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儒行全文 - 儒学论坛 - 华夏复兴论坛|孔子|华夏|经典|儒学|传统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5:14:37
[推荐]《禮記·儒行》全文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11  2009-12-13 09:50:30  

原文: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1),可近而不可迫也(2),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3),其饮食不溽(4),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5)。其刚毅有如此者。

 

 

注释:

 

 

(1)亲:亲密。劫:利用。(2)迫:逼迫。(3)居处(chu3):居住和生存的环境。淫:倾邪不正。(4)溽(ru4):追求浓厚的味道。(5)微辨:隐微地说清道理。面数(shu3):当面指责。

 

 

译文:

 

 

儒者,(可以接受人们的)亲密接触但不可被利用,可以亲近但不可被逼迫,可以被杀但不可被侮辱。儒者的居住与生活环境不能倾邪不正,其饮食不能追求浓厚的味道,其过失可以用隐微的方式把道理说清楚但不可当面指责。儒者就是如此刚正严毅。

 

 

说解:

 

 

儒者有平易近人之处,遇事不与人争夺名利,并且还能宽容待人,这是柔的一面;儒者有重视威严之处,不为任何欲望放弃尊严,这是刚的一面。儒者效法天地之道,天圆地方,因此,圆融而方正,外圆而内方,这是刚柔兼济之处。因为柔,所以可以接受人们的亲密接触,可以与人亲近;因为刚,所以,任何人要利用儒者、逼迫,都不能使儒者放弃尊严而就范。

 

 

儒者把仁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在生命与仁义无法两全的情况下,坚持仁义,所以,可杀而不可辱。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茍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然而,儒者的刚毅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平时的修养。在生活起居方面,儒者必须自我端正,而不能倾邪;在饮食方面,儒者不追求浓厚的味道,即“居处不淫”、“饮食不溽”。为什么说“不淫”就是“不倾邪”呢?为什么“饮食不溽”呢?可以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来理解。仁义是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的。天理与人欲本来就不是两个,而是一个,朱子说:“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转引自钱穆先生《朱子学提纲》第84页)在生活起居上追求舒适宽敞,在饮食上追求浓厚的味道,并非有舒适宽敞的房屋不去居住,并非有美味而不食,而是根本不去追求这些,不把心思放在这些上面。

 

 

人难免会有过失,儒者也不例外。儒者在自己有过失的时候,可以容许别人采用隐微的方式含蓄委婉地劝说,把道理说清楚,这不是说儒者不听取别人的忠告、有过失而不改,而是说不能接受别人盛气凌人地当面指斥。熊十力先生说:“儒者能容人之微辨,则未尝怙过而阻人之忠告也。面数,则以盛气凌人。意气才动,自有苛求过深处,有诬且辱之嫌,故儒者不受也。”(《读经示要》第214页)儒者不接受别人盛气凌人的当面指责,并非因此就放弃礼义,也去盛气凌人地当面指责他人,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使有冲突也须“以直报怨”。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TOP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12  2009-12-13 09:50:51  

原文: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1),礼义以为干橹(2);戴仁而行(3),抱义而处(4);虽有暴政,不更其所(5)。其自立有如此者。

 

 

注释:

 

 

(1)甲胄(zhou4):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2)干橹(gan1 lu3):盾牌,干为小盾,橹为大盾。(3)戴:尊崇。(4)抱:信守。处(chu3):安置自己内心。(5)更(geng1)其所:改变自己的原则。

 

 

译文:

 

 

儒者把忠信作为铠甲和头盔,把礼义作为盾牌;尊崇仁道而做事,信守礼义而存其心;即使有暴乱之政,也不改变自己的原则。儒者就是这样立志修身。

 

 

说解:

 

 

儒者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忠信礼义。在这里,把忠信比喻为铠甲和头盔,把礼义比喻为盾牌。铠甲、头盔、盾牌都是防身的,而不是攻击的武器,因为儒者不以攻击作为手段或目的,而是保存自身以行道义,在生命与道义之间所要遵守的是道义;因为儒者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天下安宁,而不是要扰乱天下。儒者只有铠甲、头盔、盾牌这些防身的东西,不是只去保护自己,因为儒者所要守住、所要推行的,就是忠信礼义。儒者不倡导以暴制暴、以杀止杀,而是要以身作则、以善致善,使天下安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既要有矛,又要有盾,但是,人们常常习惯于重视矛的作用,却不重视盾的作用。儒者期望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不是重视法律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安装一道道的防盗门、锁所能达到的,只有忠信礼义能够达到。

 

 

