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尘暴要从“源头”抓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05:09
受近日沙尘天气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市因此“蒙尘”,波及人口约2.7亿。这几天,上海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霾,浦东和松江还出现浮沉,空气质量级别一度为四级,达到中等污染程度。据悉,受另一股冷空气影响,新一轮沙尘天气将会接踵而至。
对于南方,沙尘暴不只是一个传说,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空气污染。这意味着,从此后,地不分南北,都必须直面和考虑如何应对沙尘天气的问题。但在这之前,尚有不少基本概念有待廓清。在没有搞清楚何为沙尘暴,并在如何防范和治理等问题上取得一定共识,匆忙发表感慨或采取行动也许都是盲目的。
譬如,有人把沙尘暴归之于环境污染,因而感慨人类进入了“后天”。却也有专家指出,我国沙漠区域约为167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几十年最新沙化的大概有8万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是存在了几十万年的原生沙漠。“从气象学角度来看,只要沙漠这一主要沙源不消失,沙尘暴就不会消失。”(据3月21日新华社电)照这么说,沙尘暴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前的人类活动并非罪魁祸首。
又比如说,沙尘天气造成的土壤失墒不利于农作物春播,而且由于空气质量下降,还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作用,这些害处显而易见。但也有相关研究和介绍称,沙尘暴不是一个绝对的坏事,例如沙尘暴为大洋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凡是有沙尘暴的地方都没有酸雨,等等。基于后者,沙尘天气或为人类不得不“忍受”的气象活动,正如我们不得不接受刮风下雨一样。
实际上,无论污染论还是气象论,这些都不是关键所在。就算是把沙尘暴看作一种大自然现象,也不能回避这一问题已经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事实。这就表明,应对和治理沙尘暴,恐怕还要从“源头”抓起。这里所说的“源头”,指的不仅是搞清楚沙尘暴的发源地和产生机制,还要研究沙尘暴现象的根源及其治理手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展开行动。
就此,当前应当做的是,在更大范围内对这一问题展开广泛、深入、自由的讨论和辩论,鼓励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充分、全面的科学研究,辨明正误,厘清思路,从而在如何看待和治理沙尘暴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沙尘暴的负面影响已无从回避,但是不难看到,固然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可这些年来在相关治理方面,似乎并未取得明显成效。这也说明,无论是“治沙”(沙漠化治理)还是“防尘”(防范沙尘暴),光靠政府力量还不够,有必要借助科研机构和民间智慧——包括政府向社会购买相关研究成果和服务,才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
依照专家所述,形成沙尘暴的首恶为原生沙漠,这却不能够解释为何十几年来沙尘暴越来越频繁,波及范围越来越大的原因,更何况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也不能不引起重视。具体而论,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而社会力量的介入不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纠正政府行为的偏差——例如,一旦地方政府部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难免贻误时机。在这方面,由多家企业发起的、旨在通过社区综合发展的方式解决荒漠化问题的阿拉善项目,值得关注和支持。
此外,还应当重视和推动国际合作,借助国际性团体和组织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改善沙尘暴发源地的自然环境,减缓沙尘天气对波及地区的污染和危害。一般来讲,影响华北等地区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或内蒙古阿拉善等地,这一路径严重时还会波及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譬如这次沙尘暴,远隔重洋的东京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这就涉及几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协商和合作。无论官方或民间层面,都不妨积极与国外有关方面进行积极协作,相信这一举措也将受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和支持。
总之,面对并非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既不能一味地归因于“天灾”,更不可任其愈演愈烈,四处扩散。这就需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敦促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并且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从而形成政府与民间齐头并进的防范和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