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绝对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6:46:22
『经济论坛』 [经济杂谈]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绝对原创)
作者:木棉小树  发表日期:2010-4-3 23:28:00
在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很多人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列出一大堆问题:“唯GDP的问题”、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部需求和投资、内需不振、收入分配不公平、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过热……。但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我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关系,突然想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下梳理,看看这些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着逻辑关系或者一定的规律。因为既然这一大堆问题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么从逻辑上讲,这些问题应当是相互联系的。假如确实存在逻辑关系,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因此,我写这个贴子的目的就是:
1.试图寻找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背后的内存联系和逻辑。
2.试图寻找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本人不是什么学者,更不是什么“砖家”,因此并无打算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孔夫子的话说,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当是“肉食者谋之”,我这样的“屁民”,当然不会不自量力。
其次,我写这个贴子将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1.既然这些问题都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就从经济增长过程中用一个普通人的思维逻辑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关系。
2.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我都将努力用数据说话。没有数据的观点,顶多是哗众取宠,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我的数据将大多数来自于国家部委局和正式媒体,除非有些数据超出了普通人的思维逻辑,比如,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对于出处,我尽可能地注明。也许有人会说官方数据不可信,但我没有更好的资料来源。
3.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所谓纵向比较,就是不同年代之间的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拿我们的数据和其他国家比较。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我不想也无法象写论文那样去写这个贴子,因为我不想象我大学里学的经济学教材那样把一个活生生的大美女做成马王堆女尸木乃伊。由于本人不是经济学专家,才疏学浅,还请各位在我的分析过程中多多指教,并提前表示感谢。
我的文章打算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中国GDP奇迹的路线图
2.滞胀的阴影
3.日本经济给我们的启示
4.“屁民”们的对策
我今天开始将以每两天1000字的速度进行更新,希望和大家交流共享。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7天酒店
注册7天获3重大奖9重大礼

斯翰宾尼
商务时尚精品男装专柜打造网上男装第一品牌
更多品牌专区>>
',1)">
作者:frid2004  回复日期:2010-04-04 19:32:17
xuexile~
作者:长春一好人  回复日期:2010-04-04 19:48:15
占个位
作者:冷眼看强人  回复日期:2010-04-04 19:50:43
先占个座,看看能否说出个所以然来。
作者:justforlook  回复日期:2010-04-04 19:59:44
zzz
作者:纳兰兴德  回复日期:2010-04-04 20:06:53
等着看。
作者:61号  回复日期:2010-04-04 20:16:16
楼主更新呢?
作者:sdggsdfgsdfg  回复日期:2010-04-04 20:17:06
**俺不喜欢小广告**By HW-- sdggsdfgsdfg-- 操作时间:2010-4-5 23:06:23 -- 20424573
作者:lw511  回复日期:2010-04-04 20:19:37
占个座先
作者:长的可高可高了  回复日期:2010-04-04 20:24:13
作者:怀想  回复日期:2010-04-04 20:44:52
MARK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4 20:53:49
我前面发的帖子怎么没有了呢?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4 20:55:24
1.是什么造就了中国GDP的高增长的奇迹?
大家都知道,企业要管理的内部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人、财、物。在我看来其实这三个因素可以合并为两个因素,人和财。因为“物”也是财嘛。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财”又发展为两种:一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一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财”。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就是技术,既包括研发技术也包括管理技术。假如你是一个老板,你的公司看不见摸不着的“财”比较多,那你这个公司肯定不一般。就算不是微软、IBM起码也是华为这样的。就算你是个房地产开发商或者生产家电的,如果你不在无形的东西上下功夫你肯定成为不了万科或者海尔。因此,今天企业管理的对象可以归纳三类:人、财、技术。同样,一个国家发展经济要考虑的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无论是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还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都是基于这三个方面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鉴于本文并非学术论文,因此在此对经济理论不作赘述。下面我们尝试着从这三个要素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始于1991年,因此我着重对1991年之后的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4 20:59:05
1.1. 劳动力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人定胜天。中国别的不敢说,三条腿的王八没见过,但两条腿的人那是多了去了。由于文化的原因,在中国做事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因素,我相信各界人士无论是商界还是政界对此都没有异议。因此,我首先可以不用通过脑袋就肯定地说,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奇迹首先是人的因素,用术语表达就是: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其实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我下面所做的只是用数字来证明一下。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1年到2000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13.98‰。到了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5‰,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自199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之前两年的GDP平均增速为4%)。从劳动力的供应来看,1960年到1970年出生的人口共计1.3亿,这部分人口到1991年的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构成劳动力的主力军。1970年到1980年出生的人口为1.57亿人,1980年到1990年期间出生的人口为1.56亿。在这三个十年可以说人口平稳增长。
据人口学家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之后3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享受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10年内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红利”。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
从上图可以看出,1990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增人口开始双双下降。1990年之后到2009年末这19年才共计出生人口1.91亿,与之前的几个10年相比下降超过50%。1990年出生的人口今年刚满20岁,刚刚步入新增劳动力的供应阶段。也就是说,单纯从劳动力供应来看,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新增劳动力供应将逐年下降。
另外自2003年起,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中国开始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年青人的养老负担开始凸现。而恰恰在2004年,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甚至当时有媒体称“民工荒席卷中国”。珠三角地区在2004年初现“民工荒”时,更多人相信,这仅仅是局部和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但不久之后,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民工荒”。而且从那一年开始,“民工荒”成为中国岁末年初的常规热点。“民工荒”出现的时间点和劳动力供应的下降以及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在时间点上保持了一致,这已经无法用巧合来解释了。