儒者“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其中涉及到三组词,即“戴”与“抱”、“仁”与“义”、“行”与“处”。为什么说“仁”要“戴”?因为“戴”是顶在头上,意味着要把“仁”作为最高原则;为什么“仁”与“行”联系在一起?因为“仁”发于内心,只有通过言行才能体现出来。为什么“义”要“抱”?因为“抱”是放在胸前,意味着要把“义”作为行为的信条;为什么“义”与“处”联系在一起?因为“义”需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做到恰倒好处,只要有一时一事不把“义”放在心上,就可能会说出违背“义”的话、做出违背“义”的事。人世间的事情很复杂,只要有仁心,那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中,就能使自己的言行尽可能符合礼义。

 

 

什么叫做“暴政”?指的是朝廷的号令凶残不仁。遇到暴政的时候,儒者应当怎么办?处在不同地位、不同时间、不同条件的儒者会有不同的具体做法,但是,其共同之处在于,无论多么艰难危险,儒者所不能放弃的是志向与操守。儒者之志向在于仁义,儒者之操守在于忠信。所谓“不更其所”,就是要坚持住这个原则。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就是儒者的“强学力行而自修立”(《礼记注疏》语)。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TOP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13  2009-12-13 09:51:08  

原文:

 

 

  儒有一亩之宫(1),环堵之室(2),筚门圭窬(3),蓬户瓮牖(4);易衣而出(5),并日而食(6);上答之不敢以疑(7),上不答不敢以谄(8)。其仕有如此者(9)。

 

 

注释:

 

 

(1)一亩:宽一步、长百步的土地,换算为长宽各十步,墙方圆六丈为一个宅院。宫:墙壁。(2)环堵:四面的墙,长度只有一块木版那么长,高度只有五块木版的宽度。筑墙用木版,每打一层就把木版向上移动一次,移动五次而筑成的墙叫做堵,五堵为一雉。(3)筚(bi4)门:用荆条、竹子编造成的门。圭窬(gui1 yu2):形状像圭一样上尖下方的狭窄的门户。(4)蓬户:用蓬草做的门。瓮牖(wen4 you3):用无底的破罐子做成的窗口。(5)易衣而出:出门时必须换衣服,意味着可穿的衣服极少。(6)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饭。(7)上答之:君主接受他的主张。(8)谄(chan3):谄媚,有意讨好。(9)仕:从政做事。

 

 

译文:

 

 

儒者,可以只有一亩那么小的宅院,只有一块木版那么长、五块木版的宽度那么高的房屋,用荆条竹子编织成的门,狭窄得像圭版形状的门口,门口只用蓬草堵住,窗口只用无底的破罐子做成;衣服少得出门时必须换衣服,一天的饭分成两天吃;君主接受他的主张时不敢有疑虑,君主不接受他的主张时不敢有意讨好。儒者就是这样从政做事。

 

 

说解:

 

 

儒者的“仕”,不是一定要做官,但是,时刻都可以“从政做事”。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大学》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作为“从政”来说,因此,修身也是从政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从政的前提和基础。熊十力先生说:“此节盖言固穷高隐之儒,虽不任政,而国君时与咨询政事,必尽直道。”(《读经示要》第216页)

 

 

学习君子之道,在于受到穷困之时,仍然坚持操守而不变,否则便不符合君子之道。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所说的都是穷困的情况。君子谋道不谋食,但是,君子也不是愿意受穷困。任何人都可能会遇到穷困的时候,儒者不仅不会因为有德就减少了穷困,而且有可能比众人所遇到的穷困更多更严重,在此情况下,正是体现君子与小人区别的时候,也就是体现君子修养、提高君子修养的时候。在与小人共同处于穷困之中的时候,君子应该担当起让小人摆脱穷困的责任。所以,哪怕是穷困到只有极其简陋的容身之处,哪怕只有一两身衣服可穿,只有能够勉强维持生命的粮食,仍然坚持道义,而不胡作非为。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君子修养,为的是通过从政做事来践行道义,因此,会有遇到君主咨询问题的时候。这里所说的君主,当然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自己的上级。面对君主的时候,君子的主张可能被采纳,也可能不被采纳。在被采纳的时候,君子就应当果决地尽心尽力,而不能再对君主有所猜疑,更不能怀有三心二意,但是,违背道义之事不能做。君子的主张,常常会有不被采纳的时候,甚至会有被误解、被排斥、被打击的时候,怎么办?君子绝不为了使君主接受自己的主张而去有意讨好,不能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能做违背道义的事。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得志,但知依道义而行;不得志,不以违背道义的方式去谋求,也不因此而生怨恨。

 

 

