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托仁波切开示——“行者”之真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8:11:03
原文刊登于《正法眼》杂志
【噶玛噶举中国论坛:www.karmapa-chinabbs.com】编辑小组重新排版输入,供养大家 因为宿世的因缘,使我们有这么好的人身,也有进入佛法之门的机缘;进入佛法之门里面,更能够遇见真正好的上师、清净的传承,有圆满的教育、次第的修行,这是非常殊胜的,这是以一个修行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是以一个世俗的角度来看,就没有什么殊胜,如果我们完全站在一个行者的角度来看,这已经非常的殊胜了。所以我们有很殊胜的因缘,有这样的条件的时候,应该要保持这样的机会,好好的去修行。
其实我们的生命也不是很长,短短的生命里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天天上班下班,一天的日子也不知是怎么过的;一天一天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使我们更靠近死亡、离开的人世时间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好好的去实修,不好好的去修行的话,我们只是挂着一个“行者”的名号,是没有用的。
“行者”之真义
自愿当“行者”的人,进一步的要去修行,修行指的是什么?修行指的是我们的心要依靠佛法。现代社会不给我们时间去修行,也不给我们条件去修心,因为诱惑太多。虽然是诱惑很多的时代(我们指的是入世),入世很深的一个人,他要修行是非常的困难。所以修行人的心要依法,如果没有依法的话,没有办法修行。心依法之后,慢慢的才有办法去修行。
修行的过程里面,有些人可能入佛门已经很多年,当初入佛门可能有一些世俗的困难,这样的一个困难的因缘,算是一个障碍,也是一个福报。不管怎么样,我们能够入到佛门,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因缘条件来入佛门。有些人是生活上比较没有事做,为了学问来听闻佛法,慢慢的入佛门,慢慢的去实修;另一些是生活上遇到种种困难的因素,种种的不顺,种种的痛苦,带给我们因缘来学佛,大致上大部分的人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不管怎么样开始学佛都没有关系,主要的重点是我们到了什么样的地方学佛和修行,那就是很重要的,怎么样开始不重要,主要是我们现在是不是一个修行人?现在是不是已经入了佛门?这很重要!现在自心的依靠是不是法?这很重要!如果还没有依法的话,就说自己是一个修行人是没有用的,这样浪费我们的时间,也浪费我们具足功德的暇满人身,所以主要的重点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如何修行?必须要有很好的善知识、要有很好的清净传承上师来指导,有一些佛学教育、需要次第的修行,这些我们都是要花时间。主要是有心学佛的弟子们自己要花时间,去寻找这种机会。哪边有什么样的上师?传什么样的法?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听闻”:接受这样的法门,必须完全是依法的角度去。并不是只是因为上师的号召力、为了得一个好的名声、得到一个灌顶的地位,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听法、学法是没有用的。完全要从一个依法的角度,要花时间、花精神、花体力,要去听法、学法、实修,我们要这样的。
现在我们已经在学无上密法,金刚乘里面会强调一个上师,我们要有很好的善知识,要是有很好的上师来指导我们,要如何修行?怎样修行?修行过程的重点,我简单的对你们讲几句话,是我觉得比较实际一点的东西,不知道对你们有没有帮助。
我们算是修行人,我们的嗔恨、嫉妒、我慢,这些一点都没有降下来,也没有改变。同样的人、同样的习气、同样的态度,为什么没有改变呢?有可能修行的过程里面,就只是特别重视形式上的修行,对真正的内心没有帮助,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形式上面太重视,对内心上没有帮助的话,这种不算是修行。修行的人做一些世俗的、仪式性的修法,是为了能够帮助我们的内心;如果世俗的、仪式性的法门没有办法帮助我们的内心,那这样世俗的、仪式性的法轨,就只是世俗的,真正是一个世俗的东西而已,就只是一个形式方面的东西而已。