对于劳动力为GDP增长做出的贡献的具体比率,我们没有必要去测算。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90年代净增人口的急剧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劳动力对于GDP的贡献率今后将会不断下降,而且其下降的速度有可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不仅如此,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从2005年的11%到30%,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许多国家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未富先老”也将成为中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因此,今后我们仍然可以说中国人口众多,但恐怕不能再说“劳动力众多”了。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4 21:02:51
1.2. 资本
众所周知,资本的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下表则给了我们更为直观的数字:1991年来,中国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21%,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3%,货币供应量(M2)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6%。后两者的平均增长速度都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倍多。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三者的增长都基本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在2009年,货币供应量和投资的增长呈现出完全正相关,而两者和GDP的增长则呈现出非相关甚至是负相关。
我们再来看中国1997年到2007年GDP的构成情况。
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这10年间中国名义GDP的构成当中,资本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中国的投资在1991年以来不仅保持了高达23.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并且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2001年的大约34%提高到2008年58%,并且在2009年达到了惊人的67%。


作者:youranderong  回复日期:2010-04-04 21:04:32
支持个先。看看你的逻辑思维。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4 21:04:33
1.3.技术进步
从逻辑上讲,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世界的技术水平差距相当大,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国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引进,对经济增长肯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否则邓小平他老人家就不会搞改革开放了,更不会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快速接近,这一要素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小。毕竟如果说中国能够领导世界的技术进步恐怕没有人相信。我只能用找到的一些数据来简单说明一下,毕竟量化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有难度的。
2008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在过去的15到20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可以提高6%以上。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一般为3%至4%,发展中国家则是1%至2%。“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随后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全球第一,达9.5%;印度紧随其后,为6.9%,欧盟是4.1%,而美国在该年度劳动生产率仅仅增长1.4%。
无论是樊纲所谓的6%,还是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的9.5%,这一速度都远低于中国过去19年来的GDP发展速度。而技术进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如前所述仅仅是3%。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4 21:11:43
至此,我对经济发展要素进行一下总结。在上述三要素当中,劳动力的投入是无法通过人为的技术手段去改变,只能顺其自然地加以利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要素当中唯一可以通过人为方式来改变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手段。
对于中国而言,尽管过去“人口红利期”产生的劳动力为中国GDP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贡献是上帝赐给中国的礼物。我们可以肯定的,今后上帝不会再赐给我们这样的礼物。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也使得追求技术进步的目标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天神州大地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和令人叹息的资源危机就是例证。并且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积累,技术进步本身对于经济的边际贡献一定是在不断递减,也就是说,除非发生类似于工业革命的事件,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将越来越难。唯有投资,才是过去二十年来中国人为的GDP增长手段。在过去二十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GDP年平均增长速度的2.3倍就是最好的证明。
再来看国际上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投资率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高收入国家为22%;低收入国家消费率为80%,中等收入国家为74%,高收入国家为79%。
那么,既然中国的投资率如此之高,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投资呢?
作者:dionwang75  回复日期:2010-04-04 21:12:13
用数字说话,不错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4 21:21:01
2.是谁在投资中国?
在我刚开始思考本问题的时候我认为没有什么新意,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于证券投资,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只能有两个:一是企业,二是政府。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外国资金,毕竟引进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当我找到相关的数据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在1996年的最高点也只有11.8%,之后竟然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3.4%!这远远低于在我的直觉印象中应当占有的份额。下图是我找到的近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构成。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国内的资金。那么,谁是投资主体呢?下图是我找到的2000年-2007年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尽管其比重自2000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4年最低时也占到35.5%。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资本所占的比例始终超过一半。
自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投资计划以来,相信国有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会在2009年开始的几年内大幅提高。下图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投资,尤其是政府和国有及控股企业主导的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这里我产生了一个疑惑,就是我们当初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引进外资和技术。但从投资的构成来看,1996年之前,外资的比重确实是在逐年上升,但1996年之后,外资的比重却逐年下降。1996年的最高点也不过11.8%,2007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4%。这可不可以说我们引进外资的目的没有实现?
在此期间,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1990年以来,世界平均投资率已从24%降至2002年的19.9%,此期间世界平均消费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同时世界平均储蓄率总体上同样在走低,2000年为22.8%,2001、2002年分别降为21.7%和20.4%。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年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并且这种增长基本上是同步的(见下图)。
从逻辑上来讲,在货币总量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储蓄率的增长会导致投资的增长低于GDP的增长。但在过去的19年中,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除了个别的几年与GDP的增长同步之外,绝大部分年度其速度都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这使其平均增长速度达到GDP平均增长速度的2.3倍。这种“反常”现象从逻辑上只能用两个原因来解释:一是居民银行存款份额始终在下降,二是政府和企业通过发行大量钞票或举债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在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作者:方家栏  回复日期:2010-04-04 22:06:25
楼主好文!希望从逻辑上理出头绪
作者:shirley9553  回复日期:2010-04-04 22:13:52
学习ING……
作者:hillzhangster  回复日期:2010-04-04 22:22:34
关注。帮顶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4 22:41:56
3.是谁的钱存在银行?
