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精神四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9:36:24
文章提交者:美共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297361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我以前曾经想对这个说法进行反驳:世界上哪个民族不勤劳,不聪明呢?否则它怎么能仍然立于民族之林,没被淘汰呢?后来书看得多了,对世界了解得深了,才发现一个民族还是有其独特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尽管“地理决定论”有它的缺陷,但你不可否认:
当希腊人懒洋洋地迟到几小时,德国人却在和你约定的那一时刻准时出现;当意大利人和你轻松签订协议而后又不断要求改约毁约时,德国人在与你经过认真的谈判签约后始终严格地履行。
标志一个国家或民族内存文化本质特征的,是它的精神。之于德国人,便是举世闻名的“德意志精神”:守时、清廉、勤勉和节俭。它曾以“普鲁士精神”或其它名字多次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称赞过它使德国崛起,人们咒骂过它带给世界以战争。但当德国和德国人民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忏悔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和如今的德国人,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精神仍是一块闪光的金子。客观而言,这种精神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受人赞赏和值得学习的。
尤其在面临急剧社会变革、现代与传统不断冲突、传统价值观不断沦丧的当今中国,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学习一下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特别是曾推动德国在社会转折期崛起的德意志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德国人中当然也有不信不廉不勤不俭之徒,中国人也不乏真信真廉真勤真俭之士,但以这些精神冠于世的却是德国人而不是中国人。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再次提出这种精神的原因。这不在于中国有没有,而在于中国够不够。
一 守时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大凡留德学生都有深刻体会。一个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去拜访他的导师,柏林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导师的尊重,比约好的时间早到了15分钟。结果教授对他视而不见,自己忙自己的事,招呼也不打一下。正当这位留学生感到尴尬想离开时,教授转过身来,热情迎接。原来约好的时间到了。另一个则经历过迟到2分钟,教授己离去的事。
不止教授这行如此,在德国几乎行行如此。这说明德国人的另一特征,彻底性。海涅曾说过:“德意志不是一个轻举妄动的民族,当他一旦走上任何一条道路,那么它就会坚忍不拔地把这条路走到底。”这位教授便是在时间上体现了这种彻底性。但我在这里要提倡的并不是这种彻底性,只是如标题所说的守时。德国人这种彻底的守时好像于中国的国情并不相符。中国人一般是提倡早到的。若中国人碰到客人提前到来而自己事情尚未做完的情况,一般会先简单地招呼客人坐下,待忙完或到约定的时间再谈,这就比德国人有人情味。
要学习的是对迟到的反应。十九世纪中叶,德国人刚开始运行火车时,其准时到点率就达到了世界前列。德国的公交车等交通系统至今仍严格按照时刻表运行而举世闻名。而中国人运行火车的时间也不短了,如今的到点率却始终不能让人恭维。国人难道不该在这个问题上反思一下吗?每次到火车站接人,碰到火车晚点时,广播里便会传来熟悉的声音:今天从XX到XX的列车晚点,请旅客们原谅。话说得不错,可却说的理直气壮,一点错误的语气都没有。一次次这样说,却从不考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好像浪费点大家的时间也没什么关系。殊不知,在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
国人开会或举办其它活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越是重要的人物,越后到,以表明自己很受尊重。对此国人也习惯了。在德国,迟到是一个很不礼貌的举动。约好时间本身便如同一个契约,迟到便是对此契约和对方的不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怎么能为了一个人等这么久呢?
我在此呼吁国人应该向德国人学习,对迟到毫不留情。坏的习惯总是纵容出来的。若国人都一致反对迟到,国家各项事业的效率不知要提高多少倍了。
二 清廉
这是当年称自己是“国家第一公仆”的腓特烈大帝给他的官员们提的要求之一。德国的官僚从此便以廉洁高效著称于世,他们在德国的统一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甚至在开议会之前起到了替代性议会的作用。德国的官僚如今在世界廉洁排行榜上己不再是第一名,但他们作为世界上第一批近代的官僚的继任者,仍较好地保持着清廉的传统。以当今德国总理施罗德为例,人们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在施罗德的弟弟洛塔·弗塞勒尔身上却完全看不到这一点。自从施罗德当上总理后,洛塔·弗塞勒尔就不时加入失业大军,成为德国最有名的失业者。总理尚不能帮自己的弟弟一把,何况下面的官员呢,德国官员的清廉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清官,但他们只是一些点缀,有的更是悲剧性人物,如海瑞。其实国人的“清官情结”越大,越说明中国缺乏清官。吴思在《潜规则》一书提到官员通过送礼腐败时介绍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官员们送礼时都选在春节、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而不是五一、国庆等新节,与清朝官员有极大的相同之处,其它方式都是如此,可谓无师自通。由此可见在中国反腐不只是一个封建遗毒的简单问题,在以重拳反腐、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借鉴一下德国的反腐经验无疑是极其必要的。
德国官员除精神上的传统之外,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德国《联邦政府官员法》对政府官员的升迁、义务、工作时间、住房、福利和着装等事项有着细致而明确的规定,要求政府公务员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不得贪赃枉法、以权谋私和营私舞弊,强调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家属)都不得接受来自任何方面、任何形式的馈赠和捐献,从总统、总理到每一个公职人员,毫不例外。其中第70条明确规定:“政府官员,包括离职以后,不允许收受与其职务相关的报酬与礼品。例外情况要经上级领导批准。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将15欧元以上的礼品与酬劳上报,收受现金更不允许。遇圣诞节等重大节日,对公务员收到邀请函是否出席也作了规定,即必须经过上级批准,而且只能收取印有主办单位名称作为广告的小礼品,否则将会受到查处。
德国政府官员享有特殊的地位与义务,以保证官员在执行公务时遵守原则、忠诚可靠和不偏不倚。德国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坚持忠实可靠、待人诚实、勤劳认真的标准。法律要求公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公务员行为守则》,而且每一位新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公民都要举行宣誓仪式,保证严格遵守守则,违反要受处罚。同时,每年公务员要与所在单位领导签订一份廉政合约,承诺廉洁奉公。除政府不断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外,公务员本身也基本做到严格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崇尚敬业精神,注意公私分明,把廉洁自律和勤政廉政作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
德国还有一套比较健全的廉政法律体系,促使国家公职人员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本职工作上,不得渎职、失职和以权谋私。法律约束和舆论监督对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德国公务员来说,自觉做到按章办事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公私分明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在各种法规的限制下,留给德国官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的自由度已经很小。原则上只要与权力发生关系,就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去办事。一旦违反规则,监督者就可以在相应的原则中找出当事人的明确过失。
三 节俭
一提到节俭,国人便会提到“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等名句。可见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可做起来就是两回事了,商纣用象箸始亡国、王恺斗富而败身的前师之鉴尚未走远,现代中国己逆风而上,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低迷之时成为全球奢侈品商人最爱驻足和着手经营的地方。仅以在西方很少人消费的名酒XO为例,中国己成为它的最大消费国。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内地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并且还在迅速增长。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真的阔了吗?即使我们阔了,我们就能这样吗?
