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湖湘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伦理观的影响(3) 论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39:19
本文作者(邓灿辉 李 伟),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湖湘传统文化的“尚武”精神使青年毛泽东把“动”、“斗”、“抵抗”等观念引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之中,使其人生观带有奋斗向上、自强不息的色彩,表现出意欲通过暴烈的方式推行“宇宙真理”的潜在趋势。“动”、“斗”、“抵抗”的奋斗精神,构成了青年毛泽东人格中颇富特色的部分,这种行为方式的确立使毛泽东早年就能够接受革命的理论,喜“变”厌“平”,“治乱迭乘”,崛起于乱世之中。当然,“动”、“斗”、“抵抗”等并非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最高范畴,它是从属于“内圣外王”这一最高层次范畴的,只是说它形成了青年毛泽东性格的突出一面。这种性格行为上的东西,使青年毛泽东在立志做圣贤豪杰中变得更为积极,更为主动,更富于英雄主义的色彩。青年毛泽东奋斗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始终是与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救国救民的政治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凸现着毛泽东伦理道德政治化的特色。五、湖湘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道德教育观和道德修养观的影响“以圣贤豪杰为期向”的道德教育观,在湖湘文化历史上由来已久。胡宏、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圣贤观。青年毛泽东深受湘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圣贤道德教育观。首先,他把圣贤、豪杰与愚人分为三个层次,“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8]其次,在成圣成贤的问题上,毛泽东继承和发展王夫之、曾国藩等人的观点,认为圣人并非生而知之,因而圣人与众人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努力,人人可以成为圣贤。青年毛泽东正是以圣贤豪杰为期向,胸怀世界,直面实践,去实现他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这种早期的道德教育思想几乎影响了他的整个一生。湖湘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学风反映在道德修养观上,就是湖湘学者“力行践履”的自身修养。他们充分认识到“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因而大多有“严于自守”、“苦行清修”、注重内省、培养自身高尚人格的特点。毛泽东青年时代也很注意自身的修养,他说:“吾人有心救世,而于自己修治未到,根本未立,枝叶安茂?”[9]他还经常反省自己说:“弟两年半以来,几尽将修养工夫破坏……,而深刻的自省工夫几乎全废。”[10]在《讲堂录》中,毛泽东记下了曾国藩倡导修身治学的八条根本原则。毛泽东等人创立的新民学会,不仅提出“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11]而且还制定了“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12]5条有关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守则。毛泽东的自身修养并不是“闭门思过”,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冥思苦想,而是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青年毛泽东懂得“练达世情皆学问”,主张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善于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从道德实践的时间上来说,青年毛泽东特别重视‘现在’。……从道德实践的空间上来说,青年毛泽东注重的是‘实现’。”[13]青年毛泽东道德修养观的另一特色是“动、斗”,这与湖湘传统文化“气化日新”的“尚变”传统有关。从西汉初年贾谊力主“尚变”论,到胡宏提出“日新不息”的辩证发展观,再到王夫之发展成为一整套“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新故相资而别致其新”的“日新”哲学与进化史观,这种充满辩证法的“尚变”思想,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直盛行于湖南。与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和“尚变”传统相联系,历代湖湘学者和志士仁人,都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斗争意志,吃苦耐劳的“霸蛮”精神,毛泽东亦然。青年毛泽东的“动、斗”道德修养观具有丰富的含义。他把“动”看作是“豪杰之士”的“人格之源”,一切外在的制裁、束缚、阻碍,都将为“动”的“本性”所排除、摧毁。他认定“动”是宇宙本体和人格本性,所以一方面注意任何现象、事物、对象的变化性、相对性和二重性;另一方面则强调自我主体的活动性、斗争性。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14]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5]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他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盖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之隔,而风力盖增其怒号。”[16]而在日记里更是喊出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言壮语,充分显示了其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动、斗”品性。参考文献:[1]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72.[2]许顺富.论湖湘文化对毛泽东个性特征形成的影响[J].怀化师专学报,1997,(1).[3]埃得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110-111.[4]戴木才.毛泽东人格[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14-115.[5]何显民.毛泽东的心路历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8.[6][7][8][14][15][16]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293,86,87,69,70,180-181.[9][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17.[11][12]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杨素稳.从《〈伦理学原理〉批语》看青年毛泽东的理想人格追求[J].河北大学学报,1998,(1). 本文来源于 www.14edu.com(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14edu.com/zhexue/0525416062010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