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女报: 陆小娅用四种角色接听“人生热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6:38:16
编者按 在很多人眼里,陆小娅都是个传奇女人。她的名片却很简单: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青春热线”总督导。15年前,她创办了“青春热线”栏目,至今仍是红红火火,她因此成为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近日她来到山东大学做了两场报告,让很多大学生直呼“厉害”。生活中的陆小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 王雪芹 实习生 房黎明
采访陆小娅,就在她下榻的宾馆房间里。
房间有些小。她谈话时,手势的幅度很大,这使得空间愈发得局促。但那些手势和丰富的面部表情,衬托出她的自信和果断。
“我的名字骗了好多人,大家都以为我是个年轻的女性,见了我却大吃一惊,其实我早已年过半百。”说这话时,她脸上得意的表情,让人感觉她像是个孩子。
她的语速很快,她说这和脾气有关。身后的笔记本屏幕上,“不要着急”四个字闪来闪去。她笑笑说,用这个来提醒自己,不要冲动。
她的身份有很多:编辑、记者、写作者、心理辅导员、志愿者团体领导者、老师、培训师……不过,她说她最重要的身份是母亲。
角色一 母亲
写下几十万字的“妈妈手记”
陆小娅说,她喜欢孩子,可惜不能生俩。
陆小娅36岁时,有了自己的女儿,如今女儿已经读高中了。她诠释母爱最厚重有力的证明就是那本“妈妈手记”。从知道怀孕起开始写手记,近17年不辍,至今已有几十万字。
“妈妈手记”里记录的全是她和女儿之间有意思的事。“现在回头看看,真的很有趣。”谈到这,陆小娅眼角眉梢的笑意就一层层展开来。
现在,她又要写一本《母爱新主张》。主张之一便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你可以选择生育或者不生育,但是在要孩子之前,一定要真的想好了……
陆小娅总是很忙,但并不妨碍她和女儿的沟通。“时间不够,就以质量取胜。”她说,这一观点写进了她的《你苦我不苦:职业女性平衡术》中。
女儿经常用手机短信与她联络。2005年超女比赛时,读高一的女儿正在封闭军训。她给妈妈发来短信:“老妈,我好爱你呀,即使没有任何事,我也会一直爱你。可是现在,我们全体同学都在等着你告诉我们超女的结果。”
至今,陆小娅一直把这条幸福的短信储存在手机里。跟记者聊起时,还忍不住翻出来,再仔细品味一番。
“很多职业女性的确很忙,但一定要尽量挤出时间,做个好妈妈。”陆小娅说。
角色二 女人
诠释成熟与成功
“成熟的女性应该是越来越天真。”这是陆小娅最为欣赏的一句话。
女人到了一定年龄,却依然像儿童一样充满好奇,个性率真,内心安全,富有创意,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不为太多复杂的事情所累——这便是陆小娅努力追求的成熟女人的理想状态。
女儿小时候,已四十多岁的陆小娅还会和她一起在街上跑,快乐地闹作一团。
陆小娅自称是一种“儿童我”的复苏,在做着许多原先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像孩子一样天真地生活。
“好多女性身穿名牌,开着宝马,到我面前痛哭流涕。”陆小娅认为这些女性并不成功。在她心目中,开心、充实的女性最成功,即使一个家庭主妇也一样。
她说,人生其实很简单,就是创造与连接。有了创造,人生才会与众不同;连接则是指与家人、社区、国家,乃至人类情怀建立联系,这样才会打破人生的渺小感。
有创造的人生有趣,有连接的人生有意义,她就希望在这两个方面发展,最后“死而无憾”。
角色三 记者
“偶然”捧得韬奋奖
陆小娅说,自己是个女性主义者。性别对人的发展,肯定会有影响。
1980年底,中国青年报公开招聘记者。陆小娅前去应聘,她笑谈,自己遭遇了“性别歧视”。
在填报名表时,一位工作人员瞅了她一眼,“27岁,年龄太大了!”当时要求的条件是30岁以下,工作人员的态度让她觉得不爽,凑巧她一眼瞥到旁边一位男士的报名表,上面写着31岁,但他已进入笔试。
陆小娅较起真来:“31岁都行,27岁凭什么不行?”就这样,她获得了笔试资格,并以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应聘。
1991年,陆小娅在中青报创办“青春热线”,开始介入青少年心理辅导,后来又攻读心理辅导的博士课程。
通过电话、面谈,她与不少青少年及他们的父母进行“生命的接触”。让她高兴的是,当初想自杀的年轻朋友后来发表了小说,或者考上了北大。
为此,她成为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但是她并不因此骄傲。她说,这里面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如果不是客观的原因,获奖者极可能是自己另一位出色的同事;在这次对擂里,报社有很多张牌可以出,把她打出去,并不见得她就是“王”牌,而是这次出个“J”牌就可以了。
角色四 探险者
喜欢跑“野地方”的人
“我是个喜欢跑‘野地方’的人。”陆小娅曾漂流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二上喀喇昆仑,到西藏阿里走“孔繁森之路”。她还是中国探险协会理事。
1995年,陆小娅赴喀喇昆仑采访边防十三团,那里有两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边防哨所,她果断地选择了较高的那个,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边防哨所。她说,挑战“更高”,才“更有意思”。
1996年,中国记者协会组织记者赴西藏阿里,走“孔繁森之路”。陆小娅是唯一的女记者。其间有一站是我国陆疆最远的边防站——什布奇,之前从没有记者去过,一年中9个月大雪封山,奇险无比。陆小娅决定走一遭。
从拉萨一起同行的司机,一听说去什布奇,坚决不干。那次的什布奇之行让人难忘——路窄人稀,很多地方的桥只是两根木头搭在河上,大风吹来发出“砰砰”的巨响,陆小娅还有高山反应,一路上晕头晕脑。几乎没有人到那里。在陆小娅进出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只碰到一辆抛锚的车。司机在那里等待救援已7天7夜,早已没有人形。
陆小娅成为当时唯一走进什布奇的记者。后来,阿里军分区一位不曾相识的副参谋长遇到她,一听说是中青报记者,便脱口而出:“你肯定是陆小娅!”
但对于她来说,1994年穿越塔克拉玛干要比去什布奇更为凶险。这些经历,她都写进了书里,书名叫做《横渡死亡之海》。
{作者: 记者 王雪芹 实习生 房黎明  来自:都市女报2006年4月28日第7版  编辑:宣传部宣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