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上市半年看新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5:31:2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9月29日 13:25 财经时报
对于今年4月完成首次公募的新浪来说,10月份无论如何都是一道坎:
——上市半年之后的锁定期即将结束,正是上市前进入的多家风险投资谋求的退出时机,员工将变现手中持有的职工股,使得新浪股票的流动性将大大加强,从而引发新浪股东结构的变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旷日持久的里程终现曙光,中国电信产业政策的松动成为众望所归,新浪目前的领先地位将受到来自海外互联网巨头,比如AOL、LYCOS的强大挑战;
——中文门户大战并没有由于新浪、搜狐和网易的上市而停止,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联想FM365和李氏家族旗下的TOM.COM都在虎视眈眈国内门户。
当然,首先面临压力的就是王志东这个土生土长的创业者。他的多重身份——新浪网联合创始人、新浪网的股东和带领新浪跻身纳斯达克的首席执行官——注定不管是赞扬还是质疑,只要和新浪有关,他都得照单全收。
王志东说:“某种程度来看,新浪现在的团队是目前亚洲最棒的”
在全亚洲的范围这样评价新浪,是因为新浪现有四个站点中的三个,北京、香港、台湾都在亚洲,新浪整体业务的70%以上也在这些地方;新浪现任董事会主席姜丰年是新浪前身之一台湾华渊网的首席执行官,而华渊网曾经是台湾最受欢迎的门户站点之一;曾为新浪融资立下汗马功劳的首席运营官茅道临出自美国华登集团,毕业于上海交大;王志东自己早在1992年就开始在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历史。
虽然,大多数声音对新浪上市半年交出的答卷表示肯定,现在的王志东也自认为有足够能力领导这样一支起码是泛亚地区的团队,但是,一年之前,当同样的一支队伍取代来自硅谷的沙正治时,人们的评价是“拼凑”,尤其是取代发生在新浪上市之前的关键时刻。
如果说当初这样一支“拼凑”的队伍战胜各方压力、脱颖而出是缘于上市牵扯到各方眼前可见的利益分割而作出的勉为其难的妥协,那么,现在的新浪已然是一家上市公司,尤其是在原始股东的锁定期解禁后,股票流动性大大蹭强,投资人结构也远比上市之前复杂,因此由谁来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资料显示,美国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在上市的禁售期过后,其创始人要么由于业绩得到股东肯定,管理地位进一步加强,要么就是由于股东的倾向,被职业经理人取代。微软帝国的盖茨是前者的代表,创造出思科神话的钱伯斯是职业经理人们追求的目标。
毫无疑问,王志东认为自己具备成为前者所需要的素质。
“与华渊的合并刚刚完成时,我们的团队的确有相当问题。那时,我是没有管理经验,你可以说我不具备磨合大陆、台湾和硅谷三地之间的文化、管理以及资本矛盾的能力,但我在学习。从1992年做新天地开始,我已经做了8年的经理人。新天地之后的四通利方和现在在新浪的一年磨练,培养了我的管理感觉。管理不仅仅是经验,更多是感觉。”
他不反对有更合适的人选出现,自己主动让贤:“即便那样我还是新浪股东和董事会成员,不妨碍我继续为新浪做工作,关键因素是要有更合适的人选来替代我”。
在纳斯达克上市时间不长的公司每三个月要公布一次季度财务报表,因此被称作“每三个月抽一次疯”。虽然英语仍旧不灵光,但为安然渡过抽风期,王志东每三个月要和新浪的主要股东、投资银行的分析师见面沟通,听取反馈意见,平时的交流则交给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和新加盟的首席财务官去做。
至于公司长期的发展战略,王志东认为自己和姜丰年之间的默契配合已经获得了公司董事会给出的“业绩顺畅”的评价。
