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革命引路人吴焕先》,吴焕先纪念文章,吴焕先纪念馆,纪念,网上纪念馆 --- 同怀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6:55:51
吴焕先纪念馆
馆长: 炎之焱     创建时间: 2007-9-5     总浏览人数: 6170     总祭拜人数: 38
标 题: 父亲的革命引路人吴焕先
发 布 者:  访客
发布时间:  2007-9-5 16:25:17
大 | 中 | 小
概是1969年夏天的一天上午,父亲程坦工作的单位介绍一名上访者到我家,要求父亲证明他于1935年加入共产党员的历史。来人50多岁,宽肩膀,鹰钩鼻,身高一米八以上,留着半尺多长的络腮胡子。他是甘肃省南部兴隆镇回民地区某基层单位的领导,“文革”中有人检举他是走资派、假党员、阶级异己分子。问明情况后,我请他进院与父亲见面。他与父亲一见面,犹豫片刻,两人的双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好长时间没有分开。来人激动地说:30多年啦,今天总算又见到你了。
1935年七八月间,在甘南回民地区,我父亲担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秘书长并负责民运工作,发展了一批当地回民加入共产党,包括这位来人。红军离开这个地区时,父亲叮嘱他们一定要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他们团结一些志同道合的群众,一直坚持到新中国建立。父亲毫不犹豫地为他写了证明材料。
我母亲于1968年下半年受迫害致死后,此时只有我陪伴孤独的父亲,家中呈现一种悲凉气氛,但父亲还是很热情地与来人交谈。他们在长谈中,流露出对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的崇敬之情。来人走后,父亲又多次谈到吴焕先,言语中显露出无比怀念的情绪。
父亲说———同乡中,我对董必武、李先念、徐海东、郑位三等老领导十分崇敬,我参加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的入党介绍人吴焕先对我走上革命道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焕先,1907年生,湖北省黄冈专区红安县箭厂河区四角曹门村人,不知何故,可能在1960年后至“文革”前,该区划归河南省信阳专区新组成的一个县———新县。我们村是箭厂河区冯显边村,建国后更名为红显边村,吴焕先的村子在我们村东北不足十华里,隔一条小河相望。
吴焕先家的村子很大,绝大部分村民姓吴,都是本家。我们老家那一带过去非常落后,交通十分闭塞,因此一村一姓、同姓又都是本家的情况相当普遍。在我们老家的方言中,曹门可能是牌楼的意思;四角可能是四个方向;四角曹门可能是指在四个方向上各有一座牌楼,即四牌楼的意思。说明在封建王朝时代,这个村庄可能产生过比较显贵的官宦人家。
吴焕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殷实,有100多亩水田和一些商店,我们老家在大别山西麓,土地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比例分布,可耕地很少,只占全部土地的十分之一,但水稻的亩产相当高,因此100多亩水田就很可观了,他小时候是个少爷。
那时老家还很落后,多数地方没有中学,甚至没有小学,只有在专区所在地黄冈等少数几个地方才有几所中等学校。吴焕先幼时念了几年私塾,稍长即到黄冈县读近似现代的中学堂,受过扎实的文化教育,这在我们老家那一带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他毕业于黄冈专区蚕业学校,校址在麻城县,紧靠黄冈县,属中等专业水平,可以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了。可能在1924年,是在蚕业学校学习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共产党。
从我爷爷那一辈起,我们老家那一带的贫富两极分化已经非常严重,阶级对立情绪相当尖锐。极少数暴发户很快富起来,多数为富不仁。很多自耕农破产,陷入赤贫,饥一顿饱一顿,生活难以为继。不同利益人群之间时有激烈甚至惨烈的争斗。我们家原来也不穷,是从我爷爷那一辈很快穷困下来的。那时老家就像一堆干柴,真是到了用火一点就可以熊熊燃烧的地步。吴焕先家对劳苦大众比较同情,他家敦厚仁慈,乐善好施,大多数老百姓对他家抱有好感,这种现象在当时当地比较少见。
1926年夏,吴焕先从蚕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一回到家,就不顾父亲的反对,在家里供奉佛祖神明的香案上,挂起了马克思的画像。他在四里八乡,到处宣传马克思主义;召集年轻的贫苦农民开会,讲解打土豪、分田地、翻身闹革命的道理;发动群众,成立了农民协会;举办“红学”,训练农民自卫武装。虽然广大贫苦农民很欢迎他,但大家还是有些担心,不敢贸然跟着他“闹事”。
那时,我们老家那一带还是一大片森林。有年腊月的一天,吴焕先通知我到一个僻静的林间空地开会,向参加会议的年轻贫苦农民宣传人世间本应人人平等之类的道理,我壮着胆子插话说:少爷,天气这么冷,你身上穿着皮袍子,还有肉吃,我光着脚,现在还饿着肚子,叫我么样想(即怎么想)人人平等呢?他问道:你们没有粮食吃吗?大家说:我们饿了好几天啦。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家有稻谷,到我家挑去!大家不敢相信,但他斩钉截铁地又说了一遍:明天就到我家挑谷去!第二天,十几个胆子大一点的年轻人,挑着箩筐,犹犹豫豫地来到他家,他已等在自家门口。看到挑谷的人们到了,他马上打开自家的粮仓,指挥大家每人挑走一担谷。他父亲虽然对他的自作主张很生气,但因最疼爱这个孩子,对他的举动也无可奈何。这件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他在乡亲中取得极大的威信,我也开始对他信服起来。
