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打破常规,才能超常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6:23:29
----初中教学常规文化革命的探索与思考
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隋慧成  马乐爱
2009年4月2日
一、教学常规革命的背景回顾
教学常规是一个老问题,我们之所以当作一个新课题来研究。是因为2002年我市初中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老常规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因此,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和新精神的需要,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围绕教学常规的改革与创新,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相继出台了一揽子有关教学常规的政策和文件,但是基层部门思维定势、惰性顽化、情绪抵触、收效甚微。毫不夸张的说,当时,我市初中80%的教师80%的教学常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甚至是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存在着普遍意义上的“三无”现象:无效、无用和无个性,表现出浮躁时代的“六大主义”:投机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好人主义和官僚主义。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备课和上课两张皮,备课与上课脱节,甚至课后补教案、抄袭教案、机械从网上下载教案等造假现象相当严重。
第二、教师的学习笔记、业务积累缺乏计划性、专业性和长期性,不是为需要而学而是为学而学,学用脱离的陋习依然故我。
第三、集体备课的方式(个人——集体——个人)执行不到位,实际上走了过场,走了样,集体的合力和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学校常规管理与评价的形式和方法简单,重量化管理轻质性评价,缺乏导向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第五、教师自选、自编习题和试卷的质量不高,貌合神离。重视数量忽视质量,“水多了就泡倒墙”的陈旧观念仍然作崇。
第六、学生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开放性,学生作业和实践活动缺乏层次性、实践性、拓展性和创新性;教师批改不及时,批改方式单一,批语机械简单。
二、教学常规革命的实践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教学常规进行了调研并作了进一步完善,重新制定了详细的供全市使用的初中教学常规方案并付诸实施。然而,半年下来,基层学校依然是墨守陈规、放不开手脚、我行我素,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什么方案变了而结果不变?为什么化而不变?为什么变而不新?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学常规决策与执行的主体被边缘化,利好政策缺乏,是因为任何方案难以包容万象,管理评价走过场,落实执行就走了样。根源在于思想和策略不开放,体制和机制不通畅,管理和评价不适当。那么究竟怎样变革?怎样变革才能实现教学常规的超常规发展呢?
我们决定彻底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文化革命。确立了常规革命的指导思想,即开放常规、实事求是。因此,在定点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打破常规,破旧立新,打破枷锁,开放思维,制定了教学常规改革与创新的总路线和总方针。即“一个定位”、“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个原则”、“ 八字目标”、“六大关系”和 “九用要求”。
一个定位:教学常规是创造性的艰苦而复杂的专业性智力劳动。
一条路线: 下上左右同志,时事情人从易,民主集中合一。
一个原则: 不搞一刀切,倡导多样化,激发原创力。
一个方针: 解放思想,减负增效,解放师生,删繁就简。
八字目标: 真实、开放、循环、创新。
六大关系:放与收、质与量、真与假、优与劣、过程与结果、主动与被动、个人与集体等方面的关系。
九用要求: 试用、适用、实用、有用、使用、活用、管用、好用、耐用。
之所以这样改变,是因为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刀切是机械主义,切一刀才是辩证法。其目的和动机就是,解放思想,还给管理权;解放自己,还给民主权;解放学校,还给自主权。从而彻底改革了传统的、过时的、机械教条的、有碍教师创造性的、铁板一统的、劣质低级低效的教学常规模式和要求,创建了新的、因人而异的、灵活多样的、优质高级高效的教学常规范式和思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常规思想和路线的改变使得教学常规发生了超常规的可喜变化与升华。
三、教学常规革命的总体策略
教学常规的改革与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支撑性研究,是基础,是保障,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两打两提”的目标,即“打造科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益;打造人文课堂,提高教学品质”。
实施教学常规的总体策略是,开放教学常规,下放管理权限,实现优质高效。
总体思路是,提出宏观性框架要求,践行微观性细节指导;增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狠抓常规历时性研究,确保循环性的修正使用和深度开发。在常规决策与制度上细琢磨,在常规定性评价与专业判断上想点子,在常规细节上下功夫,在常规落实上做文章。
总体要求是,在学案编写与实施方面真正实现“三要三不要”:要创作,不要照搬仿造;要创新,不要剽窃伪造;要创造,不要虚构编造。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错点,讲易混点,讲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在作业设计与项目上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 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在业务积累上要做到“三个突出”:突出学科特点,突出学以致用,突出博学简约。在教学研究上做到“三个强化”:强化校本研究,强化多元合一,强化有效教研。
三、教学常规革命的项目与要求
教学常规的设置项目分为“必设项”和“选设项”两个系列。
一是必设项。主要项目有课堂常规(包括备课、上课、观课、议课、说课、省课等六课)、单元过关、业务积累、学生作业、教研计划等五项。
二是选设项。主要项目有课题研究、教育随笔、教育叙事等多项。
针对必设项和选设项,学校要因人而异,因科而异,区别对待,分类选择,分层要求,不必强求一致。教办、学校、学科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坚持循序渐进、逐项推进、逐步创新的原则。每年确定一个重点项目,同时兼顾一般项目,在确保重点项目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逐年推进教学常规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每年的重中之重是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要求如下。