我们要如何帮助内心?我们祈求诸佛,自己不要有贪念、不要有嗔恨、不要有嫉妒,一直祈求诸佛,是不是有加持?一定有的。但是这样有没有办法真的能够把我们的烦恼、嗔恨、嫉妒等等这些烦恼,把它拔掉?是不可能的。我们先要承认自己是一个凡夫,我有我的过失、我有我的烦恼、我有我的执着,自己是一个凡夫、一个众生。
这样的一个凡夫、一个众生,我们修行的目标在哪里?就是我不要当凡夫、我不要当一个业障很重的人、我不要当烦恼很重的一个众生。就是我要净化这些烦恼,我要净化我的这些过失,我要改进。在这学佛的路上,我尽量跟上师、善知识慢慢的学习,要改变我们的习气,改变我们这些烦恼。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做的话,光是在念、光是在持咒,也不算真正的修行。主要是要对内心有真正的帮助。有时候为了要去除贪念,却反而有可能是累积贪念。我们就以上供下施为例,有些人就喜欢修些烟供、火供这些东西,出国也带着走,不断的做烟供。他的思想是什么?他是想:我要多一些烟供,可以让我的事业方面顺利一点,家庭方面平安一点,身体方面健康一点。他完全以这样的思想来做一个烟供。这样的话,他的贪念没有降反而多,他的私心愈重,贪念就愈重,他就是愈执着,这样的话,那修法是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所作的仪式、形式方面、修行的步骤、所有的过程,是为了让我们慢慢的能够改变、进化;烦恼的转换是很重要的。
我们为了修行,仪轨是一个方便,这些贪念、嗔恨、嫉妒、烦恼,不会因此而改变。例如我们今天是在一个道场里面,道场里面也都是凡夫,我们不会一入佛门就因此变成一个行者,凡夫要慢慢的改变,变成一个行者很重要。到一个道场的时候,身口意方面要清净。身方面、语方面、心方面都要清净。如果不清净的话,很庄严的一个道场就很可能因为我们一个人而不庄严、不清净、不干净了。
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的去注意自己的思想、态度,因为修行的过程里面考验的地方很多,如果是一个修行人,这些考验是能过得去;如果过不去的时候,为什么?自己本身一定有烦恼,凡夫的心态很重,没有一个修行的想法;完全是一个凡夫的心态,就是一种斗争,利害关系、分别的心、执着的心一定很强。所以我们到一个道场的时候,感觉上像一个公司一样,好像同样的人,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想法,同样的环境,那这样一个道场,跟一个公司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到了一个修行的地方、道场的时候,我们真的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要做一个行者,一个修行人是很重要的。
谦虚
怎么样当一个修行人?修行人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不要有世间的想法。到一个道场的时候,本身要很谦虚,真的很谦虚不会吃什么亏,因为我们私心很重,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很谦虚。如果很谦虚的话,人家是不是看不起我?人家对我是不是有很不好的态度?这个是道场里面我是不是排到最后面去?因为我们有这个私心的关系,所以才会考虑这些,而没有办法让自己当一个很谦虚的人。本身修行是要吸收师兄弟那边的功德、接受上师那边的功德、接受诸佛那边的加持,如果本身没有谦虚,没有低调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得到、接受所有的功德。所以我们如果要接受这些功德、加持,本身谦虚是很重要的。谦虚不是表面上的,谦虚要发自内心,对出家众上师们,对这些老修行人,对这些师兄弟要很谦虚,本身来这个地方是要学习的,不是来教学的,所以来学习的人本身谦虚是很重要的。如果很谦虚,我们跟对方不会冲突的,意见绝对不会不合的。人跟人之间意见不合,人跟人之间冲突的原因是在哪里?在于本身没有谦虚,本身不谦虚,这些冲突的征兆就会出来。
发心
第二个是发心很重要。发心是针对贪念,有贪念所以没有办法发心。为什么没有办法发心?因为凡事会先考虑到自己的欲望,贪念很重。一个修行人他有办法发心将自己贡献给一切的人,贡献给一切的众生。他有办法将整个生命、时间、精神、体力等等,有办法将这些贡献给很多人的时候,本身就不会有很重的贪念。我们从贪念重跟轻这个角度来看,针对贪念来看,我们没有办法对贪念做什么。我说我不要起贪念,贪念是不好的,我不要起,一天念一百次也不怎么样,我们一直祈求诸佛也不会怎么样。重点在我们要学习怎么去发心!发心是要真正从内心上去发心。实际上的布施、实际上的供养、实际上对人的协助等等,都要内心发心为主。我们只是做一个布施、供养、协助,而没有发心的话,贪念是不会减少的。贪念,没有所谓多也没有所谓少,主要是相对的,如果发心不够的时候,贪念就很强;相对的如果发心很好的时候,贪念就没有了。并不是像烦恼可以把它砍掉,也不是像一朵花把它砍掉就没有了,不是的。贪念是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它有的就是有的。主要是我们的念头,发心就是一个念头。发这个心的时候,贪念的念头就会慢慢的降,发心的念头就会慢慢的成长。
