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39:21
第五章 优化城市和城镇布局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顺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特大型城市的能级,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空间,正确处理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促进产业和人口合理聚集,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建立和完善特色城镇体系,促进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到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优化城市布局,加快扩容提质步伐
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发展格局,开辟新区,疏散旧城,南移西进,北展东扩,重点建设长风街 城南中心、小店新城及晋源和上兰两个新区,提升柳巷商业中心品位,加快边缘工业区改造步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1、中心城建设
环城高速路以内的中心城,是城市功能发挥的核心,要以城中村改造和长风街城南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发展。
坚持以法治理和村民参与的原则,按照先行试点、分类指导、分批推进的方式 ,发挥政 府宏观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在近期完成18个城中村改造的基础上,2010年全部完成中心城区域内的城中村改造。
中心城商业中心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两个市级中心和六个区域中心。柳巷商业中心改造 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推进旧城人口疏散,调整旧城功能布局,改善环境,提升品质。重点搞好钟楼街、鼓楼街、桥头街、开化寺等商业街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恢复和展示。长风街城南中心建设要结合行政中心的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21世纪新形象和体现晋阳文化特色的市政中心、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逐步形成集行政、会展于一体的精品建筑群和景观群,成为太原 市新的亮点片区;推进长风大街两侧用地功能的调整,引导大型写字楼、购物中心、综合超市等商务设施有序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市级商务中心。加快朝阳街、尖草坪、下元、城隍庙、小店、晋源六个区域中心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注重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辐射功能。继续推进汾河生态文化带和城市景观的建设,完善迎泽大街城市发展轴线,整合拓展长风大街新的城市轴线,使中心城空间结构形成两心两轴、一带多区的架构。
2、推进城市边缘工业区改造与整合
中心城北部、东部、西部边缘区,是城市老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区域,“工业围城”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城市总体布局调整要求,加强边缘工业区的改造与整合,形成北部军工与优质冶金产业区、西部重型机械产业区、西南部高新技术与旅游产业区、东南部仓储与物流产业区、东部都市工业区五大专业化新型产业区。
加快城北钢铁工业区的改造与提升,重点建设不锈钢工业开发区,推进焦化、烧结、炼铁、电厂等清洁化改造和异地转移。加强太钢集团与城市一体化改造,贯通城市北部道路交通系统,完善市政服务设施,促进城北地区城市分区中心建设。
加大河西中北部工业区的改造力度,推进水泥、焦化、化工等重污染企业的异地搬迁和清洁化改造,加快企业重组和用地的置换,推动晋西机器厂、汾西机器厂、太重集团、三益集团、太原锅炉集团等企业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机械装备制造专业化区域创新网络,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 积极调整河西南部化工区,推进焦化、电力和硅铁 等重污染企业的清洁化改造,以搬迁为契机,引导太原化肥厂、太原化工厂退出初级化工 产品生产领域,向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大型精细化工管理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整合西南部自然、文化资源,加快晋阳湖及周边风景旅游区开发,努力 把晋祠——晋阳湖地区建成集风景、文化、旅游、高科技、高尚社区为一体的,类似杭州西湖的风景名胜区。
整合东南部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物流企业,依托武宿周边公路、铁路、航空站港区位优势,推进武宿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武宿公路交通枢纽货运中心建设,形成公路港暨集装箱运输、城市仓储物流配送、区域整车零担货运、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区,成为全省最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
加快以太原工业园区为重点的东部产业用地整合与异地扩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包装印刷、服装服饰、工艺美术、文体办公用品等都市型工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区。同时,结合打通太行路,搞好土地储备与开发,发展生态型住宅小区,从根本上解决东山地区的生态恢复问题。
3、加快城市新区发展
按照“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开放和谐”的总体思路 ,重点建设小店新城、晋源新区、上兰新区,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太原中心城区新的框架和形象。
小店新城是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小区,是城市空间拓展的 重要支撑,由小店镇、经济区、太原教育城和生活服务区组成。
晋源新区位于晋阳湖周围及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一带,是太原的文脉所在,由晋源镇、晋源新区、晋祠镇和晋阳湖公园、晋祠公园组成,要发展为新的市中心。
上兰新区是太原北展东扩的战略支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经济、科技资源, 由上兰镇、中北大学、信息产业园组成。
围绕以上三个新区建设,要统筹规划,加强各区内道路、给排水、电力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住宅小区、商业服务、公共卫生等城市一体化设施,引导和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优质社会资源向城市新区转移,建成以新型产业为依托,功能布局合理、服务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城市新区。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方针,编制好小城镇发展规划。 严把小城镇规划审批关,提高规划实施水平,努力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着眼,营造小城镇良好的投资环境,逐年加大财 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生活设施、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统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结合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完善城镇职能。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整合,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推进小城镇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尊重村民意愿,对居住偏僻、人口较少、生存条件较差的村庄,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向小城镇或中心村集中,减少自然村,增加城镇人口,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投资集中使用、产业集聚发展。
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 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富裕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培育小 城镇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特色,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小城镇的主力军。将经济基础好、人口规模大的古交市区、清徐和阳曲县城建成高标准的小城市,成为太原市的卫星城,将娄烦、小店、柴村三个县(区)城以及徐沟、晋祠、马兰、北格等中心镇建成综合服务型、工矿型、旅游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形成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县域增长极。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扩大网络、优化结构、提升功能、完善系统”的原则,突出“ 汾河景观、文化品位、立体交通、新区引领”四大亮点,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和市政设施建设,构筑一流省会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
一、完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体系
以“公路主骨架(干道),铁路大动脉,空中大走廊,站港(空港)主枢纽”建设为重点 ,加速现代化立体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形成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1、建设畅通的公路网络
以国省干线高等级化、城市出口快捷化、县乡公路网络化、路面黑色化为目标,新建太原 ——古交、古交——娄烦——吕梁界高速公路,改造307国道、108国道、古岚线、宁白线等 干线公路境内段,国省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五年千 亿工程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新建改建县乡公路2000公里,配套建设公路运输站场,初步形成完善的城乡客货运输站场体系。