附:在《礼记正义》中,认为此节是讲“贫穷屈道,仕为小官”的,并且解释说:“是仕官之人,今乃筚门圭窬,仕为小官。儒有大德而仕小官,故知贫穷屈道。”可供参考。“贫穷居道”,不应理解为“因为贫穷而降低道义的标准”,而可以理解为“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出仕做官,或者为了行道义而委屈自己”。这里因为把“仕”简单理解为“做官”而产生的。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TOP

  • 嘉林

 

 

 

 

等级:一爵公士

 

文章:13

 

积分:264

 

 

注册:2006-06-02 21:18:50

 

14  2009-12-14 18:40:06   先生辛苦了! TOP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15  2009-12-16 23:05:05  

原文:

 

 

儒有今人与居(1),古人与稽(2);今世行之,後世以为楷(3)。适弗逢世(4),上弗援(5),下弗推(6);谗谄之民(7),有比党而危之者(8),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9),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10)。其忧思有如此者。

 

 

注释:

 

 

(1)今人与居:与今人生活在一起。(2)古人与稽(ji1):与古人之意相符合。(3)以为楷:把他作为楷模。(4)适:生存的时代。弗(fu2)逢世:没有遇到政治清平的时代。(5)上:指君主及在上位的人。援:引荐,选拔。(6)下:在下位的人。推:推举。(7)谗谄(chan2chan3):进献谗毁和谄媚之言。(8)比党:因利益相同而结成党派。(9)竟:终究,始终。信(shen1):通“伸”,伸展。(10)犹:图谋、考虑。

 

 

译文:

 

 

儒者与同时代的人在一起生活,却与古人之意相符合;在所处的时代的言行,可以成为后世之人的楷模。所生存的时代不是政治清平的时代,得不到君上选拔,得不到下级的推荐;那些进献谗毁和谄媚之言的人,有结成党派而使之处于危险境地的,但是,自身可以处于危险之中,志向却不会被侵夺。即使是处在危险的境地,一举一动始终要伸展的是自己的志向,仍然不会忘记百姓的疾苦。儒者就是这样忧国忧民。

 

 

说解:

 

 

任何人都是与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脱离不了时代,脱离不了现实,因此,儒者不仅不能仇视现实,不能对现实怀有敌意,而且还要在现实中做事,在现实生活之中落实仁义,所以说儒者“今人与居”,而不是离群索居当隐士。为什么这里说“今人与居”而不说“与今人居”呢?这意味着儒者不在现实中随波逐流,不去讨好今人。孔子说:“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然而,一般情况下,“志乎古,必遗乎今”,但是,儒者要坚持的是道义,所以“古人与稽”,也就是说一切言行都按照自古相传的道义相符合,其目的是矫正今世之过错,尽量使今人减少因过错而造成的伤害。坚持道义的做法,未必会被今世接受,但是,儒者之所以能成为儒者,就在于无论是否能被今人今世所接受,都能在今世坚持道义,这样的做法,自然能成为后世的楷模。

 

 

当儒者不被今人所接受的时候,很可能会遇到非常严重的挫折乃至摧残。出生在什么样的时代,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因此,很可能遇不到开明的君主,反而可能会遇到乱世。在此情况下,儒者得不到君主的选拔任用,得不到下级的推荐,有人会在君主和众人面前谗言诋毁,甚至会遇到排斥与打击,这种排斥与打击可能会来自上上下下、四面八方,遭受到各方面的严重压力乃至生命威胁。这种情况,正是需要君子的时候,却是君子难以得志的时候,正如孔子所告诫我们的那样,“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君子的言行关系到国家天下安危的时候,儒者的做法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永远不能放弃的就是仁义,亦即“志不可夺”。“志不可夺”怎么办?仍然坚持原则以求实现志向。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因为仁义不是空言,而要落实于现实之中;因为君子由仁义而行,心中所想的只是使百姓能够摆脱苦难而安居乐业。

附:熊十力先生说:“儒者志气高厚,与古之大人合,必不与并世愚贱者合”;“儒者行事,以为后世楷模”。“儒者当昏乱之世,其志气上同于天,其前识,远烛未来,而知当世之所趋,孰为迷失道以亡,孰为开物成务而吉。其定力,则独挽颓流,而特立不惧。其大愿,则孤秉正学以烁群昏。百兽踯躅,而独为狮子吼。虽所之与世左,上弗援,下弗推,儒者身穷而道不穷也。”“民德民智之未进,而相比党以图政柄,则黠桀者为之魁,而无知之氓附之,相与颠倒是非,变乱黑白。谄行,而正士危,古今所同嘅。”“众虽危亡,而行事举动,犹能伸己之志谋,不变易也。”“孟子所谓天下有饥溺,犹己饥溺之也。”(《读经示要》第216-217页)此说可供参考。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5 08:14:32编辑过]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TOP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16  2009-12-25 08:15:39  