中国的高储蓄率很多年都在世界上排名第一,2005年的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7月由工商银行举办的首届全球智库峰会《全球消费、储蓄及金融安全》上表示,中国2008年的储蓄率已经上升到51.3%,是全球之最。这样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居民应当是比较有钱,否则不会导致储蓄率如此之高。但如前所述,既然我们推断居民储蓄应该是在下降,似乎和高储蓄率之间是一个矛盾。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分析储蓄的结构来看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
经过努力我找到了相关的数据,这是周小川行长2009年“全球智库峰会”上提供的。下图是1992年到2007年储蓄构成统计数据。储蓄在任何国家无非分作三类:企业、政府和居民。我们从下图看到的是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的11.3%增长到2007年的22.9%,增长幅度为203%;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的4.4%增长到2007年的8.1%,增长幅度为184%;而居民储蓄率则从1992年的20.3%下降到2007年的20%,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如果拿老百姓的储蓄率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储蓄率并不高,而且长期以来也比较稳定。答案出来了: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并不是老百姓把钱存在了银行,而是企业和政府变得越来越有钱!而中国的老百姓的银行存款相对变得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居然和老百姓没有一毛的关系!?
因此我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企业和政府的高储蓄为高增长的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现在又出来新的问题:既然老百姓的银行存款比例越来越少,是不是老百姓把钱都花了呢?

作者:GoYtiM  回复日期:2010-04-05 01:05:46
额 完了?
作者:lilanzhe  回复日期:2010-04-05 01:49:32
好文
作者:brainresearcher  回复日期:2010-04-05 09:00:20
mark!
作者:jhaibo77  回复日期:2010-04-05 09:12:13
这个要坚持写下去
作者:crazypigger  回复日期:2010-04-05 09:13:20
火了吧
作者:iirf  回复日期:2010-04-05 09:33:23
mark,将来看
作者:橙色丁丁  回复日期:2010-04-05 09:41:49
楼主犯了逻辑错误了。
技术进步对中国的贡献,实际上,确乎会有边际递减效应。但要一直到中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当的时候,这个效应才会变得明显。
但我想问一句,你觉得今天中国的技术达到和西方差不多的水平了吗?
作者:感觉最准  回复日期:2010-04-05 09:44:16
好文,标记
作者:橙色丁丁  回复日期:2010-04-05 09:49:15
我把你的分析方法,稍微修改一下,你看我说的可有道理?
首先,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存在着巨量的隐性失业,即占人口总数近八成的农民,实际上是就业不足的。其次,在就业部门内部,由于技术不如人家,中国的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西方的几十分之一(当年老邓考察日本,人家说日本工厂人均年生产94辆汽车,比中国的一汽高93辆,具体数字或不精准,但大致意思如此)。
所以中国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成分,一是把实际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拉到就业部门内。二是把就业部门内的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拉升,逐步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差距,大概是在十左右吧
现在看来,中国的第一步做个差不多了,第二步,还差的远,未来可挖的潜力,也大抵在于此。
作者:eatingfood  回复日期:2010-04-05 10:07:39
好文,好久没看见了。mark
作者:天天向上的2010  回复日期:2010-04-05 10:37:27
是谁软语轻哝的问候
于月下漫入我的窗台
我于寂静里枯坐无语
听最后一朵花开的声音
看浅浅地思念淡入尘埃
在指间历经了几世轮回
天涯群102287077
作者:gemingjia2010  回复日期:2010-04-05 10:41:39
dengdaizhong
作者:judith82  回复日期:2010-04-05 10:43:18
开始吧此帖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沿口  回复日期:2010-04-05 10:53:16
确实一个国家创造的财富与劳动与资源有很大的关系,资源是因为劳动而具有价值。中国目前大部分是低层次手工劳动,但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价格将越来越高,因此,低层次工业领域必须有一个洗牌的过程,也就是产业升级将不得不进行下去。而低附加值工业将不得不向内地或向国外迁移,当然这是在国内充分就业的前提下。
马克思对于财富的来源早有论断,那就量劳动,而劳动又分为低层次,中等层次与高层次的劳动。美国的劳动者素质较高,相当大的一部分可以从事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作,带来高附加值。而中国大多是低层次组装与中层次抄袭的劳动模式,所以是以量多取胜。在劳动力供给减少的情况下,人为控制低劳动力价格已经不可能,除非用法律规定多数人必须只能拿最高工资多少,就相当于确定多数人为奴隶。财富就等于劳动力层次*劳动时间。没有其它秘诀。而阿拉伯之所认富,那量因为欧州,美国,中国等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增长了对资源的需求,因此,本质上仍然是劳动增加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效率来获取收入,或通过购买别人的劳动而赚取剩余价值,这也是不变的社会财富分配原则。如果大量劳动力从属于雇主,那么雇主占有大量的剩余价值,因此分富分化非常严重,在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由于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只能增加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投入才能获取对等或增加的财富数量。
