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湖湘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伦理观的影响(2) 论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4:02:12
本文作者(邓灿辉 李 伟),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是湖湘文化中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都非常留心于经邦治国、济世安民之道。湖湘文化的“民本”思想更是通过杨昌济的言传身教,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就已觉察到了人民群众所蕴藏着的巨大力量。他于1919年七、八月间发表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和《民众的大联合》2篇著作,十分鲜明地反映了他当时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我们可以将湖湘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人民群众观的影响归结为两大方面:农民身世和农村生活环境下的湖湘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因子和湖湘“民本”思想熏陶下的湖湘传统文化中“雅文化”因子。事实上,对青年毛泽东人民群众观造成直接影响的还有湖湘民间的“佛教文化”。何显民指出:“综观毛泽东的文化心路历程,尽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佛教的认知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毛泽东始终同佛教文化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与佛教文化长期密切的接触,特别是早年家庭生活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的熏陶,不可避免地使毛泽东的文化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染濡。佛教文化构成了毛泽东‘关怀——拯救’情怀一个重要的精神源头。”[5]青年毛泽东人民群众观的“救民”主张与“救国”立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建立在“呼声革命”基础之上的,他当时信奉的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和不主张暴力革命的改良理论,推崇克鲁泡特金“面包革命”的主张。毛泽东写道:“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6]认为要实行“呼声革命”,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呼声不行,必须靠广大民众的共同呼声,靠民众的大联合。
三、湖湘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道德理想的影响如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湖湘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德政”文化,历代湖湘士人都张扬着各自的道德理想。青年毛泽东的道德理想以精神个人主义为轴心,并带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青年毛泽东的“精神个人主义”道德理想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伦理观,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实现为核心,以身心的完美作为至善;是一种道德决定论,是对儒家内圣外王道德理想的扬弃。它的形成,主要是在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指导下,受湖湘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说双重影响的结果。杨昌济一生极力推崇王船山、顾炎武、谭嗣同和曾国藩,常在教学中把自己接触到的国外各种各样的思想与意见介绍给学生。杨昌济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不理想的革命,它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从改变“民族的精神”入手。因此当今之急,就是要从改造哲学伦理学入手,改变“国民之根本思想”。对老师的这种思想,青年毛泽东很是赞同。他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指出:“故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7]在《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他认为:“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他吸收杨昌济倡导的“自我实现论”,进而提出了“精神之个人主义”的伦理主张,发挥了他老师“有公共心之个人主义”的思想。在这里,青年毛泽东所竭力倡导的“主观之道德律”无疑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但由于他公开号召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权来反对神权,反映着“五四”前期思想解放和道德解放的革命要求,因而具有更加积极的思想启蒙作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家的一种优良传统学风,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造成了湖湘文化中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这种现象到了近代更加明显。可以说,由陶澍、魏源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为特征的近代湖湘学风,经过湘军人物的弘扬,已基本成为湖南士人的学术传统和风格,成为一种定势的学术心理积淀,影响着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结构、素质,并树立了人才成长的价值导向目标。正是经世学风的面世态度,促使他们直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从传统士大夫习惯的专注修身养性、空谈义理的风气中解脱出来,寻求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并由此而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青年毛泽东秉承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以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以天下为己任。他的精神个人主义道德理想的发展过程,其核心、其灵魂,就是救国救民,天下为公。面对黑暗腐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青年毛泽东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探讨“本源”,实现“自我”,憧憬“大同”,目的都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在青年毛泽东身上,伦理道德政治化倾向显而易见。四、湖湘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影响湖南世风的一大特色,是尚武任侠。自古以来,荆楚湖湘地区就以雄强古野、材武尚气的民风和敢肩大任的血性男儿辈出而闻名于世。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以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召唤着一代代英雄豪杰,为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不息。近代以降,得风气之先的湖湘地区,更是群星灿烂,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千秋的英雄。他们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不仅为推动近代中国的变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以勇猛刚强、坚韧不拔的豪杰气概,一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文弱纤纤的气质,为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树立了一种崭新的人格理想。近代湘军的崛起,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尚武精神的发展。故康有为有“湘人材武尚气,为中国第一”之说。陈独秀在《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一文中热烈欢呼湖南英雄的顽强奋斗精神,杨昌济更是不无自豪地颂扬了湖南人特殊的精神气质。 本文来源于 www.14edu.com(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14edu.com/zhexue/052541606201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