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策(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4:12:05

治国策(上)  

传统文化的发展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吸收外来思想和不断兼容并包的过程,炎黄先祖从区区渭北高原一隅进而发展至今天的沧海桑田,子孙满天下,与这种思想传承和发展是分不开的。上古时代,黄帝部落崛起于渭北,后与东部的炎帝部落联手打败了蛮夷蚩尤部落,最终实现了九个大部落的联盟,自此以后实行禅让制,尧贤能,天下拥立;后传位至以孝著称的舜;舜去世又将职位传给治水有功的禹。然而禹死后,其子伯启却决然取位而立,以家族统治制的取代了禅让制,历史典籍里称之为建立了更为先进的奴隶制社会。所以整个夏朝一方面继承先古时期的忠孝,但是另一方面着重强化的却是家族的孝道,《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褆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然而最后的统治者却没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先辈的传承的文明,最终被汤领导的商部落所取代,他们自己也被赶到漠北,成为如今中亚人的祖先。商汤立国后,总结夏灭国原因,同时又传承先进文化,积极招贤纳士,伊尹为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立国久远,至文丁,武丁时期,更是不断开拓创新,传承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传位至纣,自比尧舜,却酷行无道,“比干诛,微子去,箕子奔”。这时候岐山之西据百里之地的周部落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其后周武王在姜尚等人辅佐下,奉天伐商,百封诸侯。一部伐商史,一部招贤史,一部积极学习外来思想,传承和发展自己文化史。自此以后,忠孝文化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导地位。然而取商而立周朝仍然只是在学习殷商制度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小步,其后又走上了前朝一样的道路,盲目自大,闭关自守,最后传至幽王,烽火戏诸侯,威信尽失,从此礼崩乐坏。孔子感叹天下大乱是因为礼崩乐坏,人心贪欲,所以提倡克己复礼,但是却没有看到真正令周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滞后,从而导致的政治制度落后,我们把这些称为新的封建制度即将代替奴隶社会制度。  

东周时期的秦国,偏安雍地,内忧外患,然而继位的一个个秦国君王们,广揽人才,识才纳用,最终平定关东六国,南收百越,北据匈奴,建立了不世功业,这与从他们从关东六国吸纳各种人才,例如宰相百里奚,商鞅,范雎,蔡泽,魏冉,张仪,吕不韦,魏缭,李斯等人,容纳各种学说,并能量才使用是非不开的。然而独尊一家之说,隔绝排斥其他学说,“焚书坑儒”,却造成了传统思想里许多流派的的丧失,因而给秦朝带来了灭顶之灾。汉承秦制,先期尊黄老之术,养民生息,最终开创了文景盛世。然而放任地方势力做大却导致了帝国初期内乱连连。其后继位的汉武帝为了加强统治,一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宗旨,另一方面,对威胁中原几百年之久的北部游牧部落发动大的攻伐,确保了子孙后世几百年的安宁,所以有强汉之说。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却限制了传统文化其它流派的发展,而且传统的知识分子只是一味地去接受,没有去发展,因而导致了后世灭国之灾,所以最后当儒家典范王莽用鸩毒毒死成帝,自个儿接受天下朝拜的时候,天下人莫知所从,继而起兵匡复汉室,一瞬间王莽又成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大奸臣之一!随后刘秀在各门各业人才的扶持下登上皇位,完成中兴宏业。但是他毕竟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所以自他以后,汉王朝又走上了纯儒道路,终于招来了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汉以后的曹魏,西蜀和东吴都忙于彼此之间的斗争,更遑论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这个时候励精图治,完成一统的晋武帝司马炎似乎想法和秦始皇嬴政有着相同之处,而他后期的荒淫无道,又昏庸无道。从而导致了更大的内乱。而这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一些走上了道家阴阳学说上,从东晋南北朝时候性学之发达便可见一斑;另外一些走上了儒家的避世道路,如竹林七贤,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然而这个时候一些知识分子却把目光放在了早些时候从印度传过来的佛家思想上,所以这个时期,佛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受到遏制,思想落后导致了政治制度上的不健全,政治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国家的大动乱。这个时期的五胡乱华,南北大割裂时有三百年之久,莫不是于此有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这时候中国国家混乱,不如说是思想混乱。  

