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鉴实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0:58:53
芸芸众生,纷纷挠挠。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和它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如果不弄清事情的真实情况,贸然行事,很容易就被套进局里,难以脱身。所以,一双能识别实情的慧眼是相当重要的。有了鉴别慧眼之后,才能想办法不陷入其中。

  阮籍是魏晋之际的名士,为人容貌英俊,志气宏放,卓然独放,任性不羁。由于当时司马氏篡权,常以"礼教"大棒残酷迫害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士人。为了躲避迫害,阮稽、嵇康等七人经常结伴,在清风翠竹下清谈,时人号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为了远祸全身,阮籍有时把自己关在房里看书,几个月不出门。有时登临山水,能忘情于山水,几天不回家门。他会弹琴,会演口技,有时一个啸音能声闻几百米,常常自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每当得意之时,往往会"忽忘形骸",狂欢乱呼,乃至于不少人都认为他犯有痴病。

  阮籍的父亲在曹魏政权时,曾任丞相掾要职,在当时很有名望。等到阮籍年长,正当可以大干一番事业时,恰逢司马氏政权当道。为了不与司马氏合流,逃避司马氏政权的所谓"礼教"统治,他常常故作放诞,酗酒托志,拒不参与世事。

  有一次,司马昭想拉拢阮籍,就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同阮籍结成儿女亲家。

  阮籍事先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看出了司马昭暗地里的阴谋--他是想借此拉拢阮籍上自己的贼船,是司马昭为自己所设的一个局。这就是阮籍的慧眼所在。有了这双慧眼看穿了司马昭的用心,阮籍当然不会上当,钻进司马昭的局里了。

  阮籍想,如果同意了这门亲事,那以后非得上司马氏的贼船不可。这样做,于他的人格不合。如果开口拒绝,那就意味着公开得罪司马昭。这一来,自己的脑袋用不了多久就得搬家了。怎么办?阮籍在家里来回踱步,思考良策。无意中,手触摸到了自己心爱的酒壶,他顿时眼睛一亮,兴奋得叫出声来:"有了,有了!"

  第二天,司马昭派来的使者敲响了阮籍的家门。家僮将使者引进阮籍的书房,还没进门,只闻到一股股酒味扑鼻而来。使者进去一看,只见阮籍已醉如烂泥,口流涎水,手中还抓着一个酒壶,酒壶里的剩酒还时不时地被他抖落几滴,他的胸前已给酒浸透了一大片。

  阮籍虽有些醉了,但他意识到司马昭的使者已经进了自己的书房,于是,又鼾声如雷地打起呼噜来。

  "你的主人怎么这时候还没睡醒?"使者不解地问。

  "我们家老爷向来喜欢饮酒,在士人中已是出了名的,你难道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家僮没好气地将使者抢白了一顿。

  "这……"使者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这叫我回去如何交差呀!"

  "对不起,老爷要休息,请回吧!"

  司马昭的使者只好悻悻地离开了阮籍家。司马昭听了使者的汇报后,对使者说:"他今天醉了,明天还不醒吗?明天你再去与他商谈也不迟呀!"

  使者唯唯诺诺地答应着,心想:我这媒差可真不好办哪!

  第二天,司马昭的使者又带着聘礼来到了阮籍家。家僮将使者带到了阮籍的卧室,对使者说:"我们家老爷自昨天喝醉了酒,至今未醒,还是我把他背到床上,让他躺下的呢!"使者除了闻到足以使自己也醉了的酒味外,就是听到阮籍如雷一样的鼻鼾声。眼看今天正事又谈不成了,只好摇摇头,打道回府,向司马昭作了内容相同的汇报。

  就这样,阮籍是醉了喝,喝了醉,多喝亦醉,少喝亦醉,率性来他个一醉方休,结果,整整醉了六十天。司马昭面对终日沉醉不醒的阮籍,犹如老虎吃刺猬--难以下口。一次次踏进阮家门,一次次吃了闭门羹。有几次,司马昭还亲自登门,想探个究竟,但见到的仍是醉翁一个,听到的仍是呼噜呼噜的鼾声,最后只好作罢,再也不提这门亲事了。