如果中国不进行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素质提升,那么中国将面临财富收缩的问题。也就是如果维持目前的经济局面,社会总体财富将会收缩,因为劳动这桶水的总量减少了,这也是欧州的困局,他们工作时间短,还想拥有更好的福利,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缺少积极的劳动,因此我们有理由看淡欧州的未来。
而对于美国,其对于高素质人材的争夺从来都是在高速进行,因此其劳动效率与竞争会促使其产业不断升级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因此长期看多美国。
楼主的论述有理有据,相当不错,希望能看到进一步的论述。
所以在功动者减少的情况下,中国能否产业不断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如何,改变教育的模式,不断吸收全球顶尖人材到中国就相当重要了,如果中国转型不成功,那么我们有理由担心我们老的时候领不到足额的养老金,因为这会优先发全公务员,其它都是二等公民。
作者:沿口  回复日期:2010-04-05 11:00:54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在加入WTO后,中国的财富增长是暴炸式成长的,在为出口增速很快,而出口能快速增长是因为劳动力便宜,而出口多则意味着劳动力与劳动时间长,从而财富的总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对于沿海地区而言,短期内已不可能出现前几看的情况,因为劳动力在开始短缺。
对于资产本市场的价格,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是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前进,全都在于工业升级能否顺利进行,速度不用很快,但必须要进行,否则,我们有理由看空中国的房产与股市,市场也有一个适应性调速的过程。所以一切都需要观察
作者:宁静轻松坦诚无邪  回复日期:2010-04-05 11:04:50
Mark
作者:bianchengdashi  回复日期:2010-04-05 11:15:53
留名
作者:垂柳卧听箫  回复日期:2010-04-05 11:30:48
强势插入,前排占座,放屁给后排吃。
作者:NWU07XB  回复日期:2010-04-05 11:31:49
有一段时间没看到技术贴了,留名细看
作者:any321  回复日期:2010-04-05 11:34:23
标记一下。
作者:eclyq  回复日期:2010-04-05 11:35:22
本店专营LV GUCCI 品牌包包质量好价格便宜欢迎广大顾客购买本店网址:http://shop35822953.taobao.com/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5 14:00:04
作者:橙色丁丁 回复日期:2010-04-05 09:41:49
楼主犯了逻辑错误了。
技术进步对中国的贡献,实际上,确乎会有边际递减效应。但要一直到中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当的时候,这个效应才会变得明显。
但我想问一句,你觉得今天中国的技术达到和西方差不多的水平了吗?
-------------------
我觉得不会在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时候会有递减作用,而是在先进国家的技术无法通过经济手段继续引进的时候就会递减。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5 14:03:20
楼上的那位叫沿口的兄弟,你的观点我认同,我打算在第二部分分析一下。谢谢。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5 14:21:30
4.中国的老百姓花钱了吗?
我们再来看老百姓的消费情况。早在200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就表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2008年居民消费率则进一步下降到36.8%,2009年则为37.3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投资率的逐年提升(见下图)。看来老百姓并没有花钱,这说明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确实是用到固定资产投资上面。
从消费率的整体表现上看,我们的老百姓并没有学会花钱。我们再来看消费的构成。下图是我找到的中国消费构成比例。
从建国至今,政府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由建国初期的17%上升到现在的27%,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由建国初期的83%下降到现在的73%。也就是说,在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政府消费所占的比例在逐年提升。
这样看来,不仅总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中国的老百姓越来越不敢花钱了!
我们再来看国际比较。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实在太低,这至少是不符合经验性的规律。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从经验来看是无法持续的。下图是2002年和2007年主要国家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比较。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2009年12月2日表示,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在GDP中的比重较低。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为了便于比较我列举了比较多的亚洲国家的数据,因为亚洲国家的文化和习俗相对比较接近。上述亚洲国家中新加坡的消费率也比较低,但也超过40%。新加坡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决定了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产业,因此其消费率虽然也较低但有其合理性。那么,中国的老百姓们为什么不花钱?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5 14:27:57
橙色丁丁 回复日期:2010-04-05 09:49:15
我把你的分析方法,稍微修改一下,你看我说的可有道理?