原文:

 

 

儒有博学而不穷(1),笃行而不倦(2);幽居而不淫(3),上通而不困(4)。礼之以和为贵(5),忠信之美(6),优游之法(7)。慕贤而容众(8),毁方而瓦合(9)。其宽裕有如此者(10)。

 

 

注释:

 

 

(1)穷:停止。(2)笃(du3):纯正专一。倦(juan4):倦怠,厌倦。(3)幽(you1)居:平时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淫:倾邪不正。(4)上通:上与君主相通。困:被困扰。(5)以:应用。和为贵:以和谐为最重要。(6)忠信:见到忠信的人能、。美:赞美。(7)优游:见到柔和温顺的人。法:效法。(8)慕:敬慕学习。容众:宽容地对待众人。(9)毁方:去掉棱角。瓦合:与一般人共同相处。(10)宽裕:宽厚大度。

 

 

译文:

 

 

儒者无所不学而不停止,纯正专一地做事而不倦怠;个人独处而不偏狭放纵,上与君主相通而不为君主所困扰。在礼的应用上,知道上下尊卑而最重视和谐,见到忠信的人则加以赞美,见到柔和温顺的人则注意效法。敬慕贤德的人而能宽容地对待众人,去掉自己的棱角而与众人共同相处。儒者就是这样宽厚大度。

 

 

说解:

 

 

儒者具有宽厚大度的品德。儒者需要博学,学习孝悌忠信,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儒者不能孤陋寡闻,既要博闻广识,又要力求贯通。“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学”必须落实到“习”上,所谓的“习”也就是要“行”。“笃行”强调的是纯正而专一,始终如一,真诚无伪。熊十力先生说:“孤陋寡闻,不足为学,故贵于博。博者,周以察物,而观其会通。不穷,求进不止也。”(《读经示要》第218页)

 

 

儒者的学习与修养,体现于人们可闻可见的言行之中,但是,根基却在于不为人所知所见时的修养。所谓“幽居而不淫”,就是“诚意正心”的“慎独”功夫,其关键在于不自欺。一个人平时单居独处的时候,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知道节制,不想邪恶之事而培养诚正之心。朱子说:“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其恶而亲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儒者在比君主所信任的时候,可以凭借道德修养,与君主共同行道义,所以,君子从政的时候,只按照正道做事,绝不阿谀奉承,也就是说,“既在其位,必行其正,使德位相称”。君子既不违背道义,也不为君主所困扰,因为君臣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之上,也就是“君臣以义合”;因为君子注重的是道德修养,不能道德不完善而从政。

 

 

儒者无论何时都遵循礼义,然而,礼所讲究的是秩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过分重视尊卑贵贱、上下等级,因此,而产生贵贱有隔阂、尊卑不亲近的弊端。乐所讲究的是和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过分重视和谐,而不从守礼做起,如有子所说的那样:“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守礼,但是,君子以内心的平和来行礼,以守礼而达到外在的和谐。《礼记·乐记》中说:“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因此,君子既讲礼,也讲乐。秩序与和谐是不可分的。

儒者“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不仅如此,而且还随时注重“成人之美”,所以,见到忠信的人则加以赞美,见到柔和温顺的人则注意效法。君子扬人之善,对他人的忠信予以赞美,是对善的表彰与勉励;君子不张扬他人之恶,而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君子效法柔和温顺的人,是善于学习和修养的体现。敬慕贤德的人,是完善自己的修养所必须,是“自强不息”的体现;能宽容地对待众人,是“厚德载物”的体现。君子绝不自命清高,更不盛气凌人地对待他人,否则是违背仁义之道的。君子效法天地之道,天道圆融而地道方正,因此,君子在外在的言行方面去掉自己的棱角,不争胜,不矜持,不炫耀;在内心则坚持道义原则,与人为善,期望着能与众人和平相处,即所谓“为道不远人”。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TOP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17  2009-12-25 08:18:12  

原文:

 

 

儒有内称不辟亲(1),外举不辟怨(2);程功积事(3),推贤而进达之(4),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5),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6)。

 

 

注释:

 

 

(1)内称:在亲人之中举荐人才。辟(bi4):同“避”,避讳。(2)外举:举荐外人。(3)程功:衡量功绩。积事:根据所做的事加以判断。(4)进达之:使人能晋升、通达。(5)苟:如果。(6)援:支援、帮助。

