一个特写,几经渲染,讽刺立现。第四,讽刺风格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金和的讽刺诗具有婉而多讽的特,既有“金刚怒目”式的直面呵斥,也有曲折委婉的自然流露;既有剑拔弩张的犀利,也有娓娓道来的深沉。如《初五日纪事》。

  三、文学革新精神——对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贡献
  金和的诗歌革新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题阳湖孙竹床诗稿》中。他批判当时诗坛盛行的堆垛六经,以“腹笥”为诗的掉书袋的风气,反对厚古薄今,盲目泥古。他认为诗歌应随历史的脚步前进,表示要成以一家之言,在题材和意境上要“更从古人前,混沌辟新意”,写出“古人所未至”“古人见亦惊”的新诗。金和的诗歌革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诗教的束缚,以讽刺见长,但也遭到一些非难。胡先辅说:“金氏之诗,才气横溢,言辞犀利,诚有过人之长……但每觉其骨格不高,锋利太甚……吾以为金氏之诗岂但轻薄,直是刻毒。小雅之刺不如是也……以其有悖温柔敦厚之教也”。对此,金和似早有预料,他在诗集《自跋》中云:“是卷半同日记,不足言诗……语宗痛快,已失占人敦厚之风,犹非近贤排调之旨。在其今日,诸公有是韬钤,斯吾辈有此翰墨,尘秽略相等,殆亦气数使然耶!若传之后人,其疑焉者将谓丑诋不堪。”他犀利的讽刺诗,正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使然,有此咄咄怪事,故有此讽刺诗,至于说他的诗歌有悖温柔敦厚的诗教,这正是古典诗歌近代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占典诗歌要完成近代化的历史转型,首先必须打破儒家诗教的桎梏,打破温柔敦厚的美学规范,金和的诗正表现出这—倾向,不再遵从完美和谐的美学风格。
  其次,在形式上采用以小说为诗的笔法,隐锋芒于形象中。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近代以降,叙事诗大量涌现,但大多只能算是记事诗,以诗的形式记录历史而已,以文为诗,诗中有事。而金和的诗以小说为诗,诗中有人,他善于全方位、多视角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而以平民英雄的刻画最为精彩。如《烈女行黄婉梨事》《断指生歌》《兰陵女儿行》这三首歌形体叙事长诗,开头都用了倒叙的手法,都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时代背景;抨击的对象都是靠镇压起义而发迹的清军将官;塑造的平民英雄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为一介平民,但面对强敌仍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不丧失人格尊严,这些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诗人人格精神的显现。他的诗歌喜欢以议论入诗,结尾常用“吁嗟乎!”抒发他的感慨。以俗语、口语入诗,如《兵问》全由对话组成。他的这些艺术尝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再次,学习散文、民歌的笔法,体式灵活多样。如《杀虎行》开头就具有民歌的特点;他还写了许多日记体诗,如《痛定篇十三日》;书信体诗如《赠同学张君荷生》。金和的诗还不入考据,很少用典,罕见僻字,这与当时避俗避熟的诗坛风尚相左;他的诗歌语言诙谐幽默、明白如话。有一部分诗,不拘格律,“绝无家法,正如山中自云”(《奇零集序》),如《兰陵女儿行》.句式随人物的感情波澜而起伏变化,错落有致。胡先璃讥其“不中法度”,而梁启超却称之为“诗歌解放”。他不求合乎法度,但求“语语皆天真”。金和诗歌的革新对后来的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新派诗,从其倡导者黄遵宪的诗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金和的影子。所以,章士钊在《近代诗家绝句》中说:“亚匏白是英雄手,白敛堪师人境庐”。
  纵观近代诗坛,从龚白珍开始,打破前清诗坛的沉寂,到爱国诗潮中现实主义的回归,再到金和诗歌的革新,之后又经历了新派诗、新学诗、歌体诗、白话诗等阶段,中国诗歌才一步步完成了近代化的转型历程,金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谓近代诗坛的一颗明珠。梁启超等人对他的评价尽管不无溢美之处,,可就其艺术性和价值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胡先鞠对他的指责,尽管过于苛刻,但也指出了金和诗歌的缺点:缺乏剪裁,粗疏空泛。但是,瑕不掩瑜,金和终究可以称得上是近代诗坛的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