首先,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存在着巨量的隐性失业,即占人口总数近八成的农民,实际上是就业不足的。其次,在就业部门内部,由于技术不如人家,中国的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西方的几十分之一(当年老邓考察日本,人家说日本工厂人均年生产94辆汽车,比中国的一汽高93辆,具体数字或不精准,但大致意思如此)。
所以中国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成分,一是把实际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拉到就业部门内。二是把就业部门内的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拉升,逐步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差距,大概是在十左右吧
现在看来,中国的第一步做个差不多了,第二步,还差的远,未来可挖的潜力,也大抵在于此。
---------------------------------
这个有道理,按计划是在我的第二部分提及。
作者:微漪之塘  回复日期:2010-04-05 14:36:30
中国ZF面临两难选择,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导致人民币有巨大升值空间,结果大量美元涌入中国买人民币上涨,造成外汇储备急剧上升。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对出口贸易造成重大冲击,打击国内外贸制造业(据说占GDP的70%),如果不升值则需大量增发人民币,导致国内通货膨胀。
结果,ZF允许了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同时借振兴经济大量增发人民币贷款(4万亿),可谓双管齐下,我估计ZF应该是定量计算过的,即升值压力一面靠小幅升值来抵消,一面靠增发货币来抵消。然而增发货币以贷款形式多分配给了铁公基和其他国企,并未缓解大量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迫使珠三角地区江浙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造车大量民工失业。另一方面国企地位得到加强,同时也在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进而必然引起腐败高潮和市场及收入分配的进一步不合理。
即使一部分投资产生了实际的效果,制造了更多的产品,也会因增发货币和分配两极化导致的购买力下降而使得产品无法消化,导致投资失败。
目前中国面临的矛盾依然是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两难的选择。出口的迅速萎缩和分配两极化导致的国内需求的进一步下降使得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危险重重。
建议对策:坚决顶住升值压力,同时立即采取对策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改革贷款机制,鼓励向民营企业贷款,使得其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将这部分贷款转移支付给广大劳动者,缓解供应和需求的严重失衡。通货膨胀必然掠过所有持币人的财富,只有将掠夺来的财富更多的分给穷人,分给有购买需求的广大劳动者,才能拉动内需这架最重要的马车。
说白了,就是通过通货膨胀缓解升值压力保全出口贸易,同时将通货膨胀的钱通过各种渠道支付给真正缺钱的人,来启动内需,基建则适度放缓,避免投资的过度浪费。所有努力都为一个:增加就业,就业增加了分配、消费和制造这个循环也就流转起来了,流转的越通畅,经济也就越健康。
换句话说,人民币可以通货膨胀,但是是所有人手中货币的相应增加,以及财富向大多数人手中转移的一个过程,这样对内使得经济更加健康,对外则毫发未伤。
房地产
房地产之所以岿然不动,是因为它被地方政府看作摇钱树,被中国ZF看作拉动内需的唯一动力,然而物极必反,房地产持续火热下去的结果,必然是财富分配的进一步两极化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在国民财富无法支撑的时候只会诞生无数的烂尾楼和无数投资的巨大失败,同时被搭上的还有银行贷款,无数买房人的一生和中国的经济。饮鸩止渴不能止渴!!!
作者:乱世一小兵  回复日期:2010-04-05 14:44:49
文章写的不错,支持一下,等看后面的文章
作者:pfyh17  回复日期:2010-04-05 14:47:07
请不要复制广告内容,以免误杀,欢迎举报/一身有泥-- pfyh17-- 操作时间:2010-4-6 22:32:54 -- 11818743
作者:男男女女0  回复日期:2010-04-05 15:01:58
d
作者:huangweiyzhn  回复日期:2010-04-05 16:13:23
mark
作者:不是生者是死者  回复日期:2010-04-05 16:28:34
记号
作者:iirf  回复日期:2010-04-05 16:53:49
mark,将来看
作者:冰之痕I  回复日期:2010-04-05 17:37:53
mark
顶搂主养肥了看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5 18:02:30
5.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不花钱?
上一部分我发现中国的老百姓并没有把钱用于消费,我这一部分就分析一下老百姓不花钱的原因。我先列举一下可能的原因:第一,没有钱或者没有足够的钱。第二,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不敢花钱。第三,该买的东西都买了,没有必要再花钱。用列举法应该找不到第四个原因了。
然后我们对上述三个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和论证,看看上述原因是否正确。
首先可以排除第三个原因,因为只有有钱人才会出现第三种情况,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应当都属于“二八法则”中的“八”,否则我写这篇文章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只对前两个原因进行分析。
其实上面第三部分分析中国储蓄构成的时候,顺理成章还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和企业那么多的银行存款哪里来的,但这个问题暂且一放,我是小民一个,先从老百姓的情况着手分析。
作者:jinwh9707  回复日期:2010-04-05 18:03:44
mark
顶搂主养肥了看
同意楼上
作者:raocy2001  回复日期:2010-04-05 18:19:59
关注中
作者:chinafei6688  回复日期:2010-04-05 18:31:06
留名,坐看此帖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wwwcyfcom  回复日期:2010-04-05 19:20:07
mark一下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5 19:43:16
5.1.老百姓有钱吗
央行官方网站上的《金融机构本外币收支信贷收支表》显示,2009年末“储蓄存款”也就是居民储蓄合计26.08万亿元,全国人口以13亿计,人均存款20062元。
下图是2009年末银行金融机构储蓄余额构成比例。居民储蓄只占总额的44%。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也就是说,中国国民目前人均现金财产状况是:银行存款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1万7,农民5153元。尽管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的世界排名为第109位,算是中游水平,但这些钱能够干什么呢?生一场大病?一个孩子上了大学?不吃不喝攒几十年钱买套房子?
下图是中国和“亚非拉”兄弟们关于储蓄率的比较,从图上看尽管中国的储蓄率表面上非常高。但是,如果从老百姓的储蓄率20%来衡量的话,中国老百姓的储蓄并不比亚非拉兄弟们更多。也就是说,即使是和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我们去“解放”的“第三世界国家”兄弟姐妹们相比,至少在银行存款方面看,中国的老百姓并不比他们更有钱。
我又找到了农村和城市收入比率和消费率的关系,见下图。这个图更为形象,在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的同时,农村相对于城市的收入比率也在同步下降。二者几乎完全成正比。如前所述,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主要来自于农村的劳动力为GDP作出的贡献达到了70%。但劳动力的所得与其贡献根本不成正比。不仅如此,农村相对于城市的收入比例还在不断下降,这才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根本原因。
当多年以前我第一次在媒体上看到“民工”这个字眼的时候,我曾经一度迷惑:“民工”到底属于农民阶级,还是工人阶级?我们伟大的党,是不是也是“民工”阶级的先锋队?今天我早已不再迷惑,唯愿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民工”能够早日成为“公民”。



作者:ntlife  回复日期:2010-04-05 20:08:33
70前都是穷过来的,不舍得花也不会花钱,要靠引导消费,当年住房商品化就是这样产生的,本是个好点子,但没做规划,没有制度先行以致现在不可收拾.此帖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diablon  回复日期:2010-04-05 20:42:40
分析得很好,期待你继续发表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5 20:44:47
5.2.老百姓敢花钱吗?
