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偶记-----懒惰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9:46:30

“黄芦岸白萍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羡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这是元代白朴的一首散曲:在烟波浩渺的江边,黄白绿红掩映下的渡口滩头,一个独自垂钓的钓叟,虽然远离尘世,却有沙鸥为友,得失本无意,心在山水间,何等的闲适,何等的恬淡,何等的自在!羡慕和向往这种情景的的不仅是人间万户侯,我也羡慕,我也向往。

  白朴这首散曲要表达的是当时知识分子被挤压和歧视的一种逃脱心态,却情不自禁的描绘出一种完美的懒惰情怀。

  无独有偶,顺治皇上临到晚年,却突发奇想,厌烦了富甲天下的生活,终于放弃了一切,出家当和尚去了。他说到:“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自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侣半日闲。。。。。”顺治和白朴异曲同工,追求的也是一种懒惰的情怀,一种安然闲适的境界。

  追求这种懒惰情怀的不仅是白朴,不仅是顺治,还有李白,还有贺知章,还有陶渊明,还有好多人。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必然是达观之后的超然,彻悟之后的潇洒,转身之后的淡定。

  懒惰情怀是人类的本性。人之初,性本懒,在人类的初级阶段,人和一切动物一样,饱腹则足,安享自然。只是在进化之后,随着智慧升级,产生了私有制,生命本能中的贪欲被不断地激发,于是人类开始了不断地攫取,无休止的占有。于是那种与生俱来的懒惰情怀便渐渐的成了奢侈品了。

  其实人类并没有忘记懒惰情怀的美好,白朴笔下的钓叟,以及陶渊明的归隐,贺知章的回乡,顺治的出家,不正是这种懒惰情怀的释放么?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考利在《流放者的归来》一书中说的似乎更好:“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应根据他所不需要的东西来估计”这和中国人常说的“知足常乐”的古训如出一辙。其中释放的不仅是懒惰情怀,更有理性的光彩。

  懒惰情怀不是纵欲之后的疲乏,不是攫取之后的调整,不是奔波之后的休憩,更不是不思进取的慵懒和无所事事的空虚。

  懒惰情怀是心境的舒展,是人生观的豁达,是对时间和空间一种诗意的享受,是对得失沉浮的一种潇洒扬弃,更是对生命本然的一种尊重。

  有芸芸众生,便有千种情怀。壮怀激烈自然振奋,平淡如水也未必庸俗;务实进取当然积极,浪漫随意却更潇洒;勤勉终生值得赞许,淡然的懒惰则更是一种境界。

  人生如歌,其实不必每一首歌都是“进行曲”,“凯旋曲”。“田园曲”,“小夜曲”又何尝不是人生旋律的一种美妙?

  读着白朴的这首散曲,我领悟到了那种不动心于名利,不执著于得失的寂寞情怀;领悟到了那种清明无染,无拘无束,如云如风的自由情怀。

  红尘滚滚,欲海无涯,疲惫的心灵总需要一块栖息的领地,懒惰情怀则正是那片可以随心仰卧的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