现在的王志东已经不回避援引当初沙正治败走新浪作为自己管理的前车之鉴。“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首要原则是要按照董事会的制度办事。原先的约定是组成包括我、姜丰年和沙正治三人的决策核心,任何决议都要得到三个人的统一意见。但是,很遗憾他没有这样做,使新浪贻误了很多好机会。”
这其中最令王志东耿耿于怀的就是1999年4月沙正治加入不久的一次董事会决议。当时,新浪刚刚完成了一轮融资私募,王志东力主尽快上市。
他的理由是:新浪早在1997年就在开曼群岛注册了用来上市的控股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有了实际运作经验和一批适应这种管理的中坚员工;市场环境渐趋成熟;同时,新浪已经在美国市场上营造了一些中国网络概念的气氛,那次董事会上也同意启动上市程序。
王志东带着自己的梦想回了北京,可是两周以后却仍旧不见动静,电话打到美国,沙正治的答复是,投资人和一些行内人士的看法是,现在不适宜提上市,应该等到新的管理班子彻底上手之后再议上市。
王志东说自己和姜丰年都认为沙正治这么做下去会很危险,但两人都隐忍未发:“既然看准他的硅谷职业经理,就让他按照硅谷的风格先做下去。然而,这次丧失的机会对于新浪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为上市制造的有利因素,反倒被中华网利用,抢到了第一支中国概念股的位子;随后的纳斯达克大调整又令整个市场雪上加霜。回过头来看,不要说一个月,只要新浪早上市两个星期,就会比事实情况要乐观许多。”
这之后的其他分歧还有很多。比如沙正治过于程式化的管理方法,对于新浪这样一个在四个背景迥异的地方拥有四个分站点的全新公司,未来应该具有怎样的图景缺乏正确判断;新浪的发展与北京和台北两地一班创业者的贡献分不开,沙正治却不信任、甚至排斥四通利方与华渊原有的管理人员,沿用以美国人为核心的团队,这种思路在王志东看来就是“实际上要放弃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王志东现在分析,产生以上种种“失误”的根源在于,沙正治也许符合华尔街的口味,但是,新浪的主体业务是增长迅速的大中华地区,这是纳斯达克感兴趣的亮点概念。沙正治虽然也明白这一点,但其做法却完全脱离大中华区的市场环境,想把公司的管理核心与运营核心都放在美国,由一批不太了解大中华市场,事实上也不太了解互联网业务的人员在美国遥控大中华区市场,也就是说他要在美国做一家大中华区的公司。
矛盾重重,沉淀到最后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是王志东所说的“沙正治要挟董事会”。后来被媒体大肆炒作的“新浪政变”实际上是沙正治自己提出来的。
“他明明知道当时公司已经启动上市程序,临阵换帅是大忌,只能挽留他,这样他就有余地提条件。但是,董事会认为他有明显过失,再做下去很危险。我们的一个独立董事说,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这么复杂,提出让我做,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积累,当然也为赌一口气,就答应了。”
首席执行官的变动无法得到换帅之前就敲定的上市承销商高盛的理解,这家深谙华尔街规律的投资银行不明白新浪为何不顾华尔街的口味,逆潮流而动,于是力主上市一事先暂缓缓,等新团队熟悉市场之后再说,但是新浪已经坐失一次机会,王志东不能再等下去,于是摩根士丹利浮出水面。
实际上,在姜丰年担任新浪第一任首席执行官、沙正治担任第二任首席执行官的时候,王志东从来没有怀疑过再次接手自己一手带大的新浪的可能性,他一直在有意识地准备。当姜丰年、沙正治在华尔街、纳斯达克极力推介新浪这个华人门户的“新人类”,以致于海外的普遍印象是华渊购并了四通利方、而非两家平等的合并时,王志东还在位于北京万泉河的新浪办公室里继续他擅长的软件开发。自然,这时已经不再单纯出于程序员身份对于技术的热爱,而是要充实自己直接负责的新浪(北京)研发部门的实力;另外,在这个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王志东开始尝试以一种国际化的视点管理已经变成了新浪(北京)站点的四通利方。现在回想起来,蛰伏期的最大收获是北京稳定住了。