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他多次组织没有口粮的农民,强行借了不少土豪劣绅的粮食,以后发展到打土豪、分田地、扒地主的粮仓,搜地主的浮财,组织农民武装保卫自己的利益。通过这些斗争,农民的觉悟大大提高,当地的农民运动在他的鼓动下发动起来,很快就形成蓬蓬勃勃的燎原之势,我也坚定地跟着他干起了革命。从他那里,我学到了不少革命道理。我看到吴焕先经常翻阅一本叫《共产党宣言》的书,奉若神明,心里也很想搞一本学习。在一次打土豪的行动中,我无意中得到了一本,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原著。
对吴焕先的举动,他们全家开始不理解,也有反对的声音,但在他的影响下,全家都开始同情他的主张,逐渐支持他这个全家的“叛逆”,发展到全家倾其所有帮助革命,为此他们家很快变成了穷苦人家,并有多人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一些被清算的土豪劣绅早就对吴焕先恨之入骨。就在这一年,当地恶霸方晓亭带领地主武装将他的父亲、哥哥、嫂子、弟弟等五口人全部杀害。1933年,地方民团又将他的母亲和妻子看管起来,不给饭吃,最后也饿死了。他的家庭几乎灭门,成为绝户。现在回忆起来,他们家当初并不是穷苦人家,但却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而闹革命,并且首先革自己家的命,为了美好理想,全家都做出了巨大牺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在当时当地十分罕见。反思我们这些人,只不过是为了自身的翻身解放,不自觉地被卷进了革命的洪流。
1927年9月,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达到黄安、麻城两县,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吴焕先与郑位三等人迅速制定了起义计划。随后,吴焕先和徐朋人、曹学楷一起,在箭厂河区长冲召开了万人暴动大会,逮捕了黄、麻两地的二十几个土豪劣绅,发动了“九月暴动”,揭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
10月14日,吴焕先参加领导了黄麻农民起义,他率领的箭厂河区农民武装是攻打黄安县城的主力。他们攻进北门后,直捣县衙门,活捉了伪县长,占领了警察局,打开监狱,释放了被捕群众,黄安城头升起了鲜艳的革命红旗,大别山地区诞生了第一个人民政权———黄安农民革命政府和第一支人民军队———工农革命鄂东军。吴焕先担任鄂豫边区土地委员会主席,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制定了土改文件。工农革命鄂东军转战大别山区,不久在柴山堡开辟了鄂豫皖地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鄂豫皖地区的最高革命政权———鄂豫皖革命委员会。吴焕先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很快成为红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
吴焕先为人正直,无私无畏,嫉恶如仇。我记得在鄂豫陕边区时,部队打了几个漂亮仗,缴获颇丰,给养相当充足。一天,军需处一个干部带着大量金条、银圆和国民党纸币逃走了。吴焕先很气愤,认为军需处长不负责任,严重失职。几天后,这个军需处长受到了严肃处理。虽然这个军需处长是吴焕先的亲叔叔,但他不徇私情,毫不留情地处分了这位至亲,极大地振奋了部队指战员的情绪。
吴焕先在红二十五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的一声号令,就能调动起全军的昂扬斗志,激发起全军将士奋勇杀敌。我记得,在翻越六盘山后,我们于1935年8月21日,正冒雨在泾川县西南方向渡泾河,这时国民党三十五师二○八团乘机向我军猛扑而来,企图逼我背水作战。敌三十五师是回民组成的骑兵部队,非常骁勇,红二十五军从来没有见过骑兵冲锋陷阵的阵势,很快败落下来。幸亏这时吴焕先及时赶到,他大声喝道:我是吴焕先!同志们,绝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把敌人打下去!听到吴政委的吼声,战士们的勇气备增,他们有的抱住敌人的马蹄子或马脖子,有的用大刀砍,与敌人肉搏、拼刺刀,硬是把这支骑兵打败了,敌团长马开基也被击毙。这时的红二十五军,由于10个月的连续行军作战,减员很多,已不足4000人,大多数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但打仗都是不要命的。敌人被这支衣衫褴褛、但视死如归的娃娃兵吓破了胆,1000多人的骑兵部队敌二○八团被全歼了。
吴焕先是我的革命引路人,他品质高尚,意志坚强,远见卓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并且具备不低的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