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太平洋展开潜艇竞争 中韩两国迅猛崛起\\新中国的历史连续性:统一国家让中共赢得支持\\新中国的历史连续性:统一国家让中共赢得支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29:35
 美智库:太平洋展开潜艇竞争 中韩两国迅猛崛起2010年02月07日 11:35环球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5条 相关标签: [潜艇]

韩国海军最新214型AIP潜艇“安重根”号(资料图)

环球网2月6日消息,据韩国《朝鲜日报》6日报道,各国在太平洋海底正在展开激烈的潜艇竞争。具有保守倾向的美国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本月2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眼下美国海军衰落,而中国和韩国的潜艇战斗力不断增强,值得关注。到了2025年,美国部署在太平洋的攻击型潜艇数量将从目前的30艘减少到27艘,而中国和韩国将分别增至78艘和26艘。

据称,该报告由传统基金会研究员马肯资-艾格琳(Eaglen)和约翰-罗德拜克(Rodeback)共同编写,题为《太平洋潜艇军备竞赛》,报告将各国战斗力变化概括为“美俄衰落、中韩崛起、印澳登场”等。试图在太平洋掌握主导权的沿海国家纷纷增建柴油动力潜艇、核动力潜艇、巡航导弹潜艇(SSGNs)、弹道导弹潜艇(SSBNs)等攻击型潜艇。

文章称,中国的实力尤其明显提升。据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海军拥有25.5万名士兵、26艘驱逐舰、49艘护卫舰、58艘登陆舰,已具备世界级水平。尤其是从1995年起集中力量建造潜艇,截至2005年,新建了31艘潜艇。目前共有60艘潜艇,包括6艘核动力潜艇、50艘柴油动力潜艇等。

韩国的潜艇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从1993年首次服役的209级(1300吨级)张保皋舰到去年末部署的214级(1800吨级)安重根舰,目前共有12艘舰艇。另外还将自2012年至2018年自主研发6艘214级和9艘3000吨级潜艇,届时在数量上将位居亚洲第二,仅次于中国。

变数是澳大利亚和印度。两国均主张本国必须加强海军力量。因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正逐步消失,而中国的海军力量在急剧增长。澳大利亚计划将潜艇数量从目前的6艘增至12艘,印度计划从目前的17艘增至24艘。而连现有战斗力都难以维持的俄罗斯和无意增强力量的日本,以及只拥有旧潜艇的北韩,今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

美国在2010年的《四年一度防务评估报告》中宣布“将在广泛地区部署海军兵力,继续开展军事反射。”美国传统基金会强调说,为此,美军必须在夏威夷和关岛等地前沿部署潜艇基地,加强与盟国间的作战执行能力,并研发对潜武器。

<<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 【视频】 美国海军雄霸天下 仍忌惮解放军潜艇
  • 聚焦越南买潜艇:常规潜艇是小国海军的利器吗
  • 东亚地区常规潜艇掀起购造高潮 小潜艇成防御利器
  • 韩国海军最先进AIP动力潜艇“安重根”号正式服役
  • 德国再次拒绝转售台湾潜艇 台湾打算自己造
  • 台媒:美将转售台湾四艘最先进的德制214级潜艇
  • 【视频】 台湾海军官员称发现大陆潜艇是误判
  • 【博客】 深度分析:中国的潜艇同美国的航母究竟谁怕谁?
  • 【博客】 中国未来核潜舰队震动美军界
  •  新中国的历史连续性:统一国家让中共赢得支持 

    作者[英]马丁·雅克 译者 张莉 刘曲

    作者为英国知名独立撰稿人,这部著作2009年在海外首发时,凭借其高度的前瞻性引起极大反响。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考察,作者跳出“中国崩溃论”或“中国威胁论”的俗套,以缜密的笔法剖析了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的异同,并大胆预言:中国必将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打破西方对文明的垄断,按照“中国概念”和平地重塑世界。

    统一国家让中共赢得支持

    到1949年时,中国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主权削弱的状态。对于一个执著于统一体制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国家来说,这种状况简直无法容忍。新执政的共产党人面临3个相互关联的任务:主权的回归、国家的统一和单一政府的重建。随着共产党取得胜利,中国终于重归统一,共产党因此获得了广泛支持,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自西方崛起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问题上面临多种战略选择:改革传统的封建体制,但1911年前这种尝试未获成功;效仿西方的模式,但是这种做法在1911至1949年遭遇严重失败;借鉴外国历史创建新的体制,这种选择变成了共产主义者的行动方案。虽然部分灵感源于苏联,但总体来讲,它是在本国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而非舶来品。共产党人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较小的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中他们控制的不断扩大的根据地中,还从1945到1949年内战中他们管辖的地区里,积累了很多施政经验。

