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小康社会理论的不断丰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5:44:25
1979—1989: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小康社会理论的不断丰富
2009年12月07日10:4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小康社会理论的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在制定和不断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邓小平还在思考中国下一个世纪的发展目标。他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
早在1981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第十次访华代表团时就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相当大的目标,要相当长的时间。本世纪末也只能搞一个小康社会,要达到西方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还要再加上30年到50年的时间,恐怕要到21世纪末。”(《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9—770页)当年11月,他在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在下个世纪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西方的水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85页)
1984年4月,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70页)
1984年,是我国进入新时期后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14.2%。比“六五”计划确定的1981年到1985年年均增长4%到5%的目标高出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一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到1985年10月,面对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邓小平十分乐观地预见,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的“目标肯定能实现,还会超过一点。”(《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3页)因此,到1986年6月,他又对人均指标作了一个调整,把人均800美元改为800至1000美元。(《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4页)此后,他一直沿用800至1000美元或1000美元的说法。
1987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提到“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把他之前提出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修改为达到“中等发达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这一修改,无疑使这一发展目标更加符合实际,也更加好把握了。不久,他又为“中等发达水平”确定了具体的标准。1987年4月,他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近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50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那时,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6万亿美元,这是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的,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这样,邓小平就把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具体地确定为“人均4000美元”和“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会谈时,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从1984年到1988年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除1986年增长8.5%以外,其余年份的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从1984年的7206.7亿元,增长到1988年的14922.3亿元,整整增长了一倍,提前实现了原定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水平过渡。贫困地区人民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至此,“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向20世纪末“翻两番”的小康目标迈进。
小康社会目标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在20世纪末要步入的小康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面貌?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邓小平在设计“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设想和论断,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理论。
首先,小康社会是“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邓小平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按照他的这个描述,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达到小康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社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显上升。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城镇和绝大部分农村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7页)
第二,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全面进步的社会。邓小平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一起抓。他多次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这两只手都要硬。”(《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他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所以,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378页)
第三,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保持稳定的社会。邓小平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他多次强调:“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中国只有1000万人富裕了,10亿多人还是贫困的,那怎么能解决稳定问题?我们是允许存在差别的。像过去那样搞平均主义,也发展不了经济。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就稳定了。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经济。”(《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2页)“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在区域发展上邓小平提出了沿海地区和内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3页)“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他还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指出:“现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内地的发展,否则社会稳定不了。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51%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49%,也就是6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2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时间上的安排,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他认为,在20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将更为强大,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将更加雄厚,从而也就具备了大力度帮助、支持内地发展的条件。因此,他满怀信心地说:“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共同发展、逐步向共同富裕过渡却是从20世纪末就应该开始做的。“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是邓小平晚年思考最多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他提醒:“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在完成了前两步战略目标,达到总体小康以后,第三步应该怎么走?邓小平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步骤,但他告诫后来人:“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227页)1989年6月,他郑重地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50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20年。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责任编辑:王季男(实习))