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一个国家的力量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8:38:53
上海世博:一个国家的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飞飞 伏昕 上海报道 2010-05-01 00:00:56
核心提示:这场为期184天的盛宴,中国等待了上百年,上海谋划了20多年。徐徐展开的胜景背后,正是一个国家向上生长的力量在背书。即便从2002年12月3日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之时算起,这期间,正是共和国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也是上海重振远东经济中心繁荣的最关键时期。
既是在世纪之交前后,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及北京申办奥运,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天时地利,上海终于决定启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
第一件事,需要获得中央的支持。徐匡迪回忆,其首先是要取得中央的支持,并确定具体的申办方式,此时徐匡迪带队至北京汇报。
徐匡迪一行首先至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处汇报,江泽民赞成道,国家层面我是支持的,但具体操作需要国务院出面,并介绍其找时任总理朱镕基。朱镕基则叮嘱徐,此事汪道涵同志十多年前就谋划过,关键是要找好切入点,确定好世博会的宗旨和内涵,申办的具体方案,可以找吴仪商量,吴时任国务委员。
把世博会作为国家的项目,“国家主办、上海承办”,正是吴仪提出。
2000年3月17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吴仪任主任委员、徐匡迪和贸促会会长俞晓松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相关部位负责人担任申办委员会成员。
上海世博局前副局长,现顾问黄耀诚告诉本报,加入国际展览局的中国此时不但具备资格,且国内经济发展也为申办提供了实力。随着国际关系的改善,再加上中国想要实现强国梦的有识之士的促进,在各部委的合力推动下,申办也加速。
为了获得票数的支持,中国开始探索国际利益的双赢模式。本报获得的相关资料显示,在整个申办期间,各个不同的国家,提出大概290多条要求。例如,芬兰最后同意投中国票,条件是要开通赫尔辛基到中国的航线,加拿大则是以中国对其2010年冬奥会的投票为交换。
与此同时,中国的游说不仅需要利益交换的支持,更需要注意政府公关的细节。
黄耀诚透露,例如在129次世界展览局代表大会上,上海著名主持人袁鸣作为上海市民代表发言,一改展览局代表大会只有政府官员发言的规定,以得体的外形和流利的英文,打破了展览局一向沉闷的会议氛围。
中央层面,此时也在不断释放对上海世博的支持声音。时任中央领导人在各种场合表示了对上海世博的支持。
2002年3月11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展览局考察团时表示,1999年的财富论坛、2001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都在上海举办得很成功。如果上海取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中国政府将认真履行在申办报告中做出的各项承诺。
2002年9月27日朱镕基在法国工商界欢迎会上演讲时透露,2000年其参观过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时,此届人数就1600万人。“我告诉国展局主席和秘书长,上海就有1600万人,人数规模会远远超过汉诺威,一定会促进在座的各位企业家的商机。”
这次演讲中,还有一个插曲。“我问主席和秘书长,现在还有什么问题阻碍中国举办世博会呢?他们说,那是政治和外交的问题。因此,我呼吁在座的企业家,请你们向希拉克总统施加‘压力’”。朱镕基话音刚落,博得现场热烈掌声。
中俄韩竞逐
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可谓是世博有史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在五个申办国中,最有竞争力的国家有三个,分别是中国、俄罗斯、韩国。
这一年,各申办国声势浩大的拉票活动展开,包括购买欧美大报的广告版面。韩国人花钱最多,在美、英、法最有影响的大报上花钱买版面刊登丽水广告。俄罗斯的广告刊登在法国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报》上;上海也曾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购买了四个版的广告。
2002年12月国展局举行第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进行最后投票表决。
最后表决之前的陈述,中国同样选择了英文现场演讲,外交官吴建民,施燕华夫妇回忆说,在发言的头一天下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国务委员吴仪都在屋子里练习讲稿。作为外交官,施燕华当时也被叫去帮助修改发言的句式。
当时吴仪的司机对施燕华说,你们把老太太逼得太紧,她一上车就念念有词,12月3日,吴仪的总结陈词颇具感染力,她最后一个动作是伸出双臂,对台下代表说,“给中国一个机会”。
这一天,上海以12票的优势,领先韩国,取得2010年的世博会主办权。
吴仪这一极富感染力的个性动作,被敏锐的摄影记者捕捉,遂成为次日诸多主流媒体的新闻照片,配合中国最后胜出的新闻。
此后,世博转入了紧张的筹备时刻,与日本当年举办大阪世博迟于东京奥运会6年相似,上海世博正巧也在北京奥运之后举办。
办世博会,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持。以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例,总投资折合人民币约为805亿元,而在1970年,中国的GDP不过2252亿,相当于日本花了当年中国1/3的国内经济总产值,举办了一届世博会。【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5-4/2OMDAwMDE3NTM2OQ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