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能和大寨比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1:02:35
作者:革命小将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3828    更新时间:2010-4-11
1962年2月10日 ,《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大寨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1964年,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从而树立了全国农业的一面红旗。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是什么让《人民日报》的记者撰文讴歌大寨,是什么让导师毛主席号召全国农村学习大寨的呢?是大寨人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现在的人口也只有五百多人,面积1.88平方公里。旧社会有一首歌谣生动地形容了大寨之穷:“扛长工,没铺盖,卖儿女,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大寨之穷在旧社会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全村不多的土地被“梁”、“沟”分成几千块,十年九旱,粮食亩产不到百斤;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十分恶劣,窑洞常年没有修整,生活用水的质与量都得不到保证。共产党解放昔阳又进行了土地改革让大寨人翻身做了主人,他们打心眼里感激党、相信党、拥护党、愿意跟党走,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政策路线。大寨人知道共产党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共产党的农村政策是切实反映穷苦农民心声的,是时刻为着穷苦农民着想的。的确,大寨人走上了互助的道路,他们看到了集体力量下的“艳阳天”。大寨人靠着自己那双勤劳的双手,在党的领导下,在集体劳动奉献精神的相互鼓舞下,用多于田间劳作三倍的劳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挑土、担石、垒坝,创造出凭个人力量单干一千年也干不出来的辉煌成绩,1952年当年亩产237斤,远远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后,集体的力量进一步彰显,到1962年亩产增至774斤,十年里增长了三倍多。
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大寨遭了七次天灾,八月份的暴雨连下七天七夜,冲垮坝子100条,冲毁粮田四百多亩(其中颗粒无收180亩),冲塌窑洞113眼,倒塌房屋77间。大寨的受灾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慰问电不断,援助也是接二连三,但是,大寨人凭着自强不息的一股韧劲,没有接受上级的一分钱,一袋物资。陈永贵顶着巨大压力向国家提出“三不要”即不要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资和“三不少”即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的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不少的承诺,还提出“五年恢复土地,十年建成新村”的远景规划,具体做法是“日战大赛田,夜建新农村”大寨集体在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展开了救灾工作,受灾当年平均亩产依然达704斤,卖给国家粮食二十四万斤。两年恢复了全部受灾土地,三年内村民全部住进新房。1963年的《人民日报》是这样歌颂大寨精神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以国为怀,顾全大局——大寨大队受灾严重红旗不倒!”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热情洋溢地总结大寨经验时说:“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大寨是毛泽东思想挂帅下社会主义人民公社的一面伟大红旗,在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后成为全国人民公社学习的榜样。大寨人在“先进”、“模范”、“红旗”面前从不以成绩自居,他们踏踏实实地劳作生产,勤勤肯肯地发展建设,情慷慨地接待来客,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经得住灾害考验的大寨公社信心十足,如果说那一面面锦旗给大寨人带来一点什么的话,那就是时刻激励着大寨公社一定不要辜负毛主席的殷切希望,把大寨建设好,报导师树立起的伟大红旗打到共产主义!
同时期的小岗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尚未满足温饱,整天靠政府调来的救济粮过活,自然是学大寨的落后分子。其实小岗农户不在乎什么学大寨得红旗走集体化的金光大道,他们从始至终都热衷于单干。1978年11月24日,在没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小岗生产队,十八位小岗农民在严立学家召开“秘密会议”,写下了“生死状”并按上红手印和名章。从那天起,小岗农户开始了“包干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梦想几十年单干的中农户们也从那天起变得格外勤劳起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到年底丰收共打粮十三万两千三百七十斤,上缴国家粮食两万四千九百九十五斤。从这一年的上缴率和自留率的比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上缴后的小岗每人平均留粮近一千斤(当时全队共二十户,一百一十人)。“爱国粮”的上缴额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大寨公社1963年受灾仍缴粮二十四万斤相比相差甚远。更让人难以相信小岗挂在嘴边上的“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句话的可信性。
小岗的单干在当时得到了县委陈庭元、滁县地委王郁昭、安徽省委万里的支持,起步虽不算顺利但也并非坎坷。1980年xxx肯定了凤阳的单干风,在这之后小岗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开始设想建厂,他找到了一直支持他的陈庭元,陈答应为小岗这个单干典型解决开轮窑厂的八十万贷款,虽然此后小岗没有建厂也没有用贷款,但却开了一个遇事求政府的先例。
1991年小岗代表参加上海一研讨会,会后代表去了一趟上海市委,见到了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孟建柱,上海方面决定无偿提供猪103头,拨款15万启动养猪场,并排技术人员随去,技术员工资由上海解决。小岗村严宏昌1993年当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他在自己的提案中多次提及小岗,希望各方面能够支援小岗建设。当时的省人大主任孟富林一口答应,初步统计资金有1300多万。此后小岗村委会加盖为二层,村口竖起了牌楼,各户拉起了院墙。到1995年滁州市答复函中说“各级财政支持小岗村建设资金逐步到位,目前已投资661万元。”1997年小岗村和张家港市的亿元村长江村结成对子,先后斥资百万为小岗村修路,投资300万见百亩葡萄园,每户赠送彩电一台。1998年春修成了“友谊路”,修路时所欠9万元电费全免,同年六月凤阳县教委修建小岗村小学,县建委家家墙面涂料,每户修建厕所,喝上了自来水。随后,建成大包干展览馆和招待所,县电信局为全村装上了电话。县林业局在路旁种下830棵蜀桧,搞起了科学实验。省农机公司投资20万元修建一处农机大院。1999年,全椒柴油机厂赠送小岗村4辆福田小货车,后来小岗村将车承包出去,每辆每年3万,四辆车一年可获12万。日本驻上海领事来小岗参观时曾许诺投资1000万日元扶植小岗养鸭,后来乔木一男真的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合肥卷烟厂看到了“小岗”二字的商机,烟厂生产“小岗牌”香烟,第一年支付15万元,第二年给10万,第三年给了38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胡锦涛视察小岗之前,当地政府又出台政策,每户补助2万元,只要自己再拿十万,就可住上140平的新楼房(房子质量存在问题,水泥不达标,“鼓励”购房后,80%村民负债)。村子西头由国家档案馆和省档案馆联合援建小岗村信息中心,总投资预计185万元。省政府也拨款200万修建大型广场。村尾的大包干纪念馆耗资600万。发展大棚蘑菇养殖是政府近年来在小岗扶植的项目。2007年,小岗村发展标准大棚179个,棚均年效益在8千余元,双孢菇已经成为小岗村新兴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搭一个大棚的成本大约是2万5千元,其中,财政补贴6千元,再从银行贷了1万元,政府贴息。由于近年来蘑菇市场价格不稳定,小岗蘑菇养殖并没有使农民致富,大棚帮工的收入也不过每人每天30元。200亩土地,以集体的名义出租给上海一养殖场,每亩每年500元,一年计10万。
从以上所列出的数字来看,笔者已知的政府和各大企业累计在小岗的投入数是惊人的,这种全靠扶植援助发展起来的村庄和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寨比起来显得是微不足道的。如今小岗的农户仍旧在温饱线上挣扎,虽然有人说今天小岗的人均收入达六千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么多年无数人走访小岗村后都从村民口中得知这个村不过太过普通了,部分户的收入甚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如果说单干适合小岗的发展的话,那么小岗今天这副情形的缘由又将如何讲清。走工业化道路是农村发展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抉择。显然,土地的单干模式永远不适于工业化的发展,只有集体化的存在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属于本地农户的而非外来城市资本的;当家做主的而非奴役剥削的乡村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