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未来5年力推六大观光旅游品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47:33
唐风晋韵古太原演绎"蝶变"
2010年04月09日 07:01 来源:太原晚报 编辑:聚焦山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在8日的全市宣传工作暨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促进会上,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说,2006年以来太原市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在创新中大力推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太原城,从能源重化工的旧有产业结构中破茧而出,正向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而奋进。
亮出"文化名片"
"看过喜耕田吗?""当然!我们全家一集不落都看了,真不赖!"时至今日,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仍是不少人的热议话题。2007年,由山西省文明办、山西电影制片厂、太原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拍摄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在全国上映,虽然讲的是山西农村在改革开放下的新变化,但收视率却在全国火得一塌糊涂,上到政府官员、下到老百姓,全是交口称赞。《喜耕田的故事》已成为山西省以及太原市的一张名片,大大提高了太原的知名度。
精品创作成为太原市繁荣文化的强劲抓手。2006年以来,太原市坚持把精品生产与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太原特色的一批精品佳作。去年12月10日,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反映三晋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晋剧 《龙兴晋阳》,在厦门同安文体中心上演。尽管存在地方方言、地域文化等差异,但广大闽南观众还是对该剧热烈追捧。首场演出时,该剧共获得33次热烈的掌声,演员谢幕长达20多分钟,并一举摘得"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两项大奖。创排该剧的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也成为我国首个获此大奖的民营剧团。
还有大型文献电影 《决战太原》、新编晋剧《傅山进京》等一批文化精品佳作,为太原建设与发展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太原在全国的知名度。
文化普惠于民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到蜚声中外的精品剧目。"当《立秋》、《一把酸枣》等精品剧目风靡海内外时,家住上马街70岁的吕实岩老先生也着实过了一把戏瘾。
2008年,太原市成功举办首届晋商文化艺术周,期间采取了"政府补贴、百姓看戏"的新举措。也就在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9月都要举办晋商文化艺术周,以挖掘、传承太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研究推进太原市正在创建的新的文化产业,调动全市人民共同促进太原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包括优秀舞台剧展演、优秀电视剧展播、民间文艺表演、新晋商大会暨新产业博览会等20余项重点文化活动的陆续推出,让太原市民应接不暇,惊喜不断。特别是在系列活动期间所采取的"政府补贴、百姓看戏"新举措,成为文化惠民的亮点和城市文化的名片。
对此,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曾表示,文化"化"人,文化开智,文化励志,文化怡心。2008年推出的晋商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特别是"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文化惠民创新举措,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文化艺术所带来的愉悦和启迪,激励更多的民众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中去。
把晋商文化艺术周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创举,极大地扩大了太原市的影响力。紧扣晋商文化主题,创新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内容和形式,扩大省内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新晋商之间的交流。既展示了老晋商秉持诚信和开拓创新的风采,又重塑了更有实力更有影响的新晋商,唤醒了全市人民的文化自觉。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也被评为 "中国十佳文化节庆奖"和"全国最佳文化传承奖"。
开发"唐风晋韵"
太原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这一独特的优势却长期未受到重视和得以发挥。2006年,市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现代宜居城市的三大目标,首次把文化建设正式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开创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太原市提出了"三城联动",即改造一个老城(明清府城)、建设一个新城、开发一个古城(晋阳古城)的发展思路。其中,致力于改造一个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的宜居老城,开发一个唐风晋韵、绿水青山的晋阳古城,是在全市城市规划布局和实现"三城联动"上融入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为此,三年多来,太原市规划、保护、修复了双塔等五片历史文化街区、五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上百处历史建筑;修复完善了历史文化脉络;有序推进了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综合整治了晋祠风景名胜区;修复建成了蒙山大佛和蒙山景区;开发恢复了青龙古镇及众多古村落,初步形成了特色文化名城的空间布局雏形,使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城市文化品位得以提高,"三城建设""晋味"十足,强化了太原城市建设的软环境。
提升城市软件
一座城市,在摩天大楼、开发区、高速公路之外,怎样能从内心凝聚更多发展的动力,让想进城的人多一份亲切感、归属感,也使城里的人多一份自豪感、忠诚度?
城市的吸引力源自这座城市的文化,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满足市民文化需要,提高素养的重要载体,以及培养公民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因此,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基础性工程。
近年来,太原市不断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充分保障广大市民的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惠民和文化共享。在服务软件上,完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开展了"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2131"和"农家书屋"等工程。在服务硬件上,以"十大工程"和"六个一批"为重点,初步构建起了太原图书馆、太原博物馆、太原新影都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党和政府的文化阵地。长风文化商务区、双塔文化园区、西山休闲生态园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已取得明显进展,彰显着太原的时代特征,体现着太原的成长性,标志着太原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特别是,坐落在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东北角,投资4亿元建设中的太原美术馆,总建筑面积32075平方米,具备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服务等六大功能,工程预计明年年底落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全新的太原美术馆将与山西大剧院、山西科技馆、山西图书馆、太原博物馆一起,犹如五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上,共同环抱出一个供市民享受文化艺术盛宴的舞台。
试想一下,我们徜徉在这些极具几何张力的美丽建筑中,尽情享受文化带给心灵的撞击,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呢?
助力经济发展
从旅游到会展,从广播影视到动漫游戏……曾经烟囱林立的煤炭工业基地的印象正被改变,一个依托自身文化资源重塑绿色产业的新太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太原市的文化创新,更为文化产业上规模和走市场开辟路径、铺筑平台、积累资本。特别是去年,在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际,太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不减反增,逆势上扬,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四个百分点,成为太原经济转型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狠抓"两大园区"、"三大板块"和 "五大集团"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构筑平台、壮大主体、拓宽渠道,充分发挥了太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创作优势,调动了政府、社会、企业、民间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完善和组建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加快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出以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太原高新区创意产业集团、太原新晋商联盟文化传播集团、太原龙城电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首的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出台 《太原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条例》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推出了民族交响乐《乔家大院》等一批广受群众欢迎的剧目,拍摄了《决战太原》等电影,出版发行了《走西口话晋商》等一批文化书籍。2009年,旅游总收入达195.22亿元,电影票房收入达3000万元,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博会展、文化市场等行业收入可观。
如今太原的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渐趋齐全,目前已形成了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广播影视业、音像制品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以及文化服务业等行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突破1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成为拉动太原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让人留恋,除了自然景观外,更因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年多来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设,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文化繁荣给予的滋养浸润。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全市人民正朝着"特色文化名城"的目标大踏步前进。(记者 赵 毅 张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