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你的财务健康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8:41:03
广为流传的health is wealth,在我们这个国度更是被奉为真理,从今天开始和大家分享有关财务健康的主题,在开始之前先问问各位,你能说得出现在你钱包里有多少现金吗?根据阳光正东的随机调查,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下,100个人中,能准确说出钱包里现金数量的有5人那么恭喜这5个人,你们将具有出色的资本运作禀赋;能大概说出现金数量,误差不超过10%的人有20位,也祝贺这20位,相信你们持家有道;说出现金数量和实际数量误差在50%以下的人有60位,这占了被调查人的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的把握处于模糊状态,但这并不是说这种状态是不健康的,只是说被调查者没有及时做“财务体检”;其余的15人,当被问到现金数量时,一下子说不出具体数值,当鼓励他们猜测一下的时候,猜测的结果与实际数值误差在50%以上。
一个小小的测试,从微观的层面反映了人们对待财务健康的态度。大多数人可能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财务是健康的,尤其是在校的学生,自认为有家长这个强大的后方,不能够很好的管理自己的财务,当遇到有送赠品办信用卡的时候就毫无顾忌的填写了申请单,他们认为能很轻松的满足1、不取现只刷卡,2、不会超过信用额度,3、能在账单日前后将消费金额存到银行,于是很潇洒的办理了信用卡,但是这样很容易将还款的负担转嫁到了家长身上。笔者对向大学生办理信用卡一直持否定态度,日前银监会一则通知一下子把不少学生卡族挡在了信用卡门外——银监会在《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中,明确表示“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这个通知的颁布显然说明有很多学生没能满足上面3个条件,把自己扔进了一个财务不健康的深潭,才引发了银监会进一步规范的行动。
其实,及早的建立个人信用记录,对于将来房贷、车贷或是创业都是有益处的,问题就在于你到底是否有管理财务的能力,是否具备还款能力,是否能理性消费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简而言之,你的财务是否在健康的状态下?
第一篇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先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探讨一下大学期间财务健康的几个指标。
会计的十字真经“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充分说明财务状况最简单的模型就是进和出。大学期间我们的出项是哪些呢?以下是笔者列出的:
一、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硬性收费项目。
二、伙食费、购置日常生活用品费、往返回家车票费等弹性项目。
三、购衣费、聚餐交际费等非必需项目。
四、生病就医费,上当受骗费等意外项目。
第一项是难以避免的,通常情况下这个费用由家长承担,也有个别情况比如国家助学贷款等,但基本上不用学生考虑。第二项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大学所在位置的消费水平高低有一定弹性。第三项根据学生的成长习惯,家庭条件也有必需、非必需之分。至于第四项学生注意的话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意外状况常常发生。
大学期间的进项是哪些呢?笔者总结大概有以下几项:
一、父母每月或每学期或每年给的生活费。
二、学校里各种奖学金。
三、学生勤工助学的报酬。
第一项根据家庭条件各有不同,第二项要看学生的学习以及科研的努力程度,第三项就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交际能力的体现。
然而综合进项和出项,在综合笔者平时跟学生的交流,得出的结论是,大学期间,学生的出项是远远大于进项的。好比一个人,流失的水分是大于引进的水分的。换句话说,学生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处于健康的状况下的,这种状况下,怎么能向他们发放信用卡呢?