发心的过程里面才能够累积福德的资粮,慢慢才有智慧的资粮。所有的功德来自于发心,发心最好是发菩提心,我们必须要有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学习的过程里面,与师兄弟的相处也是修行,不能只把修法当作是修行、学法,不能只把修法当作是“行”的方面,这两个都要结合在一起。
相处之道——随喜功德
一个道场里面,师兄弟要学习怎么相处,要怎样去学以欢喜心相处?如果我们本身有欢喜心的话,我们绝对不会有嫉妒。在修行上,嫉妒会造成修行人很多的障碍。有可能本身也不知道自己的嫉妒,因为我们对嫉妒不熟,不了解、不认识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嫉妒。相对的我们要好好地去练习欢喜的心,欢喜心就是一个人在修行、一个人在做大礼拜,不管一个人在怎么做,进行身、口、意方面的修行,我们当下就是要起欢喜心。念诵七支祈请文里面,不是在念,我要以欢喜心,随喜大菩萨们行菩萨道,或者听闻到罗汉跟圆觉这些圣者的修行时,也要欢喜。即使是见到凡夫在修行,我还是要欢喜。不管对方是上师、是菩萨,不管对方是伟大或者普通,对方在做任何一个修行的过程或形式,我们都要起欢喜心,这很重要。所以每个人说:“不要有嫉妒、不要有嫉妒。”是没有用的,我们就是要练习欢喜心。如何练习欢喜心?从小小的善行、事物,我们也要欢喜。不起欢喜心的结果,我们会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的时候那不叫欢喜,有点类似嫉妒。羡慕别人,在一般世俗里面讲的,好像他人有很好的东西,我很羡慕他,希望也得到他的这些东西,但我没有,自己反而有点自卑,使我看到他的时候有点羡慕,为什么?因为心理自卑。没有欢喜的心,才会有自卑,看到他有一点羡慕,是因为有一点嫉妒。
所以第一步我们要去认识自己的心理,认识之后我们要慢慢练习欢喜的心或随喜的心。一般讲随喜、随喜,随喜或欢喜都是一样,高兴也是。当作我们的小孩考上大学,我们就会高兴,自己的子女考上的话一定会高兴,类似这样。我们修行的道场里面,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金刚师兄、金刚兄弟、金刚姊妹,所以不管是哪一个人修行得好,不管哪一方面做得好,我们都要起欢喜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欢喜心的话,在我们修行的路上,会有很大的障碍。我们都会看到别人的缺点,我们不会看到别人的优点。自己是要来学好的东西,但是我们一直都在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缺点,我们就绝对学不到什么东西;我们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对方的功德、才可能学到东西。在一个道场里面,我们要如何当一个行者?主要是行为方面很重要。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当菩萨,但是行事方面的调整很重要。
戒律
其实以戒律来讲,戒律指的是什么?对一个凡夫、一个下根器的人来说,戒律只是一个包装而已。不管里面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包装要漂亮一点。一个出家众或在家居士也好,刚开始入佛门的时候,只是一个包装,受了这个戒,我就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就有很多条戒律。不能犯戒的原因是什么?像一个出家众,他穿一袭袈裟,一出家他的习气烦恼就已经有办法对治、控制成为智慧吗?是不可能的!刚开始只是一个包装,包装的意思是,他不要再去做这些不好的行为、恶业。所以穿一袭这样的袈裟,不管内心清静不清静,不管!最起码会保护我们,保护什么?提醒我不容易做错事情。要做事情以前,会想到我穿的衣服是什么?我坐这个事情恰不恰当?这类似一个包装一样。