我们前面关于老百姓不花钱原因的第二个判断是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从而不敢花钱。所谓对未来的担忧,就是对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担忧,用俗话说,就是“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八个字。释迦牟尼有一天晚饭后到城外散步,步出城门时突然悟出“生老病死”这人生四大悲剧其实是人根本无法避免的。既然无法避免那就不如不去寻求破解之道(比如提炼长生不老药什么的),而致力于寻求和提升有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由此释迦牟尼成为佛教开教之领袖。但宗教是负责精神教化之功能,政府则应负责物质之保障。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就是“食”的问题。到了今天,“衣食行”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另外五个问题虽然不能说没有得到妥善地解决,但要说解决得很不成功估计不会有人反对,起码民众的非议越来越多。“生”和“病”是医疗体系的问题;“老”是养老体系的问题;“死”我不知道该列到什么范畴,鉴于殡仪馆火葬场都是民政管理的,列为社会保障问题吧;“住”这个问题在中国这些年争议最大,很多人因此成为富翁,无数人因此成为“奴隶”或者“蜗牛”。“住”在上述八个问题当中最为特殊,难以武断地对其做分类定性,对这个问题我第二部分会分析。对于这五个问题我不必举太多的实例,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切身体会。我只想说“死”这个问题说一下亲身经历。岁末年初的时候我连续去了两次所在城市的火葬场,之前从来没有去过。在吊唁亲友的同时我吃惊地发现一个骨灰盒居然需要数千闷?!这还不包括其他费用。在中国,一个人“死的成本”居然如此之高?也就是说,在目前的中国,老百姓的“生老病死住”五大需求都不靠谱。不仅如此,除了这八大需求外,现代社会还有教育需求。尽管中国几年前总算真正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九年制”的前后两头,即幼儿园和大学教育却开始变本加厉。这个不用我多说,大家自有体会。
也就是说,在六大基本需要都不靠谱的情况下,老百姓怎么可能敢花钱?当然有很多的学者“砖家”可能对我上面的话不以为然,但我仍然想通过数字来说话。
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中和中国最为接近的国家,和中国的情况最具备可比性。印度2008年人均GDP1024美元,而中国2008年人均GDP3266.8美元,是印度的三倍以上。即使中国统计体系存在缺陷,但比印度人富得多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反观印度,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悬殊,但社会保障体制却相对完善。不仅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65岁以上、生活贫困的老人,每月还可从政府领到一定数量的老年人津贴和免费的粮食。教育方面,印度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教育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并不大。这也难怪印度人比中国人敢花钱了。(资料来源:2009年12月8日,证券时报,《中国居民消费率为何不及印度》)结果就是:印度2008年的居民消费率是54.7%,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
再来看同为“金砖四国”的巴西。巴西虽然是拥有1.8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赶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并且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全民免费义务8年教育和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在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享有与城里人同等的权利,差别只是农村医疗和教育条件不如城市。农民进城后则享有与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农民与城里人享有同等公民权利和待遇是宪法规定的。根据巴西1988年颁布的宪法,医疗和教育是所有巴西人的权利和国家的责任,不论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状况如何,每一个巴西公民都有权在政府各级医疗机构享受免费治疗,在公立教育机构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这部宪法还规定将农村人口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其结果是:1985年到2003年间,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四国的平均消费率分别在70%-80%之间,虽有一定波动,但始终稳定在高于70%的水平。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20个百分点。(资料来源:《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王子先,《求是》2006年第4期)
事实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消费占比是美国的二分之一,欧洲和日本的三分之二,并且低于除沙特阿拉伯以外的所有国家,而沙特是因为石油出口占了其经济总量的很大一部分。(《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9月3日,柯志雄。)
综上所述,中国的老百姓既没有钱,也不敢花钱。可是毕竟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那么,老百姓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作者:frank0392  回复日期:2010-04-05 22:05:07
近期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了,我愿意看!!!
作者:B1909  回复日期:2010-04-05 22:18:41
有数据,看看
作者:不带这样的啊  回复日期:2010-04-05 22:23:12
好文
作者:玲的好老公  回复日期:2010-04-05 22:34:24
mark
作者:王君2009  回复日期:2010-04-05 22:56:55
是啊,我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仅够温饱,TAD钱去了那里???????????????????????
作者:zdzd2121  回复日期:2010-04-05 23:01:26
逻辑清楚,先顶一下
作者:maturedpeach  回复日期:2010-04-05 23:05:49
此帖不错,版主跟的也紧,可惜不管广告,却把咱前边的回帖被删了……
第一部分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的确是经济发展的三要素,不过貌似lz忘了一项很重要的部分:卖祖产。
拿开公司举例,要有雇员,资金,以及专业技术才能赚钱。这3点可以归纳到正常的运营收入环节,就好比一个地主,雇长工种地,投入资金搞水利、良种培育等都是正常经营行为,而产量的增加就促使了最终利润的增加。利润再投资又促使了整体经济的良性再循环,这也是改革前的基本模式,低负债(甚至无负债)高积累,期待最终化蛹成蝶的一天。
不过增加收入的方式并不就这一种,而卖祖产却是风险最小,最容易短期见效的办法。土地财政的实质其实就是把作为生产资料一部分的固定资产直接折现,变成gdp以及经手人的政绩。回到地主的故事,假如原来辛苦种田每年收入1万,卖1%田地能拿2万,谁去种田?离祖产卖光还有100年呢。更何况多出来的钱还可以拿出去放贷……
作者:要风得雨要雨得风  回复日期:2010-04-05 23:25:34
好文支持!
