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勿惧亚洲“科技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31:19
勿惧亚洲“科技崛起”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查尔斯·利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don)
10月13日 星期四


康(Biocon)是印度最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在该公司位于班加罗尔郊区的总部,身穿白外套的男男女女在修剪齐整的花园里来回走动。这里约有1400名员工,其中60%以上拥有高等学历。他们的成本大概仅为慕尼黑或剑桥同僚的十分之一,但他们照样能说无懈可击的英文,而且一天24小时都能通过高速数据线联系上。
拜康公司的研究主管之一达斯·古斯曼(Das Goutham)自信地认为,印度有潜力成为一个研发中心。他称:“瞧吧,哪怕只有5%的印度人能像我们这样,我们就能拥有和英国总人口一样多的科学人才大军。”此话固然有夸张之嫌,但还是说到了点子上。
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科技新思想来自欧美顶尖大学和大型制造企业的研究实验室。生产活动固然能够借助全球即时(JIT)供应商网络分散,但知识密集型工作想当然地被认为应该保留在本土。

这一切都在迅速改变。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创意在意料不到的地方迸发,并随着知识工作者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像货币、商品一样方便地流通。这种变化在亚洲最为明显。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国都正迅速成为世界级的研究中心,尤其是在干细胞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等新兴领域。
美国和欧洲仍然是科学论文的主要来源地,但研究机构汤姆森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最近的调查显示,亚洲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16%增至2004年的25%。阿姆斯特丹大学(Amsterdam University)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在顶尖纳米技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按这些趋势,亚洲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将在10至15年内超过美国。
然而,这些数字并不足以表现亚洲科学正在发生的变化的全部意义。中国的研发开支已在7年内增加了2倍,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预计到2010年将增至2%。目前印度每年培养出26万名工程师,到2010年该国工程类学院的数量将增加一倍,达到1000所。数量当然不一定等同于质量,但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跻身全球最优秀的大学之列。
在加强科学基础的同时,中国和印度正受益于“离岸创新”(offshore innovation)的趋势。第一波离岸浪潮,令制造活动逐渐向低工资的东方经济体转移。第二波离岸浪潮,则给印度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后台办公室和呼叫中心就业机会。如今,研发工作正越来越多地外包,或在当地与海外联合开展。几十家高科技公司已在中国或印度设立了实验室。北京微软(Microsoft)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Harry Shum)表示:“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在寻找优秀人才。中国有13亿人。问题是如何令他们真正地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中国真正成为科学大国的关键。”
西方政客有一种倾向,他们把这些正在崛起的科学力量视为威胁,一些人称之为“Chindia挑战”。但在科学方面也实行保护主义是不可行的。亚洲创新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欧洲创新数量的减少。新的协作机遇与竞争俱来:破解非典(Sars)病毒基因密码的全球努力就是一例。我们需要发展更好的机制,通过国际网络协调研发活动,支持欧亚科学同行并肩努力。
最重要的是,西方要作出恰当反应,首先必须更加理智清醒地分析科学的地理格局的变化。政客们编造出“Chindia”这个词,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两个国家的许多迥异之处。我们抱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殖民观念,才会惊叹于眼前所发生的事。
其实,当欧洲仍处于中世纪早期时,韩国就在试验金属印刷机,印度已发展了高等数学,中国人已经在使用火药。因此,就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回到未来”:古老的科学强国正在重新苏醒。
本文作者领导一个项目,涉及中国、印度及新科学地理学,于本周由智囊机构Demos启动。
译者/何黎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