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油國權力的興衰歷史 (leonard╳地球男孩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2 14:05:06

leonard╳地球男孩的世界

« 俄羅斯╳能源與市場的角力╳1722字 | Main | 英國╳全球化下的政府權力變革 »

產油國權力的興衰歷史

由於中國及印度對石油需求大增、新油源開發成績大減,再加上全球價格節節上漲,都讓擁有大量石油蘊藏的國家影響力提高許多,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avez)便已證明,石油能讓產油國領袖信心滿滿,直接與美國相抗衡。

查維茲除了希望發展核能之外,最近也訪問俄羅斯,打算以十億美元購入五艘俄製柴油潛艇,一方面禦守該國蘊藏石油的海域,另一方面抵抗美國的干預與介入,在查維茲任內,委內瑞拉也已成為俄國軍火第二大採購國,僅次於阿爾及利亞,他最近在軍營發表演說時指出:「我們正努力強化委內瑞拉軍力,以抵禦帝國入侵與確保和平,並非為了攻擊他國。」

拜高油價所賜,讓委內瑞拉財政部擁有經費採購武器,也讓查維茲有力量挑戰美國,不斷羞辱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Bush)卻未受罰,因為美國相當倚賴委內瑞拉石油進口。石油收入讓查維茲得以鞏固在國內的民意支持,他也利用石油折扣為策略,獲取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國家的外交支持,一同對抗美國,阿根廷等鉅額負債國也獲委內瑞拉大筆援助。

除此之外,查維茲積極與渴求石油的中國建立關係,以免美國某天突然決定禁止委內瑞拉石油進口,便讓該國頓失市場重心,至2009年時,委國出口至中國的石油量將翻漲至每日50萬桶,中國的石油公司也正與委內瑞拉國營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位於Orinoco盆地的新重油田,查維茲去年訪問中國時曾表示:「就政治與道德層面而言,中國的支持對我國至關重要。」

最近另一位挑戰美國的領袖為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他揚言若布希在波蘭與捷克建構反飛彈系統,俄羅斯將把核彈對準歐洲國家,此舉再度證明俄國外交政策大幅改變,普廷近來已多次批評美國的外交立場,他的強硬態度背後擁有大筆財富為靠山,油氣產業發展帶動諸多收入,政府也將主要油氣公司掌控權握於手中,並以此做為外交政策工具。

自四年前以降,俄羅斯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國營油氣公司Gazprom也擊敗美國,躍居世界市值第二大的能源企業,從1998年以來,全球石油價格已成長五倍,過往俄國盧布幣值重貶,使政府不得不尋求外來經濟援助;如今政府已是荷包滿滿,不僅清償所有外債,外匯存底也累積近3000億美元。

伊朗也同樣因石油而富,從而使領導人出現不同的作為,聯合國要求伊朗終止濃縮鈾活動,但遭伊朗政府拒絕,故對伊朗實施兩項制裁令,可是顯然收效甚微,伊朗出口量持續走揚,高油價也讓伊朗政府能有更多經費補助國內糧食與燃料。

若要對伊朗造成傷害,最重要者莫過於石油出口制裁,不過因為全球需求看漲,石油供應卻吃緊,伊朗又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成員,要禁止伊朗石油貿易幾乎不可能;伊朗政府也威脅,若遭美國或以色列武力攻擊,該國將斬斷石油出口,光是此項宣言便使油價大漲,並讓美以兩國政府鷹派份子躊躇不前。

這些事例再再證明,石油已成為取決國際關係的關鍵因素,美國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直到2005年獲得現職後,才承認石油對國際社會的重要性,2006年4月她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作證時指出:「擔任國務卿,最常煩心之事即為能源政治,能源也常左右全球外交。」

 



若論及用石油操縱外交以提高經濟與外交利益,美國才是先驅,因為在廿世紀前60年間,美國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當時政府便以此在海外追求更高的國家利益。
萊斯曾任雪佛龍(Chevron)汽車高層,故她的發言格外引人注目,顯示她過去忽視石油對美國外交的影響,美國國務院一名高層官員於1945年8月提及二戰後情況時表示:「若回顧過去35年的外交史,就能了解石油對美國外交關係的影響遠大於其他商品」,這項發言也出現在諸多美國歷史教科書中。

 

事實上,若論及用石油操縱外交以提高經濟與外交利益,美國才是先驅,因為在廿世紀前60年間,美國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當時政府便以此在海外追求更高的國家利益。美國於1917年4月加入協約國時,石油產量佔全球的三分之二,美國透過提供協約國八成石油需求與出兵,美國協助世界擊敗了同盟國。

一次大戰結束後,美國使強迫盟友英國與法國,開放歐洲及中東市場讓美國企業進入,後來美國於1941年12月加入二次大戰時,石油公司也大規模提高產量供應盟邦,造成蘊藏量迅速衰竭,政府官員憂心之餘,便將焦點轉向1938年發現大片油田的沙烏地阿拉伯,讓兩國建立緊密關係延續至今。

1956年英國、法國與以色列聯手進攻埃及,埃及政府以沉船阻斷蘇伊士運河,也癱瘓從波斯灣前往西歐的石油供給路徑,西歐國家轉向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求援,以滿足國內石油需求,因為這些國家知道美國的石油公司每日共有400萬桶的剩餘產量,但艾森豪卻拒絕伸出援手,認為聯合國所斡旋的停火協議內容不足,呼籲聯軍撤出埃及,而英法兩國眼見冬季將至,石油將面臨短缺,才決定盡快撤兵。

但是美國石油產量自1970年到達頂峰後便不斷走下坡,使美國愈來愈倚賴石油進口,也就無法再以石油做為武器,目前美國約六成石油來自他國,這似乎已成為註定的命運,今日有些國家若因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造成經濟興盛與外交勢力擴張,50年後必定也會走向衰落。

ORIGINALLY FROM...
"The Rising and Falling Power of Hydrocarbon States" by Dilip Hiro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9388

Comments (3)

Hippo:

文章看完了,著實很有意思
真想用這句話來做個小小的總結:

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P

Mr.X:

你最近有比較攬噢

Leonard:

to Mr.X,

呵呵,真是不好意思各位,因為最近事務繁多再加上出國,的確比較沒有時間翻譯,再次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