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干旱导致湿地破碎化加剧 "全国战场"形势严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3:00:03
在分析干旱和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时,许多人忽视了“湿地”这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关。”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日前发布的消息称。
西南苦旱!
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自去年9月以来,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干旱范围和强度突破历史极值。
干旱未过,沙尘暴紧跟着袭来。3月19日至20日,我国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16个省(市、区)、2.7亿人受侵扰。
在分析干旱和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时,许多人忽视了“湿地”这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关。”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日前发布的消息称。
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之一,湿地在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抵御灾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在全国范围内,湿地正面临着面积急剧减少、功能降低、污染加剧、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局。
“正在上演的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自然灾害再次向世人警示,湿地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了!”3月22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斌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长江口的“战役”
就在干旱和沙尘暴肆虐之际,记者从北京南下,乘火车经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到达地处中国南方的上海。
这里正进行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湿地保卫战”,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湿地对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基础生态空间保障能力,形成符合生态型城市要求的基础生态空间,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赵斌曾是《上海湿地系统规划编制研究报告》的项目负责人之一。据他介绍,根据这项规划,上海市2006年至2020年湿地系统规划投资估算总额为 89777万元,其中自然保护区保护设施建设657万元,占0.7%;退化湿地修复和重建示范区建设8500万元,占8.7%;人工湿地污水处理2000 万元,占2.0%;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33750万元,占34.6%;湿地保护和恢复能力建设41550万元,42.6%;管理用房11120万元,占11.4%。
上海地处长江河口,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是全球238个生态热点区域之一。由于地处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中部,上海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同时上海的湿地也是全国湿地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规划称,上海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威胁,主要包括局部滩涂湿地过度围垦,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湖泊、河流湿地资源的减少,湿地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外来物种入侵,水环境污染等。
有报道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的湿地,在上海占地约32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可为上海提供400多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上海有东滩、西沙、九段沙三个主要湿地。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的调查显示,由于近年来长江输水、输沙减少,湿地补给泥沙量随之减少,而涨潮的动力增加,九段沙湿地被水侵浊情况明显,湿地“不长了”。
上世纪80年代末,西沙湿地曾遭到破坏。当地人砍掉了芦苇,最多时在湿地上开挖了360多个鱼塘。到上世纪90年代末,西沙湿地才慢慢退渔还滩。 20日,记者在西沙湿地采访时,看见这里正在进行生态修复。
东滩湿地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也是全球八条鸟类迁徙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亚路线”重要的中途停歇点和越冬栖息地,被湿地公约秘书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际编号1144,其中的核心部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滩湿地的管理较为严格,游客到东滩只能在保护区外围大堤小范围内远眺一下,不能进入保护区,以免惊扰候鸟。同时,保护区管理部门也在与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合作,通过“生态学+工程学”等手段,整治东滩湿地的入侵植物互花米草。
但气候变化导致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去年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称,崇明岛东部1982~2000年湿地面积几乎损失了 3/4,其中水体面积减少了4%,滩涂面积减少了69%。
赵斌告诉记者,2004年8月,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东滩湿地安装了3套涡度相关及其附属设备。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近6年的连续监测。
“即便如此,我们的工作也只是进行定性的或试探性的定量研究,尚缺乏具体的实验数据支撑,这对于全面理解自然干扰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影响还远远不够,也无法准确估算河口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真实’的物质和能量通量,使得最终无法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赵斌说。
但湿地在调节气候、防灾抗灾、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1月22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崇明岛考察时就曾指出,湿地是“地球之肾”,东滩和上海紧密相连,湿地一旦被破坏,其碳汇功能随之消失,而且汇聚的碳也会大量释放,变成新的碳源,所以一定要加强湿地保护。
“全国战场”形势严峻
1992年,中国加入了《湿地公约》。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也就是说,江河、湖泊、沼泽、滩涂、水库和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于湿地的范畴。”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说。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据估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在我国 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就达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这些物种和种质基因资源对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研究显示,湿地还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的湿地储存的碳总量约为770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
在今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的活动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在当前全球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工业减排仍将持续面临较高难度的情况下,发挥湿地的间接减排功能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中国湿地面积在世界排名第四、亚洲第一。全国湿地面积3848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3620万公顷,人工扩塘湿地228万公顷,但湿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3.77%,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因此,失去湿地就丧失了水源与水资源。
而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关。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共溃决堤垸 2000多个,淹没耕地283万亩,受灾人口253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研究人员发现,洪水灾害的发生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有很大的关联性。
若尔盖高原湿地自1955年以来累计疏干沼泽约20万公顷,随着沼泽地排水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局部出现沙化。沙化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 9016公顷,扩展到2005年的41560公顷,沙漠化面积增加了460%。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的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论证,无节制地开垦和围垦湿地、湿地排水和城市扩张,到20世纪后半期,我国已有50% 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
“我这里有一张洞庭湖的图。”马广仁日前在做客人民网解读湿地概况时称,1825年时,洞庭湖面积为6270平方公里,到1835年变成4700平方公里。1949年有4250平方公里,但到了2002年,洞庭湖缩小为2650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期整整减少了近一半。而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如今只能算是“百湖之省”。20世纪50年代,湖北有湖泊1066个,总面积达8300平方公里,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泞淤积,目前,湖北仅存湖泊309个,总面积缩小到2656平方公里。
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曾高达500多万公顷,但目前只剩下130万公顷左右。
古都西安市曾有“陆海”之称,历史上的西安沼泽密布、河溪成网,直到20世纪60年代,沼泽和沼泽化湿地仍为6923平方公里,2000年只剩下 136平方公里,减少了98.04%。
此外,湿地生态系统还面临富营养化的威胁。赵斌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随着土壤水分减少和土壤氧化性能增强,凋落物及泥炭的分解速率也将大大提高,造成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他告诉记者,滨海湿地也是最直接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的生态系统类型。据预测,到2080年全球海平面会上升20厘米,这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当海平面上升1米时,会淹没全球46%的滨海湿地。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称:“我国湿地处于需要抢救性保护阶段,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是当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ps:中国穷得只剩GDP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