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过穆陵关》考-麻城信息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2:50:16
卢劲风
《过穆陵关》诗“介马临戎壁垒新,连天烽火叹无民;挥戈欲洗山河色,仗策思援饥溺人。安奠苍生千古事,埽除逋寇八年尘;携归两袖清风去,坐看闲云不厌贫”,载于湖北省《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本第三九三页。据考证,该诗作者卢象升(1600~1639)为明朝末年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字建斗,号九台,江苏宜兴人,少有大志,读书勤奋。当时明王朝朝政腐败不堪,民怨沸腾,清兵正伺机入侵。他在读经书的同时,学习兵书习练武术。22岁(1622年)中进士,担任户部主事。时阉宦魏忠贤把持朝政,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中许多官吏都依附于阉党,而卢象升蔑然视之。他27岁(1627年)任大名知府时,许多地方为了谄媚魏忠贤,纷纷为其建造生祠。大名府也有官员倡议筹建,请卢象升参与,遭到拒绝。在大名府,他平抑了多起冤狱,严惩了恶霸、贪官,吏治为之一新。
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犯境,京师(今北京)报警。卢象升起兵勤王,后清兵退走。次年,进右参政,为防清军再次来犯,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严明军纪,加强练兵,军容大振,人称“天雄军”。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州、大名、山西军务。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不断进犯,农民起义的烈火到处燃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朝中以首辅杨嗣昌为首的一些大臣,力主先安内而后攘外,与清军议和,加紧对农民军的镇压。崇祯帝召卢象升商量,卢象升坚决主战,他认为“能战方能言守,如不能战,处处言守,则愈守愈受制于敌。今日必须以战为主、守为辅,方能制敌而不受制于敌”。崇祯要他与杨嗣昌及监军高起潜商量,杨嗣昌、高起潜主张与清军议和。在朝议中,卢象升慷慨陈词,认为“敌骑纵横,长驱直入,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若不“一战以挽危局”,将“重蹈南宋覆辙”,朝议未有结论。卢象升率军驻守昌平,与进犯清军多次作战,均取得胜利,他率领的2万军队死伤1.5万多人。杨嗣昌对卢象升战胜清军的消息不但不上报崇祯皇帝,反而诬告卢象升按兵不动,并断绝他的给养。卢象升率领不到0.5万人的军队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陷人清军重重包围之中。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今属河北)同清军激战终日,力竭阵亡。
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80天后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敛。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卢象晋、象观又请,都不允许。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朝廷才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后来清兵南下,卢象升之弟卢象同起兵抗清投水而死,卢象晋出家为僧,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卢象升死于39岁,经常有人把卢象升和岳飞相比,如晚清黄道让的挽联有“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之语。卢象升的书仅有几本不同版本的奏章集,有《卢忠肃公集》。
麻城介于光(州)黄(州)之间,为我国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地处南北要冲的军事重地,境内有著名的大别山五关,横贯神州中部之北岭山系大别山脉,乃江淮之分水岭。旧时在麻城境内的大别山五关为:虎头关、黄土关、白沙关、大城关和穆陵关。据考,虎头关在麻城县北七十里的福田河以南举水河畔,明初在此设虎头司,今福田河镇南106国道旁有地名虎头狮村便为明虎头巡检司之遗址;黄土关在麻城县北九十里,接河南光山县界,形势耸峭,列虎头关后、白沙关前,地处今麻城市福田河镇西部与河南光山县、新县接壤的分水岭上;白沙关在麻城县北九十里,接河南光山县界,与黄土关相近,峭险壁立,地处今红安县境东北(与麻城临界)与河南新县交界的分水岭上,今属河南新县陡山河乡;大城关在麻城县北九十里与罗山县交界处,今属红安县境,为红安县西北与河南新县接壤处的分水岭上的老君山至天台山临新县之侧。