所以,我们到一个道场的时候,首先,行为表现很重要,进一步不只是行为表现才重要,慢慢的我们内心要成熟一点,诚实一点。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办法当一个诚实的人,那就比世俗的人还糟糕。世俗的人本来就不能要求很诚实,要求完全诚实,他可能连世俗里面都待不了,不要说出世了。我们是一个出世的修行人,要有一个诚实的心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诚实的心,不算是一个修行人。诚实的心,我们可以慢慢的调整,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当很诚实的人。我们就是要慢慢的改变自己很重要,慢慢的在我们修行的过程里面改变自己。我相信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道场、每一个佛教团体,都是人组成,不是菩萨组成。人全部聚在一个地方,各种各样的习气、各种各样的态度、各种各样的修养、聚在一个地方的时候,问题是有的。但是在一个学佛的立场来看,这种问题不会影响我们自己的修行上面,这些所有的过失、缺点、问题,是让我们能够更进一步的去改变、去练习、去学习,想要真的有一个成就,就需要有这样的一个道场,是很重要的。
珍惜
完全是很清静的地方,内心不见得有改变,内心不见得有改善。一个稍微有点乱的环境,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过滤体”,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吗?还是没有那么容易被环境影响?我们才可以知道我们的内心程度。修行的过程里面要考验的地方非常的多,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这地方不是像一个道场,好像这是一个跟世俗的环境没有什么差别的地方。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一路从世俗过来的人。一个道场里面、一个佛寺里面、一个佛学院里面,一个僧众团体里面也好,一个居士的团体里面也好,就是有很多是是非非。但是这些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度过去,很重要。如果能够度过去,就不是障碍,度不过去那才是一个障碍。要度过去的过程里面,第一个我们要跟善知识、上师们,好好的去学,好好的去听闻;自己的修行上面,要好好的去修;心理方面好好的去改变。我觉得这些贪、嗔、疑、慢、嫉妒,这些烦恼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成长我们的福慧,不然只是要针对烦恼、对抗烦恼,是没有办法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实修方面要加强一点,我们都是已经入了很殊胜的佛法之门了,只是一个殊胜是没有用,这个殊胜要慢慢达到圆满,很重要。
立志:当修行人不当凡夫
主要是你们要好好的修行,要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修行人,不要当一个凡夫。在道场里要很清静,自己要学习,不听很多的是非,不看很多的过失,不看很多的缺点,也不讲很多的缺点,也不讲很多是非的东西。身口意方面要守戒,所有的戒条,都要守的很好。一方面没有守的话,我们看的都是过失、都是缺点。看了缺点,我就到处讲这个人的缺点、那个人的缺点,上师的缺点、弟子的缺点,僧众们的缺点,就一直讲。讲的过程里面,这个闲话就会一直增加、扩大,慢慢的导致整个僧团之间也好,师徒跟僧团之间也好,僧团跟僧团之间或弟子跟弟子之间,感觉就不是很亲近。
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守戒律。别人说我不好的话,要观察我是不是有对方说的缺点。如果有人讲不好的东西,就当没有听闻这个东西。听到多少,就说多少,不用多讲,也不用少讲。
应该自己要做的就去做,能自己发心的就去发心,应该推动的方面就自己去推动。很多世俗的东西我们要有佛法的心态,以修行的心态去推动的话才有办法圆满。一个道场的的运作,完全是佛法的事业推动,以世俗的想法来推动是不应该的,佛行的事业推动必须完全以修行人的心态去推动才会圆满。因为世俗推动管理方面、经营方面,会讲到很多东西,这很多东西都是有利害的想法,所以我们应该完全要以佛法的修行人的想法去推动,我觉得就没有什么不能推动的,也都可以很顺利推动的。
所以,心很清净,行为一定是圆满的;心不清净,行为一定不会圆满。我们要好好的修行是很重要的。 本文转自:菩提迦耶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