 

 

译文:

 

 

儒者在举荐人才的时候,对内不避开家中的亲人;对外不避开外人中对自己有怨恨的人。儒者(在举荐人才的时候)衡量功绩,根据所做的事加以判断,然后推荐贤德的人而使之晋升、通达,不期望得到他人的报答,在君主能得以与儒者志同道合的时候,如果有利于国家,儒者不贪求富贵。儒者就是这样举荐贤德的人、援助有技能的人。

 

 

说解:

 

 

举贤荐能是儒者从政的重要方面,因为治国平天下不能不重用贤德的人。君主的仁政,需要贤能之臣来落实完成。举荐贤能,是为了践行道义、推行仁政,亦即“举人以理”。《左传》襄公三年记载,祁奚因为年老而要辞官,晋侯向他询问谁可以接替他的职位,祁奚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晋侯正想任用解狐,解狐却去世了。晋侯又问可以任用谁,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祁午是他的儿子。祁奚举荐他的儿子,属于“内称不辟亲”,不是为了拉帮结派;举荐他的仇人,属于“外举不辟怨”,不是为了谄媚。举贤是为了推行政令,但是,事情还是需要有技能的人来做。荐能当然也需要看贤德与否,但更需要根据是否有功绩和经验来决定,对其中贤德而又有技能的人,要使之能够晋升,而且还要使之通达。无论是举贤还是荐能,都是为了践行道义、推行仁政,所以,不能期望得到任何报答。

所谓“君得其志”,不能无深意。这里说,君主能够得到志同道合的贤德之人,首先是重视君臣之礼,君子时刻不能违背礼义,君子辅佐君主只是为了推行道义;其次是说明求贤是君主所应当的事,无贤难以行仁政;其三是说君子注重修养,坚持道义,不以名利为念。因此,只要有利于国家,可以置生死于度外,不为富贵荣华而放弃道义原则。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TOP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18  2009-12-25 08:18:46  

原文: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1),患难相死也(2);久相待也(3),远相致也(4)。其任举有如此者(5)。

 

 

注释:

 

 

(1)相先:相退让。(2)相死:为人而置自己生死于不顾。(3)久:长久处于卑下的地位。相待:等待他人。(4)远:相距遥远。相致:使朋友能前来投奔明主。(5)任举:委任和推举。

 

 

译文:

 

 

儒者听到善道时,能够相互转告;见到善事,也能告知别人。在爵位方面,能够相互退让;遇到患难的时候,能够争相效死。朋友久在卑下的地位,儒者能等待朋友一起晋升;(自己遇到明主)即使朋友相距遥远,也要招朋友前来投奔明主。儒者就是这样在职就任并举荐贤能。

 

 

说解:

 

 

上一节所说的“举贤援能”,是说儒者对关系比较疏远的人应当如何做;此一节所说的“任举”,是说儒者对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应当如何做。不过,这里所说的疏远与亲近,都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泛指所有人,因此,要避免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裙带关系。

 

 

听说了善道的时候能够转告别人,是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朋友间的互相勉励。熊十力先生说:“不私其所闻见之道,必授诸人,成物所以成己也。”(《读经示要》第220页)见到善事能告知别人,是因为“隐恶扬善”,是为了表彰善事,增加人间正气。世俗的情况往往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儒者恰恰相反,“不语怪力乱神”,只以正道引导教化天下。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若有爵位之事,儒者绝不相互争夺,而是相互推让。无私,所以不争;有礼,所以能让。遇到患难之事,儒者所要持守的是仁义,而不担心得失生死,因此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绝不苟且偷生、损人利己。

所谓“久相待”,意思是说,自己所知的贤能朋友如果长时间地处在卑下之位而不得志,儒者先予以举荐,等到朋友得到晋升,然后自己才晋升,而不是只顾自己而不顾朋友。所谓“远相致”,意思是说,儒者在自己已经得到明君明主而得以从政的时候,如果知道朋友还在远方、小国而不得志,就使之前来相辅相助,同行仁政,共谋大业;熊十力先生认为,其中的“远”是指被遗弃,那么,“远相致”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儒者自己得到可以行道的职位时,就把被世人遗弃而不得志的贤能朋友招来共事,使他能够有显达的机会。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TOP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19  2009-12-25 08:19:23  

原文:

 

 

儒有澡身而浴德(1),陈言而伏(2)。静而正之(3)上弗知也(4);粗而翘之(5),又不急为也(6)。不临深而为高(7),不加少而为多(8)。世治不轻(9),世乱不沮(10)。同弗与(11),异弗非也(12)。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注释:

 

