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构筑大国风范的人才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3:03:27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这是唐太宗治国的总结,他治下的大唐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为强盛的时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对他的臣僚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
中国自古以来,兴衰更替,各领一时。但凡兴时,“执政者”未必有过人之文韬武略,却必能重才用才,广纳天下才华之士并使之“各尽其才”。盖国家之崛起,即使国家之竞争力取决于“执政者”个人的“人治”时代,亦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已经成为古今有识之士的“共识”。如《吕氏春秋·求人》所言:“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因此,当今的中国,要在全球争夺顶尖人才,以使国家和民族“大国崛起”,则必然要完善一个国家的整体人才战略,建立能够在海内外吸引、选拔、使用、挽留住世界顶尖人才的环境、平台、制度。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胡锦涛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在新形势下,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十分关键。本书的研究重点及结论完全符合了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从初级的资源竞争到对人才的争夺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这个日益趋平的国际化时代,如同其他资源的配置,人才的流动空前频繁,使得各国关于人才的竞争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二战前德国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是美国的三倍,因为不同的人才战略,爱因斯坦、费米等尖端人才从当时的世界中心欧洲毅然前往美国新大陆,导致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这是美国战后成为世界中心的重要原因。在20世纪至今的全球流动中,美国无疑是最大受益者,而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人才流失的受损者。
对中国而言,全球化时代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这点在人才的争夺上尤其明显。中国既是人才需求大国,也是人才流失大国。眼前我们可以唱响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高速增长,中国似乎也并没有因为大量人才流失而直接影响经济,但是短期的增长只是基于以制造业和低端知识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未来,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角色绝非“体力工人”和“技术工人”。中国的人口红利、环境消耗、资源浪费还能够持续多久?我们靠什么去支撑中国在未来世界的竞争?
知识经济时代,在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意产业中,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中国未来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必定呼唤大量国内、国际人才对中国发展增添重要力量。中国如何继续抓住全球化时代以来第一次在世界上“崛起与复兴”的良机,如何在新的世界大战“人才战争”中脱颖而出,重新构建具有“世界大国”风范的“人才战略”显得迫在眉睫。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智力和创新为主导。中国正在从招商引资的时代迈向招才引智的时代,最近中央“千人计划”推出,无疑是当今中国最具创新的重要人才战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书从国际人才竞争的趋势出发,归纳和总结了当前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竞争的现状、趋势及规律,并就改进我国国际人才战略提出了建议。本书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7个传统国家,日、韩、新加坡、以色列、爱尔兰、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7个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印度、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4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归纳和总结了当今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现状、趋势以及规律,最后还针对中国国际人才竞争的现状、趋势、优势、不足、重点目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最后,书中提出了改进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的建议,包括:放宽对留学人才、海外人才进入体制内以及参政议政的限制;建立人才移民制度,改革国籍、绿卡、签证制度;完善国际人才薪酬激励体系;设立国家移民/留学人员事务局;建立全球性的中国留学人才/华裔人才联络站;建立国际化的智库和人才研究中心;建立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完善国际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国家的国际人才猎头机构;建立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构,扶助高科技与新经济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在职政府公务员国际化培训计划。(知舟)
(《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王辉耀著,人民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