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 邱海平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8:12:35

据中新网11月20日报道:教育部20日召开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袁贵仁还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要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制度。(http://news.sohu.com/20091121/n268364184.shtml)

201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30万人,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教育部的这次会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教育部着力于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当然是受人欢迎的。由就业压力进而论及高校改革,当然也是合乎逻辑的。而关于高校改革本身,只提到了专业调整、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几个方面。

至少就袁部长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来看,关于中国高校“改革”究竟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改革的困难或阻力在哪里?改革的可行性方案是什么?对这些重大问题似乎还没有能够系统论及。不得不说是个遗憾。而所有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时候了。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或者说就业成了问题,难道只是高校及其教育的问题吗?难道像袁部长目前所讲的那样就可以完全解决或可持续性地解决了吗?难道只是高校毕业生才存在就业问题吗?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恐怕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当然是一个“问题”。其实,每一个公民的就业问题都是“问题”。难道农民的就业问题就不是“问题”?城市居民的就业就不是“问题”?我们这样提出反问,主要是为了说明一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它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而说明了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不能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所有原因都只归结于高等院校。因为即使这些学生没有进入高校学习,他作为一个公民,迟早会面临“就业问题”。他读本科也好,研究生也好,博士生也好,只不过是把“就业问题”往后顺延了而已。

所以,第一,要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中去认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第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真正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问题的那些特殊因素是什么?第三,不能仅仅从“就业”这样一个层面来观察和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做到了应届毕业生百分之百的就业率。这些中国青年即使不进高校,一样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依我个人的观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由于存在规模的问题、专业设置的问题、培养质量的问题等等属于高校教育本身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严重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果我们从空中鸟瞰中国学生的流动走势,那么就会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图案:农村往城市集中、落后地区往发达地区集中、中小城镇往大中城市集中。简言之,人口的流向呈现出完全的单一性。

就个案来观察也是如此。据我所知,凡在北京上过几年学的学生,很少愿意到外地去找工作的,大部分都想尽一切办法留在了北京。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循环(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看你怎么看了):越是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就越能吸引人才,而人才越往发达地区或城市集中,而这些地区或城市就越发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或“严峻”的最深层原因。

当然,学生愿意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城市,不是这些学生的错。也不能通过简单的“号召”或“教育”来改变学生的就业择地权和意愿。从根本上来说,只要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不平衡,那么,无论在教育方面怎么改革,都是不可能完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当年毛主席试图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办法来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最后也是不成功的。可以想像,如果整个中国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均衡,那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许就不再是一个大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来说,不是人才绝对过剩了,而是一种结构性(包括地区间的、行业间的、职业间的等等)的人才供求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是社会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加剧这种社会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原因。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才供求的不平衡本来就是社会经济结构不平衡的一部分。

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教育本身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本来也不可能是单纯由教育部或各个高校能够解决得了的。它是整个国家的问题,是中央政府的问题,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问题。

再进一步看,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仅仅从就业的角度来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的改革问题,那就是一个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方向。因为这样的视角里,不仅包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而且根据这样的思路来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和高校,除了导致更为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生态环境之外,恐怕并不能实现事先设定的目标。因为道理很简单,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格局没有解决之前,即使把高校所有的专业都改成实用型的,照样会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因为毕业生的规模那么大,而发达地区和城市又那么少,也就必然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

当然,我无意说高校改革中不存在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对一些专业进行调整的问题,也无意说教育部和各高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应该无所作为。但那不是主要问题,也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远不是一个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本来也不只是一个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另一种思路,需要更深入一些的思考。毕业生就业难,只是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之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