2、加快铁路建设
推进石太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太古岚铁路、西山运煤专线、太原南站等铁路设施建设 ,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铁路枢纽。
3、实施4E级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
加强太原机场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提高通航能力,继续增加通往国内各大城市和国外重要 城市的航线和航班。规划建设市区通往武宿机场的快速道路。
4、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继续建设呼和浩特——太原——北海光缆、青岛——太原——银川光缆、太原——西安 光缆等光纤干线,加快发展宽带数据网和移动通信网,适度建设固定电话网,改造完善宽带接入网。建设太原广播电视发射塔,大力改造有线电视网,推进有线电视整体数字化平移。加强太原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快速增加互联网用户,基本建成宽带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三网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数字太原建设。
二、加快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从太原市改造旧城、建设新区、扩容提质的需要出发,加大市场化投融资力度,加强水 、电、气、路和地下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1、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建设
按照“客运快速化、货运外围化、物流区域化”的发展要求,建立与外环高速路有机衔接的立体交通、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系统,形成协调有效的道路网络。完善外环高速路与中环快速路的连接,分离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加快机场大道、中环路、滨河东西路延伸、晋祠宾馆快速路等道路建设,形成以滨河东西路为南北向快速主通道,以北中环街、太行路、南中环路和瓦流路组成的对外联络快速道路系统,为市区机动车辆提供快速交通走廊。完成大同路、南内环东街、胜利街等道路拓宽和断头路、交通密集路口的改造,完善城市内部主次干道网。到2010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合理规划建设城市立交桥、地下通道和停车场,开发立体和地下停车场资源,建设大型公共停车场和换乘枢纽,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切实解决市民“行路难”问题。同时,做好建设贯穿城市南北老中心、新中心、小店新城并接轨榆次的“三纵三横”轻轨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
2、提高城市供水供电能力
统筹水资源配置,抓好引黄太原城市供水工程和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启动城市分质供 水,确保供水安全。到2010年,日供水能力达到130万立方米。建设和完善城市电网,形成侯村、古交等为节点的500千伏环网,220千伏双环网解环运行和110千伏分区供电,建成变电站布点合理、网络结构兼顾、服务网点广泛和便利的城市电网,满足社会各类用电负荷的需求。
3、完善城市排水防洪系统
实行雨、污水分流制,建设晋祠路雨水泵站系统,新建与改造城南地区雨水排水系统。 推进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新建城南、经济区、太原教育城、罗城等污水处理厂,抓好南堰、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完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完成城区“六河”综合整治和杨兴河、小返河、潇河及北张退水渠治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4、优化城市供热供气方式
启动电气化试点。重点建设二电六期和七期、河西调峰热源厂、城南第二热源厂、太原教育城热源厂和城南区域集中供热工程,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以热电联产为主,逐步取代中小型锅炉。搞好天然气管道及入网主支干线门站、储配站建设,加快天然气与煤气的置换。到2010年,实现全市天然气用量6.9亿立方米的供气目标,城市气化率达到98%以上。
5、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
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建设河西两个垃圾中转站、侯村垃圾卫生填埋场,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三、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现有城市土地、经营性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改造和经营力度,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建设新型投融资体制。加大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力度,打破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等垄断经营的格局,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原则,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市区街相互衔接、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网络。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夯实城市管理基础。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规范管理,严格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能,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七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坚持“保护与节约优先、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节约型增 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摒弃传统观念,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循环 经济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总的方向,重点支持煤焦、冶金、电力、建材、煤化工等行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采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资源消耗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突出抓好太钢、煤气化、不锈钢工业开发区、高新区、经济区等试点,实施园区化循环经济示范样板工程,加快建设专业配套、集约运营、高效循环的新型工业园区。对新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都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布局。按照国家清洁生产标准,对高污染行业实施全行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加快建设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加强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支持一批循环利用技术和“零排放”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对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利用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鼓励应用节水、测土施肥、低毒农药等农业新技术,推广多重能量转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支持研发推进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物最终处置降低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切实转变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为导向,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并重,提高资源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1、加强能源节约
加快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启动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钢铁、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积极推广甲醇汽车。广泛运用各种节能技术,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广风能和太阳能利用,农村地区要大力发展户用沼气。
2、构建节水型城市
严格实行城市用水分类定额管理、累进加价制度。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城市绿化养护鼓励使用雨水和再生水。加快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30%。
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加大喷灌、滴灌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渠系配套工程。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推广农业旱作技术。
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鼓励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污水、矿井水回用。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废水资源化,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加强水资源保护。重视地下水开采管理,严格控制开采量,切实落实自备井关井压采方案。加大娄烦汾河区域、东西山水源涵养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地下水库与超采地下水回灌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逐步组织实施。合理划定城市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加大对汾河水库、兰村等水源地的保护力度,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实施水务一体化,全面推行取 水许可证制度,完善水价机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监管。
