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05:02
作者/朱文信
我觉得人是不可能没有信仰的,因为精神也跟肉体一样有其自身的需要,这跟树苗向天空伸展,河流往大海奔流一样自然。当然,我们不能把信仰单纯地理解为无形世界的某种神秘的裁决,而应该把它理解为精神生命的一种自然品质,一种更高的仰望和依托。因此,一个精神生命健全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可以认为他是有信仰的人。
实际上,人类的道德即是非善恶观念本身就来自于一种潜在的信仰:对全善全美存在物的神秘向往和崇拜。而哲学和伦理学一样也产生于对神秘事物的一种追思和信赖。培根就这样说过:“学一点哲学会使人脱离上帝,多学哲学会使人回到上帝。”虽然尼采在19世纪已喊出了“上帝已死”,但这并不意味着信仰的丧失,甚至相反,这还把人类从狭窄的信仰胡同中牵到广漠的信仰领域之中。于是,一切存在都成了隐性的真理和潜在的信仰,单一至尊的信仰形式被多元文化思潮的泛神化内容所替代。这也就是现代人的信仰背景。
信仰有它特殊的力量。它能托起沉沦的人生,点亮心灵的灯盏,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人们依凭信心的眼睛,能看出事物的本质和更高的真实。英国学者布瑞南略带伤感地说:“自从理性思想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我们以来,我们便做不到这样了,即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半。我们渴望进入成年,结果却早早忘却了童年。”的确,失去了人类童年纯粹的眼睛,也便失去了观望另一个丰富世界的资格。而在早期的欧洲,人类关于“彼岸”的意识曾使古希腊人的智慧和思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直接刺激了他们的想象力并最终恰到好处地确定了理性的范畴。那个时代因信仰的自由流布而极大地开发了人的另一个世界——内在的世界。
苦难经常能够催生信仰。人们在苦难当中产生迷惑(追问为什么),在迷惑中走向绝望(自救不可能),因绝望而逃往苍天并产生终极的信仰。因而在很多时候,信仰也就成了人们最后得救的希望。在享有平庸幸福的人是很难自觉地去信仰的,没有深入的信仰也很难有大的心灵造就。人类本质上是无法依靠自身而走向完美和喜乐之境的,而信仰就来自于这种内在的需求,来自于这种崇高美好的盼望。一旦找到了真正的信仰依托,人们也就不再有缺乏枯竭的时候,因为他们已发现了生命的源头。
印度是个宗教气息浓郁的神秘国度,仅在20世纪就出现了众多大师,如奥罗频多、泰戈尔、甘地、奥修等。奥罗频多对信仰的本质有很深的理解,他说:“最高的目标不是在湮没式的自我吸收与绝对之中,与上帝的这种结合,充分体现着人们创造性的个性与自由的结合。”创造和自由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点的几个关键要素,而在信仰的专注当中,它们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更加强大地发出光芒,达到信仰的最高境界时,其人的举手投足皆富创造性,到了绝然无碍的自由创境。甘地更揭开了现实世界的虚幻面纱,而道出了另一个真实之世界:“祈愿、膜拜和祷告,都不算迷信,它们比饮食住行等等行为更加真实。只有它们是真实的,其他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因信仰而供奉的最佳祭品便是这种坦诚的祈愿和祷告。在这里,甘地告诉了我们一个信仰的理念:什么是真实 也就是说什么是现实的真实,什么是信仰的真实,何者更高。
当然,如果让我们毫无挂碍地自主地寻求信仰的依托,那么,我们则不可信托那弱的,而要信托那强的;不可信托易逝的,而应信托恒久的。至于如何在一切变动不居的事物之中找到其背后一永恒的在,则全看我们自己的造化了。不过,我还是相信那句著名的箴言:“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