学案编写和实施的总体要求是,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式”学习设计,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因科而异,突出个性,因材施教,重点落实好 “六个元素” 、“六个环节”、 “六导策略”以及“十二点备课法”。
第一、学案编写与实施的六个思想元素
研究课标、整合教材、解读学生、思考育人、反思预设、捕捉生成。
第二、学案操作的重要环节
实施“六环节”操作法,即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评价反思。这六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进行实时适当的调整和增删。
第三、学案实施的总体要求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努力实施“六导策略”,即导之以欲,导之以鱼,导之以渔,导之以育,导之以瑜,导之以余。“欲”即欲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鱼”即知识体系和核心(主干)知识,“渔”即学科学习策略和方法体系,“育”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瑜”即对课堂行为的瑕瑜进行及时性、即时性的反思与评价,“余”即对课堂教学的剩余内容以及创新点、生成点进行拓展延伸和发扬光大。
第四、学案编写的“十二点备课法”
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全面思考十二个要点,并将其融合,达到点面合一。“十二点”是: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整合点、重难点、自主点、合作点、探究点、测试点、生成点、创新点和反思点。
第五、学案的主要条目与内容
一是课标要求、三维目标(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整合点),二是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指导(自主点、互助点、探究点、测试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学习反思与自评(生成点、创新点和反思点)等。
第六、学案编写的一般程序
采取“个人——集体——个人”的集体备课程序,即个人主备——集体研商——个人完善。第一个“个人”是指按备课分工的主备教师,第二个“个人”是指同年级同学科的每个教师,根据班情、教情、学情和考情进行修改完善,根据个人特长、学生特点、班级特色和学科特质,真正设计出同课异构的个性化学案,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第七、个性学案的呈现要求
个性化学案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学案,动态学案包含了课堂使用过程中的生成、创新和灵感。之所以同一既定学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效果,取决于教师个体对于课堂中动态生成以及灵感捕捉的认识高度和敏锐程度。因此,基层单位对于个性化学案的呈现形式要灵活掌握,因人而定,因情而异,不需统一,必须一统。可以是精品学案,可以是详细学案,也可以是简约学案,可以是教材里的学案,还可以无书面学案,即心案。
四、教学常规革命的管理与评价
实践证明,教学常规落实质量的高低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成正相关。各个制定与落实常规的基层单位要把教学常规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校本研究的永久性重要课题,对常规的制定、使用、管理与评价进行认真研究、大胆改革和不断创新,使教学常规超常规发展。
教学常规的制定与管理实行分层落实制和层层负责制。教研室不再制定全市统一的常规实施方案,只是提出改革方针、创新思路和重点项目。教学常规方案由教办、学校、学科,从实际出发,民主参与,自主制定,将常规讨论稿上报教研室。教研室分工对上报方案进行把关,就其中的项目、细节、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把关,然后返回单位修正并落实执行。
教研室和各基层单位的评价要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教研室一年对各校常规评价指导两次,一次在上半年,作为过程性评价,一次在年底,作为终结性评价。评价侧重定性评价,兼顾定量评价。主要对各单位及其教师自定既定方案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同时检查时进行两个对比:一是现在与过去对比,即纵向对比。二是同学科同一内容与不同教师不同学校的对比,即横向对比。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来年常规改进的建议。各教办、学校要及早制定出开放多元的评价标准,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教办、学校、教师采取自评和互评的办法。基层单位要组成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强的管理评价团队,主要对既成教学常规进行过程性管理与评价。评价办法可参照教研室评价办法的执行。
五、教学常规革命的认识与效果
为期三年多的教学常规改革与创新,由“死统”到“活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最终达成了“抱一守中”的常规创新理念,呈现了“一以贯之”的新局势。
我们的认识收获很多,主要有:
认识之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提升软实力。只有发挥基层单位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发挥教研部门的指导作用。
认识之二:下放权限,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做到放收自如——放的是数量、项目和过程,收的是质量、落实和结果。
认识之三: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成。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太多亦难成方圆,只有打破常规,才能超常规发展。
认识之四:学校有了决策权、自主权和管理权,才能激发出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落实民主集中制,才能养成团队协作精神和原创意识。
认识之五:没有一成不变的学案。个性化学案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动态学案包含了课堂使用过程中的生成、创新和灵感。
为期三年之久的教学常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实践效果也颇丰,主要有:
效果之一:教学常规文化革命受到了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真诚拥护、积极评价和热情参与。
效果之二: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创新了教研文化,形成了正确的质量观、价值观和评价观。
效果之三:真正给学校解了套,给自己松了绑;给师生减了量、减了负;常规增了效、提了质;转了风向,养了正气,形成了务本求真的行风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效果之四:从根本上克服了常规管理和落实中的“三无现象”和“六大主义”,实现了“八字目标”。
效果之五:目前,我市教学常规改革与创新呈现出“双百”态势:百花齐放,百花竟艳。基本达到了个性化学案和个性化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