3、实行土地利用集约化
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坚持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管住总量,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重点向公益性、社会性和优势产业倾斜,优先保证重点城镇、重点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盘活企业内部存量建设用地,重视“城中村”的改造,优化用地结构。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推进工矿区和居民点闲置废弃土地复垦。发展节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减少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
4、推进原材料节约
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大力发展不锈钢产业,扩大不锈钢材料应用范围,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加大建筑行业推广使用钢模型板、架板力度,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开展节约包装和绿色包装活动。加快普及计算机步伐,推进无纸化办公进程。
5、强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构建资源开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市场配置力度,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整合。实行矿山企业准入制度,提高采矿企业的准入门槛,继续淘汰小型的采矿企业,提高选矿回收率和煤炭资源回采率。加大执法力度,整顿矿业秩序,依法关闭非法矿山企业,严厉重处私挖滥采行为。加快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焦炉和高炉煤气、冶金废渣、瓦斯等大宗废弃物的排用平衡,在西山、古交等重点产煤地区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利用。以电石渣和造气炉渣利用为重点,实施好一电厂、二电厂、东山电厂炉渣综合利用工程。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系统,推进垃圾无害化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
三、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促进全市环境状况根本好转,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
1、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制订新的方案,规划新的工程项目,加大汾河二库、汾河太原段等地表水源地的水污染治理力度,娄烦县污水处理后要全部回用,对汾河水库实现零排放。重点抓好太钢、太化、煤气化及电力、焦化等企业水污染源的治理,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加强汾河公园、晋阳湖、迎泽湖及城西水系保护与生态恢复,严禁周围污水排入,禁止生活 废弃物的投入,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水系生态功能。
2、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继续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坚决搬迁、整治或关闭污染严重企业,进一步加强太钢、太原一电、太原二电、太原煤气化等重点污染源治理。积极调整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天然气置换煤气工作。扩大城市集中供热面积,有效控制煤烟型污染。加强建筑工程监管,推行机械化清扫和洒水喷雾降尘,控制扬尘污染。到2010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以 上。
3、加强固体废物治理
加强市区和周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完成侯村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搞好建筑垃圾监管和处理场建设,实现收集和运输完全密闭化。加强危险废弃物监管,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工程,确保危险废弃物的全部安全处置和零排放。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
4、加强城市噪音的监管和治理
控制市区及各县城噪声,确保城镇各类功能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达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 准,市区各交通要道两侧建设绿色屏障,必要路段建设隔音设施。加强各类噪声源控制措施,重点解决交通、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以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问题,创造安静、舒适的宜居环境。
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以植树造林和城市园林绿化为重点,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点线面有机结合、城乡融合、功能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
1、搞好城市园林绿化
严格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力度。在新建汾河公园二期、晋阳湖公 园等 大型公园的同时,建设一批方便群众、贴近生活的小型游园。抓好道路绿化、沿河绿化、街头绿化、居住区绿化,增加城区绿地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水平。严格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审批建设项目,在旧城区开展园林化单位、社区创建活动,见缝插绿。在南部新区和主要出口路两侧高密度、大规模植树造林,重点抓好机场大道、西北环连接线、长风东大街出口和大东关连接线绿化,提高档次,形成景观。2010年,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2、构筑城市绿色屏障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投入,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平原绿化、东山生态建设、东西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沿河、沿路绿化带,增加植被覆盖。加强环城林带、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和村镇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城市周边生态建设项目,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3、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治理
重视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及云顶山等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逐步扩大自然保 护区面积。搞好汾河两岸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4、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恢复,重点实施古交市与万柏林区采煤沉陷治理,搞好棚户 区改造。推进矿山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煤层自燃、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整治,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矿山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治理和利 用。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
第八章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壮大人才队伍,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跨越
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科教兴市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创新主体明确、运行机制灵活、基础条件完备、发展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体系。
1、提高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技术关联性强和产业带动性大的产品,加强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形成技术集成和产业集群。在不锈钢深加工、煤化工、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提升科研开发水平。构建以科技研发、成果转让、“一网两库”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具有省会特色、充分整合资源、省市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组建行业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研中试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应用型科研机构直接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按销售收入5%的比例提取研发经费。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健全以激励创新、强化应用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改革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办法,鼓励科研院所把科技成果以无形资产形式入股股份制企业。
