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36:38
二十四节气常识: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和诗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
 
夏季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秋季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露
9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
 
 
冬至
12月21--23
 
 
小寒
1月5--7日
 
 
大寒
1月20--21日
养生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联。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因此,非常有必要依从二十四节气的要求,进行养生与保健。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 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第 5招 用五官体验新感受
春天,也适合打开人体的五官感受,体验全新的世界。旅游是一个方法,找三五好友郊游踏青,让歇息已久的精神感官,在自然环境中重新复苏。或者在书桌上布置一个有春天感觉的小环境,可以在靠东方的桌角,布置一个小小的春天角落,工作累了看一看,便会有新的力量和创意。
在美国乡村,习惯在春天采集新鲜的柠檬,泡成一大壶蜂蜜柠檬汁,做为净化身体的饮品。柠檬中的类黄酮可以帮助身体减缓过敏反应,防止病毒入侵。具有理气解郁功效的玫瑰茶,可以缓解胃部不适症状,且富含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及加速疾病痊愈。也可以买一把甜香的水仙花、风信子回家,将春天的信息带入室内。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北京秋天短,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 忌寒凉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
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
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
《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
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
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
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
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
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
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
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
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
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
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
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