 

(1)澡(zao3)身:洁身自好。浴(yu4)德:以德自清。(2)陈言:陈述见解。伏:泄露于外,张扬。(3)静:平心静气而不急不躁。正:以正道使人能正。(4)弗(fu2)知:不必知道。(5)粗:察言观色而委婉含蓄。翘(qiao2):启发引导。(6)急为(wei2):急于去做事。(7)不临深而为(wei2)高:不在卑下之处去显示自己的高贵尊显。(8)不加少而为多:不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略微高于别人就去矜持自傲。加,强加于人。少,在某方面略微有了成效。为,表现。多,矜持骄傲。(9)世治:社会安定的时候。轻:自轻自薄。(10)沮(ju3):自暴自弃。(11)同:地位相同。弗与(yu3):不求相亲相合。(12)异:地位不同。弗非:不非难、诋毁。

 

 

译文:

 

 

儒者洁身自好而以德自清,陈述己言而不张扬泄密。平心静气而以正道使人能正,君上不必知道。察言观色而委婉含蓄地去启发引导他人,又不急于改变他人。自己不在卑下之处去显示自己高贵尊显,不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略微高于别人就去矜持自傲。世道安定的时候不自轻自薄;世道混乱的时候不自暴自弃。对地位相同的人不求相亲相合,对地位不同的人不去非难诋毁。儒者就是这样特立独行。

 

 

说解:

 

 

儒者的特立独行,其根源在于内心的品德,而不是无根的外在行为;不是有意在行为上诛求与众不同,而是在德行上超凡脱俗。身体衣冠的洁净,可以用水;心灵的洁净,需要用德。身体衣冠是否洁净,有时无法保证;心灵的境界,却是儒者必须要保证的。儒者“澡身”不仅是要使自己的身体衣冠洁净,而且要使自己的心灵洁净,这需要由内而外,因此要从“浴德”入手。我们都生活在充满名利得失、诱惑威胁的现实社会之中,恶浊污染的源头随时随地都存在,有道德修养才能自清自正。

 

 

所谓“陈言而伏”,一说是“陈设其言,而伏听君命”(《礼记正义》),即向君主陈述过自己的说法之后,恭敬地服从君主之命。这里所说的是,作为臣子,事先有向君主进言之责,进言之后,无论君主是否采纳,只要还是君臣关系,臣子便要恭敬地服从君主的命令,而不能再另外自作主张。一说是陈述己言而不张扬泄密。“伏者,闭而不出之谓。儒者事君,以嘉谋嘉猷,密陈于君,而不泄于外,不自居功。古者君臣之义,犹朋友也,故相让也。夫以善与人,而不自居善。此善之至高至真者也。”(《读经示要》第220页)向君主献计献策是臣子之所应当,但是,一方面,功成之后,不应居功自傲,而应当谦让;另一方面,与君主所谋之事,不应向外人泄露,机密更不可泄露。

 

 

儒者为君主而谋,其实是“谋道”,因此,容不得感情的搀杂,容不得违背道义。要做到不搀杂感情就不能不平心静气,要做到不违背道义就不能不以正道正人。“静正者,儒者事君,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常在于未形也。凡朋友忠告之道,皆如此也。”(《读经示要》第221页)《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正因为君子之谋,不为名利,不存私心,因此,君子但求其心之善、其言之正,至于其善其功,则不求为君主所知道。

 

 

“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中的“粗”字比较难以理解。“粗”字即“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鹿齐跳行超速之意。《字统》云:警防也。鹿之性,相背而食,虑人兽之害也,故从三鹿。”用这个意思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君臣民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好比是三鹿一齐跳跃前行,若要行得快,必须保持警惕,以防相互伤害。所以,儒者在君主面前,必须察言观色,就好比保持警惕;同时,必须委婉含蓄地去启发引导他人。将“粗”解释为“疏”和“微”,是指细微而耐心地疏通,疏通的目的是通过启发而使人能够明白所讲的道理。要使人明白道理,急躁是毫无用处的,甚至会起反作用;如果操之过急,君主接纳得过于迅速,大概会因此而使人感到奇怪或者使人妒忌。所以,必须察言观色,循循善诱。熊十力先生又有另外的理解:粗是指大事,若君主于大事有过失,一定要启发君主而使之认识到其过失,以便匡正其过失;不能急于获得成功,因为应当等待时机而后发言,而不能意气用事,避免导致不可挽回的情况。

 

 

