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评第19期:青春何处安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45:16
回望1980年“潘晓讨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五月的惊雷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痛苦和创伤,甫一发表,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从1980年5月开始到这一年的年底,《中国青年》杂志社收到六万多封读者来信,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详细】
盛夏的炽热
刊有“潘晓讨论”的《中国青年》5月11日发行,14日编辑部就开始收到读者参与讨论的来信,17日上升到100件,27日突破了1000件,之后一直保持在每天1000件左右。据6月9日的统计,不足一个月就收到了两万多件。【详细】
谁是潘晓?
最后见刊的那封信,人生经历和主要观点都基本取自于黄晓菊的稿子,很多话甚至是原文,潘祎的一些话也糅了进去,还吸收了一些在座谈会上听来的语言。最后,她从黄晓菊和潘祎的名字里各取一个字合成了“潘晓”这个笔名。【详细】
秋天的萧落
“潘晓讨论”热在夏天结束了,进入秋天,“潘晓讨论”成了一棵风中的树。9月23日,工人日报社的内刊《情况参考》第212期刊登了两封关于潘晓的群众来信。第一封信题为《此种做法弊多利少——有感于潘晓上电视》,写信人署名为“山西娘子关电厂宁翠荣”。这封信写道:各类刊物以大幅大幅的版面对她的这篇“天才成名之作”大加评论、吹捧,使她从一个“无名小卒”一下子成了全国人人瞩目的“风云人物”。……恳切希望快刹住这股风,这种做法只不过是弊多利少,得不偿失!【详细】
2009年:《蜗居》引发网友热议
《蜗居》引发网友热议 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
某网站发起的一项网友投票吸引了36万名网友,结果显示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其中69.9%的人认为幸福的家庭一定该有至少一套房;10.5%的人表示“不仅该有,至少85平以上”;只有10.0%的人认为“房子和幸福无关”。【详细】
刘道彩:别让房子压垮我们的幸福
如果一个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出现下滑,就要对这个社会发展的走向进行深入反思,并及时做出调整。【详细】
《蜗居》房奴一把辛酸泪:高房价是悲剧根源
我不知道我该烦海萍还是同情她。她总在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却在最后摆出正义姿态教育妹妹,可是那之前,她其实已经接受过妹妹情人的不少恩惠:兼职工作是人家给找的;病假条是人家帮开的。【详细】
薛七七:房价逼仄下我们被迫沦为一只随波逐流的都市蜗牛
在高企房价的重重逼仄中,被迫沦为一只随波逐流的都市蜗牛,相当程度上,它昭示着某些社会生态的凌厉和露骨。【详细】
青春何处安放之:逃离北上广
中青报发文称不是谁都有资格挤进大城市
年轻人有梦想终归是好事,但是那几个屈指可数的大城市能否容纳所有年轻人的梦想,安顿他们的青春,这却值得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理性掂量。不是谁都有资格挤进大城市的,这不是势利,而是现实。【详细】
中青报发文称年轻人用吃苦换大城市入门证是自不量力
对于自己的奋斗方向,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衡量,不要人云亦云。别人的选择可能是顺其自然,你如果仿效别人,就不一定是顺其自然,而是自不量力,自我违逆,盲目攀比。试图用所谓的热情和吃苦换取“大城市入门证”,可能是一种虚妄,一种不切实际的偏执。在现实与想象的巨大落差下,难免失落、自卑和焦虑。【详细】
石敬涛:白领移居二线城市是进步还是无奈
许多外地的人才很想到上海工作,但上海的白领却宁愿放弃工作,到外地去生活,这无异于一场“围城”。这一围城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在无奈中,我们感受到的,绝对不是专家所谓的“社会进步”,更多的是辛酸,是生存和打拼的不易。【详细】
朱大鸣:高房价让天才们正在逃离大城市
现在上海年轻人里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哥们,没房子不要来骚扰我”!当今的女孩子也是很现实的,成家立业房子是基础,没房子免谈。为了房子多少年轻人最后不能走到一起,也不能怪小女子无情,只怪房价太高。【详细】
张军瑜:白领退出大城市 因为他们受了伤
当越来越多曾经为了理想在这里贡献了青春的年轻人,从这里选择无奈地退却,这个城市至少是称不上柔和和完美的。这,或许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顺带甩给人类的一个痼疾。【详细】
单士兵:白领移居是悲情的生活经济学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培育发展中产阶层队伍,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现在,白领阶层被迫移居二三线城市,其实体现的只是悲情的“生活经济学”。【详细】
青春何处安放之:蜗居大都市
过半花销买房:被蜗居生活绑架的人生
过半花销用于还房贷,这也许就是“房奴”代表人物郭海萍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人说,《蜗居》是一部非常辛酸的片子,何以辛酸?只因这样的生活往往不期然照进了我们的现实!【详细】
《蜗居》女主角本身是房奴 按揭30年每月还贷三千
就跟《蜗居》里演的一样,李念也曾差一点被房东赶出去了。“租的房子永远都是别人的,哪天房价涨了房东觉得房子可以卖了,赔钱给你都行,让你快点搬走。可我这么多东西一下子怎么搬,而且我还在外面拍戏,有种随时会被扫地出门的感觉”。【详细】
都市新房奴群体:为上学为工作甘愿蜗居大城市
为了女儿上学,鹤壁的王先生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终于下了决心,在浦东一个楼盘买下了一处10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134万元。买这个房子对于王先生来讲很吃力,不过为了女儿上学,天大的困难他也要克服。为此他不仅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从亲戚朋友处借了一圈。【详细】
谁让我们的青春无处安放?
大林:平民蜗居与贪官奢侈的逻辑联系
平民因贪官而蜗居。奸商对贪官的孝敬是只可多不能少的,那就借花献佛,让购房者买单;奸商对暴利的追逐是不能降低标准的,那就让芸芸众生作贡献。可以说,贪官寻欢作乐的每一笔开销,都将直接、间接的进入房价成本。于是,一般工薪阶层“蜗居”就成定局,郭海萍、苏淳之类的白领,想不蜗居就只能当房奴!【详细】
李晓亮:公务员团购低价房刺痛市民蜗居神经
但假如楼市健康有序,民众住房需求得到了很好满足,部分公务员享受小额折扣,想来公众也会体谅,不致闹得满城风雨。反过来,正是因为公务员没体恤民生之艰,把《蜗居》只当艺术虚构,不下决心纾解高房价之困,而低价团购却和金融危机期间各地公务员逆市涨薪一样风生水起,才招来责难。【详细】
《蜗居》之后 青年还信奋斗乌托邦吗
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奋斗》终于有了续篇。历经两年的写作,石康的《奋斗乌托邦》一书近日出版。电视剧《奋斗乌托邦》也预计将在明年开拍,韩雪和春晓有可能加盟该剧,取代当年的马伊俐和王珞丹。【详细】
反思《蜗居》式生存:还给居住者一个公平制度
中国人的生存价值体系正在遭遇金钱至上的巨大挑战,而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制度缺失带来的社会不公平感导致的人性异化。【详细】
任志强建言蜗居80后: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 有地方住就行
大学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80后们究竟该不该买房?针对青年置业问题,任志强再次“直言不讳”: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详细】
小调查
1.你的青春打算何处安放?
蜗居大都市
逃离北上广
还不确定
2.你认为什么样的青年有资格安居大都市?
富二代
官二代
贫二代
所有青年人
3.现实中很多青年无处安放自己的青春,原因何在(多选)?
能力不足
制度缺陷
官商合谋