作者:copy209  回复日期:2010-04-05 23:28:16
分析的有点道理,期待继续
作者:月夜星魂2009  回复日期:2010-04-05 23:55:22

作者:20105868  回复日期:2010-04-06 00:40:24
有道理。
作者:15分钟  回复日期:2010-04-06 01:05:51
记号
作者:denny_long  回复日期:2010-04-06 01:24:11
这种贴子得猛顶
作者:F820  回复日期:2010-04-06 01:26:06

作者:johnnyznn  回复日期:2010-04-06 01:57:49
mark
明天看
作者:aihushuo  回复日期:2010-04-06 02:27:07
分析的相当好,写的也很精彩,留名!
作者:布尔津之夜  回复日期:2010-04-06 15:50:06
好帖,不顶就没天理了!
作者:fzyresonate  回复日期:2010-04-06 15:53:02
学术贴,俺爱看
作者:fzyresonate  回复日期:2010-04-06 15:56:43
MARK
作者:阿朱a  回复日期:2010-04-06 16:07:16
收藏,晚上回家接着学习
作者:freedomautu  回复日期:2010-04-06 16:11:38
作个记号啦!
作者:勿错  回复日期:2010-04-06 16:13:45
.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6 16:24:37
6.谁“劫持”了我们的财富
如前所述,中国老百姓不花钱的根本原因是老百姓既没有钱,也不敢花钱。那么,老百姓的钱哪里去了?
对于GDP这个概念,大家再熟悉不过。中国的GDP是采用生产法核算的,简单一点讲就是把每个行业的总产出价值减去投入后的余额加总到一起。但这种方式如果从老百姓的立场来看,跟我们的收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GDP还有另外一种算法,就是收入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GDP。
通俗一点说,从收入角度看,GDP就是一个国家每年所产生的收入之和,如果把这个收入做一下分类,可以分为三类:老百姓的工资薪金奖金等现金形式的收入、企业的现金利润和政府的税收收入。如果老百姓的钱越来越少,只能说明企业和政府的钱越来越多。因为蛋糕就这么大,给你切少了,必然就给其他人切得多了。政府的任务不仅仅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合理地分配财富甚至比创造财富更为重要。
作者:yuang9527  回复日期:2010-04-06 16:43:37
楼主继续啊。
作者:randycl1016  回复日期:2010-04-06 16:48:17
收藏。。。。
作者:monster111  回复日期:2010-04-06 16:59:45
这帖子看着好眼熟啊……
似乎以前坛里也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技术贴
不过那个帖子技术含量还高一点
作者:guopingyuan12345  回复日期:2010-04-06 17:05:11
好帖子,继续写呀。支持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6 17:08:52
6.1.蛋糕是如何被分割的-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所谓切蛋糕的过程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我们且通过数据来看财富是如何被分配的。下图是1979年至今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关系。
这个图表告诉我们,从1992年至今,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这18年的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8.75%,同期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0.27%,前者是后者的1.83倍。
我从上面的数字中还发现了三个关键的时间点或者分水岭:
1.1993年
1993年之前,财政收入的增长和GDP的增长基本上是同步的。但从1993年开始,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陡然加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我不知道为什么会从1993年开始发生这样的变化。这和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关系吗?
2. 1995年
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来看,可以以1995年作为分水岭:之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快速下降,从1979年的28.39%下降到1995年10.67%的最低点;但从1996年开始,这一比重开始不断地快速提升,近年来稳定在20%左右。这一变化,应当和1994的财税体制改革有直接关系。如果说1994年之前的改革主题是“放权让利”,那么,1994年的这次改革的中心思想就是“收权”,把原来中央政府放出去的权利收回。也正是从1995年开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快速回升。
3. 1998年
1998年之间,财政收入的增长和GDP的增长表现出近乎完全的正相关性。但从1998年开始,财政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的相关性明显下降,财政收入的增速明显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就在1998年发生了让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的亚洲金融危机,“臭名昭著”的金融大鳄索罗斯带领一批对冲基金将整个亚洲玩弄于股掌之间,然后腰缠十万贯,骑鹤回纽约了。当时的中央政府和今天一样,大兴土木修建“铁公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从而平安度过金融危机,也使得政府的财权进一步加强。原来历史居然会重演!