    共产党是新执政制度的核心力量。新政权所表现出的根本实力和应变能力,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去世后自我革新和修正“文革”所导致的混乱方面。尽管“大跃进”和“文革”给整个国家带来了灾难,但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重建了在国民心目中的合法性,随后又着手进行了独特而成功的经济改革,引导中国走上了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

    共产主义与儒家有相似点

    中国和西方用不同方式评价1949年以后的时代,但两者都强调它代表一个新的起点——中国连续性和传统习俗的分界点。中国共产党强调自己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制度——那才是革命的本质所在。西方则把共产主义视为魔鬼和怪胎,很少尝试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中国,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忽视新中国与历史上王朝时期的强大连续性。

    事实上,尽管儒家思想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很明确——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点。例如,儒家传统也强调减少不平等现象、限制土地规模和重新分配土地的必要性。与此类似,国家必须为人民负责,同样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不过共产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了它——在毛泽东时代,国有企业必须向员工提供住房、教育、保险以及稳定的工作。

    两者在政治上也存在相似之处。儒家思想和共产主义的统治模式,都涉及人民与国家之间的隐含契约:如果国家未能履行义务,那么人民就有揭竿而起的权利。在皇朝年代,这种思想的表现形式是“天命”;在社会主义时代,则是以阶级斗争的名义体现出来。

    儒家思想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连续性还有更深层的表现。譬如,儒家传统是通过科举考试招募由精英组成的管理团队,而共产党采用发展党员的方法来招募贤才。

    因此,共产党的领导和王朝历史间存在强大的连续性。新中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就此,国际关系专家赵穗生的论断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然而,与共产主义的普遍原则相比,它与中国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的重创辉煌,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更为相关。”

    (::节选自《当中国统治世界》,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未完待续) 
  • 杨洁篪强调:“国强必霸”逻辑有悖于中国历史
  • 纽约时报:越南力推南海问题国际化 逼中国让步
  • 美驻华大使召开新闻发布会:军售困扰只是暂时的
  • 杨洁篪强调:“国强必霸”逻辑有悖于中国历史2010年02月07日 09:19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24

    中新网2月6日电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5日在德国慕尼黑强调,从古至今,“和而不同”都是中国人民十分珍惜的价值,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既有悖于中国的历史,也有违中国人民的意志。

    2月5日,杨洁篪出席了在慕尼黑举行的安全政策会议并发表题为《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讲话,就当前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方立场和主张。

    杨洁篪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使2.35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同世界从相互隔绝到利益密切相联的历史性转变。

    不过杨洁篪强调,今天的中国困难还很多。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3000美元,居世界104位。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很多农村和偏远地区还很落后,还有1.35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1000万人没有用上电。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真正实现现代化还需要长期艰苦努力。

    杨洁篪说,为了让13亿人过上全面小康生活,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这是中国出于自身和世界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

    杨洁篪指出,中国发展了,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从古至今,“和而不同”都是中国人民十分珍惜的价值,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既有悖于中国的历史,也有违中国人民的意志。

    杨洁篪说,当代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一贯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明确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军力建设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确保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顺利进行。

    杨洁篪说,中国发展了,仍将坚持平等待人,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但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时,我们也会坚持原则,捍卫自己来之不易的平等权力和正当权益。杨洁篪说,中国发展了,将会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绝不会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情。中国承担着越来越多与本国国力和地位相符的国际责任,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

    杨洁篪指出,中国的历史性变化是与世界的发展变化相伴生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合作的姿态谋对策。要树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合作观,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树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利益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实现共同安全;树立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树立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环保观,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关于中欧关系,杨洁篪指出,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35周年,中欧之间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伴随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欧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杨洁篪说,中欧关系的未来,有赖于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彼此关系,珍惜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局面;有赖于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也有赖于欧洲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认识到一个发展的中国对欧洲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我们并不期待双方在所有问题上看法一致,有分歧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共识必将大于分歧,共赢必将大于摩擦,合作必将成为主流。
  • 纽约时报:越南力推南海问题国际化 逼中国让步
  • 杨洁篪再就美售台武器和达赖企图访美表明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