阳光正东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比较健康的财务状况就是当到毕业的那一天,能够没有欠款,没有外债。尽自己的能力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适当购置一些能表明心意的礼物,送给在身后默默支持你的父母家人。
大学四年,是学生能以最少成本获得社会经验的期间,这个经验也包括财务管理能力,被称为“财商”,在笔者接触过的学生中,根据“财商”值的不同,大约分以下三个层级:
一、每月初家人给生活费,潇洒几天,到月底要靠借同学的钱来维持生活。
二、每学期家人给生活费,把总数平均分在四个月中,每月平稳的消费。
三、每年家人给一定的生活费,抽一部分存为定存,积少成多购置手机、电脑等。另外利用自己的特长(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赚得生活费。
对于第三层级的学生,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财商足以让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上赢得财富的最大化。
在这个系列的第二篇,笔者想和初入职场人士分享一下如何打造一个健康的财务。
毕业前或是比毕业后的初期,“找工作”被称之为一种“工作”,这里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确实有一部分人以“找工作”的状态在生存。笔者也曾经给大四的学生做过就业指导,但那不是此篇要讨论的主题。我们来一起看看,找工作期间,费用情况是怎么样的:
首先,基本生活费。如果是没毕业就开始找,还好可以在校内住,在食堂吃饭;但如果离开校园,这个成本要增长两倍甚至以上。
其次,“装点门面费”。包括简历的制作和证件的复印,虽然现在大部分企业采用网上招聘的方式,但是去面试的时候通常还是会要求应聘者携带纸质简历以及证件的复印件。另外,学生装有些特别幼稚,不少求职者也的确需要购置一些正装以等待随时的面试。
再次,信息搜集费。互联网为求职者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但求职者还是要为之支付一定的成本。另外一些大型的招聘会通常要收取门票。还有求职者为了解细节需要给认识的人打电话咨询等等。
最后,盲目损失费。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再加上定位模糊,有些在找工作时会出现盲目乱闯的现象,觉得自己所在城市的岗位不多,就乘车跑到相对大些的城市,这期间的路费和住宿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据新华网的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大学生找一份工作,人情费,包装费等花销平均达2-3万元,最高甚至达到10万元,约为北京市2008年城市居民收入(19423元)的5倍。假设找工作的开销为3万元,若按每月工资1500元来计算,要20个月不吃不喝才赚得回来,而想每月存500元的话,至少需要6年才赚的回!
这种财务状况健康吗?
当然不!
阳光正东认为,普遍来说,中国父母对待孩子是最不计回报的,这造成了中国孩子的财商远逊于发达国家的孩子。好在随着国际化交往的密切,情况在一步步好转,尤其是80、90后出生的孩子更讲究独立,很注意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那我们来对照上面的四项费用看看这些财商高的孩子们是怎么做的?
基本生活费:一定是在离校前找好工作单位。这基于四年实践的总结、人脉的积累、技能的培养。财商优秀的“找工作”者,这期间的基本生活费和在校是一样的。
装点门面费:以后要在职场打拼,正装总还是要有的,第一件不需要什么名牌,去面试的时候,干净整洁大方就好;至于简历复印等等,绝对不是“海投”方式,有定位有方向有选择性是这群孩子共有的特性。
信息搜集费:大部分通过网络来进行。有些孩子信息搜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开始玩游戏、浏览无关网页。这无形中耗费了时间、精力和财力。有规划的孩子会给自己下任务,比如找工作期间每天搜集10个公司的资料,投50份网上简历,和5个相关的人聊天,获取公司信息等等。
盲目损失费:零。
总结一下,以“找工作”为工作的初入职场人士,收入基本为零。这个时候评价财务是否健康只有一个指标,就是支出。能把支出控制在最低限度,是财商高的表现。
还想补充一点,比钱还重要的是时间。我们以后分析企业的时候会谈到,企业讲究投资回报率,时间也同样有“投资回报率”,能否让时间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取决于你花时间做这件事情,能不能收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你真的把“找工作”当成一种工作,请高效率的使用时间。
在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中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skill up before you scale up”什么意思呢?就是“先提高技能,再扩大规模”,放到我们的第三篇,来探讨一下初入职场的人怎么看待技能增长与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
辛辛苦苦找到一份工作,不管是求职者本人还是一直支持求职者的家人,无疑都是希望能有较好的回报。说辛辛苦苦一点都不为过,除了一直以来的教育成本,还搭上找工作时的人情成本等等。2009年新出炉的对最佳雇主的四个评价指标是“薪酬福利、品牌实力、职业发展和企业文化”,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薪酬福利”还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职场新人们对薪资的重视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在和几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探讨时,我们达成一致的地方在于,用人单位倾向聘用那些“给自己合理定价”的求职者。这里的合理,需要求职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调研
1、应届生平均薪资水平。
2、所处行业平均水平。
3、应聘单位的规模实力。
4、求职者的附加价值。
不用说,前三项求职者可以在网络、求职圈等得到资讯。第4项其实在于求职者对自己的合理认知。所谓的附加价值是,除了用人单位的岗位职责之外,你还有什么技能?说得再简单一些,如果用人单位用了你,你不仅可以做一个部门的工作,还可以胜任第二个部门的工作,用人单位用一个人能做俩人的活,即使入职后你不做第二个部门的工作,你也是一个“潜在高手”,那的确是为你的“高薪”增添了“筹码”。
如果你对第4项没有十足的把握,阳光正东的建议是,同等薪资下选择那个能让你掌握更多技能的单位。
接着你就开始了你的职场生涯。阳光正东给职场生涯的定义是:有真正劳动合同的签订的工作生涯。众所周知,劳动合同对于劳动人民意义重大!按照劳动合同,每个月劳动者有权利接到劳动所得,受法律保护。劳动者也有权利去自己支配自己的所得。那么这个阶段,你的财务是否健康,怎么评价呢?