下面的两个图可能更为直观一些。
我觉得上面这个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在1995年的时候,国家财政税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增长速度上是在同一个水平上,但从1996年开始,前者的增长速度开始远远超过后两者的增长速度。而且越靠近今天,这种背离越明显。我们再来看一下1999年-2006年中国企业利润与居民收入增长对比图。
我觉得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这个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在1995年的时候,国家财政税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增长速度上是在同一个水平上,但从1996年开始,前者的增长速度开始远远超过后两者的增长速度。而且越靠近今天,这种背离越明显。我们再来看一下1999年-2006年中国企业利润与居民收入增长对比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2007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指出,1990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至41.4%,下降12个百分点。而同期营业盈余占GDP比例从21.9%增加到29.6%。也就是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员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
我没有找到或者说找到全国的整体数据看起来十分困难,但我找到了广东省统计局的一些数据。作为中国的头号经济大省和典型的用工需求大省,广东省的数据可能更能够说明问题。2000年,广东省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45.5%,到2005年仅为39.5%。2007年虽然控制住了下滑的趋势,但广东省统计部门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当年股市和楼市的繁荣造成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剧增,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作者:lanmao98  回复日期:2010-04-06 17:10:14
阅,,下次来看。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04-06 17:20:14
作者:monster111 回复日期:2010-04-06 16:59:45
这帖子看着好眼熟啊……
似乎以前坛里也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技术贴
不过那个帖子技术含量还高一点
--------------------------
这位兄台,我上天涯不多,经济论坛上来更少。你说的我没有见过,我写这个贴子也纯属心血来潮,请多指教。
作者:denny_long  回复日期:2010-04-06 17:56:54
用图表说话,有点像"华丽丽...."的名贴风格
作者:我的名义  回复日期:2010-04-06 18:10:39
我新手,怎么标记文章?
作者:bando_2007  回复日期:2010-04-06 18:11:23
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中和中国最为接近的国家,和中国的情况最具备可比性。印度2008年人均GDP1024美元,而中国2008年人均GDP3266.8美元,是印度的三倍以上。即使中国统计体系存在缺陷,但比印度人富得多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反观印度,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悬殊,但社会保障体制却相对完善。不仅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65岁以上、生活贫困的老人,每月还可从政府领到一定数量的老年人津贴和免费的粮食。教育方面,印度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教育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并不大。这也难怪印度人比中国人敢花钱了。(资料来源:2009年12月8日,证券时报,《中国居民消费率为何不及印度》)结果就是:印度2008年的居民消费率是54.7%,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
再来看同为“金砖四国”的巴西。巴西虽然是拥有1.8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赶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并且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全民免费义务8年教育和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在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享有与城里人同等的权利,差别只是农村医疗和教育条件不如城市。农民进城后则享有与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农民与城里人享有同等公民权利和待遇是宪法规定的。根据巴西1988年颁布的宪法,医疗和教育是所有巴西人的权利和国家的责任,不论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状况如何,每一个巴西公民都有权在政府各级医疗机构享受免费治疗,在公立教育机构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这部宪法还规定将农村人口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其结果是:1985年到2003年间,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四国的平均消费率分别在70%-80%之间,虽有一定波动,但始终稳定在高于70%的水平。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20个百分点。(资料来源:《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王子先,《求是》2006年第4期)
---------------------------------------------------
这一段就说明楼主分析能力不足,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思考下的见解。
下面是别人的评论。。。
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在其《宏观经济学》中文版第七版中的数据显示:1965年日本的消费率只有58%,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持续走低。到1970年,日本的消费率更是创了52%的历史新低。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从1970年~1990年,日本的消费率并没有多大起色,依然长期低于60%,基本上在56%~58%之间徘徊,只有在1991年以后,日本的消费率才持续走高,达到60%以上。
日本消费率持续长期低于60%的1965~1989年之间,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日本期间从一个中等的穷国一跃而成为了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1991以后消费率逐渐走高的10年恰恰又是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时期,这段历史被很多日本人称之为“失去的10年”。
日本的消费率从来就没有超过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四国,所以影响一国国民消费率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能从中得出太有价值的结论。
你的结论与这位结论相反,但是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是相似的。先有自己的结论然后找合适的素材,而缺乏认真求实的态度。
[经济杂谈]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绝对原创) [经济杂谈]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2(绝对原创) [经济杂谈]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7(绝对原创) [经济杂谈]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8(绝对原创) [经济杂谈]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9(绝对原创) 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4) [经济杂谈]十分钟让你懂得中国经济(绝对经典)((转载) 让我轻轻告诉你(原创) [经济杂谈]十分钟让你懂得中国经济 [经济杂谈]十分钟让你看懂中国经济形势 [经济杂谈]从“土地财政”窥视中国(经济)未来 让历史告诉未来之第一篇:商鞅变法 让历史告诉未来--仲秋细语 让历史告诉未来之第一篇:商鞅变法 [经济杂谈]我侃经济:2010中国经济大趋势,从楼市到股市到整体国民经济 [经济杂谈]我侃经济:2010中国经济大趋势,从楼市到股市到整体国民经济 [经济杂谈]我侃经济:2010中国经济大趋势,从楼市到股市到整体国民经济 [经济杂谈]我侃经济:2010中国经济大趋势,从楼市到股市到整体国民经济 [经济杂谈]打开中国经济的死结(转载) 老照片图库-以影像记录历史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网文史 [经济杂谈]为中国的未来做好准备——阵痛期的战略转变 袁剑 原创(转载) [原创]前妻,我要告诉你我为什么和你离婚-经济风云-凯迪社区 [经济杂谈]历史书上的欺骗:让人啼笑皆非的鸦片战争(转载(转载) [经济杂谈]我来通俗地解释05年以来的经济现象和预测未来一年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