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21:11
                                   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                                                                                                                         ---------献给生于70年代的朋友!    
          如果你是一位出生于70年代的人,那么下面这些文字将为你打开尘封的记忆,值得你去好好品味!          生于70年代的人,是一个如今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或者将要成为这个社会中流砥柱的群体。相比较60年代的兄姐,他们对新生事物更加敏锐;相比较80年代的弟妹,他们身上中国传统的印记更加鲜明。他们的童年,虽然也曾动荡,但那种动荡更加模糊,而不刻骨铭心;他们的少年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却没有高楼大厦里防盗门的阻隔而充满集体游戏的乐趣。尽管这种乐趣在如今看来,高科技的含量少得可怜,但它依然散发着手足交错的温暖和实在;他们的青春时代,充满太多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国门初开时,外来文化的洗礼,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的自身。他们的眼睛、耳朵、还有逐渐丰满的身体,都承受着这个古老国度焕发青春光彩时所经历的一系列阵痛和欣喜。他们需要努力去适应、在他们心智逐渐成长的过程里,时间的风浪也把他们冲上波峰,卷入谷底。而如今,我们中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悄悄地,却是极为固执地扎根在了心底。这个目标可能来自一部电影、一个电视剧、一首流行歌曲,乃至一本小说。生于70年代的人,在他们成长的路程上,还不曾经历过网络。所以,相对而言,他们的世界比较单纯;虽然,眼界还不够宽广,却也没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所以,他们的回忆,也就较为单色却温暖如昔。这种回忆,也许不足以勾勒出一个时代成长的风貌,但是,却是一代人心灵成长的轨迹。这种轨迹,在当今这个纷扰的时代,尤其值得我们回味和追忆。               曾经看到一位网友这样描述生于70年代的人:我们无奈,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存在实在是无奈,我们生于70年代。或许70年代出生的是迷惘的一代,我们在本该洒脱时沉重,在不该懦弱时羞怯,我们受着封闭和开放两种意识的冲击,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一切陈旧的事物在毁灭,而新生的事物还没来得及成长。所以,我们迷惘,辨不清自己该去的方向。生于70年代的人跨越十年,前期、中期、后期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没有任何词语能涵盖生于70年代整整一代人的特点。每个出生于70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这一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我们不想去深究70年代出生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代,究竟该用怎样的词去概括这整整一代人,我们只想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淡淡的笔触来勾勒我们共同的回忆。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电影,那些曾经造成万人空巷的电视剧,那些启蒙了我们思想的各类图书,那些谱写了我们青春篇章的歌曲,那些让我们学会了分享和满足的零那些让我们追逐的流行,那些所有我们经历的一切,都让我们留恋。褪去青涩幼稚的容颜,走过白衣飘飘的年代,我们是否青春无悔?70年代人的经历是特殊的,际遇是幸运的。                  于晓明生于1978年          可以说,70年代出生的人是“大话一族”的中坚力量。还记得那句经典吗: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经典老片35经典台词唐僧:唉唉唉!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看我还没说完呢,你把棍子又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唉,要是砸到小朋友呢,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悟空:大家看到啦?这个家伙没事就长篇大论婆婆妈妈叽叽歪歪,就好像整天有一只苍蝇,嗡……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苍蝇围着你呀,嗡……嗡……飞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救命啊!悟空:所以呢我就抓住苍蝇挤破它的肚皮把它的肠子扯出来再用它的肠子勒住它的脖子用力一拉,呵……!整条舌头都伸出来啦!我再手起刀落,哗——!整个世界清净了。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我要杀他!画外音:当时那把剑离我的喉咙只有0.01公分,但是四分之一炷香之后,那把剑的女主人将会彻底地爱上我,因为我决定说一个谎话。虽然本人生平说了无数的谎话,但是这一个我认为是最完美的。至尊宝: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唐僧: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妖是妖他**……唐僧:你妈贵姓啊?唐僧:小心啊!打雷喽!下雨收衣服啊!紫霞: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外的面具、地位、财富产生了质疑……很喜欢有人说的这样一段话:你在看《大话西游》的时候,如果笑得腹背抽筋,龇牙咧嘴,那么你很有幽默感。如果你看完了还笑得满地打滚,那么你其实什么都没看懂。如果你看完了《大话西游》,你忽然发现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已有了泪痕,你总算看懂了它的第一层了。如果你看完片子,笑也笑过了,泪也流过了,忽然怔在那里,觉得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那么你已看懂第二层了。如果你看完了大话,默默地坐在那里,你感到无处可去,你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和无奈,那你就看懂第三层了。    忆雪生于1974年        清晰的记得《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片子!记得当时还是学校包场,全校师生一起看的。当时听看过的同学说,影片特别感人,看过电影的人出来,眼睛都是红红的。一开始我还不相信,可是,当片中演绎到母子分离时,《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响起,银幕上下一片号啕声,我自然也不能幸免。说不上为什么哭,现在想来,故事的情节固然感人,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当时的小孩子来说,更多的眼泪是出于对父母的依赖之情。当看到志强和妈妈分开的时候,年幼的我们对那种无助和恐慌是能感同身受的。我们需要父母,不能想象离开他们的感觉。所以在我们被感动的同时,激发我们共鸣的其实更多是无助的感觉。当年看着这部电影伤心哭泣的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很多已为人父母。看着父母年迈的身影,心中涌起的是对父母深深的爱。现在的我们是父母的依靠,父母需要我们去关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孩子像根草离开妈**怀抱幸福哪里找……   《妈妈再爱我一次》讲述的是年幼的志强被迫离开生母,母亲秋霞误以为志强已死,伤心过度神经错乱,被送进了疗养院。18年后,志强来到了疗养院工作,意外见到了生母,当他唱起幼时的儿歌,秋霞竟奇迹般的恢复了正常,母子终于团聚的感人故事。在大陆电影界引发了一阵前所未有的亲情剧热潮。就故事内容而言,《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港通俗影视产品中最典型的家庭伦理大悲剧,但当时这类影片已被台湾观众视为“老套”,得不到重视。不料在2年之后,《妈妈再爱我一次》竟在大陆造成空前轰动,几乎人人必看。其间遭遇的悬殊,实在是因为当时我们的电影题材单一,主要以革命题材为主,很少有反映情感的片子。男女情感不能提,但亲情却是可以引起所有人共鸣的,大陆在此之前没有反映亲情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我们的情感需要。  心,我们的肩上有着重重的责任。从小时候对他们的依赖,到现在我们对他们的支持,无论怎样,家庭都是我们毕生的港湾,父母都是我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人。  这部电影很感人,记得当时看完后眼睛都哭肿了,从电影院出来还特别怕别人笑话自己,躲躲藏藏的,结果却发现大家都差不多,都变成“水泡眼”了。当时就想,还好电影院有先见之明,给每个人都发了手绢。直到今天,眼前还能浮现母亲为儿子祈福,在台阶上一步一磕头,最后额头都磕出血了的情景;耳畔还能响起《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甚至清晰地记得它的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孩子像块宝……”这首歌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风潮,男女老幼都会哼唱。不过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他提醒着我们记住母爱的伟大。记得看完这部电影,当时特别感谢自己的妈妈,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妈妈哭,也是在那天我唯一一次对妈妈说了“我爱你”。其实这三个字真的再简单不过,但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崇尚含蓄,使我们将这种感恩放在心里而说不出口。以后也看过类似母爱题材的电影,看的时候都挺感动的,但总不及《妈妈再爱我一次》来得印象深刻,或许因为它就是我们70年代人所共同拥有的第一部亲情片吧。          刘骅生于1977年          记得第一次看《英雄本色》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爸爸拿回来一盘录像带,说是问同事借的,是最近很流行的片子,一家人吃了饭就围在电视机前看了起来。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打打杀杀的黑道警匪片,一开始情绪上还躲躲闪闪的,后来却完全被这个江湖故事深深吸引住了。警匪追逐,手足情深,片中的内容已让我目不暇接;而小马哥实在是太有型了,那姿势、那风度让年少的我为之神往。就在那时,小马哥成为了我的偶像,头发弄点发油做成那个造型,没有风衣就盼望着穿大衣,总之我都有点着了魔。后来甚至演变成追星族,周润发和张国荣的海报贴得满墙都是,连家里的大橱上都不能幸免,害得老妈总说晚上醒来就看到他们的脸,怪吓人的。还有那部两人和钟楚红一起合演的《纵横四海》,我到电影院看了整整6遍,哎,实在是太帅了!现在看来有点可笑,但当时没有什么好莱坞大片,没有什么dvd,所以一部好片子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看的。虽然后来《英雄本色》也有了续集,但现在这类电影已经看了很多,再也没有第一次看时的那种心境了。           王磊生于1975年        英雄本色aboutfilm二十世纪80年代,当vcd和dvd还没走入家庭的时候,内地不少人就已经通过录像带看了香港影片《英雄本色》。虽然画面不够清晰,音质不够逼真,但周润发、张国荣、狄龙扮演的英雄形象仍然打动了我们,甚至连英雄的衣着和口头禅,也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周润发塑造的小马哥成为我们心目中不朽的角色之一,《英雄本色》也成为了港式警匪兄弟情的经典。一幕幕有型有格的枪战、一场场黑帮兄弟间的情义、仇杀,吴宇森带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讲述一个我们从没有接触到的黑道江湖。    “我没当大哥很久了!”    ——黑道大哥宋子豪  甜蜜蜜tianmimi第一次看《甜蜜蜜》,是在老图书馆的顶层,带着大大的耳机,看两个可爱的人,演绎凡尘俗世间一段平凡的爱情故事。影片的结尾,画面又回到最开始黎小军坐火车来北京的那一段,还以为电影重新播放,直到镜头慢慢转过去,看到与黎小军背靠背的,竟然是李翘。霎那间明白了甜蜜蜜的含义: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原来缘分早已注定,所以尽管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最终还是会相遇,这一点,与地球是圆形的无关。那时候,看电影就像吃川菜,喜欢浓重的口味,要么悲,要么喜,越煽情越动人就越喜爱。