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输在“偏见”,美国赢在“强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4:40:39

丰田输在“偏见”,美国赢在“强势”!

时间:2010-02-25 | 来源:网易博客 | 评论共0条

核心提示: 2010年2月24日晚,笔者将作客《第一财经》电视栏目,现场解读丰田总裁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上的陈述和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下面是今晚讲解中将会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 目前各方对于丰田汽车是一片口诛笔伐,那么你认为丰田章男今天在美国国会将会面临怎样的质疑,美国国会议员们都会聚焦哪些问题呢?

答:主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展开重点调查:

一,是否知错不改:丰田是否很早就知道汽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及时采取了负责任的应对措施。

二,是否现在还在隐瞒其他的缺陷问题:尽管丰田已经积极地在做着善后处理工作,但是对问题性质的认识令美国社会无法接受。

三,是否具备应对问题的能力:加速器、汽车脚垫和刹车等问题的解决办法

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丰田章男的父亲,丰田第六代公司总经理丰田彰一郎自己曾说过:“最大的危机就是自己没有认识到危机的时候!”

2、 丰田现在可谓是千夫所指,有人说,丰田汽车深陷召回门的根源就在于丰田一味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放弃了汽车最基本的安全性能,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呢?

答:丰田崇尚“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的变质可以说是从2007年开始,那时日本在北美市场以自己信价比的优势超越了GM,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英雄主义”(成为世界第一)的野心让它在形式上被大家认为是看重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的企业价值观,尤其是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受阻的时候,丰田更是助长了发展的野心。最后忽视了缺陷可以让它致命的企业生存的基本原理。

3、丰田另一个受到质疑的地方是在召回问题上反映迟钝,本来想大事化小的丰田危机却越高越大,最终不可收拾,你觉得导致丰田反映迟钝的是丰田或者说整个日本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作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与其说这是日本企业文化在作崇,倒不如说日本企业在对待西方社会文化上存在“傲慢和偏见”的现象。傲慢可能是来自于外国对质量的要求不能与日本标准比,过于看重质量,失去时间和成本的优势,无法占据世界第一位,所以,只要和自己的竞争对手保持较为领先的优势就足够了。但事实上这个“度”很难把握。而且,出了问题还自信自己的车在国际业界中依然居于领先地位,甚至骨子里认为自己的问题和美国汽车业的竞争对手相比,问题要小得多。于是,美国人小题大做,道个歉补偿一下就能讲“和”。殊不知这种傲慢惹来了杀身之祸。其实,这种傲慢也是日本海外战略一直没有起色所形成的自卑感而带来的。也就是认为自己过于保守不融入外国“粗放的”消费文化和处事文化意识,自己的立足之地会变得越来越小。所以,只要学一点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切都可以搞定。一句话,对美国的法治社会本质和现在需要释放经济压力的状况了解得太不够了。否则,丰田章男的应对方式也就显得太不成熟了。回想起来,日本当初一直没有把最新的汽车模型投入到中国生产线上,也是日本对中国市场消费偏好的偏见所致。对照在日本国内丰田汽车(也包括本田和日产等日本车)至今为止保持着的国产车质量高的口碑效应,而相反问题屡屡开始出现在海外市场的这一特征,我感到,这是日本融入全球化战略今后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以前这种深层次的缺陷被企业的繁荣所遮盖了。只不过今天日本经济的萧条让这种文化上的“内在缺陷”(准确地讲,是“水土不服”的气质)有了外在暴露的机会,而全球经济的萧条状况又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这个“缺陷“在不断放大。

4、  目前也有评论观点对丰田公司持同情的态度,认为丰田的问题被人为的放大了,是被黑了一把,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呢?

答:我理解日本国内民众的这一心情。但我认为问题是存在的,也向日本敲响了丰田国内的治理模式是在全球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想走捷径,并给自己找个正当理由来搞差异性的海外投资战略,那最终会失去日本企业的品牌效应。至于丰田问题是否被放大,在时机上的选择(美国交通部在2003年就对丰田缺陷有了了解)和美国产业保护的谋略意图上看,不得不承认美国政府有借题发挥的现象。当然,证实这个想法是否存在,美国当局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不管怎样,身“正”才能不怕应“斜”。

5、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你认为能够从丰田的召回门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此外,有分析观点认为,丰田汽车的危机对于中国汽车业可能是一次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机会,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答:我想教训主要有三点:首先,“客户至上”的发展战略是全球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利润最大化(尤其是放弃质量来节约成本的做法)的投资战术就没有长久的生存之道。其次,日本内敛的文化在全球化经济冲突中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双方及时沟通和正视问题的所在,甚至利用合法的保护措施来维护自己应有的利益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知“难”而“退”,则会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今年中美贸易战的升温中,中国企业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冲突,而不能“顺其自然”。第三,“急功近利”的企业成长战略会在外部冲击面前迷失方向(加速度的惯性)。所以,企业走向不断繁荣的时候更应该注意控制风险。否则会乐极生悲。事实上,丰田汽车未来在北美市场的命运会不会出现硬着陆的局面(破产或被收购)现在还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