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例说(赵炳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45:28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例说(赵炳庭)2010-03-29 07:51:06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4b8baa010100ha60[查看原文]
现代文阅读虽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命题严格定位在“懂”字上,这个“懂”就是读懂材料,理解把握整体材料的基本内容。题点的设置侧重点在基本的阅读能力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揣摩语言、把握文意、鉴赏评价。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几种现代文阅读解题的思路及方法。
一、从结构上理清脉络去把握
把握文章结构有三种方法:
(1)理清思路法。如果文章是分析一个事物几个方面的性质,其结构形式往往表现为并列式,如《义理、考据和辞章》的主体部分;如果文章是为了把两种事物加以对比或以其中一种事物烘托另一种事物,那么其结构形式往往表现为对照式,如《纳谏与止谤》;如果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其结构形式往往表现为层进式,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如果文章是先总说后分说,或先分说后总说或先总说再分说最后总说,那么文章就是总分式。阅读时理清了思路,文章结构也就好把握了。
(2)归并同类法。即把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段意接近的段落合并为一层,有助于理清全文脉络。
(3)研究过渡法。过渡词句是文章思路的外在标志,研究过渡词句也有助于理清全文脉络。如“首先”、“其次”、“至于”、“总之”等等。
二、从领会文旨入手去把握
把握文章观点也有三种方法:
(1)分析题目法。有的题目直接表现观点,那么观点即中心论点,如《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有的题目只显示论述范围,如《勤奋与成才》,则需要根据文章将观点概括为“只有勤奋,才能成才”;有的题目是问句,则需要在文中找答案,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的题目属隐寓性题目,如《树木· 森林·气候》、《滴水穿石赞》,则需要揭示其蕴含的本意,前者可揭示其观点为“环境与人才的关系”,后者揭示其观点为“对待事业要专心,有恒心,有毅力”。
(2)找中心句法。这里的中心句指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说来,中心句不在开头,就在结尾,在中间的比较少见。如《错字小议》一文第三段开头“错字造成阅读上的困难,程度不同”这句话,概括力相当强,它统摄了许多段落,属中心句。
(3)归纳综合法。有的文章的中心观点并不明显,需要根据文意归纳综合。如1995年高考25题: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原文):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的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
解此题必须先明确三个长句的范围:1、读书;2、作文;3、读书作文目标。如果这三个大范围把握不住,则接下去无论如何概括都不会正确。进一步可考虑:读书的弊端是什么?按原句可概括为死记硬背。作文的弊端是什么?可概括为生搬硬套。目标是什么?可概括为追求功名利禄。再按不超过8个字的要求表述,参考答案为:1、死记古书内容;2、生搬硬套作文程式;3、追求功名利禄。
三、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去把握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词语蕴含的深层意思,对正确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语的含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的关键。同时,根据语境辨析词义,也是语文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理解词语通常也有三种方法:
(1)语法分析法。即分析该词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以及整个句子结构的分析。
(2)同义换言法。对那些比较生僻或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可以换一个自己好懂而表意又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理解。
(3)语境分析法。即联系前后文中与该词语内容相关的信息来理解。
运用语境分析,如1991年语文高考第三题: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_______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________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3)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_____却很冷淡。
A.截止  启用  反应
B.截至  起用  反应
C.截止  起用  反映
D.截至  启用  反映
这道题考查的是词义辨析,答案是B项。为什么要选B项?只有根据语境进行比较才能认定。“截止与截至”、“启用与起用”、“反映与反应”这三组词语的含义是有差异的:“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时候。从(1)句的句义来看,方框处最恰当的词语是“截至”。“启用”是指开始使用,“启”含“开始”之意。“起用”是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起”含离开原来的位置之意。从(2)句的句义分析,方框处最恰当的词语是“起用”。“反映”是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映”含“照”之意。“反应”是指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应”这里含“回答”之意。从(3)句的句义来辨析,方框处最恰当的词语是“反应”,因此,答案应选B项。
四、从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去把握
辨别和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是顺藤摸瓜法,文章思路好比是藤,信息与材料好比是瓜,顺着文章思路辨别和筛选信息,材料是最理想的方法。
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题第26题,正确选项为C,可好多考生误选了A项,误选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不理解文中的“将未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的“生物工程技术”就是“核基因技术”;一是对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这种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齐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怀疑。其实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早在1983年”,算一算就很清楚了。大概考生认为文中强调的是“早”,A项强调的是“不过(也就是‘短’)”,于是就认为A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选了A,而C项的说法,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有两个方面不准确:一是将野生状态下的那些“除莠作物的表姐妹”说成是所有的“野生植物”,扩大了概念的外延;一是将专家的推测,说成是“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的现实,将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