关于“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有两种解释。第一,面对众人的时候,不因为自己地位尊贵而趾高气扬;在谋事的时候,不因为自己略有成绩而矜持自傲。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不再多说。第二,不能因为自己有能力制伏潜伏的势力就自高自大,而应该居安思危。天下常常会有潜伏势力,“当某种势力乘权,而弊或伏,则将有反动思想酝酿而未形。积久,则乘势者不戒,而弊日深。于是反动之势,益增盛而不可遏。故御世之大略,常思天下之利,或失之于不均,而流极难挽。天下之巨祸,或伏于无形,而爆发可忧。”(《读经示要》第222页)从这个道理上来说,儒者哟解决问题,需要在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方面下工夫,虽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是,最好还是在羊未亡之前防止亡羊。

 

 

生逢治世,还是生逢乱世,人无法自己抉择,但是,儒者的德行始终一贯。“世治不轻”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虽然与众多的贤德之人在一起,也不自轻自薄,不气馁退缩。第二,天下安定的时候,按人之常情,最容易贪图安逸享乐而忘记戒惧,儒者却不能陷入常情之中,应该深入探究当时的隐患与偏弊,想方设法去矫正错误、消除隐患。“世乱不沮”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不因为大道衰废而败坏自己的心志,绝不自暴自弃;不因为众人无知、自己独贤,而傲慢、抱怨、放弃。第二,按人之常情,在世道混乱的时候,人们往往发泄牢骚、随波逐流,甚至沮丧颓废,儒者却要在混乱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恒奋其大勇无所怖畏之精神,率群众以革故取新。”(《读经示要》第223页)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其中相同之处在于“危行”,即按正道而行;不同之处在于“危言”还是“言孙”,即在说话方面固然坚持正道,但需要注意分寸。

 

 

再说“同弗与,异弗非”。这里的“同”和“异”应该包括地位上的同异、观点上的同异、关系上的亲疏等等。按人之常情,往往在地位相同、观点相同或关系亲密的时候,就拉帮结派、相互利用,而在不同的时候,就相互非议、责难、排斥、攻击,儒者不能如此。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有不同的时候,才会需要“和”;能“不争”,才能“和”;能自矜自重,才能“不争”;能不阿谀、偏私,才能自矜自重。朱子解释说:“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TOP

  • 云尘子

 

 

 

 

等级:管理员

 

文章:24029

 

积分:108174

 

 

注册:2004-01-05 13:12:10

 

20  2009-12-25 08:19:51  

原文:

 

 

儒有上不臣天子(1),下不事诸侯(2);慎静而尚宽(3),强毅以与人(4);博学以知服(5),近文章(6),砥厉廉隅(7);虽分国如锱铢(8),不臣不仕(9)。其规为有如此者(10)。

 

 

注释:

 

 

(1)不臣天子:不屈服于天子的威权,而以道义做事。(2)不事诸侯:遵从道义做事,而不是为诸侯做事。(3)尚宽:崇尚宽缓。(4)强毅以与人:以强毅的心志与人相处。(5)知服:知道敬畏服从往圣前贤之道。(6)近文章:随时学习礼仪典籍。(7)砥(di3)厉:同“砥砺”,用石头打磨。廉隅:棱角。(8)虽:即使。分国:分封给一个诸侯国。锱铢(zi1 shu1):二十四铢为一两,八两为一锱。比喻微小。(9)不臣不仕:不做他人之臣,不求仕官。(10)规为(wei2):操守意志与所作所为。

 

 

译文:

 

 

儒者对上不是臣服于天资的威权,对下不是为诸侯个人做事;慎重宁静而崇尚宽缓,以强毅的心志与人相处;广博地求学而知道敬畏服从往圣前贤之道,随时学习礼仪典籍,磨掉自己的棱角;即使把一个诸侯国分封给他,不做他人之臣,不求仕官。儒者的操守意志与所作所为就是如此。

 

 

说解:

 

 

儒者无论是在什么职位上,都是依照仁义而行,都只是在尽自己的心力做好自己该做而且能做的事情,不是有意地去帮助天子、诸侯,也不是有意地去获取任何人的奖赏和赞誉,因此,儒者可以在天子之下做事,也可以在诸侯之下做事,但并非把自己仅仅当做臣服于天子、诸侯的下属。儒者在其位,天子诸侯的政令符合道义的时候,儒者是在与天子诸侯共同做符合道义之事;天子诸侯的言行违背道义的时候,儒者尽心尽力地依礼劝谏而使其言行符合道义;天子诸侯的言行违背道义,儒者三谏而不被采纳的时候,就辞职离去。因此说,儒者“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

 

 