所以看到李翘在纽约街头与黎小军错失于茫茫人海,心里就戚戚然,就想着,莫过于有缘对面不相识。直到后来发现,我们往往是在事过境迁后才明白自己错过了什么,而在时间的重重漂白之下,曾经再怎么浓烈的情感,回首也只剩淡淡的遗憾。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而微笑,也许才是我们面对命运的最佳表情。sisi生于1972年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   从小到大,不管发生什么伤心难过的事,我还是会兴冲冲地等待第二天的到来,对我来说,明天,可是……可是这一回,我一想到要与你道别,我就好害怕听到时钟滴滴答答的声音。如果是三个月前,我早就一口答应了,可是现在,我想告诉三个月前的自己:你不可以到海的对岸去唷!因为你将会碰到一个很好很好的人,那个人会很爱你的,他的名字叫做……永尾完治……  ——赤名莉香  在东京的街头,“再见”中落幕了。正是这样一个场景,最初我们以为是开始,现在终于明白,那其实就是结束了。对于爱情来说,开始与结束并没有明显的界线。那只是一种感觉,这是90年代最令我难忘的电视剧,至今仍记得看完片子后内心无名的窒息,终不能明白的是:怎么有人能够拒绝一个笑得如此灿烂的女子,拒绝这样一份浓烈的、真挚的情感……那些情怀依稀还记得,转眼间已过十余个春秋,那些曾经的懵懂与单纯,在经过了岁月无情的洗礼后,留下的也是如同《东爱》一样的遗憾和无奈吧!经历过很多很多事情以后,终于能够体会和了解:完治未必不爱丽香,就如同他曾经很无奈地说过的:“把你的将来交给我承担,太沉重。”这样一个充满真情挚爱的女子,这样一份浓墨重彩的感情是用来欣赏的,爱,却的的确确是很多人负荷不了的……也在多年以后终于明白,爱情,从来是一个人的华美独舞,对于莉香,这么义无返顾、全身心地去爱恋,伤过痛过爱过,也应该是无悔的吧!毕竟,曾经深爱过……感谢《东爱》,感谢莉香,她用最真最纯最美的笑容谱写了一个当代都市爱情的童话,感动着、感染着、感悟着生活在都市丛林并常常迷失于爱情中的我们,让我们在这个钢筋水泥缔造的欲望都市里,依然相信还会有些东西是值得期待的……在东爱主题曲再次响起的时候,你是否真的能为你心中那块柔不可及的领地建起一道城墙,  让我们在其间悠然一生……晃若隔世……          乔捷生于1976年      经典台词“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身边的时候我是谁。”“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是在你难过的时候,说不定有人会因为你的笑容而爱上你。”“不要因为它的结束而哭,应当为它的发生而笑。”“只因为某人不如你所愿爱你,并不意味着你不被别人所爱”    随着日本的“血”系列电视剧的播出,年幼的我们一下子想象力丰富起来。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是父母的亲身孩子,自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以及会不会也拥有这种莫名其妙的血型。记得最早看的时候年纪还小,有的地方也看不懂,有时还会问妈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妈妈也会用我最能明白的话解释给我听。像“幸子的爸爸妈妈不是她的亲爸爸妈妈”之类的话,当时就让我哭得一塌糊涂,被莫名地感动得不得了。  记得后来还有像《阿信》、《姿三四郎》之类的日本电视剧,都是曾经风靡一时的。                  沈燕雯生于1978年         《血凝》风靡中华大地,造成“万人空巷”的惊人收视率。这也是最佳荧幕情侣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的经典成名作!因为《血凝》,“rh阴性ab型”这种医学上少见的血型被广大中国观众所熟知,千千万万中国人为善良的幸子的悲惨遭遇而伤心落泪。幸子的病情牵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而宇津井健塑造的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父亲形象也倍受观众的喜爱。同时伴随着《血凝》的播出,早上红肿着眼睛上班上学的人开始增多,连参加验血的人也一下子猛增,似乎希望验出一个特别稀少的血型来。 83版的《射雕》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剧。憨郭靖和俏黄蓉,迷得我们痴痴癫癫,女生管自己爱慕的男生叫“×哥哥”,男生管漂亮女生都叫“×儿”。有什么事说不到一块儿了,大家就会高喊一声:“吃我一记九阴白骨爪!” 那时候,学校门口总有成排的小贩推销着各类的剧照粘纸,虽然没有现在的明星收集品做得精致,但我们都把它们当成宝贝,谁要是拥有别人都没有的剧照,那可就得意了。我们将剪切好的明星像片或是粘纸粘在粗糙的硬面笔记本上,而俏黄蓉是我们粘贴的最大热点。当时的翁美玲就是我们的偶像和男无论是娇悄的蓉儿,憨厚的靖哥哥,还是杨康、穆念慈、黄药师、欧阳锋、洪七公、老顽童,所有的人物都在83版中有“魂”。孩的梦中情人,黄日华也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大侠。83版《射雕英雄传》在我们这代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以至于现在大陆重拍《射雕》,看了之后总觉得实在没有味道。           宋冲生于1977年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得上一个文学家。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最早的追星族开始收集黄日华和翁美玲的各种信息和照片;武打迷们开始自制《九阴真经》,恨不得能穿越时空来个真正的“华山论剑”。记得我最初看查大侠的武侠小说就是受了该剧的影响才看的。看完了《射雕》看《神雕》,再到后来的《倚天屠龙记》,直到把他所有的武侠小说都看完,成为一个“金庸迷”。一开始我还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偷偷看,到了大学就开始“明目张胆”地看了。直到现在,电视剧里的具体情节已经和小说中的模糊为一体了,但是83版的《射雕》中的人物扮相及音乐却成为永恒的经典。因为我们已经把观看该剧作为是祭奠自己青春岁月的一种方式,借助于英雄美女的故事,使得自己苍白孱弱、弥漫着四环素和苞米花味道的青春期显得丰盈。就像罗大佑的歌,王朔的小说,琼瑶阿姨故事中的泪水一样。这都是一种隐性的祭奠。           王楠生于1975年     tvplay拍摄于1980年的《上海滩》被称为“划时代经典巨献,破天荒皇牌组合”一点也不为过,它可以算是我们接触最早的一部经典的港台片了。对于我们70年代生的人来说,《上海滩》更是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记忆。20年了,很多人还清楚地记得那令人激动紧张的三声枪响,接着激昂的音乐响起,然后是叶丽仪那充满男子气的演唱:“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甚至到现在,很多人都还能用不够标准的粤语哼上几句。那时,你几乎可以在街上听到同一种声音,因为所有的电视机在某个特定的时段都定格在《上海滩》了……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看看了这张剧照,惊讶于周润发和赵雅芝当时都这么年轻,不过回头想想,我们这些当时的娃娃现在也都30了,忍不住要感叹时光的流逝。记得当时看《上海滩》真的是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一到时间,大家就都守在电视机旁看这部电视剧,街上甚至都找不到人。周润发、赵雅芝、吕梁伟就是大家争相崇拜、模仿的偶像,其火爆的程度绝对不亚于现在孩子喜欢的f4、小甜甜各种明星。中国人最早的跟风追星在那时就已经由萌芽了,《上海滩》中演员的各种扮相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大街上到处都是“冯程程式”的发型,所有女生都梳起两个麻花辫做清纯可爱状。最厉害的就是那年过年,上海的街头男人最流行的就是许文强的装扮,礼帽、白围巾加大衣,而且大衣都不能穿在身上,要披着,白色长围巾要搭在脖子上。那一次过年,满大街都是“文哥”和“程程”。    那时大家都不兴叫正名了,都管对方叫“×哥”或是“阿×”,要是名字里真有个“文”或“力”,那可就拉风了,“文哥”,“阿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吴纬生于1973年      成大道,又出发,又出发,几番番春秋冬夏.你尝尝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我是女生,从小对漂亮的东东特别关注,所以小时候别人看《西游记》只看孙悟空和妖魔鬼怪的打斗,而我还特别关注《西游记》里出现的各类美女。各类的女妖怪固然漂亮,但是感觉太妖艳了点,所以只是看看,没有特别喜欢的;不过杏花仙和玉面狐狸还是挺漂亮的。所有的美女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李玲玉演的玉兔和女儿国的国王。李玲玉演的玉兔很有异域风情,因为是印度公主嘛,记得当时看完后,在家里我也拿了条丝巾围在头上,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傻的,但当时还是认为挺漂亮的,毕竟那个年代的流行,都是从影视剧中发展而来的。而那个女儿国的国王长得很贤妻良母的样子,给人很有母爱的感觉,所以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她。现在当然依旧爱美,依然爱看影视剧中的美女、帅哥,但是却很少有特别钟爱的了。娱乐界的帅哥美女太多,人造的美丽也太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虚幻感。而且影视剧里不论演技、只论长相的大有人在,所以我还是更钟爱老版“西游”、“红楼”中的美女们。           何莉生于1979年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我最爱的一集,特别好玩也特别耐人寻味。尤其是请刘姥姥吃饭时,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动。这一段真不只让大观园的姑娘太太们笑得直不起腰,更让我笑得没了分寸。我对该剧中她们向刘姥姥显气派的那些菜,尤其是那个茄子,念念不忘。简简单单的一abouttvpaly也叫“石头记”,一块石头上记载的故事,金玉良缘的命里注定,乾坤里不能扭转的情感寄托,在千古奇书中流淌着一个凄艳委婉的情缘。“红楼梦”是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史,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是封建大家族内部的矛盾史。那一场红楼的梦被无数次重拍,而这个版本绝对是最好、最经典的,至今仍被不停的重播。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个寻常茄子,”去了皮只留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一拌就是,只能把那茄子吃出鸡肉味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和奢侈。生在寻常百姓家,自是吃不到这奢华的菜肴的。刘姥姥可以说是整个大观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大观园的太太、姑娘们都是矜贵的,她们吟诗作赋,锦衣玉食。我们看着那样的生活,仿佛欣赏一副优美的画卷。然而刘姥姥却突然出现在画卷中,虽然格格不入,却用自己的朴实憨厚更加衬托出“红楼梦一梦如泡影”的虚幻生活。  时逢“红楼20年”,当年的“姑娘们”都人到中年,小板儿也已长大成人。时光匆匆,但我们依然喜爱老《红楼梦》,时间没有洗去它的风华,只是让它愈发经典。最近网上正在红红火火地宣传央视重拍《红楼梦》的消息。正如我们重拍了《笑傲》、《射雕》、新续了《西游记》,怀旧是永远的财富。可《红楼梦》不论再拍多少遍,我想所有人都还会说,原来第一部演员演的最好。那是一种思维定式,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光说当年那些演员为了揣摩角色的内涵,为了演绎的逼真,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他们学会琴棋书画的那股热忱,就是现在这些商业化气息浓重的演员所无法比拟的。                   刘嘉生于1975年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我也知道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爱原来是一种酒饮了就化作思念而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席慕蓉  前一阵子,《十六岁的花季》——这部曾经在“70年代出生的人”之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电视剧正在各大电视台播出续集。看了几集,感觉已没有当初年少时的内心悸动,留下的只有恍然若失。或许在我们的生活里,电脑已经取代了电视机;或许我们离花季已经太遥远;也或许,当年的白雪、陈非儿、欧阳严严、韩小乐都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如此种种,太多的原因让我再难找回当年的共鸣。具体的故事情节已经模糊,印象中只有一张张天真年少、青春洋溢的脸庞。如今时光飞逝,回头来看我们的青春,我们的16岁,才发现伴随着成长、成熟,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就如同续集里,原本还在规划自己未来的花季少年,现在都已在社会上找到了各自的舞台,看着他们,想到的却是自己。