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真诚,二要民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2:13:06
一要真诚,二要民主
——试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两个基本条件
【作 者】刘益飞
【作者简介】刘益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
【摘 要 题】实践指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进入到分析评议阶段,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一定意义上说,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真实性与深刻性,直接决定着这一阶段的教育成效。
近年来,在党内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已成为一个积重难返、大家都感到头痛的问题。在不少党组织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普遍较差,党的一些重要会议如党代会、党委全会、民主生活会,本应有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却几乎都没有。“批评别人提希望,自我批评摆情况”几乎是一种常见的事。这种状况对党的健康发展危害很大,也直接影响着先进性教育的成效。从大的方面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是涉及具体的人即主体的态度,二是涉及客观的环境。这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两个基本条件。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一、关键是要有真诚的态度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本质上讲,它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行为,也不属于具有严格的约束性义务的范围,它大体上属于一种自我责任意识及道德自律的范畴。尽管党内有不少文件、制度(如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规定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但一是在现实中这些规定缺乏真正的约束力和惩戒力,二是这些规定的实现有赖于具体的人的精神境界及自我素质。即使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一种党性的要求,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也常常因人而异。说到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主体的能动的行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主体的内在动力、内在情感、内在的价值判断。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以党的事业为己任、襟怀坦白的共产党员,他们总是自觉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能出于公心敢于批评,又能真诚地解剖自己。在他们看来,开展切实的而不是敷衍的、认真的而不是虚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障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对党负责、对自己负责,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应当真诚投入的。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一个真诚的态度,即对党真诚,做人真诚。相反,对批评与自我批评敷衍应付的,往往是在真诚的态度上有所欠缺,或是在组织内缺乏一个真诚的氛围。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是有优良传统的。受全党同志尊敬的、1925年入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同志,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上的真诚态度就十分感人。邓颖超在晚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1943年,我有幸进入党校一部学习。学习的方法,以自学为主,总结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入党18年来,才得到这样一次学习机会,感到极为振奋。把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做镜子,用它来照一照自己,使我大吃一惊。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在组织上入党18年,但在思想上却是主观主义、非无产阶级世界观占了优势……想到这些,我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思想上还没有入党。”这字里行间蕴含的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解剖自己的真诚,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心态,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代人的写照。毛泽东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很能概括那时的共产党人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真诚的崇高的精神境界。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在谈到在党内开展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非常动情地讲到:“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的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96—1097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内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所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而其中所蕴含的就是共产党人对党、对人民、对自己的一种真诚的态度。缺乏这种态度,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很难有真实的效果。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方法问题、水平问题,而是一个态度问题。
从党的历史来看,在革命战争年代,因为利益关系相对简单而使党员比较单纯,易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由于政治高压以及党内生活的扭曲,使得党员有时比较盲目地或不得不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过境迁,我们今天是要在发展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时代条件下、在党员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状态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与过去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因此,今天在党内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方式方法上,理应与时俱进。但是,在党员主体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真诚态度上,却是不应有任何怀疑和任何动摇的。从现实来看,许多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不好或不够好的,都与是否具有真诚的态度有关。比如,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要是为了敷衍上级和应付群众,甚至是为了“政治作秀”、哗众取宠,毫无诚意,自然也毫无价值;有的只会批评别人,而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更不肯作实实在在的自我批评,从而很难让人相信其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诚意,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效果;有的缺乏帮助同志的诚恳态度,只是为了泄私愤、图痛快,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难收成效,反而会弄得上下级关系和同志关系紧张;有的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甚至圆滑世故、曲意逢迎,把批评与自我批评扭曲为表扬与自我表扬,这种庸俗的作风与真诚的态度格格不入;有的甚至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打人的棍子、整人的武器、官场倾轧的工具,更是从根本上背离了真诚的态度要求。可见,即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主体的真诚态度,仍然是共产党人健康地卓有成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个基本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具有真诚的态度呢?这固然需要党员主体持之以恒地进行包括不断端正入党动机在内的党性锻炼,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主体人格,但从根本上讲,是要确立党员主体意识。所谓党员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认同、参与、自主乃至为之贡献一切的自我意识。党员的主体意识根源于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一个真正有主体意识的共产党员,他会以党的事业为己任,自觉地站在党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判断是非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他会以真诚的态度去做一切有益于党的事业包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的事情。一个有主体意识的共产党员,他当然不只是抽象地、一般地考虑:“我们党怎样,应该怎样。”而且还是具体地、现实地考虑:“我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他由此就会把党大力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自己的一份内在的责任和动力,从而真诚投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如果一个党员缺乏应有的主体意识,在思想深处实际上是鄙视崇高、鄙薄理想的,那么他只会是党内生活中一个匆匆的过客,只会是用自己“实惠”的眼光来对待党的事业,以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党所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个有主体意识的共产党员,他当然不能用理想化的眼光来对待党内生活的现实,不能企求党内生活中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在短期内就可以扫荡得干干净净,不能不切实际地期望现阶段的党内民主一下子就可以发展到很高很完善的阶段。但他会对党内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不民主的陈规陋习保持清醒的自主意识,决不人云亦云、自我麻木、失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热情和动力。即使自身一时无力改变某种落后的习惯势力或令人厌恶的某种不民主甚至反民主的习惯做法,也至少不去随波逐流,更不去推波助澜,而是开展力所能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求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一个有主体意识的共产党员,他会比较自觉地坚持自身的党性修养及自我完善,不断地解决自己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经常地反思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经常地查找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的不足,他由此就能比较坦然地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当然,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但这毕竟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个治本之道。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而在党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持之以恒地去培育党员主体意识。(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http://politics.csscipaper.com/)本文来源于政治学论文网 全文免费阅读:http://p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