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本《麻城县志》卷之三《关隘》(第五五页)中记载:“穆陵关《唐志》作木陵,在麻城西北八十里木陵山上(旧志)”;还记载:“木陵关,一作穆陵关,在县北一百里,南北朝齐陈分界处,齐置北齐废,《梁书》普通八年敕夏侯夔攻平津、木陵、阴山(麻城五关之外的阴山关在县北六十里阴山上,为今黄土岗镇南之阴山,亦名鹰山,又名洞岗山,山顶有寨石遗址)三关,克之(旧志)”;《方舆纪要》记载“在县北木陵山,北去河南光山县一百三十里”。因此,木陵关如从麻城西北方向看在大城关以西,已出今麻城境,如从正北方向看在虎头关以西的黄土关、白沙关、大城关之间。文史专家江益林的《麻城“五关”觅踪》记载,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麻城县志》山水图将木陵关标在正北,河南商城方向,似不可取。而寨堡图将木陵关标在西方向,与羚羊山对峙,小地名中途店(又名旧饭店),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方向基本一致。木陵关之地望在今麻城北境偏西的乘马岗至西张店一线与河南新县接境之分水岭上。其故关址当在沿乘马岗河(上游筑大河铺水库)或西张店河上游之山峦;今河南新县泗店镇南仍旧存在中途店、旧饭店的地名,民国时这里称作木陵堡,当是木陵关故址无凝。”
麻城文史学家屈苇滨《古人诗文中的穆陵关》论述:“为扑灭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明朝廷于崇祯八年五月任命卢象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不久又提拨他为兵部侍郎,派督办湖广兼山西、陕西军务。崇祯九年正月,卢‘大会诸侯于凤阳’,在给崇祯皇帝的上书中说:‘------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这里的‘八年’与诗中的‘八年’刚好吻合,由此基本可以判定,这首诗作于崇祯九年。其时卢象升正在湖广一带与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军作战,诗中表达了他对国事的担忧,对民生的哀叹,同时也表达了他剿灭起义军、拯救天下苍生,报效明王朝,最后功成身退的愿望。”从上文中“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犯境,京师(今北京)报警。卢象升起兵勤王,后清兵退走”时算起,到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卢象升“大会诸侯于凤阳”,上书崇祯皇帝时为八年光景,与《过穆陵关》中“埽除逋寇八年尘”的八年相吻合,时年36岁。虽然位于山东省临朐县与沂水县交界处的穆陵关,曾是齐长城沿线最古老、最雄伟、最险要的关隘(现遗址无存),但是,湖北麻城五关中的穆陵关却是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卢象升《过穆陵关》诗中描绘的穆陵关。《过穆陵关》创作于卢象升“大会诸侯于凤阳”后的明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36岁穿越大别山麻城县境(旧时)内的穆陵关,督办湖广等地军务之时。3年后卢象升遇难,8年后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覆灭。
卢象升《过穆陵关》诗译为:当我骑上战马、身披戎装,来到大别山湖北麻城县境内穆陵关时,看到新垒起战场上漫天的战争烽火中,当地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几乎看不到老百姓了。前来督办军务的我,本想一举扫平这里的暴难,但是那样到头来灾难将会降临到当地老百姓的头上,作为我们掌管军权的人来说,当然应该考虑到如何减轻老百姓的灾难,援助那些正在挨饿的弱势群体。那么,怎么样才能对得起老百姓和千百年来历史上发生那么多的事情呢?我看只有平定当前席卷各地达八年之久的暴乱,扫除那些在逃的强盗和外来侵略者,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祭奠方式。待到功成隐退告老还乡时,我会两袖清风而去,携带妻儿老小回归故里,和亲人一起在清静悠然的天空里,享受安定太平的清贫生活,那才是我的最终理想哟。
文学评论一般是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评价的。民族英雄卢象升39岁遇难而去,没有体会到他在《过穆陵关》诗中向往的清贫理想生活。从诗中看出,卢象升效忠明王朝,平定农民起义,目的是为苍生百姓带来安定太平的生活。虽然他在督战中,深切理解同情黎民百姓的疾苦,力求减轻百姓灾难,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历次农民起义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走向覆灭的明王朝终将被历史取代。卢象升《过穆陵关》这首七言古体诗,是一首担忧国事、哀叹民生的历史战地诗,它既是对明朝末年风起云涌战乱事实的历史记载,也是作者当时内心思想的真实表白,体现出作者的忠贞品格。该诗层次循序渐进,语言通俗流畅质朴,用词准确简洁,音韵对仗工整,字句整齐上口,易于理解记忆。《过穆陵关》这首诗将和民族英雄卢象升一样,被历史永远铭记。
2010年2月9日晚于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