哈佛商学院有个著名的“三三四”原则,是说收入的三成用来消费、三成用来储蓄、四成用来投资。投资比消费和储蓄都多一成,是考虑年轻人,各方面都在上涨期,对于前景的预估还是比较积极的。而反过来看,消费和储蓄比投资少一成,但确实不可或缺,尤其是08、09年,受大环境的影响,“简约”的消费方式再次登上时尚的舞台,之前被炒的沸沸扬扬的“人体盛”、“黄金宴”几乎找不到踪影,Cartier\Chanel\Chloe这些奢侈品的价格也或多或少被CUT掉一些,这无疑是反映市场的一个重要信号:消费者们都捂紧钱袋啦,初入职场的你,难道还会“月光”嘛?至于储蓄,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储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随着“国际化”的深入,新生代职场人士的观念更新,这部分可能达不到三成。回到我们有关财务健康的问题,在这个阶段,财务健康的概念已经变得成熟: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很好的应对。这个阶段除了基本生活之外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呢?
比如,突然生病了,去医院输个液;
比如,亲人朋友聚会,凑个份子钱;
比如,丢了手机,需要重新买一部;
再比如,由于种种原因离职,不得不寻找新工作……
当然,这些都是不希望遇到的,可是万一呢?
综上,阳光正东给初入职场的你的建议:不要盲目攀比去消费一些力所不及的商品,要适当的有一点储蓄,改进版的“三三四”原则里,消费部分最好不要超过三成,而储蓄部分最好不要低于一成。至于投资,我们下次来谈。
投融资听起来是个内涵很大的经济名词,简单的说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这个名词在最近十年被广泛的演绎,某种程度上说和房价的上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职场新人们还没来得及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先忙着“投融资”去了。至于“投融资”的方式,根据笔者的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就职于相对稳定的企业,同时向亲戚朋友募集些钱注册一个公司,开始“借鸡生蛋”。
二是削尖了头钻进外企,获得高薪,然后购买一些股票、基金或是金融衍生品等待它们升值。
三是打着出国深造的旗帜,在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赚取薪酬,而后“一腔热血”回国就业。
——为什么要投融资?
——赚钱呗。
——赚了钱之后呢?
——买房子呗。
——买了房子之后呢?
——生活成本很高啊,另外医疗、子女教育等都需要钱啊!
——那假如,是假如,给你足够多的钱,你会做什么?
