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四):农民与土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3:25:34
印度日记(四):农民与土地
印度见闻专题报道
BBC中文部记者 王荣

加尔各达市区一处高楼的广告牌描绘了城市的发展规划
听到一则趣闻:西孟加拉邦一个地主在厂商征地时卖地成了暴发户。但是他虽识字而数学不好。于是有一天开着豪华车到村里的学校,问在那里当校长的朋友,能不能找个学数学的女生给他当儿媳妇。朋友说,找学生不行,太不道德,人家家长也不会同意。他说,那找个教数学的女老师吧,长得要漂亮。
朋友问,你为什么到学校来找媳妇?还要数学好的?他说,你看,我一下子赚了那么多钱,算不过来,也不知道该怎么花合适,儿子也不好好学,不会理财,所以想给家里找个会管帐的媳妇。
结局如何不知道。对这个刚刚脱离地主阶层成为阔人的农民的做法,不想作道德判断,但他显然不认为没有土地自己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就不配受尊重。
农民与土地
加尔各达市区街景。图为街边的出租三轮摩托车。
西孟加拉的农民对土地的看法是,土地定义一个人,没有土地的人抬不起头来,在村里没有地位,不算是个人。这是一位印度曾主管土地改革的退休官员说的话。
但是,工业化意味着有些农民要脱离土地,也就意味着农民对土地的态度的改变。卖了地的农民就不再是农民了。他得用卖地的钱重建生活。如果真找到了才貌双全的儿媳妇,或许他的家道真会蒸蒸日上,明天更美好呢?当然,才貌双全的姑娘是否愿意嫁到他家,是另一个问题。
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进工厂,要么给别人种地,要么进城讨生计。
工业化
加尔各达城里的流浪者和下层市民中许多来自农村。看上去一辈子没洗澡,在街边随地睡觉或在市区街边搭窝棚的人,不少是从贫穷的外邦来的,比如比哈尔邦。稍好一点的是有亲戚、同乡在城里,便来投奔。有的找到了一个摊位,或者开了个小铺摆个点心摊,或者在铺子里谋了个职,或者开上了机动三轮车,或打零工,有某种收入,他们属于城里的下层社会成员。

印度崛起对中国利弊何在?
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密集型的工业化,是不是意味着加尔各达城里的贫民、流浪汉会大增呢?
一位印度同事不同意。他认为工业化不会导致城市贫民大量增加。失去土地的人会进城找工作。他们中不少人受过教育。西孟加拉邦奉行无文盲政策,农村不少耕地的人有学历,可以在城里找到办公室的工作,或者工厂企业的工作,再不济的也可以找到保安、开出租、摆摊或者临时工的工作。
再者,因为印度没有户籍制度,所以农村来的人如果在加尔各达找不到机会,就会搭汽车、火车到其它城市其他邦去谋生。
这个说法似乎哪儿不大顺。但我对印度社会了解太少,现在不敢妄加推论,判断。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四):农民与土地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六):班加罗尔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八):“参观疲劳”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一):加尔各达印象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十):孟买与上海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十一):印度的经济特区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二):西古地区农村采访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三):新古印象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日记(五):夜市、豪宅和棚区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印度见闻(1):“处女行”惊异多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胡锦涛与菅直人横浜“紧急会谈”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日本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韩国教育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分析:两伊战争爆发25周年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大马华报被禁刊登""不满则滚蛋""言论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日寻求同中印澳自由贸易谈判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哈马斯意外获胜 中东政局“地震”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日本要以色列停止向中朝售武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中国将领说将使用核武反击美国攻击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北美来鸿:美国宾州“猿猴案”的思考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摊牌在即 香港世贸谈判前景堪忧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日本内阁批准日美发展导弹防御项目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日本民调:民众对中国好感再创新低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美军方:中美爆发战争危险正在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