相关策划

都市白领蜗居之痛
“蚁族”画像
1、生活拮据,工作不稳。大多租着300元的床位,每天吃两顿饭,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电子器材销售等低收入工作,有的完全失业。生活条件非常差,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
2、来自弱势阶层。绝大多数人来自农村或县城,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仅占8.2%。他们的现状是父辈的再现。
3、以“聚居”为生活方式。“聚居村”有大量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房租低廉。“蚁族”仅北京地区约10万人以上,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大规模存在。
4、“帘子隔着的性”。93%未婚,49%没有恋人,23%与异性同居。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居住4个男人和一对情侣。性生活低质量及长期压抑可能导致犯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5、心理落差不断加大。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人群”,大学给了知识和涵养,满怀理想,具有挑战意识。但生活现实令梦想无处寄托,忍受着焦虑的暗淡时光。
6、对社会认同感弱化。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民主权利缺失,普遍对社会公平存有疑虑,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蜗居》语录
海藻
1. 人情债,肉来偿
2. 弄的我好像是被世人所鄙视的二奶一样
3. 此处不留奶 自有留奶处
海萍
1. 什么样的男人决定你有什么样的命运!
2. 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儿虚的,你爱这个女人,第一个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拥有不了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
宋思明
1. 和我的女人讲话客气点……别那么大声!
2. 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
3. 一个人的伟大,并不是说你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你多有成就,而在你面对诱惑的时候,懂得放弃。
苏淳
1. 4万还是你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要是没借到估计就是他妈的了。
2.那个花季的姑娘,一路跟自己走来,从鲜花盛开到现在的憔悴。她虽然脾气暴躁,但那不是她的错,是生活所迫。一个女人,如果出门有车,入门有仆,是很难保持恶劣脸孔的。在这样的一个浮光媚影的城市,有一个女人肯这样跟着一无所有的自己,应该感激她,包容她,爱她。让她快乐。
3. 买房子就跟挑老婆一样,睁只眼,闭只眼,这一辈子就过去了!
网友评论“青春何处安放”
北京市网友 andy-zhu
当社会让那些家庭出身平凡的年轻人失去了梦想,这么民族离衰败也不远了。谁也没有资格在这里大言不惭地说这种话。即使现实的确如此,错不在年轻人嘛,是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错。如果少点贪腐、少点不公、多点为人民着想的官员,社会不会沦落至今的。
IANA网友 yichenjim
开玩笑,你以为回到乡下就好混吗?我在广州也累,但起码还有工作。我在广州也想回去找份工作,但却发现在二线城市里根本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
江苏省宿迁市网友 逊苛政
在资本和权力如此疯狂的中国,学历,智力,能力和体力都只能沦落为资本和权力的奴隶,只能是它们盘剥利用的工具。当你拼搏十年后,发现学历不过是一张纸,能力还不如一张纸的时候,你的智力和体力还能支撑多久?当你的体力被资本压炸得油尽灯枯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理想和希望就象天上的月亮,只能望到而永远不可及。这就是当今的中国社会,这也是青年人的梦想和希望。
上海市网友 chibing
说白了就是大城市不欢迎没钱的人,看看吧,社会精英们已经开始在排斥贫穷的人,这是我们建国的目标吗?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网友 看看说说
也不知是谁不自量。我知道的没文化的做生意的有钱人在上海安家比有学历的容易得多。能写几个字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不知天高地厚。
更多《风评》
18期:政府暴力拆迁 唐福珍自焚身亡
风评第17期:刺激政策何时退出
》》更多
制作日期:2009.12.24


青年人不应妄自尊大,但也不必妄自菲薄。也许大都市无处安放青春,小城市难道就容易吗?本来就一无所有,何必瞻前顾后,勇敢的往前冲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