——……(思考中)
生活成本的增加,几乎让大多数人忘记了生活中除了“钱”之外还有更多的情感载体存在。房子几乎是普通老百姓穷极一生的追求,笔者在阅读完牛刀博文《这一轮房价泡沫其实正在破灭》之后,有着比较深的认同感。但是在当下,却有着三种比较明显的投融资误区:
首先,是对个人能力的投资。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的广泛运用,企业越来越看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并匹配了相应的胜任力模型。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不断为自己充电无疑是提升个人能力的良好途径。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不少人认为充电就是要参加各种考试,拿到各种资格证书。其实对能力的投资是说,在工作的同时,对你感兴趣或者擅长的技术进行更深层的学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之后的学习往往能有效的促进工作。
其次,对健康的投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很多人刚参加工作,就渴望退休,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全国有近3000万抑郁症患者。所以职场人士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健康,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调查表明,每在健康上投资1块钱,未来省掉的医疗费用就在8块钱左右。这里的误区也存在,不少人认为对健康的投资就是办各种各样的健身卡,可事实上恐怕还不及每天散步一小时效果好,因为你根本就很少去健身。对健康的投资真正的含义在于,用健康的习惯和态度去生活。
最后,对感情的融资。在过去的十年,由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金融交易被钱化、显性化。结果是一切用“钱数”说话,这深深的刺伤了我们心底那根脆弱的神经。当一切褪去浮华,比如灾难到来时,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关系,真挚的感情还是存在的,也是人类需要的。那么,何不平时把自己融入到真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之中呢?不少人又产生了误区:那得有载体才能融入感情吧?买礼品?也得花钱啊!
讲到这里,不难发现产生上述三种投融资误区的人,都存在一种“消费主义”心理。提升能力?考证吧!关注健康?办卡吧!交流感情?吃饭吧!消费主义的罪恶在于,它扭曲了生活的本来面貌,它将人类追求快乐的本性,混淆为人类生存的目的。节俭成为落后的意识形态——节俭悖论:一旦节俭,经济无法繁荣,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收入得不到提高,就得更加节俭——消费是手段,享受高物质刺激的生活是根本,品格、学识、理想、尊严都无法彰显个体的存在,只有消费……一旦走到了极端,个体就成为追逐消费、追逐商品的奴隶。
奴隶连财务自由都没有,何来财务健康?分析到最后我们发现,走进投融资误区的人,不但没有很好的运用财务工具,反而被各种财务工具束缚住了。笔者认为,对于个体来说,投融资是很好的理财方式,但是千万不要被“消费主义”所左右,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公益,也许结果会超出你的预期。
很久以前看《恋爱的犀牛》,(那时是文艺小青年),对这个比喻没太多理解,为什么叫犀牛?因为犀牛的视力很差,这是暗喻人们在恋爱中的盲目。自己走过恋爱,回顾那个阶段,再看看身边正在恋爱的人们,不禁想做个判断:恋爱当中,你的财务很不健康!
先作自我检查吧,上学的时候每月大概600零用,本来有一些节余可以积少成多购置“大宗”商品,可偏巧恋爱了,算了一下每月打电话得打出200,细想一下幸亏是两地,要在一个城市不知道得花成什么样呢!不打电话或是少打一些不行吗?不行啊,那会害相思病的,所以为了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财务不健康就不健康吧!
再看看现在正在上大学的学生们,出手是比我们阔绰了很多,请客麦当劳、KFC都嫌档次低,去星巴克、798loft感受气氛算一般,送东西那一定是有牌子的,一个男生送喜欢的女孩一条手链就1500,施华洛世奇的。在他们的理念里,喜欢是要用“贵”来衡量的。
再看看同龄的朋友,由于已经工作,感觉更加务实,向友人介绍时,常常会把自己男女朋友的工作单位一并挂在嘴边,这其中就隐含了对方的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知识架构、社会关系、发展潜力以及收入状况等等,而在挑选约会地点和礼物时,会特别尊重对方的喜好,一位女士送男朋友的生日礼物就是他喜欢球队的队服。500多,占她1/4的薪水。在他们的理念里,恋爱的过程,要让自己和对方都满意,财务健康是次要的。
基本上,最后能组建成家庭的,如果是在大学期间恋爱,大约是3-4年;工作之后恋爱,大约是1年。当然也有少部分马拉松或闪婚。总体上都会经过热恋期、磨合期和稳定期,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以热恋期为典型,财务健康根本不予考虑,又想起了《恋爱的犀牛》:
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
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
这是一个知识过剩的时代,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这是一个聪明理智的时代,
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时代。
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
我们有太多的声音要听,
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
爱情是蜡烛,给你光明,
风儿一吹就熄灭。
爱情是飞鸟,装点风景,
天气一变就飞走。
爱情是鲜花,新鲜动人,
过了五月就枯萎。
爱情是彩虹,多么缤纷绚丽,
那是瞬间的骗局,太阳一晒就蒸发。
爱情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
爱情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