还是喜欢《十六岁的花季》,仅仅因为它的名字,因为它所表现的纯真、美好、青涩的情怀,毕竟,16岁的情怀是一生中最美丽的篇章。16岁的花季只开一次。现在的我们也只能如席慕容的诗中所写,在陌生的城市里,在这里,遥想16岁的那一年。看《十六岁的花季》,感觉就是在说我们自己的故事,虽然也有艺术的成分在其中,但仍然是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因为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自己也正是“二八年华”,那种剧情真是感同身受。在那个还不算特别开放的年代,那是一部真正敢于说出我们心声的电视剧,你会发觉剧中人可以和我们身边的同学对号入座,令人格外亲切。也正是在这部电视剧的熏陶下,我们开始真正成长。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16岁也是青涩的。没有现下青少年的时髦玩意,没有这么多的偶像明星,也没有眼花缭乱的各类诱惑,不及他们热情大胆,也不及他们自由洒脱。我们的16岁呀,单纯而质朴。  abouttvplay十多年前的《十六岁的花季》在当年热播时,许多少男少女被迷得神魂颠倒,创下了当时收视率的奇迹,也让我们这些70年代出生而当年正值花季、雨季的人为之叫好,为之感慨。从那时起,“花季”一词开始“走俏”。  若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十六岁的花季》并不是艺术水准特别突出的一部电视剧。但就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学生的生活,准确地把握了青少年的心理而深受我们的喜爱。在那个连男女生正常友谊都要扼杀的年代,它第一个迈出了这一步,在电视剧里公开讨论了我们懵懂的初恋,正视了这种朦胧的情感。在那个情感相对贫瘠的年代,它给年少的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十六岁的花季》当然是成功的,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看惯了说教式影视剧的青少年观众,乍一接触这样一部描写一群活泼、叛逆、有个性的中学生的电视剧,被其征服也就并不奇怪了。它不同于现在的青春偶像剧,充满了奢华和不切实际。《十六岁的花季》给当时年少的我们的感觉就像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对于70年代的我们,当年无论是已经走过花季还是正当花季,亦或是憧憬花季,该片都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社会就是这样地前进,每代人的16岁都让其他年龄层的人看不懂,但是无论是谁,无论什么年代的16岁,都应是青春洋溢的。不羡慕现在孩子的16岁,我们拥有他们现在无法拥有的东西,我为我们的16岁自豪。它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刑洁生于1979年   在记忆中,最早开始看的小说,不是早期的伤痕文学,也不是后来广为流行的言情小说,而是武侠小说。而且,我相信曾经真正痴迷于武侠小说的人,多是我们这些70年代出生的人。记得是在图书馆翻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套四本的《射雕英雄传》,咖啡色的封面,显得有点古朴,还是宝文堂出的(现在好像都已经看不到宝文堂版本的金庸的武侠小说了)。当时感觉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气势恢弘,文采也非常好,从此钻入武侠小说中不可自拔。当时应该还是80年代中期吧,图书馆中这种娱乐性的小说还是比较少的,大多都是严肃文学,我们还习惯于经常学习一些大报特约评论员所撰写的头版头条,而且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娱乐类杂志,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读武侠小说也就成为了我空闲时间的全部内容。好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完了金老夫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十四部长篇巨著,也基本上看完了古龙和梁羽生的作品。同时也看了不少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的武侠作者(只能说是作者而已)的书。现在回想起来,除有限的几个作家之外,大部分人的小说都遵循以下原则:男主角身负重托(或血海深仇,或师门嘱托等等)下山行侠仗义,奈何武功太低,屡屡不敌。幸好我神州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年人参,万年灵芝,珍禽异兽比比皆是。名山大川,边疆荒漠,风尘奇人藏龙卧虎。科学是现在的发达,可武功是上古奇人高。决定性的进步依靠武林密笈。因为不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冶金技术失传,所以宝剑宝刀的铸造技术据推算以战国时代或更早时最高。在消耗了大量白纸之后,作者终于在出版社老板的要求下,让主角终成正果,成为武林盟主……当然,少不了绝色美女倾心相许,游戏风尘的高手从旁捧场(往往是丐帮长老,武功不高不低或者先高后低)。所以,我所怀念的武侠小说,最主要的还是金庸、古龙和梁羽生这三人的作品。梁羽生是最早写新派武侠小说的,他的小说有些像当年的鸳鸯蝴蝶派,都是才子佳人式,初期作品中主人公总是一派正气,郎才女貌,一副武林泰斗候选人的气派。他们都使剑,而且动不动就双剑合璧,威力惊人。梁的小说不大受人喜欢,人物个性的简单化是原因之一,从外貌上的俊潇洒,才能上的文武双全,到性格上的大公无私,大仁大义,均非常人所能及。而坏人又是坏得离谱,仿佛他们是为了作恶才存在于世上的,他们的恶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这显然又与常理不符。金庸的小说就要复杂得多,人物形象更是多姿多彩,好人有好人的可爱,坏人也有坏人的可恨、可怜、抑或可爱,查大侠委实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而古龙另辟蹊径,也吸引了许多读者,连拾其牙慧的温瑞安也一举成名,很是火了一把。当时很多70年代出生的人之所以会看武侠,与83版的《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不无关系。这正如当年古龙的小李飞刀拍成电视连续剧,虽然如今看来不管从制作还是改编,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当时确确实实迷住了很多人。正如现在很多人把83版的《射雕英雄传》奉为经典,与其说是赞美,不如算是怀念。《天龙八部》,这是我不得不说的一部作品,当年我一借到手,几乎是没日没夜地一口气读完了。至今还怀念那时的感觉:为了躲避母亲的责骂,晚上蒙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孜孜不倦。相信生于70年代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吧。首先,该书有个不同凡响的名字——“天龙八部”。不同于其他武侠小说那些××记、××传、××录、××剑之类的俗名。为了这个别有一番意味的怪名,作者特在单行本前言中写了  一篇说明: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八个梵语名在普随着查大侠的书进入大陆,武侠小说一下在大陆风靡开来。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小说名家。我们中的许多人,无论男女,都爱上了武侠小说。在校园里、公车上你经常可以看到手捧一本武侠小说的7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开口就是“华山论剑”,闭口就是“九阴真经”,我们认为最缥缈的是小龙女,最崇拜的是书中豪迈的大侠。这些都构筑了我们记忆中的武侠。如今的我们,也许有了更多娱乐的方式,但是,这些武侠小说和武侠人物,也还是会在不经  意间在脑海里突然冒出来。              jasonxu生于1977年     现在经常可以在公车上看到一女生手捧一本64开的小书在细心“研读”,那可不是什么英语词典,那是现在最流行的言情小说口袋本。封面上都画了俊男美女,内容则都是浪漫而不切实际的爱情故事。其实我也是个很迷言情小说的女生,从14岁开始初次涉猎这类故事就一直很着迷,虽然大人们都很反对,一是觉得这类小说对学习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因这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毒害”了我的思想;二是因为当初大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这类言情小说都是给至少结了婚的长辈们消遣的,因为她们不会被“毒害”。虽然这样,但我还是一直偷偷地买,偷偷地借,偷偷地看,一直到现在经常在网站上下载了看。“言情小说”在我们小的时候,绝对是和不良少年、早恋等反面典型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要做好学生,就必须两耳清静,一心只读圣贤书和关心国家大事。至于言情,所有的人都说不是我们这年纪应该看的书,所以看言情小说在我们心中始终是高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怀着期待的心情盼望快快长大。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言情”前传。记得最初看的都是琼瑶阿姨的小说。说到言情小说,琼瑶阿姨的地位直逼武侠小说中的金庸,因为琼瑶阿姨是唯一能“毒害”三代青少年的华人女作家。去看她的小说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琼瑶影的我们正赶上了言情类小说的蓬勃发展期,从最早的琼瑶阿姨(现在的女生应该叫琼瑶奶奶了)、岑凯伦,到后来的于晴、席娟等开创喜剧式言情的小说家,再到后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以寄秋、古灵为代表的新生代言情写手,我们几乎看遍了所有爱情的悲欢离合。除了上述提到的典型的言情小说家以外,我们把李碧华、梁凤仪、张小娴、三毛、亦舒等也归在这里,且看我们的大话言情。  电视剧的影响。《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燃烧吧火鸟》、《月朦胧,鸟朦胧》等影片在当时很流行,林清霞、吕秀菱、秦汉、秦祥林等偶像风靡了内地,成为众人的偶像。女孩子纷纷效仿林清霞的中分长披肩直发,男孩子都学着琼瑶剧中男主角的说话和穿着。正是在那个少梦的年代,琼瑶阿姨点燃了我们的爱情梦想。还记得第一次看琼瑶的小说,读的是在当时很轰动的《聚散两依依》。究竟剧情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当时就是特别感动,一边看一边用手帕抹眼泪,那样子就像自己是琼瑶剧中的女主角一样。但是琼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的第一本小说《窗外》。一个朦胧的师生恋的故事,虽然笔触在现在看来还稚嫩了些,但是却完全把那种矛盾和辛酸表达了出来。尤其是看“老师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场景,真的能感受到那种亦父亦友亦爱的感觉。到后来看《婉君》、《望夫崖》、《哑妻》、《六个梦》、《梅花三弄》、《青青河边草》,都是看过,笑过,哭过,然后漫漫淡忘了。其实对于琼瑶阿姨的小说我不是太喜欢的,就算是团圆的结局也是在太多的磨难之后,我不喜欢那种总是让我掉眼泪的感觉。所以后来我迷上了席娟。那是高中时候的事了,第一次看了她的处女作《交错时光的爱恋》,一下子“惊为天人”,幽默的语言、撇开现实的情节,实在与以往辗转悱恻、悲风秋雨、赚人热泪的旧言情有太大的不同,一时间迷到不行。记得当时爸爸妈妈都不让我看这类书,我为了防止他们看到,还把书包了起来悄悄藏在书包夹层里。现在的我其实早已过了少女怀春的年纪了,但是依然喜爱看言情小说。因为小说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生活,它都给我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路萱生于1975年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因为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上了张小娴。她相信承诺,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喜欢她的小说、散文,因为内容丰富真实、情节感人。在书中,她找寻幸福,然后发现,失望,再期待,再遗憾。她让我们知道,这也是一种幸福,她教会我们,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  也是从张小娴那儿,我开始接触这一类的女作家。亦舒是这类女作家中另一个很出色的,她的笔触是灰色的,笔下的人物往往悲观又不羁,似与世间水火不容。亦舒的小说内容既尖酸也很辛酸,似是看尽浮华人生,只是心境苍老却还滞留着孩童般的幻想。看不破的生与死,戒不掉的嗔与痴……舍不下的红尘,如同一个经历风霜的美丽女子临水照花。亦舒小说有这样入骨的寂寞和苍凉,他人是学不来的。她的文字简洁凝练,常是一语道破人情世事,却又不显刻薄,这样的机敏狡黠也是别人学不来的。亦舒合70年代人的胃口,因为她的小说像是在一个风淡云清的日子里突然传来的几声叹息。因为那淡淡的笔触、平静的叙述,让我们心中纵有再多再浓的激情都被轻轻带过,但读后给予我们的震撼却又是双倍的,让我们忍不住不断翻阅。           