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深圳人,你不能忽略的一些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04:26

身为深圳人,你不能忽略的一些历史

标签:深圳 历史 网易博客 kk鱼

说起深圳,现在更多的人只知道它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现代城市。对于深圳市名称是怎样演变而来的,恐怕就很少人知道了。也许,你会说深圳以前是一个小鱼村。

说深圳以前是一个小鱼村,这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内地的一些媒体先说出来的。其实,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当年的深圳,是宝安县的县城所在地,邮政地址是:广东省宝安县深圳镇。也就是说,深圳是一个城镇,而不是一个小鱼村。准确点说,应该是一个边陲小镇。当时的宝安县,地理位置就是现在的整个深圳市的地域,当然包含了现在所说的深圳特区和关外的宝安区、龙岗区,以及光明新区。

先说深圳镇,其地域很小,“圳”是深水沟的意思,可见其地名就代表了这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老东门商业街一带,解放路、人民北路(原来叫人民路)和晒布路是现在还可以叫的出来的路名,北门街,上大街,鸭仔街,猪仔街等等当时的街道,现在已经没有了。解放路是当时深圳镇最热闹的一条路,但也就那么几家商店。最大商店是百货商场,还有一家华侨商店,一家文具店;新安酒家是当时最高档的酒楼,其他的就是一些小食店了。深圳戏院算是一家很好的戏院了,我小时侯还在这看过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以及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板戏。

由于深圳地域连接香港,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基本都是通过深圳后,再通过香港走向世界。因此,全国各省市的外贸公司都在深圳设有办事处,或者公司。这就形成了深圳外贸单位特别多的现象。这些外贸单位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在和平路和文境渡一带,如海关,外运公司,侨社,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广西,云南等等外贸公司。如现在的阳光酒店和彭年酒店,就是湖南外贸公司的所在地。

当年我国是以省、地区、县、镇为行政划分的。宝安县属于惠州地区管理,惠州地区的范围包括宝安、东莞、惠阳、惠东、博罗等县、以及现在的整个河源市管辖的地区。惠州地区是东江纵队的老根据地,解放后,这一带的地方领导多出于东江纵队。宝安县政府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地王大厦北门对面)。县政府的家属大院也就在这附近。当时还驻有野战军的一个团,叫六团,也住在这附近,就是现在的红岭一带。为什么现在这里有条宝安路,因为当年的宝安县政府是在这里的。

说到这,上面的三个地带,就是当年的深圳镇了。人口有多少了?1979年以前,不到三万(没有算驻军)。也就说,居住在这里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圳人,这可是以城镇户籍来计算的。当年要想搞进城镇,吃上商品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大家会问,深圳的原居民人不是各个都有地有房,每月靠收租金生活吗。其实这也是错的,原来深圳镇的原居民,因为是城镇户籍,是不可能有地的,没地,当然就不会有私房了。现在靠收租金生活的又是什么一部分人呢?

深圳镇是一个县城,下辖一个附城公社。附城公社包含有很多大队,这些大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什么什么村。如罗湖大队、向西大队、湖贝大队、蔡屋围大队等等。附城公社的社员都是农村户籍,在成立深圳特区时,为了保证原来居民的生活用地,就以丁为单位给他们留下了丁屋用地。之后随着深圳市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原来宝安县的各个公社,如布吉公社,横岗公社,龙岗公社,沙井公社,大鹏公社等,都进行了城市化改造,靠收租的群体也就更多了,这就造成一个现象,深圳原居民都是有地有房的。其实,这是个错误。但原宝安县的人口是28万,这也难怪。

深圳市成立后,宝安县反过来变成了深圳市的行政下辖县,当时就把宝安县城搬迁到了原来的西乡公社所在地,取名新安县城。除了深圳特区外,原来的宝安县的地域没变。再后来,又把宝安县划分为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而深圳特区内,就有了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

说到这,你还认为深圳是个小鱼村吗?深圳是一个城镇,是一个县城。附城公社也是以丘陵地带为主,从现在的地名也可见一般,如笋岗\泥岗\罗岗\红岭\八卦岭\大头岭\罗岭等,都象征着其地形。邓爷爷画的圈,成就了现在的深圳市。说到改革开放,还不得不提下宝安县当时的县委书记李福林,上世纪60年代,他就提出过“依靠香港,建设宝安”的口号。后来在文革时期,这成了他现行反革命罪行的铁证。这段历史,可能鲜为人知。也许,“依靠香港,建设宝安”是最早提出的改革开放口号。可惜从来没有见媒体报道过。

上面说到,内地的媒体把原来的深圳说成是一个小鱼村。其实,这也有一段历史。

现在你开车由西往东走滨河路,走到滨河路及宝安南路交汇点上春风立交桥时,右手(南)边有一个渔民村。这就要说下这渔民村了。这渔民村也就只有30多户人家,基本都姓吴,我小时候还看见过这里有一个码头,但不是渔民村的,而是当时宝安县水运局的货运码头,这里有走广州航线的货船。其实渔民村的村民早就不不出海打鱼了,只是鱼塘养鱼,如和平路和铁路中间,就是属于渔民村的鱼塘,另由于历史的原因,渔民村还有很多土地和鱼塘在香港的新界一带。解放后,就有政策规定渔民村的村民可以过界耕作和养殖。

当年我们国家物质贫乏,深圳也不例外。但村民在每天过界耕作后,回来深圳时,按规定是可以带些日用品的,如毛巾,牙刷,香皂等。小时候,去渔民村家的小朋友家玩,看到他们可以用尼龙牙刷,很是羡慕。所以,这个渔民村一直是算比较富裕的。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香港开始有了收录机,有了尼龙布,有了精工表,有了折叠伞,还有万宝路和可口可了。渔民村的村民就开始每天回来时带,除了按规定携带外,当然不排除有走私的成分在里面。没出2年,渔民村的家家户户都盖起了2/3层的楼房。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就在当时人们还在议论渔民村的一些做法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时。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了。邓爷爷第一次来深圳,就去视察了渔民村。"先让一些人先富起来",就是当时提出来的。渔民村得到了肯定,各地媒体就争相报道,渔民村就成了当时深圳的一个缩影。最后,变成把深圳说成是一个小鱼村了。其实,这是个误道。

你也许会问,那现在福田口岸边上还有一个鱼农村,又是怎么回事?这个鱼农村,是在九十年代后才开始被人们关注的,其本来只是个生产队,并不是当时媒体争相报道的渔民村。

所以说,当年的深圳镇和深圳下辖的附城公社,还是主要以务农为主的。今天国贸大厦的地块,就是向西大队的水稻田。小时候,我还在这里捡过稻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