在早己是发达国家的德国情况怎样呢?据德国一家民意测验研究所日前的调查显示,如今的德国人一直恪守着勤俭持家的古训。为了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财政危机,德国人在打电话、购物、进餐馆和度假旅游方面处处都会精打细算。 在2114名受访者中,72%的人表示在超市购物时会在同类产品中横向比较价格,半数德国人在购买家具、汽车和不动产时会更加谨慎地反复思量;55%的受访者担心自己或身边的人受到低靡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在东部德国,有此顾虑的人则更多。德国人省钱的主要措施有:一、少进餐馆;二、少买衣服;三、少打电话;四、多呆在家里,不往外跑。上述生活方式分别被60%、59%、47%和45%的德国人所推崇。 此项调查还显示,在德国无论男女老幼都是持家好手,当然深谙此道的仍然当属女性。77%的妇女尤其关注商品价格,而男人中的这一比例为68%。另外从年龄角度看,年纪越大的支出越谨慎。30岁以下的有59%购物时要比较价格,30岁以上的则为70%。
与德国情况的相比还足以让那些奢侈的国人汗颜吗?在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农民增收缓慢、义务教育却收费的当今中国,难道不该重新学习先贤的言行并仿效其它大国的优良品德吗?
四 勤勉
说到勤勉,就与德国人的敬业精神有关了。在德语中,职业一词为Beruf,词源上有“上帝的呼唤”之意,为德国宗教改革之窗之父马丁·路德首用,意在倡导人们将为上帝献身的精神用于自己的职业,这种精神后来随着新教的兴盛而传播到了大半个欧洲。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科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并称整个西方的崛起都与这种精神有关。
有去过德国的国人这样形容:在德国,办公室和工厂按时上下班,上班时德国人兢兢业业、刻苦勤奋,绝不一心二用,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下班之前,肯定会将办公室和工作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将办公室抽屉锁好、电灯关掉。如果你不得不加班,会被认为是上班不专心或是能力不够。与德国人打交道,绝对不能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也不能轻易改变同他们已经约定好的计划:德国人不太相信所谓的灵感、偶然性和随机性。对于科学发明和创造,他们也通常认为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并经过许多人多年辛勤工作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德国人的勤勉造就了德国质量。我总记得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讲的一个例子,他说他的同事的爷爷在德国留学时买的一个西门子电扇,现在一插上电源,还可以呜呜直转,这才叫质量。这是德国质量的代表。德国人的勤勉使他们成为欧洲工业的火车头,并保持至今。
十九世纪末,德国迅速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正是从此时开始享誉全球。但“德国制造”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神话,这要从“德国制造”这个原产地标志的由来说起。这种原产地标签并不是从德国产生的,而是英国议会在1886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这个法案要求所有来自外国的产品都必须标明原产地,这主要是针对德国产品的,因为在那时英国人的印象中,德国产品首先是质量低劣,其次是经常仿制英国的优质产品。例如,某些德国制造的刀具,德国人经常在上面打上标记,冒充是英格兰制造的。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英国国会在1886年炮制的带有歧视性的原产地标志,不久就变成了一个优质产品的标志。这表明在十九世纪最后的十年德国的工业已经从低水平走向了高水平。英国当时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殖民地,有丰富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德国没有,其仅有的几块殖民地也只是非洲最贫瘠、为英法所剩的。德国始终资源贫乏,且处于一种不利的地缘政治中。“德国制造”这个品牌的诞生与德国的整体崛起所能依靠的就只有德国人的勤勉。
二战后的德国一片废墟,首先被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而后又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处在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时刻面临战争的危险,当所有人都觉得德国人己完了的时候,是德国人民的勤勉又一次拯救了自己,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经济奇迹”,超过了英国、法国这些昔日的战胜国。至今仍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这也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那句话,“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这句话也的确是客观中肯的。没有人会否认,中国人和德国人都是如此的勤勉。一个民族惟有勤勉,才能保持其向上的斗志。我所熟知的父辈和国人,大多是勤勉之士。尽管目前“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还不断地遭受着国人和外国人的诟病,但我相信只要中国人的勤勉之心不变,“made in China”终究有一天也会和“made in Germany”一样有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made in China”应该向“made in Germany”学习多少和怎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