晶晶生于1978年       我喜欢另类点的女作家,所以我最爱的是张爱玲、三毛和李碧华。三位作家的作品内容多少都有些灰暗。张爱玲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荒凉,往往用繁华衬托着,待到繁华褪尽,尽是满目荒凉。但虽说是荒凉,却也绝对的精致、敏锐且细腻。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大事件都能成为小说的背景,被浓缩在一幕幕家庭生活中。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人被淹没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灵性、人的活力都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里。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遇见相同的面孔,谈论相似的话题,每天往返于卧室、客厅、办公室、公交车等等,生命就这样一点点消磨下去,一天天萎缩消失。而三毛,不用多说,她的特色就是流浪,因为三毛是属于流浪,属于沙漠的。70年代出生的我,爱上三毛的书,就是因为它的异国风情和难以言语的淡淡忧伤。我总是还没有看她的东西就被感动了,感动我的是她的人和她的故事。在我不到20岁的时候,虽然那时三毛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我就爱捧着一本她的书,倚在窗前,细细品读。   到了我现在这样的年纪,已经很少会迷什么了,但我对三毛的感觉、对她的作品依然执着地喜欢着。因为她在“浪漫的流浪”以外,那一份对人性的悲悯,对生活意义的看法都能让我感动。无论她的作品勾画出的世界究竟是一个虚伪的世界,还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这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只要她的文字的确存在于我的心中,这就已经足够。至于李碧华,我爱的就是她的“毒”。总觉得李碧华的笔有点毒,但又不是锋芒毕露地毒,往往在毒药的外面还包裹了一层蜜糖。先给你一阵香暖,让你微醉,不禁感叹:好一支知情晓意的笔;但之后不久,她的字眼立马犀利起来,使人怕看又想看。刺痛人是她,安抚人也是她。凭一双慧眼,一支妙笔,能把生活写得如此犀利而真实。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三位女作家,或许言情小说的影子在她们身上已经不那么清晰,但是总也摆脱不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           叶子生于1972年      经典语录:人生总是要我们在遗憾中领略圆满。不是吗?我们从分离的思念中领略相聚的幸福。我们从背叛的痛苦中领略忠诚的可贵。我也从失恋的悲伤中领略长相厮守的深情。  《面包树出走了》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张小娴《荷包里的单人床》  人们付出昂贵的代价,换取他们的理想,成功以后,随着而来的是失去自我,无限的寂寞。  ——亦舒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  多少件衣裳,买过多少珠宝,因她没有自卑感。  ——亦舒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  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  出名要趁早呵,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  从琼瑶到岑凯伦再到席绢,言情小说的道路越走越宽,言情小说家也如雨后春笋般一代代茁壮成长。无论言情小说未来的路将如何发展,岑凯伦还有席绢,她们三人始终代表着言情小说发展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由于年代的差别,三个人的言情故事可以说都烙着时代的印痕,各自引领了自己的言情风潮。就说琼瑶吧,她的故事背景通常锁定在清王朝或者民国时期,故事往往发生在大户人家,内容多反映门第冲突。男女主人公除了哭哭啼啼地谈恋爱以外什么都不干。故事中女的多半是大眼睛,长相水灵;性情最好温柔,惹人怜爱;通常可以出口成章,满腹才学。而男主人公,通常出身高贵,动不动就是王孙贵胄;英俊潇洒,风度一定要好,学识一定要高,对爱一定要执著。通常故事的矛盾之处往往因双方的贫富悬殊而生,然后女孩子总是能够人穷志不短,忍辱负重,外柔内刚;男孩子则甘心为爱不惜和家庭决裂,抛弃万贯家业。最终,富商老爸被他们的纯真爱情所打动,灰姑娘终于修成正果,嫁入豪门。再来说说岑凯伦。她的故事就现实得多了,基本上离不开巨商豪门的背景。爱情总是有些曲折离奇,多反映豪富之家的虚伪;情路也颇风云变幻,痴情女爱上花花公子或刚好相反;结局却是一片迷离。女主角要么是纯情女生,天真容易受骗;要么是背负恩仇,最后因恨生爱。因为故事总是圈定在富豪巨商之家,爱情也难免被视为游戏,因而总有造物弄人的感觉。最后再来谈谈席绢。在她的故事中,爱情路上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第三者,而在于男女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差异。男的基本英俊冷漠又异常高大,全身纠结着肌肉、傲慢的面孔有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女的往往美若天仙,身体可以娇弱,但心思一定要灵动活泼,有自己的主张。男的一定非常有钱也非常自主,有绝对的能力保护心爱的女人,最后一定会包容女的,对她百般溺爱,大团圆结局。她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发生在外太空,想象力不可谓不丰富。  时光移转,听故事的人在变,说故事的也在变。现在的孩子迷恋于网络小说,所以痞子蔡、“美女作家”是他们的;我们钟情于言情小说,怀念当初“少女情怀总是诗”的日子,所以琼瑶、岑凯伦、席绢是我们的,她们带给我们的回忆还将继续低吟浅唱下去。          翠翠生于1975年  走过青涩的青春岁月,那些老歌依然是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说到流行歌曲,相信每个年龄层的人们都有许多要说的,但是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正赶上追星年龄的“70一代”来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流行歌曲以及歌星,和现在孩子们追逐的就完全不同了。  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    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水手    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    像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    永远难忘记    年少的我喜欢一个人在海边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总是幻想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总是以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儿总是一副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生于70年代出生的人,还没有积累起什么却已经开始怀旧了,只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曾经站在流行的浪尖上的我们,也忍不住要回顾那些最能代表自己时代的东西了。《童年》是我接触较早的流行歌曲,当然人们把它称之为台湾民谣。当时不仅身处童年的我在唱,就连我的叔叔阿姨们也在唱这首歌,可见它的魅力。它真实地记录了童年的悠闲时光,细腻地刻画了童年时代我们的心情:那种等待着下课、等待着玩耍的童年,那种有零食、有漫画的童年,那种心里有着懵懂情感、盼望着长大的心情是每个时代的孩子都相同的。只可惜我们过去经常能见到的田野、池塘、稻田、知了,现在也几乎在城市里绝迹了,只剩下那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没有沉默,却被你抓得更紧没有远离,我的世界雨下个不停我付出一生的时间想要忘记你但是回忆,回忆,回忆从我心里跳出来,拥抱你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的寂寞逃不过你的眼睛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你让我越来越不相信自己些钢筋水泥的森林。小虎队也是当时我们非常崇拜的偶像组合之一,那时候的乐队组合似乎都是男生,像小虎队、草蜢乐队、红孩儿都火到不行,应该不亚于前一阵子流行的f4吧。至今还能哼那些熟悉的旋律,像《青苹果乐园》、《红蜻蜓》等等都是我们所喜欢的。那时候还没什么cd呢,大家都有个小随身听(一般还不是进口的),朋友之间如果谁买了新的磁带,经常会被别人借了去翻录,歌词就自己手抄。想想现在谁还买磁带,谁还手抄歌词呢?《红蜻蜓》算是小虎队早期的代表作,和现在相比,那时的声音真的还很稚嫩。“看那红色蜻蜓飞在蓝色天空,游戏在风中不断追逐他的梦……”蓝色的天空,我们的梦想,曾经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追逐。而现在,小虎队经历了离散,我们这些听歌的人都已经慢慢长大,我们还能追逐我们的梦想吗?“周末午夜别徘徊,快到苹果乐园来……”过去的周末节目没有现在那么多,没有酒吧,没有派对,    我们的夜生活是寂寞、无聊的。这首歌可以说是最早    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    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    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唱出我们心声、带来周末“夜生活”的歌曲了。年少轻狂,我们做过最疯狂的事就是十几个人聚在一起,每天在小区楼下高声唱这首歌,直唱到楼上的住户大骂我们“吵死了!”但我们就是开心,依然每天都会冒着”敌人“的怒骂唱到9点多。虽然我们没有能唱到午夜,但是在当时,9点也是我们的熄灯时间了。这就是当时我们的“夜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最后,我还想来说说费翔和他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全国的男女老少在某一年的春节晚会上熟悉了这首歌,并从这首歌认识了那个高大的帅哥——费翔。他的穿着和外形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感觉,让我们大约在冬季轻轻的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漫漫长夜里未来日子里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沉默是金    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始终相信沉默是金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    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    自信满心里休理会讽刺与质问    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少年行洒脱地做人继续行洒脱地做人    牢牢地记住了他。《冬天里的一把火》在那年红遍了大江南北,也烧红了大兴安岭。虽然后来费翔远走百老汇,《冬天里的一把火》也不再火,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却一直到现在。多年后看到费翔复出,重又听到《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种激动又把我们带回到了过去。这就是我记忆深刻的流行歌曲,我缅怀属于我们自己的流行时代。        吴宇飞生于1972年    过去我喜欢的歌手很多,不像时下娱乐圈充斥的偶像派明星,那时的歌手可都是实力派的人物喔。    花心    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为何不牵我的手共听日月唱首歌黑夜又白昼黑夜又白昼人生为欢有几何春去春会来    花谢花会再开    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    让梦划向你心海    吻别    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就连说过了再见也看不见你有些哀怨给我的一切你不过是在敷衍    你笑的越无邪我就会爱你爱得更狂野    总在刹那间有一些了解说过的话不可能会实现就在一转眼发现你的脸已经陌生不会再像从前我的世界开始下雪    冷得让我无法多爱一天    冷得连隐藏的遗憾都那么地明显    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让风痴笑我不能拒绝我和你吻别在狂乱的夜    我的心等着迎接伤悲    下面让我也来聊聊我的几位偶像。说到偶像,首推“哥哥”张国荣。或许在80年代或是之后的90年代出生的孩子看来,张国荣不是什么超级大牌,但是在我们这样年纪的人的心目中,“哥哥”永远是“哥哥”。《风再起时》和《沉默是金》    都是他的代表作,也就从那时起,粤语歌在内地开始被广为传唱。