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 勃 纷 飞 者 的 颂 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3:13:24
(2010-04-12 09:18:15)[编辑][删除]
标签:鲁迅
《雪》反思
主题注解
杂谈
每年的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的祭日,在这一天太阳照常升起,人们正常吃饭上班,但有一群人会想起鲁迅。这一天,鲁迅博物馆在举行纪念活动;这一天,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会前往绍兴参加家族纪念活动;这一天,也许无数个校园里会传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等文章的琅琅读书之声;这一天,全国无数个角落,无数个人默默地悼念。
让我们回到1924年的北京;一个叫南半截胡同的地方。那年冬天一场大,飘飘洒洒,漫天而来,寓居于“补树书屋”的鲁迅先生破例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盈天际”这颇有诗情画意的文字。18天后,也便是1925年1月18日,一篇明朗的题为《雪》优美散文便此诞生。
先生用对江南的满怀深情,他用明丽清新的文字赞美“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美丽、快乐、孕育着生命,“冬之后,春天还会远吗?”“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馨口的的蜡梅花;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哪里有冬天的严寒,萧索枯寒的万物,眼前有的是嗡嗡闹着的采蜜的蜂蝶,是一派春意融融,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然而,在这赞美之中,流露出些许的遗憾。先生在赞其美丽、快乐、富于活动之时,又喟叹其孱弱,缺乏顽强的斗志,因为这种不经磨练的美,是不能长久保持的。太阳一出来,便消释于晴天之下,无形之中,最后,连“罗汉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而很快归于虚无,让人感到少许的失落乃至悲哀。
而“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这是何等的倔强与独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这是何等的个性的张扬与豪迈。这是与江南的雪不一样的美丽,这种美是经过磨炼并能长久保持的,是一种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的体现,是先生一以贯之的前往动力。“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雪,是雪的精魂。”虽然有时也会有孤独与寂寞,但先生依然义无反顾。朔方的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雪的精魂,是一曲永不停息战斗的,蓬勃奋飞者的颂歌。
先生以炽烈的感情,豪迈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那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景中,又统一着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然而,这“雪的惊魂”毕竟是处在寒冷的朔方,它冷落地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白茫茫一片。那是“孤独的雪”,它没有暧国的雨的自由活泼,是“死掉的雨”,透着深沉地孤寂凄凉之感。暧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各的“幸”与“不幸”,正如人生的“幸”与“不幸”的钟摆永远在两极摇晃一样。幸福是不可提摸的。你从来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掩卷细思,我仿佛又看到了先生您那冷峻的面孔,期盼的目光。您在那青灯古屋下钞着古碑的寂寞,时时叩击着我的心扉,冰冷而又热烈。
我仿佛看到,风华正茂的您,怀着“我以我血荐的轩辕”的一腔热情东渡日本,激乱的浪花沾湿了您的衣襟。在东京,那以“赏樱花”,“学跳舞”为务,以盘辨子为奠的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是如何的让您倍感失望与孤独。这段经历,也许看做是“孤独的雪”的绝佳注脚吧!由东京易地仙台,在那“冷淡的空气中”,您又一次在日本“爱国青年”于讲堂里的“万岁”的欢呼声中感到了弱国子民的愤懑与辛酸。于是觉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您毅然辞别自己敬爱的藤野先生,弃医从文,这不正是“死掉的雨”变成“雪”的过程吗?我常常想,您就是一只浴火的凤凰,在埋葬中告别过去,在死掉中重获新生,也许中国少了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医生,但是却多了一位文学大师,思想的巨人。您等身的著作,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一道划破黑暗长夜的犀利的闪电,一块沉甸甸的历史的丰碑。
在那腥梦如血,黑暗如漆的时代里,要唤醒东方这只沉睡的雄狮是何等的维艰,于是您一边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又一边在呐喊中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了,这是怎样的悲哀。”一个惯于长夜者,一定是个孤独而倔强的人。唯有倔强,才能对抗那冰冷的长夜;唯有孤独,才希望用韧性去战取美好的春天。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就是朔方的雪,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一曲蓬勃奋飞的颂歌!
2010年4月9日
题后记: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最大的一个特征是它隐藏的那种浑邃的哲理,造成了艺术传达的精深和神秘,使《野草》具有一种神秘美。这其中包含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哲学思想,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构思的小故事,向人们传达他最深的生命体验。
笔者力拙,作此文虽为反思,但更是一种掩卷之后思想的思索,灵魂的对话。也许一个为师者,当为此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