  当听说司马昭的儿子已另行定婚后,阮籍的酒也自然地醒了。阮籍正是通过这种长醉不醒的方法,拒绝与司马氏联姻,拒绝与司马氏集团同流合污。

  司马昭对阮籍拒绝与自己联姻,感到十分恼火,于是,就想方设法来找阮籍的岔子,以置阮籍于死地。

  司马昭派心腹钟会,经常去阮籍家,以访问求教为由,想请阮籍谈谈对时政的看法,并虚心地请阮籍提些治国良策。想以此来看看阮籍的态度,以便加害阮籍。

  阮籍生逢乱世,早已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抱定口不臧否人物的宗旨。所以,为了不使司马昭计谋得逞,每当钟会来时,阮籍总是喝得酩酊大醉。钟会同他偶尔讲两句话,阮籍也是舌头僵硬地胡说两句谁也听不懂的语言。钟会无法同阮籍对话,也就无法知道他的政治立场。就这样,阮籍避免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灾难。

  后来,阮籍听说步兵营的人善于酿酒,有多年陈酒三百斛,就要求去当个步兵校尉,以终日饮酒而"遗落世事",故人们又称其为"阮步兵"。 

  阮籍为什么要这样买醉?就是因为阮籍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看清了司马昭的儿女亲只是为自己设的一个局。只要自己答应了这门亲事,那就等于是钻进了司马昭的局里面。通过醉酒来一再拖延时间,最终拒绝了司马昭的亲事,使得司马昭的纳亲之局没有能够得逞。再后来,当钟会前来试探的时候,阮籍又一次认清了钟会的用意,于是又用醉酒的方法,使得钟会不能知道自己的政治立场,再一次破了司马昭的局。

  春秋时,鲁国的执政者季孙有一个家臣,名叫阳货,操纵了季氏的权柄。阳货听说孔子仁贤,想拉拢孔子出来,给自己出谋划策,便几次三番送信给孔子,要孔子来拜见他。

  孔子是一个贤明的人,当然具备一双慧眼。他心里立刻知道阳货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明白了这其实是阳货所设的一个局。于是,孔子慧眼看穿了阳货的计谋后,就想办法不陷入阳货的局里。所以孔子不管怎样,就是不去。而阳货又不肯放下臭架子,先去拜访孔子。这样,双方僵持了好长一段时间。

  终于,阳货想到了一个花招,他派人打听孔子的行踪,当听说孔子已外出时,阳货便亲自到孔子家,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了的小猪。

  依照当时的礼节,大夫或相当于大夫的贵族如果对士有所馈赠,士如果不在家,没有亲自拜受,事后就必须亲自去向馈赠者答谢。阳货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孔子上钩。

  孔子回来后,发现几案上陈列着一只香喷喷的烤猪,问家人这是怎么回事,家人告诉了孔子事情发生的经过。孔子知道这是阳货引他上钩,有意赚他前去拜阳货,不免轻轻地笑了笑。他想了想,忽然心生一计,便大口大口地享受着阳货送来的美味。

  第二天,孔子开始在暗中观察阳货的动静。一天,只见四匹马拉着一辆车,上面坐着阳货,后面还跟了一些家丁,从阳货的住处出来了。当"得得"的马蹄声已经走远,孔子就整了整衣冠,叩响了阳货家的大门,向阳货的家人表示了谢意,孔子巧妙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终于了却了一个心愿。

  孔子的这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招数,实在是漂亮。阳货本来已经为孔子设了一局,就等孔子往里面钻。但是孔子却看出了阳货的这一计谋,明白阳货送给自己小猪的背后,其实还有其他的目的,于是就用了阳货自己的招数上前答谢,就这样漂亮地化解了阳货的这个局。

  能不能化解对方的局,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识破对方的计谋。能识破,就能想办法化解;不能识破,就只能等着被打败。所以,具备一双慧眼,多长一个心眼,凡事多思考而后行,方能免于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