虽然粤语不够标准,虽然没有哥哥那样的嗓音,但是校园里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别人哼唱这两首歌。秋天里似黄蝶的落叶,在风再起时,那种萧瑟,那种伤感,是最美的。而“沉默是金,洒脱做人”的道理,在初听这首歌时恐怕还不懂,直到现在,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才一点点明白。说到流行歌曲,不能不提的就是罗大佑。他深情嘶哑的嗓音,带给我们的是心灵深深的震动。现在的孩子恐怕都不爱听他的歌,苦情腔,没有快节奏,没有hi-pop,但就是让我们这些人痴迷。哪怕是现在,一听到《恋曲1990》,我们依然会激动,依然会伤感。我们不会为了时下孩子们疯狂追捧的明星们而痴迷, 因为他们的歌曲太快太吵。我们崇尚《恋曲1990》这青苹果乐园周末午夜别徘徊快到苹果乐园来欢迎流浪的小孩不要在一旁发呆   一起大声呼喊   向寂寞午夜说byebye   音乐星光样样都浪漫烦恼忧愁都与我无关这是我们的舞台散发魅力趁现在让汗水尽情飘散    红蜻蜓    看那红色蜻蜓飞在蓝色天空    游戏在风中不断追逐他的梦    天空是永恒的家大地就是他的王国飞翔是生活当烦恼愈来愈多玻璃弹珠愈来愈少我知道我已慢慢地长大了红色的蜻蜓曾几何时也在我岁月慢慢不见了我们都已经长大好多梦正在飞就像童年看到的红色的蜻蜓我们都已经长大好多梦还要飞就像现在心目中红色的蜻蜓    样的经典,被歌中浓重的人文情愫所深深吸引。还有齐秦,凭着一首《来自北方的狼》走红中国,而《大约在冬季》则是他演唱的一首悲伤的情歌。没有豪迈、没有嘶吼,只是用低低的嗓音描画着离别的悲伤。这首歌曾经打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并被我们用来表达懵懂的爱情。此外,郑智化也算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歌手了,可惜只听他唱过《水手》和《星星点灯》,此后就再也没有其他优秀的歌曲问世了。记得当时大街小巷的音像店都放着这首歌,所有的男孩子都模仿着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仿佛这样就是真正的男儿。而所有遭受挫折的人,他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寻寻觅觅长相守是我的脚步,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朋友为他点得最多的也是这首歌。可以这样说,它激励了千千万万个少年。说了这么多男歌手,其实女歌手我喜欢的也不少,其中首推齐豫和张艾嘉。“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齐豫磁性带些空灵的声音唱起这首歌,给人的感觉是忧伤和孤单,而伤感和孤单正是我们那年纪最爱的感觉。想要去流浪,想要看远方的风景,是那时最大的梦想,也铸就了现在“飘”一族的产生。但长大后,我们才发现流浪的滋味原来并不好,故乡才是温暖的港湾,家才是心灵的寄托。张艾嘉委婉的歌声真的把所有听这首歌的人的心都唱碎了。懵懂的初恋,长大的代价,引起所有人的共鸣。记得当年女生们都爱换上一副淡淡哀愁的神情,低低唱着《爱的代价》。伤心流泪、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也是成长的代价。          小娴生于1975年    爱的代价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永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他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    这是爱的代价    我的未来不是梦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我从来没有忘记    我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著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我一直觉得,生于70年代的摇滚迷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幸见证了中国摇滚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们的物质和精神都经历了从苍白匮乏向相对丰富的转变,中国摇滚音乐的繁荣时期也就由此产生了。青春年少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外国的摇滚音乐,甚至在这之前连“摇滚”为何物都不知道。但是,就从崔健发出那一声“一无所有”的怒吼之后,我们的热血开始沸腾了,因摇滚而沸腾了。或许许多人还不完全明白“一无所有”的含义,但是也已经被那歌中的情感感染得心潮澎湃。后来有机会看到崔健在1986年北京举行的为纪念’86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唱起《一无所有》的形像——穿着一件很奇特的、颇像大清帝国时期的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台下变得静悄悄;当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王诞生了。当年正处于黄金时期的中国摇滚,有着特殊的时代烙印。没有外国摇滚的参照,似乎完全是压抑后的怒吼和释放,于是摇滚在中国一下火了起来。“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一夜之间,大街小巷的年轻人都开始唱着《一无所有》,因为“一无所有”正如同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大多数年生于70年代86轻人的某种状况。那时的我们,经常会走在大街上哼唱着,时不时地还会突然发出“哦……你何时跟我走……”的“吼声”,引得那些年长的路人频频侧目。在那个年代,还产生了两个特别的超级摇滚乐队:“唐朝”和“黑豹”。唐朝乐队的同名专辑《唐朝》和黑豹乐队的同名专辑《黑豹》可以说都是中国摇滚音乐史上极具意义的经典之作。当然,如果要问我更喜欢哪个乐队,我想恐怕是“唐朝”吧。四个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子,穿着皮衣皮裤,蓄着满头的长发,高唱着铿锵有力的《国际歌》,这就是“唐朝”的风格,更具个性的摇滚。可惜的是,1995年贝司手张炬在车祸中丧生之后,“唐朝”就再也超越不了过去的辉煌了。而相比于“唐朝”,黑豹乐队更像是属于摇滚音乐的中间地带,没有强烈的音乐主张,也不像比他们更年轻的新一代乐手般放肆轻狂。不过他们的音乐中隐藏着的强烈的勇气和深刻的情感,对生命诚挚的热爱,对人世间感情的信赖,也曾经感染了多少年轻的心。一首《无地自容》,让我们开始向往像他们那样开着吉普车到处流浪。可惜的是,他们的起点变成了他们的最高点,而流浪也永远只属于他们,    只存在于我的梦想中。      一无所有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噢……你何时跟我走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为何你总笑个没够为何我总要追求    难道在你面前我永远是一无所有    告诉你我等了很久    告诉你我最后的要求    我要抓起你的双手你这就跟我走这时你的手在颤抖这时你的泪在流    莫非你是正在告诉我你爱我一无所有    噢……你这就跟我走    多年后,当“唐朝”和“黑豹”都已经成为往事,当中国的摇滚音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剩下的就只有我们这些70年代出生而正巧赶上中国摇滚黄金时期的乐迷的回忆了。        陈峰生于1972年      记忆中,开始听摇滚是在高中时,那时还是中国摇滚的鼎盛期吧。一开始,听崔健、听唐朝、听黑豹,感受着那种毫不虚饰的率真  和对自由自在的渴望,倾听着音乐中隐藏着的原始而狂野的激情。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种低低的呐喊,一种压抑以后的释放。进入大学之后,听的摇滚也越来越多元化了。张楚、窦唯、何勇、许巍等都是我所喜欢的。刚进大学时,住校的生活总是新鲜的,但当新鲜感过后,大家难免有些想家。有一次,熄了灯之后躺在寝室的床上,不知谁哼起了张楚的《姐姐》,“噢姐姐,我想回家,牵着我的手,我有些困了;噢姐姐,带我回家,牵着我的手,你不要害怕……”,寝室里除了歌声顿时很安静,这时才发觉,这个带着哀伤而悠扬的旋律,不经意间已经征服了我们年轻的心。也许因为这首歌,所以一直很喜欢张楚,这个据说是中国最寂寞的歌手。或许因为他的经历,因为他从小四处流浪,所以他的歌总是特别感伤,有点无奈    姐姐    这个冬天雪还不下站在路上眼睛不眨我的心跳还很温柔你该表扬我说今天还很听话我的衣服有些大了你说我看起来挺嘎    我知道我站在人群里    挺傻    我的爹他总在喝酒是个混球    在死之前他不会再伤心不再动拳头    他坐在楼梯上已经苍老    已不是对手感到要被欺骗之前自己总是做不伟大听不到他们说什么只是想人要孤单容易尴尬面对我前面的人群我得穿过而且潇洒    我知道你在旁边看着    挺假    姐姐我看见你眼里的泪水你想忘掉那侮辱你的男人到底是谁    他们告诉我女人很温柔很爱流泪    说这很美    哦姐姐    我想回家牵着我的手我有些困了哦姐姐    带我回家    牵着我的手你不用害怕和寂寞。          明华生于1975年    我听摇滚音乐不算早,甚至可以说是在摇滚已经不那么流行的时候。同校的师兄介绍张楚、何勇、郑均、许巍,还有鲍家街43号乐队给我听,自此也就喜爱上了摇滚。喜欢中国摇滚中透着一种狂放、无灰姑娘我在问自己    我什么都能放弃居然今天难离去你并不美丽,但是你可爱至极哎呀灰姑娘,我的灰姑娘我总在伤你的心,我总是很残忍我让你别当真,因为我不敢相信你如此美丽,而且你可爱至极哎呀灰姑娘,我的灰姑娘也许你不曾想到我的心会疼如果这是梦,我愿长醉不愿醒我曾经忍耐,我如此等待也许再等你到来奈和寂寞的感觉,不饰雕琢却又亲切自然,切合都市文化中涌动着的无名的失落和迷惘。记得当时有一张摇滚的合辑特别火爆,当然名字也火,叫《中国火》。那是第一次向华语世界展示当时中国摇滚乐绚烂的全貌,每一首歌都感人至深,每一个音乐家都才华横溢,如此多元化、如此真实诚恳的音乐,可以说是中国摇滚乐的一个里程碑。给我印象最深的摇滚歌曲可能和别人有点不同,因为我不是一个一开始就听摇滚的人。我最喜欢郑均的《灰姑娘》。“怎么会迷上你,我在问自己,我什么都能放弃,居然今天难离去,你并不美丽,但是你可爱至极,哎呀灰姑娘,我的灰姑娘……”轻轻的吟唱,是对生活、事业和爱情的美好憧憬,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使这样的梦想化为泡影。自己也能体会到那种矛盾,总是在梦想与破灭,在希望与失望,在成就与失败之间徘徊,很贴切我们这迷茫一代的心声,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虽然现在,我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偶尔听到这些老歌,不经意间,胸中的热血在慢慢地沸腾……              colin生于1978年        一首叫《信天游》,另一首叫《黄土高坡》,都是西北民歌的代表,给人的感觉就是开阔、高昂,有一种大西北特有的爽朗。歌词也都十分有地方特色,像《信天游》里的大雁、山花,都是我们当时这些南方的城里孩子没见过的,而在我们还很年少的时候,却也已经哼唱着这些歌在脑海中描绘自己的“信天游”,描绘自己心目中那“刮着四季风的黄土高坡”了。再比如说《外婆的澎湖湾》、《兰花草》等,这些民谣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悠扬而欢快的旋律,生动且童趣的歌词,台湾校园歌曲给人的感觉和西北地区的那些完全不同,非常容易上口,简单而欢快。《兰花草》的歌词源自胡适的诗作《希望》,随着胡适暮年漂泊到台湾,然后又随着刘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内地。歌词  简单而又细腻,女孩子总是轻轻地吟唱,唱着自己的心事。一个人的时候,漫步在林**上,唱着这首歌,心情也会不自觉地好起来。早恋的男生也几乎都会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而听到的女生则会心有灵犀地宛然一笑。现在想着这样的情景,也忍不住会陶醉于其中。还有《外婆的澎湖湾》,晚风、沙滩、椰林、大海这些美景至今都还让我浮想联翩,还有儿时在回家的路上和伙伴们一起手拉手,唱着“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             如沙生于1978年           90年代的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时光,大陆校园民谣的创作和出版就在此时风行起来。高晓松是这个时期的一个代表,他的《同桌的你》让无数少男少女痴迷,那一段十分幼稚的少年情怀,付出的却是一种最纯的真情。“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将它丢在风里?”后来的校园民谣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无声无息的你    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分给我烟抽的兄弟    分给我快乐的往昔    你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    摇摇头说这太神秘你来的信写的越来越客气关于爱情你只字不提你说你现在有很多的朋友却再也不为那些事忧愁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睡在我寂寞的回忆    那些日子里你总说起的女孩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你说每当你回头看夕阳红每当你又听到晚钟从前的点点滴滴会涌起在你来不及难过的心里你问我几时能一起回去看看我们的宿舍我们的过去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    成长就是这样将朦朦胧胧的少年情怀送进了历史。