由此,种好了北京这块试验田的王志东信心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全球CEO生涯。某种程度上说,上市前夕,王志东得以重归首席执行官位置,缘于中华网凭借中国概念火爆上市带给新浪董事会的遐想,起步于中关村的王志东自然是当时视野范围内所能遴选到的代表“中国概念”的最合适人选,尤其是当中国境内的ICP们去纳斯达克掘金的进程变成了一场看谁脱得更快(剥离国内ICP资产)的比赛时,王志东更成为把注册在太平洋岛国的新浪与中国联系起来的纽带。所以,他胜出。
然而,时过境迁,有分析认为,这个中国概念现在也许会成为王志东继续做下去的瓶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态势越来越明朗,当初限制网站去海外上市的种种限制将有所松动,新浪们把“.cn”装入上市公司不再遥远,因此,王志东最初的“纽带”使命已经完成,在此情况下,真正的国际化也许会催生出更合适的首席执行官人选。
对此质疑,王志东依旧信心十足。“是人在管理公司,而非外界环境,我的管理感觉始终与新浪的成长保持同步。首席执行官的风格会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团队之间的共性形成默契的配合,组成最好的能力组合。”
王志东说他差不多一个月要巡视全球分公司一圈,与各地具体负责运作的总经理沟通。北京、北美和香港各占30%,台湾花费10%的时间。“我的精力主要花在开发新业务、商谈战略合作和策略同盟上,由各地的总经理处理日常工作,在某些具体环节上他们比我内行,我在哪个公司并不重要。现在的位置要求我为新浪整体做代表,纳斯达克的投资人、股东、媒体和内部员工,甚至同一个行业里的伙伴、对手都是新浪的生存环境,要力争让各方都对新浪满意。”
可控制的速度
搜狐收购ChinaRen似乎在宣称自己争夺第一中文门户的决心,王志东没有对此直接发表看法,他仍旧认为1998年,他麾下的四通利方与姜丰年领导的华渊网的合并堪称完美的天作之和。现在,他仍然秉承着当初判断购并的原则:
——互补是购并致关重要的因素,新浪现在的定位是门户网络系统、软件解决方案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被收购方的产品、资源和人员都要与此完全结合或者能尽快整合成一体,形成1+1>3的结果;两家的员工、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也要融合,要在合并实施之前把摩擦降低到最低限度,否则冲突会导致成本上升、公司内耗加剧,当然,前提是被购并方对于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估值。
“新浪不会做互联网投资公司,所以不会单纯以资本市场的标准作为衡量指标。”王志东承认,购并的确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途径之一,上市公司有这样的举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这家公司的业务活跃,可购并要承担的风险也很高。即便是四通利方、华渊购并过程同样荆棘丛生,“只不过我们很艰难也很幸运地渡过了”。
新浪上市前的融资经过了五轮私募。成立之初,四通集团以每股0.16美元进入,1997年的第二笔以每股1.7美元进入,1999年3月的第三笔以2.8美元进入,此后7个月的第四笔成本价是8.3美元,最后就是上市路演阶段的每股17美元的招股价。
王志东很为这样的一个漂亮的上升曲线自豪:“尤其我们上市之后的表现也没有让股东失望——在纳斯达克大盘不景气的情况下,曾经一度飙升到58美元以上——新浪每一次融资进入的股东都是赚钱的。这就是‘把发展速度控制在可掌握的节奏之内’,不能仅仅追求给公司估值越高越好而不考虑实际容纳能力。如果某一轮定价过高,下一轮再把价码降下去,就会令前一轮投资人不满意;如果守住高价,又会给引入新投资人带来障碍。所以,值得庆幸的是新浪的融资一直很稳健。”
那么,伴随着即将到来的解禁期,是否会出现私募期间进入新浪的风险投资大量抛售股票而引发新浪股价的下跌呢?
