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眼中的多难兴邦”为主题的演讲稿(围绕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干旱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9 00:12:08
以“我眼中的多难兴邦”为主题的演讲稿(围绕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干旱的)
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国之殇,恸彻全球。5月23日,温家宝总理又一次重返灾区,来到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师生们。总理走进高三(1)班,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激励同学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多难兴邦,出自《左传》:“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段充满祸福相互转化辩证法的话语,后人提炼出“多难兴邦”四个字,意思是:多灾多难往往能够激发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国家兴盛起来。中华民族承载过太多的苦难,但始终没有被压垮,而是生生不息,繁衍至今。这是因为这个民族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危机重重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多难兴邦”史。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在近代落伍了。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一个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这既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屈辱史,又是激励炎黄子孙奋发图强、革故鼎新的强大诱因。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慷慨悲歌。林则徐力倡禁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誓言。在民族灾难最深重的年代,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不会亡”的呐喊声响彻华夏大地,激励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正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一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敢于面对灾难,永不言败的伟大民族。从重重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多难兴邦”信念的支撑下,奋发图强,走向辉煌。“四川,挺住!中国,加油!”的呐喊声,让世界看到了“多难兴邦”凝聚起来的巨大力量。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有了民族凝聚力,这个国家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和灾难压倒。在大灾面前,受灾群众表现出的坚韧、顽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慷慨解囊捐款赈灾的热潮,全国各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志愿者行动,献血车前长龙般的自愿献血者队伍,全社会守望相助的同胞亲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看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西班牙《世界报》发表文章《一个摧不垮的民族》,称赞中国拥有举国动员的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精神。文章指出,为了挽救同胞的生命,志愿者、战士和救援人员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战斗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一线。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中国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做出了榜样。这个民族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无坚不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遭受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后,唐山人民从灾难中站立起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经过30多年的奋斗,唐山重新崛起。同样,在汶川特大地震灾难面前,“人心齐,泰山移”。从中央各部门到灾区各级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项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全国各地救援队伍源源不断赶赴灾区,政府调动了各种抗震救灾资源,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最大限度地挽救群众生命,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我们深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华夏儿女会更加勤奋学习,埋头苦干,为“兴邦”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善于从灾难中总结经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是令人敬仰的。让我们铭记:多难可以兴邦,发愤才能图强。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光明的未来前进,我们的民族定会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