儒者的言行,在心态上要做到“慎静”和“强毅”。“慎静”是指谨严慎重、平心静气。说话需要言出可行,言出必行;做事需要心平气和,避免感情用事。“强毅”是指坚持道义而不放弃、持之以恒而不放松。对符合道义的言行绝不放弃是“强”,对不符合道义的言行坚决不做也是“强”;在顺境情况下落实符合道义的言行而不轻忽是“毅”,在逆境情况下落实符合道义的言行而不放弃也是“毅”。“慎静”与“强毅”是儒者对自己的要求,这是“忠”的体现;对待他人则“尚宽”、“与人”,这是“恕”的体现。坚持道义而且明辨是非,然后再宽容待人才是“尚宽”;做事需要齐心协力,不放弃原则而能与众人齐心协力,才是“与人”。如果不坚持原则,不明辨是非,那不是宽容,而是纵容;如果不坚持原则,不明辨是非,那不是“与人”,而是苟合。

 

 

孤陋寡闻而学不博,不足以为学;一门深入而不及其他,则虽有学而不能贯通。博学,是侧重于横向的学习;知服,是侧重于纵向地贯通。什么叫“知服”?是知道敬畏服从往圣前贤之道,而不存有任何盛气凌人的心态,尤其是不能对往圣前贤无敬畏之心。一个人的学问无论多么广博,总会有不如别人之处;一个道德修养高的人,永远都会知道敬畏圣人之言。“近文章”是指随时学习礼仪典籍,这是“博学而知服”的途径;“砥厉廉隅”是指磨掉自己的棱角,磨掉棱角不是要圆滑世故,而是要圆融合道。万物各有其用,但又各有所偏,但上天无所不覆,大地无所不载。君子效法天地之道,也应如此。

 

 

儒者在人世间,忘怀名利荣辱,唯道义是遵,因此,别说把一个诸侯国分封给他,就是把天下都给他,儒者所想到的只是如何在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而不会往权势名利上想。帝尧禅让,不是把天下的权位拿来私相授受;帝舜承天子之位,不因拥有天下而兴奋,而以“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告诫自己和夏禹。“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伯夷、叔齐因为“让国”而到首阳山下采薇而食。儒者能够做到如此,就是因为儒者不做他人之臣,不求仕官。即使是做低等的小官员,也必须坚持最基本原则:“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规为”是什么意思?是指操守意志与所作所为。在操守意志方面,儒者“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在所作所为方面,儒者“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易经·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张尔岐解释说:“有贤德而不任事之人,不肯屈节以事王侯,但自尊德乐义,高尚其治身之事而已。”“真能以道自守, 不累于俗,其所存之志,可为士君子守身之则也。”(《周易说略》第95页)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天空一朵云,地面一粒尘。人间客游子,学弹俞氏琴。
云兴可成雨,尘聚能作田。子问何为者,笔耕宣圣言。
---------------------------------------------------------
本人帖子欢迎转贴——赵宗来,字承易,号云尘子
文集:http://blog.sina.com.cn/yunchenzi
禮記·儒行全文 - 儒学论坛 - 华夏复兴论坛|孔子|华夏|经典|儒学|传统文... [推荐]《禮記·儒行》全文 - 儒学论坛 - 华夏复兴论坛|孔子|华夏|经典|儒学|传统文... 全球通名家讲谈之十四:儒家不需要成为宗教(图) - 儒学新闻 - 华夏复兴论坛|孔子|华夏... 全球通名家讲谈之十四:儒家不需要成为宗教(图) - 儒学新闻 - 华夏复兴论坛|孔子|华夏..n. 国学就是孔子儒学传统 孔子错解了《易经》 - 儒学经解 - 国学论坛 孔子为何看中了《周易》? - 儒学经解 - 国学论坛 中国儒学网 >> 传统与孔子 刘乐贤专栏[儒学联合论坛] 新传统主义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易经四大圣人之三------孔子 - 儒学经解 - 国学论坛 [推薦]印光法师谈女人的天职和闺阁教育 2打印帖子 - 华夏复兴论坛 - 华夏复兴论坛|... 中国儒学-孔子与早期儒家经典的关系 华夏论坛 - 生活沙龙 - 女性月经不调经典偏方 儒学经典文献资料汇集 儒学经典文献资料汇集 儒学经典文献资料汇集 孔子故里行:庞朴讲述儒学真谛 孔子故里行:庞朴讲述儒学真谛 中国 “最后的儒家” (转贴)[儒学联合论坛] 张旭东:中国价值的世界历史使命[儒学联合论坛] 武汉儒学企业文化大讲堂论坛 --- 市场是一种什么机制 倪梁康: 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儒学联合论坛] 《原易》之“大有” - 儒学经解 - 国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