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林业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09:21
福建省 “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
2005-12-30 15:4:9 字体显示:大中小
到2010年,改造低产竹林、培育丰产竹林270万亩,其中中小径竹丰产林70万亩,使全省丰产竹林面积达564万亩,其中中小径竹丰产林面积达到130万亩;建设江河两岸生态防护竹林30万亩;开设竹山机耕道1.6万公里;年产竹材2.0亿根,年鲜笋产量220万吨;竹业总产值18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120亿元。
全省竹林整体质量进一步提高,竹种结构趋于合理;竹业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竹业的环境更加宽松;笋竹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笋竹产品市场体系比较健全;竹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加显著,竹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建设项目
1、毛竹丰产林工程项目。根据产品开发和市场需求的不同,按照材用、笋用、笋材两用、浆用等培育目标,实行竹林定向培育,在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发展笋用竹林基地、加工用竹林基地等,使基地建设和加工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竹产业链。大力推广毛竹丰产培育技术,提高资源质量和产出率。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其他经济竹种资源,实施人工丰产经营措施。计划2004-2010年改造低产竹林、建立各类丰产竹林基地200万亩。到2010年全省竹材平均单产由现在的10根提高到15根,笋产量由93公斤/亩提高到135公斤/亩。全省毛竹林产值增加30亿元。
2、中小径竹开发工程项目。在漳州、宁德等市新建麻竹、绿竹、雷竹、黄甜竹等中小径竹高优基地70万亩。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中小径竹,优化竹种结构,满足市场对笋竹产品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中小径竹开发上,要坚持区域特色的发展原则。我省优良适生竹种繁多,开发重点是大力发展乡土竹种资源,适当引进适宜生长、经济价值高的外来竹种,规模发展,提高效益。在沿江沿溪重点地段和沿海防护林内侧地带发展生态竹林,发挥竹林的防护效益;在旅游开发区域,种植观赏竹林,丰富旅游内涵,促进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四荒”地上大力发展中小径竹,起到保持水土、美化绿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要继续扶持建立竹种园,选择适宜的地方建成若干个竹子良种繁育、种苗供应基地。
3、竹山便道建设项目,节约竹林生产成本,提高竹林单产。在龙岩、三明、南平等地扶持和引导群众采取集资投劳、“以竹换路”等办法,加快竹山便道建设步伐,更好地发挥竹山经济效益。特别是“以竹换路”做法,企业垫资为竹区修路,竹区以今后生产的竹材、竹笋作价偿还,既能解决企业原料供应问题,又能解决竹农修道资金的不足,实现企业与竹农双赢的目的。规划建设竹山便道5000公里,提高竹山经营路网化水平。
4、新建笋竹加工项目
规划扶持新建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各类笋竹加工企业100家,重点发展混凝土模板用竹木复合胶合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家具、竹地板以及汽车、火车用竹胶合板等各类竹制品。竹胶板重点向规模化、多品种、多规格、功能型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发竹纤维系列产品,重点发展竹浆造纸、竹纤维板、竹纤维复合新型材料等;加大对我省“闽笋干”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发竹炭系列产品、延长产品产业链,发展活性炭保健品等,发挥活性炭的多功能作用,努力向各领域延伸,力争在工业用炭的基础上,向生活用炭、保健用炭方向发展。
(四)主要措施
1、强化资源培育,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目前我省竹林资源总量虽大,但单位面积的产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资源培育的重点是加大科技投入,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坚持科技兴竹。大力加强竹业技术培训,培训农民技术员。切实建好各级各类丰产示范片,树典型,立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开展分类经营。在集约经营的商品竹林中,根据加工业布局、市场需求情况区分材用、笋用、笋材两用等不同培育目标,采取不同经营措施,实施定向培育。提高竹林集约经营水平。在强化护笋养竹、竹林抚育施肥、合理采伐挖笋的基础上,推广竹林喷灌、覆盖、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加快竹林机耕道建设。各地要因势利导,鼓励引导群众采取集资投劳、“以竹换路”等办法,加快竹山便道建设步伐,更好地发挥竹山经济效益。特别是“以竹换路”做法,企业垫资为竹区修路,竹区以今后生产的竹材、竹笋作价偿还,既能解决企业原料供应问题,又能解决竹农修道资金的不足,实现企业与竹农双赢的目的。
2、开发中小径竹,拓宽竹业发展空间。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小径竹资源利用领域不断拓展,发展中小径竹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群众开发热情很高。各地在继续鼓励培育毛竹为主的竹资源的同时,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中小径竹,优化竹种结构,满足市场对笋竹产品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我省优良适生竹种繁多,开发重点是大力发展乡土竹种资源,适当引进适宜生长、经济价值高的外来竹种,规模发展,提高效益。在区域布局上,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绿竹、麻竹等丛生竹种,内山区重点发展苦竹、黄甜竹、台湾桂竹、茶秆竹等散生型或混生型优质笋用材用竹种。在发展方向上,可结合生态省建设,在沿江沿溪重点地段和沿海防护林内侧地带发展生态竹林,发挥竹林防护效益。在旅游开发区,可种植观赏竹林,丰富旅游内涵,促进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四旁”、“四荒”适宜地段发展经济竹种,起到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规模、有基础的竹种园建成若干个竹子种苗供应基地。
3、大力扶持笋竹加工业和市场网络建设,推进竹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笋竹产业的发展,加工是关键,只有加工业的发展,才能带动资源培育,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竹业经济快速发展。首先,需要改善投资软环境,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招商会、贸易洽谈会、交易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推出一批重点项目,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兴办笋竹加工企业。充分发挥我省地处沿海,邻近港澳台的优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我们的资源优势同别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需要加大山海协作力度,鼓励沿海企业带资金、带项目、带市场,投资山区竹业开发,实现山海联动。其次,需要加快高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第三,需突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高起步、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开拓能力强、带动力大的要求,扶持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重点解决推广储存、保鲜、运输、加工过程当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争取每个系列产品都形成几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龙头(或骨干)企业,然后通过培育发展壮大,逐步扩张,形成综合化、区域化、规模化的新的组合或集团,拉动竹产业化经营得以快速发展。第四,必需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网络,推进笋竹市场化进程。培育和扶持竹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支持他们面向农户和企业搞好社会化服务。制定扶持政策,向笋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贷款支持和人员培训,使其成为组织竹农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方式。扶持培育笋竹产品交易市场,在笋竹产品多、交易量大、交通便利、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利用现有笋竹产品集散地,建立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笋竹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笋竹交易市场体系。通过举办笋竹产品交易会、上网推介、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大笋竹产品宣传力度,为企业推介产品、拓展市场、树立品牌提供舞台。
200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