正如“我也会给她看相片,一样——我们都不是孩子了!这种舍弃是一种必然,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是在内心深处,这种情感是一种多么值得牵挂和珍视的东西啊!可以说,校园民谣中最好的一些歌所描写的背景都产生于刚踏进成人社会时对青春的回望。在那里,轻快的眼泪变成了沉重的叹息,轻快的眼泪是少年的眼泪,少年不识愁滋味,却有那么多无由的感伤,当我们能够最深地体会青春的珍贵和美好时,我们已经不很年轻了。青春依然是那么真真切切,却已经渐渐离我们而去。 听到的第一首校园民谣是沈庆的《青春》,“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第一次听这首歌,总是觉得带着点淡淡的忧伤,排遣不开,萦绕在我的心头。我不知道那是为了什么?更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莫名的忧伤?也许这就是歌里要描写的青春吧!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最快乐的时光还是四年的大学时光。虽然也曾彷徨,虽然也曾颓废,但却始终难以忘怀。校园里的夜是妩媚的,夏夜的风也是温柔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跟我在一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的。曾经坐在绿色的草地上,面对着校园的礼堂,弹起心爱的吉他,唱着哀伤的歌,心都要醉了。随着朋友的应和,轻轻地拨动琴弦,我们弹的已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心情:快乐也好,悲伤也罢,所有的情感都从指间轻轻流淌出来。没有撕心的呐喊,没有抵死的缠绵,有的只是灵魂深处的欢笑与哭泣。也许长大以后,只有这些民谣才让我回忆起曾经拥有的青春时代吧……在90年代初期,也是我们70年代出生的这个群体,在校园和社会的夹缝中还摇摆不定的时候,校园民谣的出现,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后来听了高晓松和老狼的一些歌曲,从当年最红的《同桌的你》,还有《模范情书》和《青春无悔》,一直到后来的《恋恋风尘》,总感觉这些歌曲最懂我们的心事,唱出了我们青春年代的火红乐章。 青春无悔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最亲爱的你像是梦中的风景说梦醒后你会去,我相信不忧愁的脸是我的少年    不苍惶的眼等岁月改变    最熟悉你我的街,已是人去夕阳斜人和人互相在街边道再见你说你青春无悔包括对我的爱恋    你说岁月会改变相许终生的誓言    你说亲爱的道声再见转过年轻的脸含笑的带泪的不变的眼是谁的声音唱我们的歌    是谁的琴弦撩我的心弦    你走后依旧的街总有青春依旧的歌总是有人不断重演我们的事都说是青春无悔包括所有的爱恋    都还在纷纷说着相许终生的誓言    都说亲爱的亲爱永远都是年轻如你的脸    含笑的带泪的不变的眼    亲爱的……亲爱的……亲爱永远    永远年轻的脸    永远永远也不变的眼    你不好意思却又得意地笑着抵挡你的朋友死党的追问,你和他(或是她)手挽手走遍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不管未来会怎样,这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便是你永远无法忘怀的年少轻狂而又青涩的回忆。每回首,它们都是那样的平凡琐碎,那样的让人心醉。而今离开校园已经好多年了,心中的那些旋律早已不单纯是歌曲,而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青春回忆。寂寞的时候心中再次响起那些略带伤感的校园民谣,细细地再次体会那种曾经拥有过的心情……             阿兔生于1974年         我们小时侯的零食都是冰棍、棉花糖之类的,虽然没有现在的花样繁多,却是那时的人间最美;我们当初流行穿着牛仔裤、喇叭裤,跳着霹雳舞,我们用自己特有的张扬走在流行最前端我们用的日用品、化妆品都是廉价的、粗糙的,但是我们依然过得滋润;我们的物质生活纵然平凡单调,却让我们感到满足与充实。这也应证了那句话:幸福感与物质无关……   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还是挺艰苦的,市场上商品很匮乏,我们的一切生活所需都是计划配给的。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力士、飘柔,没有dvd、电脑,我们过着简单的生活。现在的小孩子不会理解我们那时的生活,但当时就是有钱我们也买不到更好的东西。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市场上的东西多得让你挑花眼,可是我们却觉得生活依旧少了点什么;我们的食品种类多了,营养却少了;我们的住房越来越大了,脾气却越来越糟了;我们不断聚敛着物质财富,却逐渐丢失了自我价值……我们是70年代出生的一代,追赶着潮流,追赶着越来越好的生活。有时却希望在休闲的午后,能捧一杯热茶,回忆一下过去单纯而开心的生活,想想那无忧无虑的日子,心中流淌着温暖的感觉。那时候的我们,物质生活很纯朴,流行也很简单。尽管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那段岁月有    些青涩,但偏又一直不能忘记……    我们的童年,幸福感与物质的多寡无关!    物质生活之经典色彩童年中,出现最多的颜色就是蓝、白、红了,蓝色的线裤,白色的衬衫和球鞋,红色的领巾,这些主色调构成了我们童年的颜色。70年代出生的孩子,小时候穿得最多的就是蓝裤子、白衬衣和白球鞋,这几乎已成了当时自发的校服了。所以集体活动的统一服装就是永恒的“二白一蓝”。蓝线裤、白衬衫和白球鞋是当时所有学生都必备的,几乎所有的集体活动都会要求这样的着装统一。开队会要穿,升国旗要穿,歌咏比赛要穿,踏青扫墓也要穿。记得女生几乎都穿那种叫“芭蕾舞鞋”的鞋子,没有鞋带,是用橡皮筋扣着的,穿起来特别省事。加入少先队的那天,阳光灿烂,男生穿着蓝裤子和白衬衫,女生则穿着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和蓝色背带裙,我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精神抖擞地面对队旗宣誓——时刻准备着!这可能是我们最早表达的理想信念了。在当时,带红领巾就像现在的入团一样,是分批的,能够第一批戴上红领巾是一种荣誉,是好学生的象征。    李佳生于1972年    物质生活之护肤品刚刚对化妆品“解禁”的时候,因为年纪小,我还不懂化妆,就涂些雪花膏保护皮肤。但是我却爱看长辈们化妆。毕竟爱美是人的天性,就算在那个几乎不能谈“美”的年代,人们还是会变着法儿追求美。当时的护肤品牌是百雀灵和红梅,还有一种牡丹牌,一开始是用铁盒装的,后来改用白瓷瓶装的,再后来又换成袋装。还有一种特别经典的冬季防冻的护肤品,就是蛤蜊油,装在蛤蜊型的容器里,冬天用过后效果很好。后来,护肤品、美容化妆品的市场开放了,人们开始改用夏士莲的雪花膏,凉凉滑滑的,涂在脸上很舒服。那时我的娘娘(就是姑姑)正值青春年少,对皮肤保养特别讲究。她有一种透明的面膜,是最早的撕扯式的。把那种透明的凝胶刷在脸上,过15分钟变成一种透明的膜就可以撕下来。我最喜欢帮娘娘撕面膜了,她也乐意接受我的“服务”。后来我也关心化妆了,对皮肤的保养也慢慢讲究起来。从撕扯式面膜、雪花膏到现在用黄瓜敷面用中药换肤;而“雪花膏”这样的东西,也就快成为“历史文物”了。    二十世纪80年代,大街上忽然流行起喇叭裤,喇叭裤的特征就是裤腿部分上小下大,裤管像喇叭,美感的重点在于喇叭的大小。当时的年轻人几乎每人都要做一条小喇叭裤,裤角张扬着招摇过市,那就是时尚。喇叭裤的裤角须盖住鞋跟,由于接近地面,看上去像无数条扫帚在辛勤地工作,喇叭裤过处,街道似乎干净了许多。风靡一时之后,喇叭裤沉寂多年,前几  年经过改良,重又流行起来。    在喇叭裤重新复出之后,有一种改良款式,就是特大喇叭裤。裤管大得没话说,还直拖到地上,都是些80或90年代的孩子在穿,它们和我们过去穿的小喇叭裤已经有很大的不同。顺带提一句,在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还经历了一次喇叭袖的流行。那种袖子很长,在袖口处接了一块布料,做成喇叭状,当时特流行。满大街的女孩子都穿这种袖子的衬衫。       dorahuang生于1977年    前些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位时髦母亲领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儿从我身前走过。看着她们,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小时候。以前妈妈也是年轻时髦的,又爱替我打扮,完全也是这样一幅时髦母亲和可爱女儿的组合,同样也能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妈妈心灵手巧,外边流行什么,就会自己动手做什么,甚至做衣服多下的布料还会替我缝个头花什么的。记得刚流行喇叭裤那会儿,妈妈就买了布给我和她自己各做了一条。楚,那条小喇叭裤是深浅绿色格子的,当时我高兴地穿去学校,结果被同学和老师说是不正经的打扮,吓得我再也不敢穿了。后来喇叭裤流行开来,大家都能接受了,但是那条小喇叭裤我却早已穿不上了。在喇叭裤、瘦脚裤和直筒裤之后,太子裤又成为了流行的新宠。太子裤裤腿肥大,很受男生的欢迎。70年代出生的我们那时正值青春,当仁不让地成为太子裤死心塌地的爱好者。 牛仔装也在不断地改变,磨白的、水洗的,颜色可以是多变的,材质可以厚也可以薄,但无论如何改良,都是让人越穿越自由,越穿越自在了。         忆雪生于1974年    刚上中学那会儿,牛仔装开始铺天盖地地流行起来。大家都以能有一条威鹏或苹果的牛仔裤为荣。当时我就非常羡慕班里的一个女孩子,她有一套深蓝色的牛仔装,看上去特神气。我那时已经有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了,但是没有上衣,所以我就老吵着要妈妈给我买。一直到过年,妈妈才遂了我的心愿,替我买了件淡蓝色的牛仔衣,上衣两个口袋的地方还有粉红色的电脑绣花呢。那一整个过年,我就穿着一身牛仔装去走亲访友,大人们都夸我帅气,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味道;孩子们也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我自然也得意,虽然上衣和裤子不是一整套的,但丝毫不影响我的满足感。后来萝卜裤不流行了,就再也没有穿过;而上衣则是被当作“革命传家宝”送给了表妹,然后又传给了另一个表妹,在千僖年才正式“下岗”,总算没有把它带入新世纪呀!    许雯婷生于1977年   冰棍算是很老式的冷饮了,在那个牛奶都是计划供应的年代里,雪糕肯定是不常吃的,更不要说那制作成美轮美奂、让人舍不得吃的冰淇淋了,在当时它是我们暑假中难得一吃的圣品。    最常见的是赤豆的、盐水的以及桔子口味的冰棍,当时最受我们欢迎的是桔子冰棍,口味很好,就是色素多了点,吃完以后舌头都是黄黄的。当时卖冰棍的小店不多,还是以走街串巷流动贩卖的形式为主。一辆自行车,后座放一个大木箱,上面盖着棉被。卖冰棍的人都备有一块长方形的木块,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用木块敲打大木箱叫卖。记得过去大型国企都有很好的福利,夏天高温的时候,厂里通常会自己生产冰霜或是盐汽水之类的降温产品。爸爸妈妈通常都会带个保温桶把冰霜带回来。每次我都会吃得很开心,我觉得这比外面买的冰棍好吃多了。碎碎的冰在口中慢慢化开,不会冻坏牙齿,口味也很多,我最爱的是菠萝口味的,当时外面可买不到这种口味的呀。              李晓生于1978年        物质生活之票证各类票证在当时的生活中占了绝对重要的地位。话说爸爸妈妈快要结婚那会儿,爷爷奶关于票证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那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我们过着所有物资都按计划分配的生活。80年代中后期生的孩子都已经没有经历过那种物资匮乏的生活,而我们对各种票证却是记忆犹新。←买米买面粉要用购粮证,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还有肥皂票、火柴票、点心票、电视机票……林林总总一大堆,只要是买东西,都要凭票,那时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这种日子是现在的孩子不能想象的。孩子爱吃的糖或瓜子、花生之类都只有在过年才有卖的,而且也要凭票购买,买了糖就不能买花生,总之能买到的东西是少得可怜。当时的粮票可以算是另一种货币了,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更好,你几乎可以用粮票换到任何你需要的票证。  奶好不容易弄来了两张热水瓶票和一张脸盆票。于是爸爸妈妈就在星期天起了个大早,去市中心的百货商店购买热水瓶和脸盆。到了那里还要排队,货品每天都是限量供应的,还好爸爸妈妈去得比较早,顺利买到了,否则等下一批货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呢!后来爸爸妈妈生下我,我是一个特别爱喝牛奶的孩子,当时牛奶也是限量供应的,除非是重病或者是家里有婴幼儿,才能一天供应一瓶,而对我来说一瓶又总是不够的。所以妈妈就用粮票去和小孩不爱喝牛奶的人家换,保证了我的“茁壮成长”。