3、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加大政府对科研经费投入,改革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转向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领域,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资体系。依托省城科研院所、中试基地和大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建设产业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共建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网、科技数据库和文献库,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水平,降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成本。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培育技术市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以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提高企业 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落实关于技术、人才要素参与收益和分配的相关政策。
二、引入多种机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立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1、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改革办学管理机制,实施“百校兴学”工程,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扶持偏远地区中小学远程教育。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证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2、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坚持多种办学机制,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更加优化,结构更加合理,尽快实现普及高中教育。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创建23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新建9所标准化中学,大力推进太原五中、外国语等学校快速发展,成为全国一流名校。支持太原成成、山大附中等中学发展壮大,为社会 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完成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十二中新校区建设。
3、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行“1+1+1”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省重点职业学校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现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大体相当。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按照市场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本地化、应用型人才,建成10个高水平重点示范专业,形成优势专业群。完成太原卫生护理学校和商贸职业中专等一批学校的改建,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技能实习训练基地。
4、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加快太原大学及外语师范学院、太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和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设施配置,提升办学实力。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重新论证和明确办学方向,将太原大学建成一所体制灵活,特色鲜明、开放式、国际化的新型大学。电大远程教育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办学功能。支持驻并高等学校建设,吸引外地高等教育机构来并设立分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先发展急需专业和新兴学科,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5、加快太原教育城建设
太原教育城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山西医科大、太原师范学院 等 大学和重点高中、民办学校新校区建设,形成集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高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区。
6、改革完善教育体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多元化投入体制。依法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财 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逐步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为主,高等教育积极引导社会投入,政府对困难学生给予资助的教育投入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和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格局。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通过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研开发等途径,筹措教育经费。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上学难”问题。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壮大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力资源培育、管理和开发机制,为我市率先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公务队伍和具备较高领导水平的党政人才队伍;围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驾驭能力,培养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勇于开拓创新、能够打造知名品牌的企业家队伍;造就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需要,加速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工人才;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一批掌握农业先进实用 技术,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
2、建立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
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用项目聚集人才、政府补贴与用人单位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短缺人才,特别是拥有核心技术、具有组织实施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建立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对引进高层次人才要一人一策、特事特办。改革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联通人才、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市场网络,形成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系统。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产业、行业间的合理分布,切实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个人择业自主权,消除人才流动壁垒,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3、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公开竞争,择优录用,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责 任制。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举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选派制和选举制。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以贡献为尺度改革分配体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提供舞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为着力点,积极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红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周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规划 云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关于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张学兵:关于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通知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 - 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 - 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通知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9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