与此同时在北方,一支接受了南方百家思想的鲜卑族人部落经过一系列战争,慢慢发展壮大起来,随后在杨坚的带领下建立隋朝,进而攻下陈朝,统一全国。然而随后谋位而立的隋炀帝杨广自比尧舜,却独行桀纣,阻言塞听,置民于水火,最后被部将所篡弑,天下大乱。代隋而立的唐朝在其成立初期,便内忧外患,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却用了短短不到几年的功夫便创造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这一方面与他本人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吸纳大量优秀人才并予以重任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能接纳并学习西域各国先进文化并融入传统文化。唐三藏就是学习印度佛家文化的典范。所以说国不在弱,而在于其民是不是强;人才不是没有,而是在于自己没有发现并予以重任。没有李世民发现并加以重用的马周也许会混迹于烟花之地,最终一生郁郁不得志,客死他乡。当然更重要的是提供给人才发展的环境,玄宗一朝的人才辈出恐怕与前几个朝代内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分不开的;同样实现中兴大任的宪宗如果没有德宗时期培养的大量人才辅助是不可能成功的。其后波斯灭国,大量的波斯贵族和富商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带来了另类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当然也对铸就盛唐的辉煌功不可没。然而尊崇道家,坐视地方势力坐大,却为唐王朝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地方藩镇轮番兴兵作乱,不断在销蚀着国基。回过头自立武装,建立宦官势力与之抗衡,却导致了内部灾祸连连,到最后终于导致了更大的灾祸,直至灭亡。  

总结汉唐强盛的原因可以看到,一方面在他们本身政治相对清明,另一方面举措就是重兵保护西域贸易通道,积极接纳外来思想。但是汉宣帝以后以及唐朝以后,固守传统思想和隔绝外来思想有占据了主流,造成了汉朝以后思想的大混乱,五胡乱华和南北分裂大三百年之久;继唐而立国的赵宋王朝借鉴唐灭教训,重文抑武,儒家治国,“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铁律让宋朝在塞北三朝的铁骑冲击下立国达三百年之久。然而这个时候的统治者片面地看到唐朝灭亡原因,却没有看到唐朝强盛的原因-吸纳外来思想,同时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而片面的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终于埋下了灭亡的主因。儒家的这种自立为主,排斥各种外来学说的思想也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后世对儒家诟病的一个主因。  

其后崛起于蒙古大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横扫欧亚,更是不断冲击弱宋,最后终于问鼎中原,然后自身文化落后的他们最终也完全拜服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这时期的汉人,自身文化的优越性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又使得他们不断站起来却以宗教旗帜对抗异族统治,最终像历史翻版一样,正史里所谓的“游民”再次充当了反抗主力,等到大势已定的时候,代表“地主阶级”势力的统治者又篡夺革命成果,建立了明王朝。恢复中华正统的明王朝分析借鉴前朝灭亡原因,仍然尊崇道家,儒表法里,陈重兵于历代亡国之乱源漠北,以求世代安民,同时更加严格对军队的管理,同时有效使用军事人才,所以立国达三百年之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如明朝最初的统治者担心和预料的那样,北部驻守大将没有有效合理的使用,进而导致了少数民族的崛起正是压垮大明朝垮台的最后一根稻草。却不明白内部闭关自守,思想保守才是明朝灭亡的主因,而后世少数儒家知识分子提倡“反清复明”最终失败这也是主因。所以当最后一任统治者一方面下达无数的“罪己诏”,一方面又斥责“群臣不臣”的时候,带给人更多的是无奈与无语。当然,明朝后期也有一些学习西方文化思想的典范,但这似乎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仍然被列为“奇淫技巧”,他们似乎只知道掌握枪炮使用要领,对于西方文化思想,更是没有涉及到,所以最终导致了亡国。  

取明而立的清王朝似乎太过执着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并加以应用,所以创造出了比明王朝更加辉煌的历史功绩。从顺治,到康熙,到乾隆,再到最后的咸丰,一个个都是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典范。到了道光年间,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这个功绩恐怕只有盛唐能与之媲美,所以自清亡以后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落后”是不对的。但是大清朝统治者仍然犯了和前朝一样的错误,他们只知道一味学习先进中华文化并加以更熟练的运用,而没有积极吸纳外来思想,补充并发展传统文化,所以当最后大清国被GDP排不上名次的撮儿小国日本打败而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时候,更多的知识分子思考的是我们怎么了,继而面临的是怎样去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当权主政派的仍然传承着前朝“师夷长技”的思想,并发展性地加上了“以制夷”的后缀。近代派遣大批青年留洋,洋务派兴办的大批工业莫不与此相关联。但是结果只学得西方的皮毛(因为西方有西方的传统精神,不是中国人所能学的,)没有学习到其核心的文化,同时结合自有文化传统,最终导致亡国。所以清朝灭亡,不是在于统治者无能,也不在于其是否有多落后,而是在于他们失去了积极学习外来思想动力,盲目自大,一味闭关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