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过了几年,商店里有了电视机这样东西。爸爸妈妈是托亲戚、找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想弄到一张电视机票。后来还是伯父有门路,有个朋友在电视机厂工作,才得到一张电视机票。可以想象当时捧回电视机时全家的兴奋之情。后来我家的红灯牌收音机,也是凭关系弄到票才买到的。有一阵子我特别想长大后去电视机厂做工人,有办法替亲戚和朋友弄到电视机票,那多露脸啊。     henlenzhen生于1979年    我生下来时正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可算是真正的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票证也见过不少,印象也深,也吃过计划供应的不少苦头,但真正最困难的时候还是父母辈小的时候。我姑姑生在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时算是最困难的时期了。爷爷奶奶有5个孩子,好在他们是双职工,每月还有固定的工资,但养活5个孩子还是挺困难的。听爸爸说,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他们都是吃粗粮面粉,喝粥过来的,能这样也还算不错的了。想想我小时候的那点苦,的确真不算什么了。姑姑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布票了,当时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每个人每年得到的布票都是有限的,好几张布票才能做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所以每次都是大家轮着做新衣,而基本上弟弟妹妹都是穿哥哥姐姐穿下来的衣服。要是遇到像哥哥结婚这样的大事情,全家就得把布票省下来给他一人用,而且往往还不够。过去的票证就是这样重要,深深渗透进大家的生活。              奕文生于1972年                      我们儿时的物质匮乏,但那童年的游戏和卡通片都是我们曾经无比欢乐的回忆。循着回忆的印痕,让我们在往事中寻找最初的精彩人生……   关于游戏我们的童年比起现在的小孩子算是无比自由的,爸爸妈妈很少管我们,所以可以玩的游戏也特别多。我们这群生于70年代的人,童年还是幸福得充满阳光的。比现在的孩子多了自由,比60年代出生的人多了些鲜活。还记得小时候玩的什么游戏吗?看看文章有没有。男孩子整天摔跤、踢足球、弹玻璃球、拍洋画;丢手帕、过家家。那些游戏简单而质朴,没有现在的花哨,但更让人怀念。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我们的童年还真不错,反倒可怜起现今囚禁在钢筋水泥森林里,只能陪着自己的影子摆弄变形金钢、芭比娃娃或打打游戏机的们。虽然拥有那么多值钱的玩物,却还是缺少了一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采。而我们那时恰恰相反,吃得不饱,穿得不好,连玩具都是不花钱自己做的,却也其乐融融,我们的笑声不含杂质,因而格外嘹亮而生动。这是我们的童年,带着那个年代的烙印,以后的孩子很少能够再次体会。现在,当我们回忆往昔,在忘却之前,面对我们曾经的疯狂,曾经的梦想,    是否多了一份得意,少了一份无奈呢?    我们的玩具大多是廉价的,甚至是自制的,但比起现在那些拥有进口变形金刚、芭比娃娃却从小被“囚禁”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来说,我们的童年因自由而变得无比快乐。    丢手帕“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这是一个经典游戏,大家围成圆圈坐,选出一人绕圈跑,丢手帕。大家要不时地注意身后是否被丢了手绢,一旦发现有了手绢就要奋起直追。如果追到丢手帕的人,就赢了,输的人常常要表演一个节目;如果丢手帕的已经逃到追的人原来的位置坐下,则追的人就输了,成为下一轮丢手帕的人。小时候跑不快,喜欢享受玩时的开心情绪,却讨厌别的小朋友老把手帕丢在我的身后,让我成为追逐的一员,因为我总是追不到别人。有一节体育课,我很“不幸”地就在不停的追逃中度过,直到最后我筋疲力尽,采取消极战术,逼得大家主动换我下来。从那以后,我对丢手帕一直有所恐惧,一上体育课就会很紧张。    沈燕雯生于1978年    童年游戏之打弹珠打弹珠就是打玻璃珠,算是最糟蹋裤子的一种游戏了。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是不是有点像高尔夫呢?上小学时,放学后我通常是不回家的,先趴在教室的窗台上匆匆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n遍),就和同学们开始打弹珠,不打到天黑得看不见了玻璃球是不肯回去的!回到家,妈妈一问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就会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打扫卫生!害得妈妈总感慨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孩子打扫卫生!记得那时经常是按照“打老虎洞”的规则打的,一开始技术不行,家里跳棋盒里的弹子都被我糟蹋光了;后来就自己用零花钱买,通常一颗五花小珠2分钱,一颗透明大珠5分,水平不够只有靠个大来凑了,最原始的动量定理就是这时候学来的。小时候打弹珠的珠子是分等级的。最差最不值钱的是那种普通弹珠,就是我们过去下跳棋时的那种玻璃弹珠。然后是普通摩砂弹珠,里面还是普通弹珠,但是外面有一层摩砂效果。再往上就是彩弹了,那是一种透明的彩色玻璃弹珠,都呈一色,绿的我们管它叫森林弹,蓝的叫海洋弹,白的叫水晶弹,这类彩弹的价钱往往都是上1毛的,刚出来时特别稀罕。这些弹珠一开始都是自己买的,普通弹珠一般都是拿家里跳棋盒里的。后来不知道谁发明了自己用普通弹珠做摩砂弹珠,一时间人人都在磨弹珠了。其实做摩砂弹珠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拿个普通弹珠在水门汀上使劲磨,那时啊,整个教室一下课就听见弹珠摩擦水门汀的声音了。 当时的磨弹珠也是种乐趣啊,现在的孩子肯定想不通,而且也没这条件了,现在基本走到哪都有了地砖,找水门汀也难了。             王磊生于1975年     童年游戏之丢沙包    丢沙包是非常能训练人的敏捷性的一种游戏,需要三个人玩。两人各守一边,向中间的人丢沙包。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着只能算白打,必须继续游戏,直到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才能“刑满释放”,换先前丢沙包被接住的那个人。丢沙包有点像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之间的游戏,要耍心眼,斗志斗勇。还有一种叫“打野鸭”(也叫“打老虎”)的游戏,是学校里体育课经常玩的,和丢沙包差不多。一群人分成两半,一半人围成一个圈,做“猎人”;另一半站在圈内做“野鸭”。游戏开始之后,“猎人”要用手里的使足劲去扔圈内的人,无论是身体哪个部位中“弹”,这个被扔中的人就遭淘汰。以前我们玩的都是时间制,在规定时间内,哪队的人在做“野鸭”时剩下的人数多就胜利,而输的人往往会被老师象征性地惩罚做几个俯卧撑。              fionalin生于1975年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条被填平的河浜,在上面种了一些矮矮的一丛丛的植物(现在仍然随处可见,可就是叫不出名字)和一些树,那儿便成了孩子们的天堂。那里算是我们的秘密基地,下午经常在那里集合。我们把一丛丛的植物作为沙发,有一些石头被我们垒起来,大石头作为桌子,我们就在那里玩过家家。在过家家的玩具刚出现之后,我就嚷着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烧饭的玩具和一    套医生用具。这在当时是很稀奇的东西了,所以我自然就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凡是要玩过家家的都会带上我。有的人拿着听筒做医生,有的做护士给娃娃们打针、量体温,还有的在“家里做饭”,而我总享有对玩具的优先选择权。当时我最喜欢的是针筒和炒菜的小锅。我喜欢用针筒来给娃娃打针,就像真的护士阿姨一样,一边打针一边说:“放松,一点都不疼,不哭哦……”而我的那个锅大约小碗大小,有一个黑色的盖子,真的可以放进几片菜叶来拨弄几下。记得有一次,我们真的逼着一个男孩子吃我烧的菜,虽然是当场就吐了出来,但是他以后还敢和我们玩过家家,当时我们觉得他是特别有男孩子气概的。        刘悦生于1979年        童年游戏之跳房子“跳房子”是一种”低成本“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头,一个人就可以玩;“跳房子”也是一项不错的健身活动,锻炼脚的控制力,找不到伴时也可一个人悠哉悠哉地消磨大半天。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个用半圆、方形等格子堆叠起来的大大小小的几何图形格子。玩的时候用小石头投到格子里,然后跳到这一格把小石头捡起来,再跳回原地。按照格子的顺序,逐级投小石头。按照格子的单双,一边前进,一边再依次序逐格独脚跳或双脚跳,石子投放错格子或各个格子单双脚跳乱都算输。所以“跳房子”是我童年一个人时玩得最多的游戏。记得那时正宗的粉笔来得不容易,所以时常用家里裁衣服用的彩色粉笔来代替。还有一种是不知从哪里得来的白白的有些透明的细条,似乎随处可得,它的粉末很细很滑,我们都管它叫“滑石笔”或者“石膏笔”,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有时觉得外面找的小石子不干净,就会用小沙包来代替。“房子”一般由8个方形加一个半圆组成,四个单脚、两个双脚,最后那个半圆就是房子的屋顶。我最爱在半圆里写上“天安门”之类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没有名字这个画出来的房子就是不完整。小时候哪怕是一个人,“跳房子”也可以玩上一个下午。单脚跳,双脚跳,虽然只是一个人玩,但对自己的要求还特别高。只要有一点跳错,就不甘心地从头再来。现在想想,似乎这个游戏也挺无聊的,可是当时就是如此的乐此不疲。    忆雪生于1974年    童年游戏之跳橡皮筋跳橡皮筋是专属于女孩子的游戏。在校园里,无论是下课时还是体育课上,都可以看见好几批人在跳橡皮筋。把所有人分成两队,两队人马确定先后顺序,就开始跳。跳的花样有很多,像“小马过河”、“马兰花”、“周扒皮”等等。高度可以从脚踝一直跳到颈部。直到现在听到“小皮球、香蕉来、毛栗子开花二十一……”的儿歌,仍能让我回忆起邻家女孩和与自己跳橡皮筋的伙伴。跳橡皮筋是顶好玩的事儿,但要人多,人多了才有趣。我们一般是自由组合选拔出人数相等的两队人马,再派代表通过剪刀石头布决定比赛次序,赢的先跳。开始时橡皮筋摆在脚踝处,慢慢的再依顺序升至膝部、腰部直至颈部,跳的难度也级级上升,开始玩的时候也许是哗啦啦十几人,逐级淘汰下来,到最后也就剩下寥寥不多的一两个“精英”了,边跳还要边唱着“刘胡兰,十三岁,她就参加了游击队”或“马兰开花二十八”等配合动作的歌谣。当年小小年纪的我长得身高马大,弹跳力也极好,每次玩跳橡皮筋,总是各队争抢的对象,这让我的虚荣心很受用,于是玩得更卖力,常常忘了回家吃饭的时间,每次总要喊得不耐烦的父母拎根藤条赶过来才死命地逃回家去。            陈闵生于1977年   那时候学校门口的无证摊贩特别多,卖什么的都有。那种小的黑白的香港明星照片5分钱一张,估计那就是最早的盗版。还有一种折叠起来的,正面是明星照,反面是《妈**吻》之类的歌词,1毛一套,觉得有点儿贵。这一类也可以用来拍着玩的,像很多技术高超的男生都是自己不买,靠赢别人来获得这类明星照的, 卡片一类的玩意儿至今仍然很红火,现在经常还能看到路边的小店里有卖这类的东西,只是现在卡片上印的图案一定和我们过去的不一样了,印刷一定也精美许多。因为我是个女孩子,所以拍香烟牌子之类的游戏我都不喜欢,但是我喜欢收集后来男生们用来拍着玩的那些卡片。因为后来的这些卡片上大都印着日本动画片的图案,而且还有了镭射的效果,在光照下很漂亮。我过去最喜欢的卡片是印着美少女战士和圣斗士图案的镭射卡。有同学送的,有自己买的,集了很厚的一叠,最后却都送给了表弟表妹们。现在是绝对不会在去买这些东西了,但是看着现在的小孩子去买这类东西,总是忍不住想起自己当年的样子,还有当年那厚厚一叠的卡片。 水溢画都是带点亮粉之类的颜色,小时候很喜欢,总是在书上、文具上贴得一塌糊涂。后来看了港台片,就学其中的黑社会把水溢画贴到手背上,感觉特别酷。当时还有女孩子把一些小图案贴在指甲上,算是最早的美甲了吧!小时候也很爱收集粘纸,花花绿绿的有很多套,也花了我不少零用钱。尤其爱少女漫画风格的,所以买得最多的就是美少女战士的系列粘纸,有许多还保存至今。但买得多有时也舍不得贴掉,总是把几套中重复的挑出来,贴在书上、文具上甚至家具上,我觉得漂亮,可爸爸妈妈总觉得我是在搞破坏。读初中时流行写信交笔友,我就经常在信纸或是信封上贴些粘纸来装饰。可能女孩子就是这样爱美的吧。后来有点迷上了影星歌星,当时他们的粘纸不太多,也卖得贵,所以我一般都是剪报之后在反面涂了浆糊贴在笔记本上,然后经常一个人捧着慢慢欣赏。想想小时候的审美观也挺差劲的,就觉得贴得又花又多就漂亮,明星照的周围通常贴满了各类小粘纸,乱得一塌糊涂。不过当时还是很吸引人的,也引来不少同学的羡慕。             冰冰生于1972年   小时候对唐老鸭的记忆很深,尤其是李扬的配音更深入人心,他那一声“啊……欧”逗乐了无数人,甚至成为一种流行。大了一些后,我就更喜欢米老鼠了,因为觉得它更可爱: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耳朵,米妮的头上还会戴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很讨人喜欢哦。到现在我还有许多米老鼠玩偶放在家里,虽然都快三十多岁的人了,但上次的迪斯尼百年冰上巡演我也冲着米老鼠和唐老鸭可爱的米老鼠去了,而且忍不住又为自己添了对可爱的米老鼠。