王志东不愿对此作预测,因为上市半年之际正逢新浪公布季度财务报表的时候,作为首席执行官的他自然是敏感人物,如果过多评论,就有释放消息、希望影响市场之嫌。但王志东称,公司内部的董事会和员工之间都沟通不错,五次私募的良好信誉都足以令投资人对新浪放心,比如华登早在三年之前就已经成为新浪股东,长久以来的合作双方都满意。他还认为针对半年这道坎,一些过渡实际上已经在进行,所以是渐进的量变而非质变。
分析人士预测,以退出为生存方式的风险投资和一些基金到时有可能退出,而先后加入新浪的策略投资人也许会继续持有股票,因为那时的市场存在一些对新浪有利的消息: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终于获得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绿灯放行,某种程度上将给纳斯达克科技股带来些须暖风,新浪也许会获得一些利好影响;新近公布的新浪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也会给股价提供支撑题材;临近年底又是美国的节日购物高峰,新浪商城将随美国的网上购物热潮而受益,这无疑是又一个对新浪度过半年门槛的有利因素。
当然,诚如王志东所言,这些都是短线表现,最终要看长期。
长期——没有与我们相似的对手
王志东预测,现在占新浪业务70%的国内部分所占比例,将在未来逐渐下降;北美站点将在当地华人互联网市场中维持15-20%的份额;虽然台湾和香港站点目前的表现都有限,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新浪比雅虎、美国在线这些全球网站更注重华人细分市场,比搜狐、网易的国际化色彩又更浓厚一些,这是为新浪赢得拓展时间的结构性优势。”
虽然外界一直称新浪是国内门户老大,但是,从上述观点中,不难看出新浪的志向不会局限于国内,王志东本人当然也并不很看重门户这个名词。
“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赚钱。”他认为,新浪与雅虎、美国在线这些典型的门户都不同,新浪谋求的是一个有弹性、灵活的产品结构。王志东说新浪现在700万个免费邮件注册用户是国内最大规模的,而这个数据库就能为新浪开发收入渠道提供多种途径。
新浪商城是新浪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力推的产品,王志东的看法是,商城正好发挥了新浪“基础平台”的角色,公司对此的期待是,尽快达到收支平衡,伴随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的成熟,在两到三年之内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但是,有评论却对新浪的发展怀有一定担忧。在新浪上市之前,人们的普遍预期是,中国政策层面对于民间网站传播新闻的限制将逐步放开。但是,随着九家官方网络媒体被不遗余力的宣传,这种预期似乎只是美好的愿望,这对于在网民中影响最大的新浪新闻无异于釜底抽薪。尤其是本届奥运会新浪花费巨大购买的奥运直播权也曾引起过颇多争议。
王志东永远不会说新浪是一家网络媒体。面对这种疑问的时候,他愿意把新浪与雅虎放在一起比较:“没有人会和CNN拼新闻,但雅虎没有自己的记者照样活得挺好,两家传播新闻的角度不同。新浪做新闻肯定也比不过传统媒体,只不过我们对适合网络的那部分新闻的感觉比较准确,熟悉国内新闻体制。新浪现在有200多家媒体合作伙伴,所有报道都坚持二手原则。这样,我们和任何一家媒体都是朋友,又何必去自己做新闻与人家竞争呢?”
与此同时,新浪关于创造收入频道的种种努力也引来问号。有分析认为,笼统的Pageview统计数字已经不能代表一切,有潜力的互联网模式是娱乐、教育和财经,这三者如果与宽频结合起来就更具吸引力。新浪上市以来的Pageview虽然显著增长,但如果增长仍旧集中在免费的新闻、资讯或者是困难重重的电子商务范畴内,而非带来收入的电子商务以上三方面,就不能说太多有令人惊喜的变化。
反观其他网站,FM365入主赢时通、据传还将与中旅和专做出国培训的新东方学校开展实质性的合作;TOM.COM刚刚将鲨威收归旗下,就又收购163.net,再联想其新任首席执行官王先先与李嘉诚的雄心,当然也不容小觑。
相比与那些使用新浪、关注新浪的人,从王志东开始的所有新浪人都对新浪的未来怀有冷静的期待。(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