周日中午正在酣睡,被手机音乐唤醒,原来是挚友moon约我去SOHO现代城喝茶。我二话没说收拾好自己就出发。因为,第一,她是我挚友。在我的概念里,能维持十年以上友谊的,说明彼此之间对对方都很欣赏,那就是一辈子的朋友。第二,从她生了宝宝之后见过一面,我们已经一年半没见了,很多经历迫不及待想要交流。第三,谁主张谁付费,这茶钱我省了。
一壶“巴黎香语”,一座晶莹茶托,两个袖珍小杯,两个游离于“世俗”和“小资”之间的女人就这样度过了暑热里比较凉快的一个下午。
谈话间包含过去、现在、将来,主题围绕着“钱”来进行,探讨家庭财务管理。
Moon的另一半在职场打拼多年,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出于种种考虑,她主张财政大权一定要掌握在妻子手里,由妻子统筹安排。而moon的丈夫身为技术人员,脑袋里面装满专业问题,倒也乐得清闲,把财务全部“外包”给她。基于对moon十多年的了解,我充分相信她的“财商”。
的确,他们这个小家庭的财务管理,是中国很传统也比较普遍的理财方式。但是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下,这种理财方式必须有下面几个前提才能有好的“抗风险”能力:
首先,身为妻子,要懂得“理财”。其实家庭的财理的好不好,从她理自己的财好不好可以鉴别出来。如果自己的消费投资储蓄一塌糊涂,怎么可能把家庭也就是丈夫的钱理好呢?难道自己的钱是钱,丈夫的钱就不是钱吗?结了婚,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对双方都是这样的逻辑。
其次,丈夫对妻子要有充分的信任。这当然是婚姻的基石。其实,既然丈夫能把nk拿回家放在妻子手里,那他就一定有能力再赚(n+1)k放自己兜里。如果他把全部都放妻子手里,这种信任是高强度的,也是妻子用自己的“财商”赢得的。
接着,妻子必须能经济独立。从法律上来说,除非丈夫自愿“上交”,否则妻子并没有权利强行“剥削”过来。那么一旦丈夫要收回,妻子得有自己的衣食来源。而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女性也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小家庭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目标。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财”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总是要通过“理财”来实现一些目标,比如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具体什么规模什么程度的目标,还是要夫妻二人达成一致。
综上四点,笔者认为,现代意义的传统家庭理财方式表面看是丈夫起关键作用,但其实是妻子在起关键作用。
由于工作的关系,会与一些中小企业总经理和财务主管沟通。他们同时出现的时候谈话内容是高度一致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普遍担心资金流转的问题;而与他们单独谈话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双方都对彼此的工作能力产生置疑:总经理觉得财务主管没有很好的从账目上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财务主管认为总经理看不懂报表,但却常常让财务做出一个报表上没有指标。
根据《中国信息报》援引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60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的60%、53%和68%左右。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而且,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小企业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寻求生存空间。这里就存在两种理念,一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企业着重从收入和成本两个维度进行财务管理。我们接触的一个小型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而企业内部的员工也非常认同这种做法,因为企业倡导着一种“绿色文化”,从二次用纸到循环用水,从少开空调到出门乘公交车火车硬座,从办理内部通讯优惠网络到招待客户不讲排场讲热情,最终企业利润比没有进行成本控制之前上涨了15%。该企业总经理非常得意,自己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绿色文化”相辅相成,使企业的运转处于良性健康的状态下。
中小企业常见的第二种财务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价值最大化。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方式,让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全面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一到两项专精的技能,这样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一到两项业务上独当一面。我们接触的另一个公司就是这样,每个员工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项目经理,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企业的作用就是构建一个对外的平台,用股权分配的形式凝聚员工。即使市场普遍低靡,该小型公司在09年上半年还是实现了300%的业绩增长。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可以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随时更新自己的财务管理理念,让中小企业在市场的洪流中快速、健康的发展下去。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8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