不要说我长不大,只是因为我童心未泯,我还打算有假期去香港的迪斯尼去乐园看看呢!或许女孩子的天性就是挡不住这样可爱的卡通形象的诱惑,许多东西一沾上米老鼠的边就很难让人拒绝。小时候总是缠着爸爸妈妈买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填色图书来填颜色,现在无论是米奇的包包,或是米妮的手机挂件,每次看到还总是忍不住会买,我总是陷在米老鼠的可爱陷阱中。但是上班时,这些可爱类型的东西利用率还是偏低了点,尽管每次回到家看到一堆的“儿童用品”,告诫下次别再冲动消费,但是下次真看到了,还是会忍不住,还是会继续买,还是会任由卧室变成玩偶和米老鼠的天下。    何贝贝生于1976年    以前小孩子看的动画片好像也不少像《咪咪流浪记》、《蓝精灵》、《花仙子》、《葫芦娃》,当然,迪斯尼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尤其受欢迎,当时连大人也爱看。与其它儿童动画片的优美风格不同,它幽默、夸张、搞怪、动感十足。那些橡皮筋似的一拽一弹的动作,那些搞怪好笑的情节,李阳配音的那傻傻的可爱的唐老鸭烙声,真的带给孩子们太多的快乐。记得那时候每到下午五点多,小伙伴们便簇拥在电视前,一起前仰后合地笑。唐老鸭总是因为耍些小聪明而得不偿失,无论做什么总是失败;而米老鼠总能够化险为夷,最终赢得“美人”归。这样的结局总是反复出现,但我们还是被老套但是搞笑的情节吸引在了电视机前。长大之后,那些唐老鸭和米老鼠情结虽然渐渐淡了,但是在记忆的深处总依稀留着痕迹。后来从书上也知道了“米老鼠和唐老鸭之父”迪斯尼先生的生平,知道了“米老鼠”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从此对古灵精怪的“米老鼠”又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李晓生于1977年        其实看这部动画片,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紫龙、冰河、一辉都酷得一塌糊涂,阿瞬也十分漂亮,雅典娜怎么就看不上眼呢?为什么一开始星矢总是最先被打倒的,但就在大家体力都不支的时候他似乎恰好休息完毕,大家都把剩下的力量给星矢,而最终胜利的果实也总是被星矢一人独占呢。为什么青铜圣斗士才是保护雅典娜的,而那些高等级的圣斗士却有很多是坏人呢?  但这些都不会影响我喜爱这部动画片,最近在网上又开始流行《圣斗士星矢》冥王篇和天aboutthis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至今动画片仍然没有结束。在的电视荧幕上还经常看到圣斗士们熟悉的身影。《圣斗士星矢》最早让我们接触到了星座的秘密和希腊神话,它宣扬了一种以善惩恶的思想,让我们从小就明白了邪不胜正。可以说,这是一部最最具有狂野幻想的浪漫传奇的动画片。车田正美成功地把希腊神话、北欧女神、罗马教廷,甚至中国的传统内容搅和在了一块,真实而富有创意,至少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所以也造就了我们这整整一代的“圣斗士迷”。    天马流星拳——星矢界篇,虽然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对盛斗士狂热的少年了,虽然现在同类的动画片也层出不穷,虽然剧情老套,希腊众神差不多都出现了,星矢又是一肩挑起重任、怎么也打不死,担当起保护女神雅典娜和地球人类的使命,并在最终战胜一切敌人。但爱怀旧的我总还是会看《圣斗士星矢》,因为熟悉,因为怀旧。还是欣赏星矢、紫龙、冰河、阿瞬和一辉之间的兄弟情、手足情,还是一次次希望星矢在倒下之后重新站起来,还是依然期待最后星矢是如何把片中的坏人打败,因为他曾经是我儿时心目中的英雄,是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的动画明星。    吴纬生于1973年       小时候只要一听到“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的音乐,我就会立刻放下手里的玩具坐到电视机前,等待《聪明的一休》动画片的开始。后来听得多了,自己就会唱“一休”的主题歌了,虽然不明白日语唱的是什么意思,但就是会跟着唱。那时我还会学着小叶子的语气音调喊:“一休哥……”,大家都夸我学得像,是个可爱的小叶子。那时我们还特别流行学一休动脑筋时的动作,功课做不出了就会盘腿坐下,用两个食指在头上画圆圈,想出办法之后就说:“有了”。记得我们还为争当聪明孩子经常玩的游戏。一群人总是玩得不亦乐乎。abouthim当时公认的最聪明的小孩。聪明的一休、善良的小叶子、鲁莽的新佑卫门、和蔼的长老、贪心的桔梗店老板和小姐、骄傲的将军,他们以鲜明的个性和充满哲理的动人故事深深影响了我们一代人。那时的孩子们纷纷以一休作为自己的榜样,这部卡通片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温馨的回忆。记得他一累了就会说“哎,休息,休息一下”,在结束时会说“就到这里,再见啦!”后来更是在小孩子之中产生了一阵风潮:只要一动脑筋,就会用两个食指在脑袋上画圈。  钟声当当响,乌鸦嘎嘎叫。和尚要吃饭,时辰已来到。    印象最深的一集讲的是将军要一休捉住画在屏风上的老虎,而一休很聪明的答应并做好准备,最后要让将军把老虎从屏风上赶下来,结果让将军企图惩罚一休的阴谋没有得逞。当时就很佩服一休的聪明才智,哎,自己是绝对想不出这办法的。       刘骅生于1977年   一曲《同桌的你》曾勾起我们无限美好的回忆。我们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男女同桌,成绩好的女同学旁边总是会安排调皮的男生,这就叫做“一帮一”。聪明乖巧的女孩子就自然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但是效果其实并不特别好。我小时候就属于调皮的一类,但学习成绩还算中等,我的同桌是我们班的中队委员,严肃得就像一个小老师。我那时候就喜欢惹她,总是抓点小虫之类蠕动的东东,放在她的铅笔盒里当我们正值懵懂年少的时候,我们把淡淡的情感和愁绪放在心里,想着再过几年来收获,但几年后,我们才发现只留下淡淡的回忆。  或者书包里,有的时候还会做那些偷偷拔她头发或是突然之间抽掉她的椅子,在她的背后贴纸条等一系列的恶作剧来。所以我们俩总是打打闹闹,追追逃逃。我们俩课桌上的“三八线”是从一年级就开始有的,同桌总是“严禁”我的手或者文具超越这条线,我是从不听她的,经常还故意占据一大块的“地盘”,惹得她变得更加“凶狠”。记得因为各种原因把她惹哭也不止一次了,最厉害的一次是把她的长辫子绑在了椅背上,等老师叫“下课,起立”,她站起来的时候因为扯住了辫子,疼得直哭。后来就近安排初中,我又有幸和她分在一个班。还是喜欢欺负她,但有一次看到一篇报导说:男孩子之所以爱欺负某个女生是因为喜欢她!这篇报道在我们班里广泛传阅,男孩子再也不敢欺负女孩子了。懵懂的感情在男女生的心中慢慢发酵。我们开始偷偷注意一些异性,看到对方的时候会脸红。班主任也似乎突然发现了某些不可公示于天下的惊天大秘密,于是在全班范围内大动干戈,更换座位,把原先的男女搭配,换成了单座,或者同性搭配,并且义正严辞地要求男女生只能保持正常的友谊。对于早恋,学校明令禁止,家长也反对,视为洪水猛兽。我和我的同桌具体进展是没有,但是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有种酸酸甜甜的感觉。           海洋生于1977年  生于70年代的人的恋爱应是特有风味的。上中学时,男女生刚刚“懂事”,基本上都不说话;和异性说话都会脸红,特别腼腆。如果对某个异性有些特别的好感,通常我们会传小纸条,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传达心意。那时我们传小纸条自然没有当今的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来得方便安全。男生往往会在教室门口或放学路上“伏击”,胆小的送了个纸叠起来的小鸟就跑了,胆大的会送上一封信,还会和女生说上几句话。心灵手巧的女生有时还会回送一瓶幸运星或是手工编织的幸运环来传情达意。当时还有一种挺老土但是还满实用的方法,就是男生故意去问女生借书或作业本,然后偷偷在书或作业本里夹上表达自己心意的小纸条。这样即可以避免直接塞纸条的尴尬,又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心意。当然,最危险的就是女生自己没有发现,而被她的家长发现,那到时男生可有得好看了。后来老师们似乎看出一些苗头,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什么现在谈恋爱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大家应该好好学习,以后的机会还很多……当时,他们说得简直就是苦口婆心。师长们还特别注意我们的行动,生怕有什么事情发生。其实,那时的我们都很纯朴,也就只会干干递小纸条的事情。毕竟民风也不开化嘛!年少轻狂的我们终于安静下来,都忙着打理aboutclassmate走进21世纪,当代年轻人讲究的是个性张扬,凡事都要求效率,喜欢速食爱情和闪婚。现代人对爱情和性越来越开放,爱情观也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中学生公然在大街上手牵手,甚至还可以搂搂抱抱。当我们在对他们的行为摇头的时候,忍不住会想起自己过去的情形。我们那个时候,感情是懵懂而单纯的,没有太多的杂质。在走廊上遇到心中喜欢的人都会脸红,每天只能把不敢说出口的感觉偷偷写在日记里。我们听从师长的教导:以后的路还长,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早恋上。但长大以后才发现,宝贵的时间不拿来早恋才是一种浪费。现在的我们,工作太忙,空闲太少,结婚只能无限期推后。就是这样,作为生于70年代的人,我们在本该洒脱时沉重,在不该懦弱时羞怯,我们没有一点点正儿八经的关于爱情的启蒙和教育,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感情,分析感情,把握感情,我们像一只只不识途的甚至是被蒙蔽了双眼的小兔子,傻乎乎地肆意奔跑,一切全凭了  天意和个性。  自己的事业。我们上班打车,出游租车,赚钱买车,四轮驱动已经成为我们的出行必备。现在的脚踏车已经成为健身的用具而非必要的交通工具了。  贺仪伟生于1971年  长久以来,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让我们将学生谈恋爱与“道德败坏”、“坏孩子”联系起来。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传递书信、小纸条,或者偷偷一起出去玩,就会被别人认为是在“早恋”,是个“坏孩子”。所以我们要在众目睽睽之下,用一种自认为很光明正大的方式和异性来往;所以我们非常的敏感,甚至于有些神经质。或许也是因为师长们看得太紧,我们容易莫名地喜欢一个人,也会突然地心生埋怨,以至于从此不再和他好声好气地说一句话。现在想来,也实在可笑。爱与不爱对我们来说,没有80年代出生的人来得洒脱,我们有些传统、有些拘束;但相比于过去的青年,我们又相对开放。成年后,我们依然羁绊太多,不能不管不顾,开释自我。爱与不爱依然让我们分不清,当我们年龄合适、事业合适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做出爱与不爱的决定。          邵邵生于1975年     前几天在家整理房间,找出了许多以前同学送的贺卡,现在翻看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有自己画的,有买的(凡是买的都有淡淡的香味),有带错别字的,还有祝词没写完的……仔细看看,发现同学们的字大都写得不错,尤其是女生,贺卡上的字写得漂亮极了。再看看自己的字,真是羞愧啊!记得读高中那会儿特流行练字,尤其是谁能写上一手漂亮的英文花体,那可别提有多令人羡慕了。每到圣诞节或是同学生日,很多人都会找他代笔。想想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还邮寄贺卡了,大家都选择发电子贺卡,或者发条短信表示问候或祝福,既快捷又方便。虽然人与人之间的通讯是方便了,但心的距离却远了。以前看贺卡时心情可好了,单单是那些五颜六色的信  封就让人觉得温馨,不像现在的电子贺卡,虽然也能带去祝福,但再也闻不到淡淡的香味、看看多了那些冷硬的标准体的铅字,渐渐地遗忘了曾经的那些手写的温柔。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生活中充斥着冷硬的印刷品,看得最多的也许是电脑屏幕。手写的痕迹70年代生的人很多都能写一手好字。那时特别流行交笔友、抄格言、抄歌词,手写、手抄的东西也特别多。现在翻看起来,那些稚嫩的字迹,那些亲切的字迹,记录着我们的纯真年代,藏着我们的烈火青春。 看不到亲笔写的祝福了……总觉得以前那样写信、写贺卡才有味道,硬盘里的东西都太冷太硬了。这决不是鼠标和键盘所能完成的。只可惜生于70年代的人现在几乎也都发邮件不写信了,当年的信就和当年的人一样,渐渐失落在光阴的风尘里。    总之,70年代人的经历是特殊的。他们孩童时期经历了一些物质的贫乏,感受了一些信仰和理想至上的社会精神,但是成年之后,却赶上了社会发展的蓬勃时期,也随此接受了更多的物质和现实主义精神。于是他们与喝酒谈人生的60年代,与谈时尚与**的80年代都有所不同,既没有60年代的坚毅与执着,也没有80年代的随意与洒脱。70年代人的际遇是幸运的。有许多回忆与70年代前、中期出生的人是类似的。小时候也曾一放学就跑去和伙伴打弹珠、拍洋片,也曾偷偷省钱去书摊借最喜欢的小人书看,也曾搬个小凳子在邻居家看电视。少年时,我也喜欢听《童年》、《恋曲1990》,也迷过小虎队、周润发,也高歌过《青春无悔》。这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我的记忆里。静下心来品品这些文字,让我找到了过去的影子,原本已经尘封的记忆又重新被开启。那天真烂漫的童年,那激情洋溢的少年,那洒脱不羁的青年,让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