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南方周末》新闻儒家时代——陈涛新书书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9:10:33
告别《南方周末》新闻儒家时代——陈涛新书书评 04-02-06 18:17  发表于:《青年参考》 分类:未分类
作者: 安替
想象我生活的时代,我常常有种体验DEMO版软件的感觉。我们没有过去,因为古代和现代、旧社会和新社会、繁体和简体被人为地割裂,以至于根据历史推延出来的结论已经没有被广泛承认的合法性;我们没有未来,因为习惯学习赶超的我们已经把国外所有先进的经验定义在“中国特色”之外;我们也没有现在,因为打开电视翻看晚报,所有的歌舞升平已经严重违背我们对现实的常识性判断。这样近乎虚拟的生活太不着边际。
所以我去做了记者,希望亲自碰触真实的中国,并且以自己的热情告诉大家。很快却发现另一层误区:“热情”,或者说记者本人那种强烈的参与感却可能是误解事实的原因之一。《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10年以来,一直是很多年轻人的新闻教科书,但却在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质疑,从新闻界到市场,反映也越来越负面。《北京青年报》记者郑直的一篇著名网文《我所警惕的新闻叙述方式》(见参考网址),比较典型地代表一部分新闻人对“夹叙夹议体”文章的反感。
陈涛原来是《南方周末》的首席财经记者,他的新书《泡沫的盛宴》被称为“中国第三代财经媒体人文本”,收集的是他在《南方周末》写的一系列关于新经济的文章。这本集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郑直的文章背书。也许是因为时过境迁,当时这些引起很大影响的文章,目前看来已经没有多少冲击力了,就好像阅读80年代的报告文学一样,读出了若干可删之处。
按照现在的财经报道标准,这些文章文学气太重了,例如在写《李泽楷:财富路上三级跳》时,他并没有采访李泽楷,却会出现这样的语句:“地产玩不动了,李泽楷开始动脑筋:把地产项目和高科技概念结合,将是个什么样子?”问题是,李泽楷怎么想你怎么知道?这样靠记者个人判断的文学化写作方式,虽然能增加很多阅读快感,但一旦记者判断错误,可能是全盘皆错。毕竟记者不是上帝。
书中陈涛也坦诚了他自己“新闻从业的一个大污点”:一篇名为《东方电子不是银广厦》的报道,引起读者和同行对他的指责。陈涛的解释是他的判断错误、而且查证不够,其实把判断当成统领文章的灵魂,这就是错误本身。《南方周末》揭发贪官的文章是成功的,因为揭发错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但一旦遇到更复杂的利益分析,单凭记者的判断,然后从结论找证据就很容易出问题。这时候,西方新闻理念中推崇的查证、平衡等技术性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在这个动荡的社会,事实本身就是神圣、性感的,无需另外的添花妙笔。
我感觉到,中国财经报道的环境越来越像美国电报刚使用的时代。那时候,美国新闻机构为了更快、更多地把新闻卖给不同政治派别的用户,不得不建立一个“新闻客观报道标准”。在当今中国,也只有不偏不倚、严格遵守技术性客观报道的财经新闻,才能获得各个利益团体的认可和公信力。很多时政记者也在努力把财经新闻中的这种趋势向时政、国际报道上移植,虽然还是相当艰难。
并不是文学手段不能记载一个时代。同为描述新经济泡沫时代的《烧.com》,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文学读本,不受新闻报道的种种限制,淋漓尽致地用各种记者根本不敢采用的写作手法祭了出来。不过作为记者,既然只能戴着脚镣跳舞,那么何必和文人争风吃醋呢?
陈涛写道:“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经作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有些社会责任,他无法忘记……这样的人是新闻人中的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尊重《南方周末》和新闻前辈们辉煌的过去,可是,新闻儒家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身处一个多元、混乱、利益博弈如同野兽厮杀的时代,记者没有更多的权力,只是一些孤独的行者,在丛林中寻找赤露的真相。
————————————————————————————
书名:《泡沫的盛宴》 作者:陈涛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5月 定价:22元
参考书籍:赵旭、王学锋、于东辉著《烧.co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10月,25元
参考网址 http://www.zhengzhi.com/cbxd/zhengzhi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